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心理學的詳細建議——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三)

這個問題被很多人問過。

“你是學心理學的呀,能給我推薦幾本書麼?”,“我也想學心理學,請問小白怎麼入門呢?”。

對我來說,這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是因為被問的太多,而是我想反問:“你有半個小時麼,給你講清楚,我不想糊弄你。”

網上也有很多老師給的回答,從“應該讀這本這本和這本”,到“不用讀這本,你應該從xxx學起”。這些老師說的各有道理,但多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心理學極為龐雜,你的學習目的是什麼呢?

你本想提高溝通技巧,卻被推薦讀《心理學與生活》。就像本想了解一下保護視力的小技巧,對方捧出一本《人體解剖學大全》,滿臉真誠的勸你打好基礎。

但心理學有點特殊,那就是很多人自己也說不清楚學習目的是什麼,或是想先學學看,再想用處。

所以,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幫你釐清目的。

一、心理學不能做到什麼?不可能的動機

有時候,說清楚一個東西是什麼也許很難,但理解它不是什麼,就會清楚許多。

所以,我想先說下我遇到過的,學習心理學的“不可能目的”。

首先,許多人以為自己是以下目的:

1、好奇;

2、想了解自己、他人和社會;

3、想知道心理學能教會自己怎麼做,比如調節人際關係,幫助事業成功等。

可是,仔細交流會發現,真實動機翻譯如下:

1、窺探。

“學心理學,我想知道我女朋友在想什麼”、“我想知道別人心裡的秘密”。人天生對秘密好奇,但抱歉,今天的心理學,或者科學技術,並沒有這個功能。

電視劇《Lie to Me》《犯罪心理》裡,通過各種現象去推理人物內心,是被藝術化了的。測謊、犯罪心理畫像技術確實在公安、檢法工作中有應用,但其中過度推理太多,只能作為輔助。打個比方,就像讓你站在超市的門口,通過觀察進出的顧客,推斷裡面貨物的擺放分佈。

2、控制。

“我想讓男朋友對我言聽計從”、“我希望我兒子能聽進去我的話,把心思只放在學習上”、“我希望客戶能和我在談笑間籤大單”、“我希望我的人際關係都像我希望的那樣”。人當然希望事情如自己所願,但過強的控制慾本身就是病。心理諮詢中有一大類來訪者的痛苦,都來自於“希望他人或世界如己所願而不能。”。

我們的願望和行動,要建立在對規律尊重的基礎上。

不可否認,一些心理學的技巧,被沒有底線的商人用於過度牟利,pua套路異性,或其他不善良的用途。但非常確定的,有統計研究的,這些人,最後都進入同一個境地:難以獲得幸福感,持續不斷的痛苦中。

3、尋求確定性。

“我想知道,和男朋友能不能走到最後?”、“新的工作會不會順利?”。其實這一點是上面兩點的總和。

尋求確定性,是人性的基本需求。未知等於風險,玄學和迷信能大行其道,就是因為其結論的確定性。

人對確定性的需求,甚至超過對真相的追求,人們寧可知道一個錯的確定消息,也不願承受未知的焦慮。

但是朋友們,世界從來都是複雜的,不可確定的。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敢於面對不確定性的複雜世界。

很多問題,只能留給在時間中不斷努力的自己。

“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

4、逃避。

“生意失敗好痛苦,我不想痛苦。”、“親人離去讓我傷心,我不想這麼難受,心理學有沒有什麼方法?”。其實,如果沒有這些負面情緒,你才應該看醫生。只要是正常範圍內的情緒,不管正負面,都是健康的,必要的。痛苦才會讓你去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就像因為疼,我們才會介意受傷。

5、標籤學者。

一位妻子,拼命的讀心理學書籍,終於有一天興奮的跳起來,對他的丈夫說:“我終於找到原因了,你現在不喜歡和我交流,就是你潛意識的被動攻擊,你就是迴避型人格,這都是你原生家庭養成的不健康依戀關係模式的投射!”丈夫勃然大怒,摔門而去。妻子卻更興奮了:“你看,你看!我說你是迴避型人格吧!”

這位妻子做的事情就是拿心理學概念給丈夫貼標籤。

把心理學概念,尤其是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論,拿來給自己和他人貼標籤,是很沒有意義的事情。小時候吵架的時候說“你就是烏龜王八蛋”,現在說“你就是焦慮型依戀”……心理學標籤成了罵人的成人版本。小時候暴力攻擊,現在暴力分析,這只不過在貶低別人,炫耀知識,以獲得優越感。

但是貼完了又有什麼用呢?概念是用來定義和方便學習的,概念本身不能解決問題。

6、“系統學習”

還有一類問題有點詭異——比如“如何系統的學習心理學”、“如何學好心理學”、“如何精通心理學”。建議這樣的同學先思考一下,自己想系統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呢?可能是本文第二部分列出的目的中的一種嗎?如果都沒有,那答案倒是簡單了,推薦北師大心理學本科生的全套課程,本文其他內容對你也沒有太多價值。

二、那怎麼學?釐清目的

十分建議先讀上一篇文章,關於什麼是心理學,鏈接:什麼是心理學—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二)。弄清楚心理學都在搞什麼,才能知道合理的目的是什麼。

本文推薦的學習方法主要是讀相關的高水平的書,至於原因,文章最後會講。

·書的篩選標準:

為了幫助大家篩選適合自己的書,除了簡單的書評以外,給每本書按照三個維度打分:

“嚴謹性”——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書中知識的可信度、科學性,或社會科學知識的認可度。也就是,說的對不對

“思想性”——在知識本身以外,能帶給人的思想啟發性。個人認為,任何好書都應當有這樣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知識字典。顯然,不同的內容帶給人啟迪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也就是,啟發深不深

“可讀性”——趣味和文筆,能不能吸引人一直讀下去,這一點很重要。也就是,說的有沒有趣

5分制評分,評分標準是我個人的閱讀感受,僅供參考,歡迎不同觀點。原則上總分9分以上的書我才會推薦,個別特殊情況,如特殊歷史地位的經典,或者某方面極為優秀的書也會列出,並單獨說明原因。

有少量書會在不同目的中多次推薦。

為避免重名,標明作者,大家購買時也注意一下。

如果大家有讀過的好書推薦補充,歡迎你的交流,本文持續更新。

·本文對學習目的的分類思路:

本文將學習心理學的不同目的,按認知的對象分為“知識本身、自己、關係、世界”四大類,每類中有不同小類。涵蓋了可能和心理學有關的各種問題。

大家可以直接根據目錄,選幾個自己感興趣的部分看即可。

目的目錄:

1、知識:心理學知識本身能給我什麼

1.1、好奇:心理學好神奇,就是想詳細瞭解下。

1.2、認知:心理學肯定能幫我提升認知吧?

