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教授李玫瑾:6歲前沒立好這些規矩,長大後就管不了啦

相信關注心理成長的人,對李玫瑾教授並不陌生。

她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長期專注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號稱“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

她的育兒講座一直大受人們歡迎,總給人一種恍然大悟、醍醐灌頂的感覺。

在學校,她的課從沒有人逃課,即使別的年級都會來聽課;校外,她也頻頻開講座、參加電視節目。

犯罪心理教授李玫瑾:6歲前沒立好這些規矩,長大後就管不了啦

為什麼一個研究犯罪心理專家在育兒方面如此出名呢?

因為一樁樁血淋淋的案件背後,她發現扭曲的靈魂離不開教育的問題,罪惡的背後是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不當。

她認為沒有人是天生的犯罪,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而這後天就是家庭教育。

所以,在她眼裡,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些規律是可以追尋的。

而且李教授曾經多次強調:家長在6歲前沒給孩子立好規矩,以後就管不了了。 6歲前應該對孩子做到哪些方面的規矩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不要給孩子沒有限制的愛

沒有限制的愛會不斷地擴大孩子的要求和慾望。

一開始孩子會有些合理的要求,慢慢地就超出界限,越來越不合理了,家長如果不在臨界點及時說不,後面就很難管了。

當孩子鬧時就讓他鬧唄,他能鬧成什麼樣?

就拿4歲的孩子來說,你對他說不,最多就是在地上打滾;但是等他16歲時,會怎麼鬧?會離家出走,會跳樓,會自殺,那時候就晚了。

所以在孩子行為還不能夠造成傷害的時候及時說不,才是對孩子的負責,而這個分水嶺往往是6歲。

犯罪心理教授李玫瑾:6歲前沒立好這些規矩,長大後就管不了啦

因為6歲前是孩子形成一個人格的過程,以後就已經決定了他的成敗,0-6歲就是一個人生的縮影,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都濃縮在6歲之內。

網上經常看到青春期孩子因為一些小事就自殺的新聞,或許很多看客會奇怪:孩子哪裡來的勇氣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李教授的回答引人深思:

“為什麼又那麼多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自殺?

那是因為你(母親)的愛,在他的眼裡是沒有限制的。

他用你的愛來威脅你,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義。”

沒錯,我們是愛孩子,但是不能讓孩子以愛來威脅我們,扭曲的價值觀終究會使人生道路走偏,所以在孩子6歲前要說不。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我們有一個大腦,但是裡面有兩個自我,就像電視演的那樣,一個是衝動的自我,貪圖享樂,隨心所欲;另一個是剋制的自我,理性,深謀遠慮。

人都是有惰性的,兩個自我不斷地拉鋸,往往是衝動的自我佔據上風,所以自控力一定要培養。

李教授還特意舉了個小例子:

我會找點小的吃的東西,剛開始有意識的三天給她一次。

差不多成習慣的時候,某一次跟她提一個要求,“能不能先不吃,你保留三天,三天之後,我給你加三份”。

這樣孩子就會知道,等待之後才能獲取更大的滿足!

犯罪心理教授李玫瑾:6歲前沒立好這些規矩,長大後就管不了啦

這種方法其實就是心理學上的“延遲滿足”,等孩子上學後也是要這樣告訴他,現在的剋制是為了今後的長遠。

人成長的過程當中,必須學會自我控制。但是需要注意一點的是,自控力不代表壓制,當孩子提要求時,建議可以適當的滿足一些小心願。


學會忍受、拒絕自私

孩子的自私都是父母造成的。

“你只管學習就行,什麼都不用管”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80%的父母都講過這話,讓孩子認為除了學習其他的跟自己無關,久而久之就自私了。

李玫瑾教授也是用自己親身的例子來講述:

我剛開始帶她回爺爺奶奶家的時候,她跟爺爺奶奶比較陌生。

剛去的時候她也很小,春節看電視的時候,我給她剝一個橘子,她看著我剝站在我跟前等,我剝完一個就給她一瓣。

我說去給爺爺送去,她拿在手裡看著我,看看爺爺就不想過去,我說如果你不給爺爺吃,我後邊就不給你了,她正在猶豫期間姑姑就過來了,拉著小手說:走吧咱們給爺爺送過去。

這樣她就跟過去給爺爺遞過去了,爺爺特別高興親了她一下。

第二瓣我說給奶奶送過去,給送過去了。

第三瓣我說給大姑,給大姑了。

然後,我說這瓣給爸爸,最後那瓣我給她的時候,她拿起了擱在我嘴裡,這時我又拿一整個剝給她。

犯罪心理教授李玫瑾:6歲前沒立好這些規矩,長大後就管不了啦

在教育孩子的整個過程當中,李教授有意識地通過分配桔子這件事,讓孩子知道在這個家庭當中有爺爺奶奶姑姑爸爸等長輩,讓孩子自己的行為培養一個整體的家庭意識。

小編家也有一些類似的習慣:比如吃飯時間家裡誰要沒回來,我們一般都要撥出一份菜留給晚回的人,到後來就自然成了習慣。

這些都是生活當中的一些小事,只要把握好這些小事就能很好的防止孩子自私。

所以,孩子自不自私,完全在於父母的教育,跟天性無關。


讓孩子經歷挫折,提高逆商

很多家長注重孩子的智商、情商,卻忽視了逆商。

逆商不高的孩子活的很艱難,他心理承受力不行,受不了一點委屈,一有委屈就鬧離家出走,鬧自殺。

這是我們父母教育當中極大的過失。

李教授這樣評價道:

最根本的原因是抗挫折能力太差。

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關,意志力的培養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吃一點體力之苦。

沒錯!中國從來不缺有知識的學者,但我們最缺的恰恰就是人格健全,靈魂豐滿的現代公民,即使他們處在人生谷底,依然能通過自我調節不改其樂。

只有從小經過運動洗禮的孩子,未來才更有可能三觀正當、心理健全。

犯罪心理教授李玫瑾:6歲前沒立好這些規矩,長大後就管不了啦

因為運動對人格建立如此與眾不同,對孩子來說運動的首要價值就是貴在堅持。

而且運動能給孩子帶去自信,孩子們正是通過不斷的爬、走、跑、跳來突破自我的成長,建立自我的信心。

運動還能從小就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因為每種運動都自有規則,適應得越快才能舞得精彩。

柏拉圖曾說:教育是人類走出愚昧無知的管道,而運動是人走向平庸走向強大、突破自我的管道。

所以家長在平常生活中,應該有意地培養孩子的運動意識,讓他們在運動場上鍛鍊自己的逆商。

練其體魄、“育”其心智,運動可以為孩子帶喚醒自信的挫折教育!

摔倒了自己爬起來,遇到難題自己嘗試解決,而且運動不僅能讓孩子學會贏的時候尊重對手,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體面的輸!

犯罪心理教授李玫瑾:6歲前沒立好這些規矩,長大後就管不了啦

孩子小時候的行為習慣,對一生都有非常大的影響,特別是6歲前的習慣。

如果小時候養成了壞習慣,大了就會做出更大的壞事。“三歲看老“,說的也是這麼一個理。

相信今天的分享對你一定會有所啟發,如果孩子能在6歲前養成這些好習慣,相信你的孩子未來肯定差不了。

犯罪心理教授李玫瑾:6歲前沒立好這些規矩,長大後就管不了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