布隆迪共和國

布隆迪共和國

布隆迪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國土面積為27834平方公里,地處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位於南緯2°20’至4°27‘,東經28°50’至30°53’。北與盧旺達接壤,東、南與坦桑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

布隆迪共和國

布隆迪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根據布隆迪境內地形可分為3個區域:西部平原區,沿魯齊齊河走向,Rift Albrtine平原地帶,海拔774至1000米;中西部山嶺區,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山峰位於布瓊布拉市東南的埃哈峰,海拔2670米;中東部高原區,海拔1000至2000米。

布隆迪屬亞熱帶及熱帶氣候。坦噶尼喀湖低地、西部河谷及東部均為熱帶草原氣候;中西部屬熱帶山地氣候。

坦噶尼喀湖位於布隆迪西南部沿岸,面積3.29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00米,最深處達1455米,是僅次於俄羅斯貝加爾湖的世界第二大深水湖。

布隆迪原名烏隆地(Urundi),16世紀形成封建王國。19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德國、比利時三國勢力侵入。1890年被德國征服當地統治已久的王權,將此地列為德屬東非的領土,並在1916年落入比利時軍隊的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聯將當時已合併在一起的盧旺達-烏隆地(Ruanda-Urundi)分配給比利時,比利時則透過間接的方式扶植當地王族統治該地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盧旺達-烏隆地變成聯合國託管領地的一部份,委由比利時代管,1959年時烏隆地與盧旺達分開,1962年7月1日正式獨立,成為布隆迪王國。剛獨立時的布隆迪曾恢復過短暫的王權,但卻在1966年時由軍人出身的首相罷黜了原本的王子(他才剛篡位沒有多久),成立布隆迪共和國,開始進入軍人獨裁執政的時期。

布隆迪共和國

布隆迪為農牧業國家,是聯合國宣佈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其發展經濟的困難在於國家小,人口多,資源貧乏,無出海口。國家收入的70%來自農業,但由於農業基礎設施落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自2008年至2014年,布隆迪經濟保持一定增長,2008年至2012年,經濟增長率分別為4.9%、3.8%、5.1%、4.2%和4.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6美元。

布隆迪礦藏主要有鎳、泥炭、鈰、鉭、錫等。鎳礦蘊藏量約3億噸,品味為1.5%。泥炭儲量約為5億噸。磷酸鹽儲量3050萬噸,品味11.1-12.6%。石灰石儲量200萬噸。金礦分佈較廣,西北部儲量較大,開採與20世紀30年代,多走私國外。1993年森林覆蓋率為國土面積的5%,後由於火災和濫伐而迅速減少至3%。

布隆迪共和國

布隆迪全國總人口有886萬(2014年9月)。由胡圖(84%)、圖西(15%)和特瓦(1%)三個部族組成。人口比例為:男性佔總人口的48.7%,女性佔51.3%。15歲以下人口約佔總人口的48%。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10%,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90%。其中首都布瓊布拉市人口約50萬人。人口密度342人/平方公里。

布隆迪官方語言為基隆迪語和法語,國語為基隆迪語,部分居民講斯瓦希里語。布隆迪全國居民中75%信奉天主教,15%信奉基督教新教,2%信奉伊斯蘭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