1.3、談資:想變成一個有知識的Talker,顯得有文化有內涵~

1.4、從業:當然是想當心理諮詢師了!

2、自己:幫自己過的更好

2.1、瞭解自己:“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

2.2、療愈自己:我好難過,幫幫我

2.3、自我成長:讓我變成更好的自己吧!

2.4、幸福:有沒有改變一點點,幸福很多的辦法?

3、關係:我與你。

3.1、愛情:我只要愛情!甜甜的愛情!!

3.2、親子:第一次當父母,我該怎麼做?

3.3、家庭:中國的家庭關係,確實有些難搞

3.4、通用人際關係:

4、世界:我與它

4.1、他人:讀心術和操控術?

4.2、社會:一群人的規律很有趣

4.3、教育:你可以送給孩子的第二件禮物

4.4、商業、管理、經濟等其他領域與心理學


1、知識:心理學知識本身能給我什麼

也許你想學習心理學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只是單純的對心理學本身好奇,或者是自我認知提升的一部分,又或者是為了社交時的談資。當然,也可能是想成為心理諮詢師。

1.1、好奇:心理學好神奇,就是想詳細瞭解下。

如果你好奇這門“研究人心理和行為的科學到底是什麼樣的?”,請讀本系列上一篇文章,鏈接:什麼是心理學—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二)。

如果你還想詳細瞭解,那現在的問題就變成了,瞭解一門學科的什麼方面,能在最短時間最接近內行?

答案是,思維方式。具體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但正宗的思維方式只有那些。思維方式就像是腳手架,有了它,再收集一片片磚瓦,你就能定位它在學科中的位置,並與其他知識產生關聯,迅速理解。

瞭解心理學思維方式的推薦書籍:

·《這才是心理學》,基思·斯坦諾維奇,評分:5、5、3;

這本書是我見過的,把心理學是什麼,闡釋的最明白的一本。注意它之前的名字叫《對偽心理學說不》,別買重複了;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羅傑·霍克,評分:3、4、4;

本書涵蓋了心理學10個主要領域,通過研究或者故事來講述心理學理論,可讀性強。之所以科學性打3分,是因為其中有些實驗後來被發現是有問題的,比如路西法效應。詳情可以讀本公號以前的文章。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勞倫·斯萊特,評分:3、4、3;

本書詳細講了心理學歷史上繞不開的10個實驗。但這些知識放在今天,都略顯陳舊啦。

另外兩本約翰·肖內西《心理學研究方法》倫道夫·史密斯《實驗心理學教程:勘破心理世界的偵探》,也是講心理學實驗設計很好的兩本書。太專業了暫不打分。

如果你還覺得不夠過癮。

·《心理學與生活19》,菲利普·津巴多,評分:5、2、3;

世界級教科書。這本書想把心理學大部分研究內容都囊括進來,至今已經修改了19版了。對此我只能說,是本好書,但即使是在我對其中知識已經瞭解的情況下,讀起來還是昏昏欲睡。我甚至覺得,向想入門心理學的人推薦這本書,就像是讓想學做飯的人先從滿漢全席做起,我個人是非常不推薦的,這容易把人擋在門外。當作工具書用還不錯。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菲利普·津巴多,評分:4,3,4;

可讀性好很多。

·《怪誕心理學1、2》,理查德·懷斯曼,評分:4,2,5;

非常有趣,又非常科學。注意,同名書較多。

·《怪誕行為學》,丹·艾瑞里,評分:3,3,5;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不要把行為和心理分開。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高銘,評分:3,5,5;

我認為,這是中國相當好的一本有關心靈和哲學的書,從精神病人的世界裡,找到的世界真相。給我帶來的思想啟迪是滿分。

·《我穿越瘋狂的旅程》,艾琳,評分:/、5、5;

精神分裂症患者+耶魯大學畢業生,寫的書,世界僅此一本。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是沒有自理能力的,難以想象能有邏輯的寫書。但作者擁有超高的智商,良好的醫療環境,愛她的家人朋友,寬鬆的社會文化,幸運的職業生涯,以及各種機緣巧合,才能實現這樣一本書。傳記不參與嚴謹性打分。

1.2、認知:心理學肯定能幫我提升認知吧?

認知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明確一下,這部分內容和其他段落認知的區別是,這部分所說的認知,沒有明確的目的,或者說,以人生一切問題為目的的通用智慧。

心理學算是提升認知方面最有用的學科之一。這門可愛的交叉科學,比人文科學一點兒,比科學人文一點兒。

另外,認知在於運用,否則,認知唯一的作用就是讓你感慨“知道了很多道理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窮查理寶典》,彼得·考夫曼,4,5,5;

牆裂推薦啊!此書並不是一本心理學書籍,它收錄了查理·芒格(巴菲特合作伙伴,本人偶像)先生20年來的演講,有大智慧。芒格還為此書專門撰寫了“人類誤判心理學”一章,總結了25個人類固有的,容易讓我們犯錯的心理傾向。這比大部分的心理學書籍對人的幫助要實際很多。

·阿德勒的大部分書:

·《自卑與超越》/《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阿德勒,4,6,3;

對不起我的推薦裡有三本書是超滿分的,我會說明破壞規則的原因:後世許多主流心理治療流派的創始人,都承認,自己的學說,源於阿德勒!

它是太多重要思想的思想!

