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結婚時新郎不接親,而是要親戚去接親,新郎留在家裡做什麼?


結婚時新郎不接親,而是要親戚去接親。這種習俗也許讓人覺得很怪異的,然而,我的家鄉湖南湘西南地區的苗族就是這種風俗。我弟弟結婚時,他就留在家裡,是我和妻子帶著接親的隊伍到女方家去接親。

這裡結婚時新郎不接親,而是要親戚去接親,新郎留在家裡做什麼?


接親的隊伍在大喜之日的前一天來到女方家裡,有我家裡的親兄弟姐妹,有同村的嬸嬸、嫂嫂等。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聘請的媒人。為什麼媒人要聘請呢?按家鄉的習俗,即便是男女自由戀愛,結婚時男方也得請媒人,一般是能說會道的婦女。我家鄉是屬於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年輕人談戀自古以來比較自由,如對山歌聯姻的就不少,聯了姻後,結婚時一定要聘請媒人。男方請媒人是為了顯示新娘的尊貴。我弟弟與弟媳屬自由戀愛,結婚時媒人不可少。另外就是送禮品的人,同是又是抬嫁妝的人,我們家鄉稱之為“擔(讀dàn)寶”,去時擔著男方送給女方的禮品,也就是新娘出嫁宴所有飯菜酒,還有其他的禮品,主要是新娘穿戴用品,這些東西隨嫁妝一起還要挑回來。接到新娘後,這些人還要把新娘的嫁妝抬回新娘家。“擔寶”都是新郎家請來的同村的男勞動力,純屬幫忙性質。

古代人安排不要新郎上門接親,創造這種風俗,也許是為了避免接親時的不愉快。接過親的人心裡都遇到過痛快的經歷。女方家總喜歡找接親客的麻煩,不是肉少了,就是缺東缺西的,非要補上不可。接親客不得不派人回家去拿來。有的女方家缺什麼東西不是一次性講出來,講了一樣,空一段時間再講一樣,因此,接親客打發人回去拿東西也就接二連三。女方家不刁難一下接親客,好像心裡不舒服。好再接親客對家樣的場合早已司空見慣了,忙陪笑臉和不是。這就是接親的風俗,刁難接親客正常,不刁難接親客才不正常。如果新郎親自上門接親,女方家有脾氣也不好隨便撒了,面對自己的女婿還是要留點情面,但是地方風俗偏偏不讓新郎上門接親。


這裡結婚時新郎不接親,而是要親戚去接親,新郎留在家裡做什麼?


女方家的氣在吃完嫁女宴後基本撒完了。風水輪流轉,第二天清晨,天還全放亮,在新娘動身之前,這回該輪到男方家的“擔寶”們刁難女方家了。他們在人們還在睡夢中時,就一個接一個地放大紙炮,鞭炮則要麼放一掛,還要大聲吆喝,催促快一點,要不,你女方家自己找人抬嫁妝,吵得女方家的人手忙腳亂。女方家主事的人不得不向“擔寶”們講好話。這就是我們家鄉接親時催新娘的習俗。

新郎不去接親又在家裡做什麼呢?他在家中接受長輩們“白話”。“白話”當地土話,是教育的意思。當接親隊伍到女方家接親的那天晚上,新郎家中的堂屋裡擺起了長龍席,也就是將兩三張八仙桌拼攏來,座席的上首座了新郎的親舅舅,左右兩邊分別坐了新郎的伯伯叔叔、堂伯伯堂叔叔及村中德高望生的老人,新郎一個人陪坐在席尾最末的位置。首先是上好酒好菜,酒醉飯飽後,擺上瓜子糖果,倒上熱茶,“白話”就拉開了序幕。席上的長輩輪番上陣,毫不留情面地指出新郎平時做人做事各方面缺點,教育他結婚後,如果孝敬父母、善待妻子、撫養兒子、和睦鄰里、勤儉持家等等,每人一說就是一大堆。


這裡結婚時新郎不接親,而是要親戚去接親,新郎留在家裡做什麼?


這種“白話”簡直就像是對新郎的批鬥會,說到平時新郎的不足之處,針針見血。講到新郎的痛處時,新郎的臉紅一陣白一陣又青一陣,恨不得在地上打個洞鑽進去,但地上無洞可鑽,只有老老實實地耐心地誠懇地接受長輩們所提的建議。這就是我家鄉過去婚俗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在教育中讓新郎的心靈有所觸動,為以後成家立業的艱辛與擔當打好牢固的思想基礎,也算是“洗腦”吧。

如果家中長輩比較多,再加上有幾個比較健談之人,這種“白話”耗時比較長,一直要進行到深夜,反正長輩們有熱茶和瓜子糖果吃,有的是時間,他們一點也不著急。最後的一個環節是新郎的表態。這也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新郎想矇混過關很難。如果他表態不到位,話講不到點子上,就得重新報來一次。一些不善語詞的新郎得重複十多次,直到在座的長輩滿意為止。我小時候常見一些新郎在表態時候的窘態,面對長輩們的厲聲呵斥,新郎臉上豆子大的汗珠在臉上一滴一滴的往下流淌。我當時就想,為什麼我們這裡會有這種不讓新郎去接新郎的風俗,這哪裡是高高興興結婚,簡直是活受罪,和當年那些挨批的壞分子差不多。


這裡結婚時新郎不接親,而是要親戚去接親,新郎留在家裡做什麼?


等到我結婚的時候,因為我的妻子孃家在湘中腹地,民族成分不同,且相距千里。俗話說百里不同俗,相距這麼遠,風習就更不一樣了。我結婚時,女方家一定要新郎上門接親新娘子,入鄉隨俗,只好按女方的要求來做。我當時很慶幸,我跳脫了家鄉的長輩們的“白話”之苦,但後來才感覺到,自己這一生失去了一次接受最真實教育的好機會,心裡也就好像是少了一點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