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努力不能解決問題,那就更努力一點

如果努力不能解決問題,那就更努力一點

01

努力是一種能力。

我在知乎曾看到一個故事,感動了很久。

有一個妹子因為夢想,去了德國,即使當時的她一無所有。

為了省錢,她租住的小閣樓,得貓著腰走,一米六的朋友去看她,都站不直。

什麼便宜吃什麼,一天預算是一歐。

衣服更別提了,逛的是跳蚤市場,一歐一件毛衣,二歐一件大衣,三歐一雙皮鞋......

很多同學都嘲笑她,那麼窮還出國,過得這麼苦逼,還真是愛慕虛榮。

然而,她就是有這麼一種能力,能把這些聲音都過濾掉,任憑周圍人嘲笑,依舊我素我行,不是在學校,就是在圖書館。

有人問,你見過早晨四點的太陽嗎?這個妹子起床的時候,還沒有太陽。

就這麼死磕了三年,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畢業,畢竟這個頭銜,在全校只有7個名額。順利簽約工作,一年到手幾百萬。

原來內心強大的人,根本不在意別人說什麼,只肯把力氣用在努力自己的未來上。

這就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她拿到了德國的永居,買了房子和車子,搖身一變,漂亮又時尚,優雅地打了一眾曾嘲笑她的人的臉。

如同《海賊王》裡說的一樣:

“這個世界並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裡,而恰恰掌握在能夠經得住嘲笑與批評,並不斷前走的人。”

當所有人被別人的聲音壓倒的時候,那充耳不聞,一往直前的人,就是勝利者。

02

努力是一種勇氣。

俞敏洪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走出山村,上大學,為此他參加了三次高考。

由於前兩次失利,村民嘲笑他“異類”“想上大學想瘋了”,甚至考完試,英語老師還抽了他一個大嘴巴。

可是,他不僅沒有絲毫退意,反而更加瘋狂的學習,第三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學。

在北大他更是一度被同學孤立。因為肺結核中途休學,所以他實際是在北大留了一級。

所以無論是同屆還是下一屆,都不認可俞敏洪是他們的同學。

同學互相拜訪的時候,沒有人來看他,因為兩屆同學都認為他不是他們的同學。

他當時感到非常的痛苦,也非常的心酸,覺得自己被深深的侮辱了。

這也給他上了關於人性的一課。

當一個人還是地平線上的一棵小草的時候,有什麼理由要求別人在遙遠地方看見你,即使走近了,別人也不會看,甚至無意中一腳把這棵草踩在腳底。

要想引起別人注意的話,必須變成一棵大樹,人們才能在遙遠的地方就能看見地平線上的你。

想通了之後,他再也不去責怪那些同學了,而是更加努力自己的成長,當他取得了一些成績的時候,他兩屆的同學,都承認了俞敏洪是他們的優秀同學。

羅素說:“對付貧窮要有勇氣,忍受嘲笑更要有勇氣。”

無疑俞敏洪是有勇氣的。

知道自己其他方面比不過他的同學,但是他有一種能力,無論別人如何反對、嘲笑,他會持續不斷的努力、更加努力的證明自己。

在畢業典禮上,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是我們班落後的同學,但是我想讓大家放心,我絕不放棄,你們5年幹成的事情,我幹10年,你們10年能幹成的事情,我幹20年。”

憑藉這股子“更加努力”的勁頭,他穿越了貧窮和嘲諷,做為“蝸牛”的代表,爬上了金字塔尖,和雄鷹看到了一樣的風景。

03

努力是一種信仰。

記得,兩年前某一天的午休,我正在奮筆疾書。

突然聽到一個人說:“她總寫也是一種病啊,還真把自己當成一塊料!”

另一個人發出“咯咯咯”的怪笑聲。

兩個人在嘲笑我。

平時玻璃心氾濫,那一刻我居然很反常,心裡特別的篤定:這次是你們錯了,總寫不是有病,而是夢想。

事後,我很奇怪自己的表現,以往的我是這樣的:別人說我穿粉色難看,我從此不碰粉色;別人說冬瓜好吃,我就不吃西瓜了......沒有主見的我本人,正常的表現,不應該是放棄不寫了嗎?