阿德勒是一種哲學思想符號,是心理學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超越時代。

阿德勒的書, 不適合快讀。有的書,是一個觀點拖沓成一本書,阿德勒的書,經常是一句話就夠後世的學者研究出一本書。

這也是他的著作經久不衰的原因。

阿德勒並不是佛洛依德的門生,僅僅是因早期支持弗洛伊德,並被推薦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擔任會長。後因與弗洛伊德觀點不和,決裂後創立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的其他書:

《理解人性》《兒童的人格教育》《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生活的科學》《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臨床著作選集》。都非常值得啃。

·另外,《被討厭的勇氣·兩部曲》,岸見一郎 / 古賀史健,3,5,4;

這本書很厲害,兩位研究阿德勒理論的集大成者所寫。阿德勒畢竟年代略遠,語言表達上有些古樸深奧,讀這本書,是絕佳的替代。本書的寫作方式很特別,所有內容都採用青年和哲人的一問一答,閱讀體驗見仁見智,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種撿貝殼式的閱讀。

·在這部分推薦一下腦神經科學的好書,從最前沿科學的角度理解人,會幫你客觀和豁達許多:

·《行為》,羅伯特·薩博斯基,5,5,5

當前科學界最好的腦神經科普書,沒有之一,講的那叫一個透徹。目前沒有簡體中文版,只有臺灣繁體版和英文版。

·《健康腦》五部曲,丹尼爾·亞蒙,5,4,4

非常好!

1.3、談資:想變成一個有知識的Talker,顯得有文化有內涵~

願意學習、思考之後再聊天,是很優秀的人!

適合或者經常作為談資的心理學內容有這麼幾類:

1.3.1、第一類是常談/著名/出圈經典

有許多心理學書的知名度甚至超過了心理學,真是奇特的現象。就像今天有些明星,因為業務能力以外的各種原因被全民熟知,你可以不喜歡,但它就是話題。

·《烏合之眾》,勒龐,2,3,4;

這本書取得成功的一個原因,是罵人罵的很有水平。不建議把它當成嚴肅的社會心理學來讀。

·馬斯洛人本哲學: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幾乎無人不知,但現在來看問題不小,具體可以看我前面的文章。

他有兩本書很重要:《動機與人格》《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相反,需求層次的《人類動機理論》反倒沒那麼突出。

這並不是否認馬斯洛的學術地位,他是大師,只是後世站在他的肩膀上,用更多的經費和更成熟的研究得出了更好的結論。2,3,3

·《路西法效應》

大名鼎鼎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這本書建立在此實驗上,講人是怎麼變成惡魔的。但,我之前文章寫過,這個實驗存在造假問題。這樣你同時就擁有了兩個談資。

1.3.2、第二類是精神分析

佛洛依德、榮格、阿德勒等人的書能有效的提高你的哲學思辨能力。此外,能說出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心理學家名字,你就已經贏了。

建議在說弗洛伊德的所有觀點時候,加上,“弗洛伊德認為”,因為他的理論,更像是一個獨特的現象,而不是真理。

現在專門說下弗洛伊德:

·《夢的解析》,3,5,3;

裡面記錄了很多真實的夢,以及弗洛伊德的分析,非常有趣,確實能解釋很多夢。很難反駁,雖然也很難求證。

我並非認同其中的所有觀點,但我喜歡裡面每一個思考。

而且負責任的說,研究弗洛伊德的理論,能極大的提高自己對心理現象的敏感度。

·《性學三論》,1,4,4;

瞭解一下可以,不用細讀了。

·《精神分析引論》,2,6,2;

潛意識概念,三我概念,內驅力理論,這三個概念就值得一個超滿分。

這三個概念在整個人文領域的地位,不亞於牛頓三定律在物理領域的地位。這種地位的概念是,如果缺席,人間歷史不可想象

上面推薦過的《這才是心理學》中,直接把弗洛伊德劃分為偽科學。我覺得,他說的對,他確實不是自然科學。

但上一篇文章:什麼是心理學—認識真正的心理學(二)詳細論述了,心理學永遠是科學和人文兩條路並行的。

學物理知識,你只需要一本書,但學心理學知識,你一定需要很多本書。把他當成真理,一定是錯的。法國哲學家薩特說:影響整個人類,改變現代思想的只是三個猶太人:弗洛伊德、卡爾·馬克思和愛因斯坦。

我認為他們三人當得起這個評價,他們分別帶領我們走進了人類精神世界,人類現代社會和宇宙。要知道,弗洛伊德是上上個世紀的人,他的時代充斥著宗教、巫術和神秘解釋。能提出直到今天還很有意義的理論,可稱偉大。

弗洛伊德在1885年描述創傷的一句話:“我覺得這個人在為記憶所苦。”。

這句話,曾經像閃電一樣擊中了我。

不論弗洛伊德的理論正確與否,類似這樣的句子,總能讓人淚流滿面,或折服,或享受。

如果你把弗洛伊德的文字當文字,我很難想象為什麼有人會不愛他。

借用一下自己之前的文章:“佛洛依德被推薦過諾貝爾文學獎。也許,這才隱喻了這個偉人工作的真正屬性。

1.3.3、第三類是顯示品味的書

暢銷書分為兩種,簡單區分,就是一種以周為單位,另一種以五年為單位。

前者基本上可以作為排除書單來用。

為什麼?這其實是一個數學問題:一本書的總銷量簡單來說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個是推廣宣傳,可以引發多少第一批閱讀用戶;第二是這本書的社會適應度,它能讓一個初始讀者創造多少熱度和傳播量,讓書被更多閱讀。

銷量是兩個因素相乘的結果,但顯然第二個因素才是書的質量指標。

一本書如果開頭銷量好,隨後就沒了影子,基本是把心思花在了起名字和做宣傳上,賣上一把就暴露了真實水準。

反之,一本書如果擁有自傳播的能力,必有過人之處。比如《哈利波特》開始幾乎純靠讀者的自發交流,成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奇幻小說。

有一些明星學者的觀點,值得放在腦子裡。

·《心智探奇》,史蒂芬·平克 ,4,4,3;

明星學者的扛把子,粉絲都是比爾蓋茨這個級別的。他的書讀起來有些難度。

他的另兩本《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當下的啟蒙》都值得讀,他對進步主義、國際關係、人工智能等這個時代的尖銳問題,都有很深入的看法,別去看網文了。

·《人生十二法則》,喬丹·彼得森,4,3,4;

彼得森因為發現人類社會行為和龍蝦(不是小龍蝦)非常相似,被戲稱“龍蝦博士”。有大師風範,本書講的十二法則,都是我們熟知但容易不屑的重要事情,年輕人特別應該讀。

·十分推薦塔勒布的書《黑天鵝》《反脆弱》,如果打分,都是5,5,4。

他是這個世界上對風險研究最強的人,沒有之一,他不會為了學術圈的關係而妥協觀點,而且他將所有知識用在了自己的生活、經濟、工作上,極為有效。雖然他不是心理學家,推薦他有些偏題,但還是忍不住要推薦。

1.3.4、第四類是兩性話題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約翰·格雷,2,3,4;

暢銷了接近30年。本書不算是嚴謹的心理學書,很多觀點確有些誇張。但不是很瞭解異性的直男直女,讀這本書的掰正效果反而好,對戀愛相處大有裨益。做談資就更合適了。

還推薦一個特別的角度:進化心理學。從人類進化的視角,解釋了男女不同,以及各種社會現象的起源。很有意思,也能幫你訓練一種從更高更長的視角看待事物的演變。

·《進化心理學》,戴維·巴斯,4,5,3;

·《慾望的演化》,戴維·巴斯,4,4,4;

·《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金斯,4,5,5;

大名鼎鼎,乾貨十足,看看吧。

當然,既然作為談資,那麼,讀過的書越多越好咯,不限於心理學。

1.4、從業:當然是想當心理諮詢師了!

