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裡讀《通鑑》•《資治通鑑》名句鑑賞

《資治通鑑》作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正如清人王鳴盛所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欲窺其全貌,不妨先鑑賞一下這部著作當中的經典名句。

宅在家裡讀《通鑑》•《資治通鑑》名句鑑賞


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資治通鑑·周紀》

【今譯】英明的人選才任官,就好比木匠選用木材,取其所長,棄其所短。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鑑·周紀》

【今譯】所謂的才學,是道德的資本。所謂的德行,是才學的主帥。這其實是說,個人的道德素質,要高於個人的才學。這是因為一個人無才,但是有德的話,只不過平庸,難以成大事而已,如果一個人有才卻無德,那對於社會的危險就大了。所以,對於人才的培養,首先是對其思想品質和道德水平的培養,然後才是知識、技能方面。

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資治通鑑·漢紀》

【今譯】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就會得到加強。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資治通鑑·唐紀》

【今譯】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話,就會愚昧不明。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亡戰必危。《資治通鑑》

【今譯】國家雖大,喜好戰爭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必定危險。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資治通鑑·周紀》

【今譯】家道貧困的時候就希望有個能持家的好妻子,國家大亂的時候就希望有個治國有方的好宰相。

面從後言,古人所誡。《資治通鑑·魏紀》

【今譯】古人最忌諱的是,表面服從而背後反對。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資治通鑑·唐紀》

【今譯】發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怒而常把笑容掛在臉上的人,這種人是最難讓人猜測的。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遺其力,而不能者不得處其任。《資治通鑑·魏紀》

【今譯】賢明的君主在用人時,能使有才的人竭盡全力,而不讓不學無術的人白白佔著位子。

老禾不早殺,餘種穢良田。《資治通鑑·陳紀》

【今譯】殘留在地裡的頭季稻穀不早點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會使良田荒蕪。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資治通鑑·漢紀》

【今譯】因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難,怎麼可以獨自活下來呢?

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資治通鑑·周紀》

【今譯】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所以察選人才者經常被人的才幹所矇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

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資治通鑑·宋紀》

【今譯】能選擇別人的長處去學習它,這種長處自然也就屬於自己了。

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資治通鑑·唐紀》

【今譯】木心不直,它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用這種木材製造的弓,雖然強勁,可是發射出去的箭矢也不會直飛目標。

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資治通鑑·唐紀》

【今譯】爭強好勝,不願意聽到別人提缺點,喜歡放開自己的舌尖而馳騁辯才,顯示小聰明,對人過於苛刻嚴厲,頑固不化且自以為是。這六點,都是君主應當特別加以警惕的毛病。

凡論人,必先稱其所長,則所短不言自見。《資治通鑑·晉紀》

【今譯】要去評論一個人,一定要先稱讚其所長,這樣其短處不說,大家也都知道了。

舟順水之道乃浮,違則沒;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則危。《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四年》

【今譯】船順乎水的規律才能浮起,違背了水的規律就會沉沒。君主能把握人們的意願才能地位鞏固,不能把握人們的意願就會處境危險。

不痴不聾,不作家翁。《資治通鑑·唐紀四十》

【今譯】不裝聾作啞、不裝傻,就當不了別人的公公、婆婆。

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資治通鑑·周威列王二十三》

【今譯】禮儀的存在在於能夠分辨貴賤,使得親疏有序,裁定萬物,處理日常事務。沒有約定就不能夠顯揚,沒有爵號的器物,就不會有相應的形象。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脩。《資治通鑑·魏紀五》

【今譯】禦寒沒有比上好的毛皮衣服效果更好的,要不想別人詆譭你的話沒有比提高自身修養更好的。

為貴人當舉綱維,何必事事詳細!《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五年》

【今譯】身為尊貴的領導者,應當舉綱執要,又何必所有事情都面面俱到呢?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資治通鑑·漢紀三》

【今譯】兔子死了,用來打獵的獵狗就會被殺了吃;飛鳥被射盡,弓就不被需要了,因此被藏了起來;敵國被攻破的之後,出謀的臣子就被殺了(不再需要,位高權重,怕篡位)。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資治通鑑·周顯王十年》

【今譯】那些講求道德的人們,總是不會世俗同流合汙,想要去建立大工業的人們,不會和大眾去謀劃事情。

法忌煩苛,治貴清約。《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十六年》

【今譯】法律最忌諱的是煩雜且苛刻,而為政貴在能夠清平簡約。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資治通鑑·魏志》

【今譯】仁者不會因為所處形式的盛衰而改變自身的氣節,義者不會因為成功或者失敗而改變自己的心志。

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敗有必在慢之。《資治通鑑》。

【今譯】做事情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這是源於能夠嚴肅的對待它。凡是之所以會失敗,大多是因為輕視或懈怠。