然而,我寫的更勤奮了。

當你真心的喜歡並確定一件事情,別人的嘲笑,不是阻力,而是動力。

想想自己這一路打怪升級,還真經歷了不少嘲諷和挫敗,但更多的還是越努力越幸運的成長。

在這一年多的寫作中,我真正的見識到了什麼是“比你優秀很多的人,比你還努力”的那種隨時的碾壓感。

自己不是中文系畢業,沒有系統寫作經驗,不是專職寫作並沒有很多的時間......

所以只有,當別人刷劇、聊天的時候,我讀書寫作;當別人和朋友聚餐豪飲的時候,我讀書寫作;當別人進入夢鄉的時候,我還在讀書寫作。

我相信聚沙成塔,相信厚積薄發,相信我終會遊刃有餘在“執心物兩端而用厥中”的文學海洋。

我醉心於那種由心到文的快感,還真的如徐志摩般“任天堂淪陷,地獄開放,毀不了我內府的寶藏”,那股子無法言說的感覺,看似狂妄,實則是內心滿足不已的平和。

任世事變遷,任人心叵測,我可以安然於顛簸。

不需要別人知道,更不需要別人贊同,這種感覺,就像買一件價格不菲的衣服,別人嘲笑它地攤貨,而自己知道它真正的價值,一點也不影響穿著的心情。

我的心態始終如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中寫的一樣: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

努力,讓自己寫的更好,真正按摩讀者的心靈;努力在寫作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我沒有宗教信仰,卻對“努力”有那麼一種類似的精神體驗,努力的過程,就像一把心靈的刷子,時時教我“過濾人生”。

04

彭敏在《被嘲笑的夢想,總有一天會讓你閃閃發光》中說過:

“其實,一個人有夢想的人,一定不會去嘲笑另一個人的夢想。

只有碌碌無為的人,才會害怕別人因夢想脫穎而出,被夢想帶離他們平庸的行列,嘲笑的背後,其實暗含著恐懼。”

是的,嘲笑的背後,大多是自己得不到,也做不到,一種害怕被別人碾壓的恐懼感。

對喜好嘲笑的人來說,他們大多數沒有自己的夢想,更不曾努力過,所以才對別人的理想那麼的不屑。

那些嘲笑別人是花瓶的人,她們唯一的強項是當不上花瓶;那些嘲笑別人越減越肥的人,他們最擅長的就是做一個吃飽就睡的胖子。

嘲笑的口氣裡,裹挾著的不過是自己的嫉妒和無能,滿足的只是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口舌之快。

但是讓嘲笑者最難過的事情是,在這個世界有一種“揉麵定律”。

真正強大的人遭遇別人打擊挫敗的時候,不是絕望的順從或者遺憾的放棄,而是把這些嘲諷當成要往麵粉裡摻的水,摻水的過程就是不斷的揉,揉的過程自然就是韌性的成長,最後慢慢變成麵糰。

換一種思維,那些天天批評挑刺,哪怕是在背後說壞話,侮辱我們的那些人,又何嘗不是自己的另一類朋友或者另一種身份的導師。

美劇《靈書妙探》裡有這麼一句經典臺詞:

“你回過頭來看看,就會發現,你的每個經歷,每次錯誤,每次失敗,都幫助你走向了你應該成的那個人。”

我覺得也可以改成:你的每一次被嘲諷,每一次被別人看低,都會激發你的努力,成長為自己最喜歡的樣子,過不想和任何人交換的人生。

如果努力不能解決問題,那就更努力一點。


[微笑]我是 ,我是#點菁一站式大學生服務中心# ,關注我,更多大學生(專科生、本科生、碩博研究生)熱點話題和豐富資源與您共享!

#我要上頭條#

#揚州十萬在校大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