想成為心理諮詢師,應該怎麼做?

這是個被問爆的問題。

坐在整潔舒適的房間裡,聽對面的人講自己最隱秘的故事,用知心姐姐般的溫暖去治癒他們。收入豐厚的同時,還能收穫別人的喜愛和尊重。

這幅畫面可能是很多人想當諮詢師的原動力。但事實是,大部分的諮詢師,都面臨:負能量過多;需要持續高昂付費學習和督導;市場認可度低;收入不穩定且普遍偏低的;水平良莠不齊敗壞整體名聲……很多人堅持不下去就轉行了。

如果這還不能阻止你拯救人心的願望,那先恭喜你,同時,仔細閱讀下述內容:

1、現狀:2017年11月,國家正式取消心理諮詢師認證考試,已取得證書仍然有效。現在市場上凡打著“國家認證考試”旗號的都是大小忽悠,包括ACI和各種名字聽起來像官方的機構;忽略國家認證,只強調可以幫你實現心理諮詢夢想的,本質上就是網課;

2、未來:國家取消證書,是為了整頓行業,原來的證書確實門檻低,導致行業亂象。而國家對心理行業的建設是更加重視的,中央部門發佈的各種文件中不難看出。現階段就是我國心理諮詢行業認證的真空期。未來一定會出新認證,但時間未定

3、行業現存機會:認證真空不是行業真空,各種諮詢機構如火如荼。如果想做志願者,可以學習後,加入比如ky公眾號,心理援助等機構,義務回覆幫助別人,只要能力,不要證書

近幾年,心理學創業平臺發展的很不錯,比如壹心理等,聯合各級心理學會,自己摸索了一套諮詢師的培訓和認證標準,並且承諾通過認證可以加入平臺做諮詢師。所以,如果還想從業的,建議直接就去那幾個平臺開始學習,成為他們的諮詢師,這樣好過自己在市場上亂撞,本質上來說是用一定的自由換取平臺的成熟體系和行業背書。

提前積攢能力知識,等國家證書出爐,有機會就切入

4、此外,你也可以選擇考心理學研究生,有更廣的機會;還有醫療衛生機構內的心理治療師,但這個需要執業醫師資格證,而且主要針對精神問題和嚴重的心理問題;

5、不論你選擇怎麼走,自己的真本事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你把收入當成是學識和幫助別人的副產品,自然就會越來越好;如果你把收入當目標,你會很容易失望。

羨慕諮詢師這樣相對自由的職業?記住,自由職業不是自由的職業,是自由的能力。

推薦書:

如果你已經是諮詢師同行,交流幾本很棒的書,不打分啦:

《家庭與家庭治療》《阿德勒精神分析》《診療椅上的謊言》《精神分析案例解析》《心靈的面具-101種心理防禦》《紅書》《身體從未忘記》

2、自己:幫自己過的更好

大部分和他人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

處理好和自己的關係,大部分人沒想過,小部分人很迷茫,極少人做到了,他們獲得了幸福和自由。

雞湯聚集區。像《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樣的,也算是雞湯了,讀著真的舒服,我以前買了好幾本送人,送的很精準,算準了對方一定愛看。但很多年過去了,沒見到這些人因為這類書而變好。反倒是科學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帶來了影響。

這些書之所以有很多熱心讀者,說受到了很多改變,也是存在的——如果雞湯機緣巧合,讓你開始堅持猶豫已久的行動,那行動就會改變一切。

2.1、瞭解自己:“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

瞭解自己的方法,大致有三個不同思路,分別代表三個不同維度,互相不能替代。

第一,心理測試

你的內外向程度,你有多敏感?你的意志力如何?相信我,這些涉及人格特質和心理能力的問題,自己或再瞭解你的人,都不能給出一個客觀答案,只有心理測試才能,而且可以量化你的某個特質在人群中的百分位排名。我曾認為自己是一個樂觀的人,但多個可信的測評表明,我在人群中算是偏抑鬱的。

不要隨便在網上找測評。可靠的測試有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MPI)、卡特爾16人格因素測驗(16PF)、艾森克人格問卷(EPQ)等,找正規的心理機構提供測試和解讀。

此外,專業領域的測試,還有比如偏重職場的MBTI等,很受職場好評,但可信度與經典測試相比略有爭議。

第二,他人反饋

有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洞見:人的性格不是孤立的,而是在關係中的,瞭解自己,其實是瞭解自己在關係中的樣子

你可以試著問問家人、朋友眼中的你,讓他們分別說出5個形容你特質的詞,然後統計一下最高頻的那些,就是你在關係中最真實的樣子。往往和自己想象的大不相同。

第三,理論解釋

用知識幫助自己理解自己。

對自我認知的偏差永遠都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有時候,稍微不切實際的自信甚至會成為堅持的動力,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功。

自我是不斷變化的,所以關鍵不在於得出一個結論,而是能有理解自己的能力。

所以,在我看來,這一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這方面不可繞過的有: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三我概念。弗洛伊德的書不用細讀,但這兩個概念必須瞭解。

·《思考快與慢》,丹尼爾·卡尼曼,4,4,5;

諾獎得主的心理學神書一本,系統1和系統2的概念,每一個現代人都應該瞭解。

·《情商》丹尼爾戈爾曼,4,5,3;

·阿爾伯特•埃利斯:

今天全世界的心理諮詢師,沒有一個可以繞過他的情緒理論和治療方法。每一本都推薦,尤其前兩本。都很棒,不打分了。如果讀不下去,可以去百科裡直接搜索他的理論。

《理性情緒》《拆除你的情緒地雷》《理性生活指南》《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控制憤怒》《控制焦慮》《無條件接納自己》。

·《心理資本》,佛雷德,4,4,4;

·《象與騎象人》,喬納森·海特,5,5,3;

弄懂書名在說什麼,我認為價值千金。這本書的理論,與《思考快與慢》的系統1、2有些相像,但解釋角度不同。

·《瞬變》,奇普·希思 ,4,5,4;

本書 建立在《象與騎象人》這本書的理論基礎上。“作出改變”這個問題上,實用性第一名。

·《天生敏感》,伊萊恩· 阿倫,3,3,4;

這是一本為敏感者而寫的書。很溫暖,有治癒的效果。

·《幸福腦》,丹尼爾·亞蒙,5,4,4

必須介紹作者,美國大腦健康之父。對於外行來說,必須知道的腦神經科學,從他的書裡完全可以得到最前沿的解答。

2.2、療愈自己:我好難過,幫幫我

可以被療愈的心理問題,由淺到深,分為三個層次:負面情緒、認知行為、創傷心結:

認知和一般情緒可以調整;創傷非常難以自愈。嚴重的請找專業人士

2.2.1、負面情緒:

戀愛受挫,工作不順…有些煩躁、鬱悶、難過…這裡第一層所說的情緒問題,指的是那些,有現實原因,時間短,程度相當的情緒。

怎麼辦?不用辦。

是的你沒聽錯,正常的情緒,是對現實的反映,能調節我們生理水平和行為,是身體最忠誠的警告。

如果你為工作業績而苦惱,那就想辦法提高它;如果你失戀了,請記住這份痛苦,下次莫犯同樣的錯,或別選同樣的人;如果你生活狀態不佳,心情不好已久,千萬別想僅調節心情,那是自欺欺人。

另外,正處於負面情緒當中,怎麼幫自己判斷程度和時間呢?有一個小技巧:參考你以前的經歷,如果類似的情緒都順利好起來,或者不記得怎麼好起來的,那就繼續相信自己,這次也能過去。

想了解情緒,推薦:

·《情緒》,莉莎·費德曼·巴瑞特,5,4,2;

市面上許多探討情緒的書,多少有些問題。因為情緒屬於非常難研究的事物,猜想的成分太多。這本書態度很正確,實證很充分,雖然有些難讀,要讀就讀這一本。

下一層次開始,都伴隨著情緒問題,有必要解決,而且是解決源頭問題。

2.2.2、認知行為(性格特徵):

你是否對自己性格的某些方面不滿,想改善或者提高?其實,性格一般是不用改的,內向的人也可以成為演講高手,拖延的人也可以有很高的效率。我們需要的是改變自己的一些認知,以及知道如何去做:

改變總論:

·《自我導向行為》,戴維·L.華生,4,4,4;

這本書能幫你分析、調節、改變行為。嚴格執行,不亞於最優秀的諮詢師指導。

·《英雄之旅》,約瑟夫·坎貝爾,2,5,4;

作者就是神書《千面英雄》的作者。這本讓人做自己的書,是一劑猛藥,驚醒了好多人。

·《巨人的工具》,蒂姆·費里斯,4,5,5

其他書我會誇好,但我愛這本書,它給了我重要的勇氣和智慧。這本書不是心理學書,是一個知名主播對許多牛人的訪談和感悟。一定要讀。

各種性格改善方案:

·《內向溝通者聖經》,珍妮弗,4,4,3;

請尊重自己的本性。

·《取悅症: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哈麗雅特•布萊克 ,4,4,4

害怕衝突、取悅別人、討好型人格,有多少人中槍?別喝雞湯了,讀這本書!

·《 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蘇珊•凱恩 ,4,4,5;

你有沒有因內向而來的或大或小的苦惱呢?相信我,這本書一定能幫到你。作者還寫了一本“青少年篇”非常適合父母閱讀。

·《自控力》,凱利·麥格尼格爾 ,4,3,4;

作者是先在斯坦福大學開了這門課,備受歡迎。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這個話題本身。作者出了4本,第一本最好。作者結合了心理、經濟、神經、醫學領域的知識,更像是一本綜述。其中有些觀點還有爭議,比如意志力是否如肌肉一樣可以鍛鍊。

但是,如果你對意志力的內容瞭解很少,這是最好的一套書,網上大多數關這個話題的文章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從這裡借鑑的。

·《終結拖延症》,威廉 • 克瑙斯;《戰勝拖延症》,蒂莫西·A·皮切爾;3,3,3;

拖延症幾乎是全人類的通病。但這個問題,就屬於那種,沒有大師能找到通用辦法,每個人的生活才是自己的老師的問題。這兩本書是我讀過最好的,有用,但不保證有用。

·《高難度談話》,道格拉斯·斯通,4,5,4;

不會說話?講溝通的書很多,這本在解決不會說話問題上,我認為最好。作者巨牛,書理論源於15年的專業實踐。

2.2.3、原生家庭創傷:

陳坤說,他從一個自卑的孩子,到患上抑鬱症,再通過禪修,步行,走出了童年陰影。他用了三十年;

姜文說,他一直拼命努力,想得到母親的認可,處好關係,但直到他母親去世,都沒做到。這可能將折磨他一生;

王朔說,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有太多人,被家庭、童年帶來的創傷持續傷害,不能逃脫。

我諮詢過很多幾乎一模一樣的案例,他們在生活中,非常容易感到焦慮甚至恐懼。

不安全感和焦慮,佔據了他們絕大部分的內心獨白,以至於難以感到幸福。他們幾乎無法理智思考問題,經常緊張、抑鬱或憤怒。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用最最粗糙的解釋來說,因為他們的父母確實讓他們感到這樣。當別的孩子正在學會被尊重和被愛,他們學會了在被無視和傷害中戰戰兢兢的存活。

網上談論原生家庭傷害的話題總是很熱,網友很有共鳴。但又有很多文章說,別讓父母背鍋,你就是想逃避自己的責任。

到底有沒有影響,有多大?

有!非常非常大!