形者,言其大體得失之數也;勢者,言其臨時之宜、進退之機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實也。《資治通鑑·漢高帝三年》

【今譯】所謂形,就是需要從整體去看待得失;所謂勢,是指面對實際情況能夠靈活的應對,進退都隨著形勢而應變。所謂情,是指意志是否堅定。

聰明流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資治通鑑·漢紀》

【今譯】聰明通達的人要警惕過於明察;聽得少、見得少的人要避免閉塞無知。

得財失行,吾所不取。《資治通鑑·陳紀》

【今譯】獲得財物卻喪失了德行(得不義之財), 這樣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去就以道,可謂君子矣。《資治通鑑·晉紀》

【今譯】離開自己職位,或繼續留任,都能出於正理,這就是高尚的人了。

不誠於前而曰誡於後,眾必疑而不信矣。《資治通鑑·唐紀》

【今譯】事前不誠實而事後卻表白自己誠實,這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懷疑而讓人不相信自己。

夫登進以懋庸,黜退以懲過,二者迭用,理如循環。

《資治通鑑·唐紀》

【今譯】讓他升任,是為了獎勵他的功勞;罷免他,是為了懲罰他的過錯。這兩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資治通鑑·唐紀》

【今譯】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資治通鑑·唐紀》

【今譯】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沒有辦法之時,就會設法改變現狀。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資治通鑑·漢紀》

【今譯】標杆彎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頭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潔潔的。

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資治通鑑·晉紀》

【今譯】立功的人擔心自己的信義不顯著,而不必憂慮自己的名譽和地位不高。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資治通鑑·唐紀》

【今譯】聽人說的不如親身經歷,親耳聽到不如親眼見到。

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資治通鑑·魏紀》

【今譯】一輩子連句怨恨的話都不說,這恐怕連聖人也難以做到。

欲知其人,觀其朋友。《資治通鑑·唐紀》

【今譯】要想知道一個人的人品如何,可以觀察他身邊朋友的素質。

短於從善,故至於敗。《資治通鑑·漢紀》

【今譯】不肯向善者學習,這便是失敗的原因了。

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資治通鑑·晉紀》

【今譯】送來的禮物很多,說的話又非常入耳,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己,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資治通鑑·周紀》

【今譯】不辨別事情的是非對錯只是喜歡別人讚揚自己,沒有比這更糊塗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邊而一味地奉承討好,沒有比這更讓人討厭的了。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鑑·唐紀》

【今譯】大丈夫答應別人一句話,即使許以千金也不會改變。

儉約,所以彰其美也。《資治通鑑·梁紀》

【今譯】勤儉節約,可以彰顯一個人的美德。

明者銷禍於未萌,智者圖患於將來。《資治通鑑·漢紀》

【今譯】明智的人在災禍沒有現出苗頭的時候就給以防範,聰明的人對於將要發生的危害預先進行估計。

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資治通鑑·漢紀》

【今譯】任用賢德之人治理天下,天下一定會太平;如果使用不賢德的人去治理天下,天下一定會大亂。

人不可以求備,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長。《資治通鑑·唐紀》

【今譯】對於別人,不應當求其完備,應當用他的長處,而放棄他的短處。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資治通鑑·太祖開寶八年》

【今譯】自己睡覺的床榻旁邊,怎麼能容許其他人來呼呼地睡大覺呢!這是趙匡胤宋太祖。說的話。這句話比喻自己的利益或勢力範圍不能容許他人來侵佔、染指。

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資治通鑑·周威列王二十三》

【今譯】君子會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善事,小人會用自己的才能去做壞事。

見黃雀而忘深阱,智者所不為。《資治通鑑·梁紀》

【今譯】看見黃雀就一心想捕捉它,而忘記了前面還有陷阱;這種事情,聰明人不會去幹。比喻利令智昏的人,一心想侵害別人,卻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計他。

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無之。《資治通鑑·周赧王三十一年》

【今譯】那些無道之人主持天下,便會招致更大的危險,大的累贅,得到了君王地位,還不如沒有得到。

汝知稼穡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資治通鑑·唐紀》

【今譯】如果你能夠知曉農夫的辛苦,就胡常有這碗飯吃了。

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猶冰炭之不可同器而處也,故君子得位則斥小人,小人得勢則排君子。《資治通鑑·唐文宗大和八年》

【今譯】君子和小人互相不容納,就像是冰和炭火不能夠放在同一個容器中一樣。因此君子得位的時候,會排斥小人,小人在得勢的時候,便會排斥君子。

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萬石之鐘,不以莛撞起音。《資治通鑑·漢紀》

【今譯】千鈞重的弩弓,不會為了射一隻小鼠而開動;萬石重的大鐘,不會因為一根草莖碰撞而發出聲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處,大事不會因小的動靜而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