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战国七雄,韩国的存在感怎么这么低?是实力不足吗?

在大家熟悉的中国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段十分精彩的历史。每当大家读到战国七雄这段历史时秦国有商鞅变法,以弱胜强,最后席卷天下;齐国、楚国是老牌强国,名声在外,不可轻辱;燕国主导的五国伐齐差一点吞并强齐,后期也有荆轲刺秦这一悲壮典故流传至今;赵国胡服骑射,军事实力位居东方六国之首,战国末期就是秦赵之间的征战史;魏国是战国初期第一强国,名将名相辈出,也在战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笔墨。唯独韩国没有什么存在感,仿佛是打酱油的,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因为原属于韩国的上党之地归属权引发了一场世纪大战——秦赵长平之战,在历史上被人津津乐道。

位列战国七雄,韩国的存在感怎么这么低?是实力不足吗?

好多人都怀疑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到底够不够资格呢?如果够资格的话韩国给人的存在感为什么这么低?

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引自《资治通鉴》

这段话是公元前333年苏秦去游说东方六国时对于时任韩王说的话,虽然有一些夸大,但是从侧面也证明了韩国当时的实力也是相当强大的。要不然苏秦怎么不去游说宋国或者中山国啊。在当时人们的心中韩国的实力是足以跻身战国七雄这一行列的。

位列战国七雄,韩国的存在感怎么这么低?是实力不足吗?

韩国后来之所以存在感这么低是因为秦国通过宜阳之战、伊阙之战两次大战把韩国的脊梁骨打断了,从此韩国沦落为三流国家了,基本上成为秦国的附庸了。为什么仅仅两次战役就让韩国一蹶不振了呢?我们分析一下这两次战争对于韩国造成的损失有多么惨重。

宜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07年,宜阳是韩国西部的军事重镇,对于韩国来说宜阳不仅是秦军进攻的重要屏障,而且韩国的许多装备都是宜阳地区生产的,相当于他的军工厂,所以韩国在宜阳屯集重兵;对于秦国来说宜阳扼制了秦军向军进攻的道路,,是必须要攻下的。就在这种情况下宜阳之战爆发了。

位列战国七雄,韩国的存在感怎么这么低?是实力不足吗?

秦国大军猛攻了将近半年也没有攻下,损失颇为惨重,士气低落,不愿意再打了,而且后方朝堂之上也对于这次的领军大将甘茂群起而攻之,秦王下令撤军。后来在甘茂的提醒下决定不攻下宜阳决不撤军。于是秦武王起倾国之兵继续攻打宜阳,经过一番苦战之后宜阳被攻陷,韩国损失六万精锐大军。宜阳的失守使韩国国力锐减,面对秦军的进攻无险可守,只能被动防御,处处挨打。

公元前296年韩国国王病死,朝局不稳,秦国趁机派军进攻韩国,接连攻下了好几座城池。韩国派遣大军去抵挡秦军的进攻,与此同时魏国也派兵帮助韩国抵御秦军的攻击。以韩军为主力的韩魏联军在伊阙布置防线与秦军对峙。由于韩魏联军貌合神离,最后被秦国大将白起各个击破,伊阙之战的失败对于韩国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韩军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从此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攻击,只能向秦国称臣,沦落为三流国家。

位列战国七雄,韩国的存在感怎么这么低?是实力不足吗?

战国后期是一段十分精彩的历史,涌现出许多后世耳熟能详的典故,譬如将相和、荆轲刺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和韩国无关了,韩国错过了战国历史上最精彩、最激烈的一部分,所以韩国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才会这么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