感興趣可以閱讀亨利·馬西和內森·賽恩伯格的《情感依附》,其中介紹了一項跨時30年,上百個家庭的心理學研究項目,證明早期教養,對孩子一生有巨大影響。現代心理學,還有其餘大量研究能證明這一點。

當然,我們也要承認,並非所有的創傷都來自於父母,還有學校和社會;有些父母造成的傷害只是因為不懂;除了教養問題,也有孩子自己的選擇。

對原生家庭最好的態度就是:

1、我們知道影響存在;

2、可以不原諒,但不多抱怨;

3、知道自己是可以好起來的。

想改善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最好的是找專業人士提供專業系統的方案;其次是找到真正關愛你,接納你的人;再不行,靠自己也可以,雖然有點難。

《原生家庭》《超越原生家庭》等專門講原生家庭的書,個人認為介紹概念的效果很好,但成長幫助不夠。就像生病一樣,我們更需要的是治療,介紹疾病特徵差不多就行了。

根據這個思路,我推薦以下書單:

·《真實的幸福》,馬丁·塞利格曼,4,5,3;

這本書是“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所著,它直接解釋如何獲得幸福;他還有另外5本積極心理學的書,都非常值得讀。

·《情感依附:為何家會影響我的一生》,亨利•馬西,3,5,3;

這本書是很神奇的,取材於一個偉大的實驗中的四個故事。講的是父母如何影響孩子一生。不但可以學到撫養的道理,還能幫助成年後對自己人生的理解和療愈。

·《身體從未忘記》,範德考克,4,5,4;

副標題: 心理創傷療愈中的大腦、心智和身體。

·《高興死了!!!》,珍妮·羅森,/、3、5;

一個抑鬱症患者,將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寫成了真本書,精彩和感動!這本書不參與嚴謹性評分。

2.2.4、其他嚴重的心理問題

這包括一些重大事件導致的持久性創傷,以及更嚴重的心理或精神問題。是幾乎無法自我療愈的。

統計顯示,僅抑鬱症患者,中國統計統計在冊的就有3000萬。如果得病,不要猶豫,醫院精神科就診,心理治療輔助。

2.3、自我成長:讓我變成更好的自己吧!

自我成長最常見的一個障礙和一個誤區:

一個障礙:固定思維模式。

有這麼一個實驗:一群孩子隨機分成兩組,第一組,實驗人員和孩子說“如果有人需要把東西撿起來,你可以做一個愛幫助別人的人。”,第二組說的是,“如果有人需要把東西撿起來,你可以去幫他一下。”。

你猜他們的表現有什麼區別?

剛開始,第一組的孩子確實更積極,但他們受不了挫折,比如撿東西的時候又撒了,他們就會嚴重受挫。第二組孩子則不會如此。

實驗中,第一組會越來越消極,第二組越來越積極。而且第一組孩子的自我評價也降低了。

為什麼?因為第一組孩子陷入了固定思維模式:人要麼是樂於助人的人,要麼不是。只要受挫,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就會讓他們背上思想包袱,開始自我懷疑,害怕再次失敗。第二組孩子沒有這種思想包袱,只想著做事和做好,他們認為自己是可以成長的,這就是成長思維模式。

這也是為什麼,父母千萬不要誇孩子聰明,而要誇孩子努力。因為揹著“聰明標籤”的孩子,會為了避免人設崩塌,而避免行動,一旦受挫,就會更加消極。

推薦卡羅爾的《終生成長》,5,5,4;

成長必讀書,一個小小的句式轉換,會讓人與人產生巨大差異。想想自己,有多少內心獨白,實際是在給自己設置陷阱。

一個誤區:想改掉自己的特點

比如內向的人希望自己變外向,敏感的同學希望自己不敏感。其實,你需要的,不是變外向,而是良好的溝通,或自信;不是鈍感,而是積極的思維習慣。

而且,性格中的特點,一般是改不掉的,奧巴馬幾乎是全校最內向的孩子,但經過練習,可以成為演講大師,這並不矛盾。

接納和行動,是心理學最有價值的發現之一。大部分心理諮詢的來訪者,都是因為不接納各種問題而來。

推薦阿爾伯特•埃利斯的《無條件接納自己》,4,5,2;

現在,我顫抖著推薦我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史蒂芬·柯維,6,6,5;

這本書,是我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沒有之一。書中的智慧深刻的改變了我的人生。

不僅僅我一個人有這種感覺,你能想到的名人,從歷任美國總統到世界市值前幾名的公司老大,沒有一個沒受過這本書的幫助。

普金公開羨慕,這樣偉大的思想家為啥俄羅斯不能出一個。

因為本文的行文邏輯,不能放在第一個推薦,我非常遺憾。這本書我已經看了2遍,沒看200遍的原因,是我認為自己的認知和閱歷還不夠資格。

這並不是一本心理學的書籍,但各種心理問題的來訪者,我都會向他們推薦此書,讀後反饋都是一樣——震撼。

這本書,一定要讀。

其他自我成長的超棒的書:

·《活出生命的意義》,維克多·弗蘭克,4,6,5;

作者的全家被關進集中營,除了他以外全都死在了毒氣室。在絕境中,毫無依靠的人,還有自己的信念和意義可以依靠,這就是奇蹟的樣子。

這本書啟發了太多人的一生,甚至真實的挽救了很多想自殺的人。不想劇透太多,人生必讀書之一。

·《刻意練習》,安德斯·艾利克森,5,5,5;

這也是一本,不看不是現代人的書,因為這本書中,大量科學研究發現的道理,靠自己是基本悟不出來的。

但近年來有些爭議,還是老話:所有的模型都是錯的,其中一些是有用的。而這本書,是屬於非常有用的。

·《了不起的我》,陳海賢,4,5,4;

最近幾年看到的非常良心的心理學書籍,作者是國內頂級的心理諮詢師,因此本書非常實用。

·《成功、動機與目標》,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5,4,4

書中的結論和建議,都是根據相當前沿的心理學研究而來,如果你想成長,非常建議讀。

·《習慣的力量》,查爾斯·杜希格 ,4,4,3

如果你已經被低級趣味和壞習慣劫持,那麼你是時候著急改變一下自己的大腦了。

·《蓋洛普優勢識別器2.0》,湯姆•拉思,4,4,3;

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該做什麼?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幫你瞭解自己的項目,有網上測試。人不可能事事皆行,但可以人盡其才。個人認為,先找出你的優勢,再刻意練習之。能成事。

·《十分鐘冥想》,安迪·普迪科姆;

堅持冥想,就是人生全面開掛。比爾·蓋茨也用這本書。直接看關鍵步驟,照著做。不打分。

2.4、幸福:有沒有改變一點,幸福很多的辦法?

很明確,有。應用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確實就是直接解決“如何更幸福”問題的知識。

·馬丁·塞利格曼,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他的書都值得看。打分4,5,4。

《真實的幸福》《活出最樂觀的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教出樂觀的孩子》《持續的幸福》。

·《自我的智慧》,喬治•範倫特,5,5,4;

有多少人看過“哈佛持續76年跟蹤700人一生:什麼樣的人活得更幸福?”這個視頻?這本書就是這個研究的pro版本。這個實驗的研究人員一代接力一代,每一個實驗人員都知道自己不會等到最終的結論就會去世,但至今仍在繼續。

·當然,那些視頻也都很值得看:TED的《What makes a good life》以及《哈佛大學:幸福課》。

3、關係:我與你。

人際關係,是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內容。

這裡要先釐清兩個概念,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

愛情、親子、朋友關係等,就是社會規範,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有人情味;

市場規範例如領導和下屬、商家和客戶等,形成商業、權力關係,是我們世界的生產力。

兩種規範下的關係法則完全不同。西方國家的市場開始的比較早,文化中對兩者區分的比較好,比較成熟;中國大範圍的市場經濟直到改革開放後才迅速出現,以至於我們被一下子扔進了市場中,和陌生人在一起生活,但我們並不太知道如何相處。

於是,我們經常套用社會規範,主要是家庭、同鄉的關係,到市場規範中運用。比如同事、客戶之間稱呼“王哥”、“張姐”,對老師的態度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解放軍被親切的叫做“子弟兵”、官員叫“父母官”。

這種處理方法,導致人際關係中的邊界不清,權利不明。比如領導過問私生活卻認為自己在關係下屬,客戶認為商家都是朋友為什麼還要斤斤計較。

市場規範,靠的是權力和經濟規則。社會文化、時代規範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而社會規範,是人類以及許多物種自然擁有的,更多的是本能

這裡說人際關係,指的是社會規範下的關係。市場規範下的關係,那屬於人和世界的關係,下一節再說。

如何分清這兩者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是如果把關係中的對方,換一個更優秀的,對你更好的,你願不願意。大多數父母子女、夫妻朋友是不願意的;但很明顯,買賣雙方、上下級,一般是求之不得的。

但也有希望換別人家孩子的父母,見異思遷的夫妻,相互利用的朋友,不在此列。

對此,馬丁·布伯將這兩種關係區分為“我與你”和“我與它”的關係。

社會規範下的主要關係類型:

3.1、愛情:我只要愛情!甜甜的愛情!!

很多人想通過學習心理學來收穫美好愛情,比如如何脫單,讓愛情保鮮等。

我讀了很多愛情相關的書籍,諮詢中最多的也是男女關係的問題,發現大家都在有意無意的忽略一個重要事實:

甜蜜激情,和天長地久,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就像是“如何引爆味蕾”和“如何平衡營養結構”一樣,看上都是吃飯,也確實可能同時滿足,但它們就是兩件事。

前者靠的是一見鍾情或見色起意(兩者機制不同,雖然都熱烈而短暫),後者靠的是共同生活的相互配合。即使日久生情,也分兩個階段。

前者的化學物質主要是多巴胺和腎上腺素,讓你產生對快感的強烈渴望;後者主要是催產素和血管緊張素,讓你渴望親密和保持忠貞。

甚至打一針上述物質,就能讓人進入相應狀態。

戀人們常想兩者都要,往往失望而歸,感嘆愛情難全;許多文章書籍似乎故意弱化這個問題,給渴望愛情的少男少女畫了個大餅。

今天大部分人遇到的感情問題,是甜蜜期過後吸引力下降的問題。但大部分有關愛情的研究,都說的是現代婚姻。

這是一個大誤會。

所以,如果你以開心為目的的戀愛,後來快感降低,其實並沒有什麼辦法能讓激情回春。如果你追求刺激,就不要抱怨它的短暫。

這也是為什麼“泡妞學”、“pua”從邏輯上來說就有問題。它們心知肚明,在教人去獲取短暫的快感,卻模糊愛情的概念,讓大家以為這就可以一直快樂幸福下去。至於後來相同的處理方法無法維持關係,甚至喪失了長久親密關係的能力,他們就不管了,學員們也弄不明白到底哪裡出了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脫單秘籍”是毒藥的原因。

其實,如果你是一個能處理好長久關係的人,壓根不用擔心脫單問題,相信我。

本文只推薦長久關係問題中靠譜的書:

·《愛的五種語言:創造完美的兩性溝通》,蓋瑞·查普曼 ,4,5,5

你聽過一句話嗎?你給了我一車蘋果並感動了自己,可我只要一根香蕉。這本書道破了這個千古難題,並給瞭解決方案。這本書,說的就是,愛情裡,都有什麼表達愛的方式。

·《親密關係》,羅蘭·米勒, 4,5,3;

注意作者,重名書太多。書中對親密關係的本質、伴侶的選擇,熱戀、過度到穩定的相處技巧。相比之下,心理學教科書中講述的“愛情三角理論:激情,親密,承諾”真的沒什麼用處。

·《幸福的婚姻》,約翰·戈特曼 ,4,4,5

作者被譽為“婚姻教皇”,平時總愛戴一個印有毛主席像的紅軍帽,特逗一個老頭。他建立了一個戀愛實驗室,研究過幾千對夫妻。他能通過一對夫妻 5分鐘的對話來判斷他們一年內的離婚概率,結果十分準確。——所有智慧都在這本書裡。

3.2、親子:第一次當父母,我該怎麼做?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

心理學誕生以前,只能世代相傳或自行摸索這個偉大角色的法則,但今天,父母完全可以通過學習,做的更好。

請注意,親子關係和兒童教育是兩碼事。此處說的是親子關係,而不是兒童教育。這兩者雖然緊密相關,但還是有區別。前者完全是社會規範,後者更偏重於管理。教育問題放在下一章中講。

·這裡推薦,親子關係理論不可不讀的一位大神,溫尼克特。

《嬰兒與母親》,4,5,3;

他在此書中提出的“足夠好的母親”(原文“Good enough mother”,我國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翻譯成“60分媽媽”我認為更精準)和“抱持”的概念,直到今天,都被學界的主流認同。我甚至認為,理解這兩個概念,就能做好一個母親。這是親子關係領域的大神,如果你不讀他的書也行,上網查查他的“good enough mother”-“60分媽媽”的概念,就行了。

《媽媽的心靈課》,4,4,3;

還是這位大神告訴你:照顧寶寶是你天生就會的事。

·還是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3,4,3;

這本書裡的思想,是後世很多兒童撫養教育理論的基石。如果你像讓孩子擁有積極的人生價值感,讀一讀吧。與之相比,現在市場上很多販賣焦慮的家長讀物,就顯得卑劣不堪了。

·《教養的迷思》,朱迪斯·哈里斯,4,4,3;

則給出了父母應該如何看待孩子和父母以外關係的原則。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從0歲到青少年》,勞拉·E·伯克,4,4,5;

書中內容基於現代研究,十分可靠,操作性很強。

·《情感依附:為何家會影響我的一生》,亨利•馬西,3,5,3;

這本書是很神奇的,取材於一個偉大的實驗中的四個故事。講的是父母如何影響孩子一生。不但可以學到撫養的道理,還能幫助成年後對自己人生的理解和療愈。

· 《養育的選擇》,陳忻,4,4,4;

美國定居的發展心理學博士,中國人,兩個孩子的媽媽,從上百萬個諮詢中總結;這樣的特殊經歷,讓本書結合了西方教育心理學理論,和中國家庭的實際情況,闡述養育中的13個最關鍵問題,很值得讀。

親子關係很重要,但一直沒有出現那種壟斷性的學說,原因很多,但我認為,有兩個根本原因:

1、人是一個比較皮實的東西,一般來說都能長的不錯,即使有一些缺陷也能過下去;

2、所謂什麼樣的人格和人際關係模式算好,這個標準一直在變,以後也會變,即使是同一個時代,不同的地區、文化、職業也需要不同特點的人。

所以,我的觀點是,家長不用去尋求標準的育兒方法,民主一些也行,威信一些也行,像朋友也行,像老師也行。

雖然父母沒有滿分的做法,但有很差的做法。這些很差的做法的後果,都研究的比較明白了。所以,掌握一些基本的育兒注意事項,然後做你們自己。

3.3、家庭:中國的家庭關係,確實有些難搞

家庭是一個社會的基本單位,不同社會、國家、民族文化下,家庭模式相差非常大。

家庭關係和愛情、親子關係不同,並不是人類這個物種的自然關係,即使同一個文化下的家庭,也沒有固定的樣子。有的家庭民主自由一些,有的家庭還保留有權力集中的大家長。

我的建議是,這裡沒有“應該怎樣,才是對的”。但對“為什麼”多瞭解一些,總是對“怎麼做”有幫助。

·《鄉土中國》,費孝通,4,5,5;

不讀這本薄薄的書,基本上不能說自己瞭解中國;即使自己有所感觸,也很難有費孝通先生總結的好。書中的一篇篇不長的文章,輕聲細語,振聾發聵。讀完你一抬頭,從家庭到社會的很多現象,都釋然了。

費先生是中國近代學者大師,我認為是學者版本的魯迅,明戀楊絳先生一輩子。

·《為何家會傷人》,武志紅,3,4,4

武志紅老師算是中國最有名的心理學者之一了,屬於出圈的少數人。武老師文筆很好,洞察力也很強。這本書裡的很多內容是中國第一批談論“原生家庭”的內容。

·《中國人的心理》,楊國樞,3,4,2

我們必須承認,心理學是西方開創的,西方的思想形態偏愛結構觀,比如將行為分成有認知、情緒、意志過程。但很多中國的概念,比如孝、人情、關係等,無法用這些研究。這方面,中國臺灣的學者的本土化,做的很好。

本書的專業性還是強了一些。但如果你對“西方人的心理學研究能解釋我們的文化嗎?”這樣的問題有困惑,這本書就能解釋。

3.4、其他通用人際關係

其餘比如朋友、同事之間的私下交往等,就更沒有固定的樣子了。但本質上,剩下所有的非親密人際關係問題,都是怎麼在關係中做自己的問題,所以我的建議是:根本無需專門學習,修煉怎麼在關係中做好自己就可以。

但非常推薦三本書:

·《我與你》,馬丁·布伯,3,5,3;

神書,天才的洞見啊!五體投地!

·《非暴力溝通》,馬歇爾·盧森堡, 4,5,5

自然溝通領域,繞不開的一本書。很薄,但我很確定的是,市場上很多寫的天花亂墜的溝通技巧,都從本書“借鑑”包裝了。不多說,讀這本就夠了。

·《人性的弱點》,戴爾·卡耐基;

無人不知,不評價。

·還有一種靠譜的提升人際能力的方法,閱讀經典小說。

加拿大認知心理學家基思·奧特利在研究中發現,當我們開始對小說中的角色產生認同感,就會開始考慮他們而非我們自己的目標和慾望。他們身陷危險時,我們的心跳跟著加快,甚至會大喘氣。但我們心中仍有餘裕,清楚這些都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的心理學家戴安娜·塔米爾已經證實,經常閱讀虛構作品(小說)的人社交認知能力更強。換句話說,他們更擅長猜出別人的想法和感受。

通過腦部掃描,塔米爾發現在閱讀小說時,大腦的默認模式網絡中負責模擬他人思考內容的部位活動更頻繁。

也就是說,讀小說能提高你共情他人的能力。看視頻,是沒有這種功能的。

村上春樹說,“小說家,就是以多做觀察,少下結論為生的人”。好的小說為什麼好,是因為大部人都覺得,作者寫到他們心理去了,其實這種感覺是讀者自己感受到的。無論什麼時代,能讓人產生純粹感受的事情不多。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有一段話:“後來入夏,毛毛先生是唯一發現伊紋的長袖沒有隨著季節脫下來的人。除了思琪她們以外。毛毛責備自己是不是想看見伊紋的手臂。伊紋除了袖子,還多出一種畏寒的表情。”。心理學發現,人在親密關係缺失的情況下感到寒冷,作家們卻早已精準的描述過。

作者們一定不是通過心理學學來的,而是用超越常人的觀察和感受得到的。

甚至,《紅與黑》的作者司湯達,被譽為“心理描寫大師”。德國哲學大師尼采說,司湯達是他“此生最美麗的邂逅之一”,他認為司湯達是“法國最後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

這些天才作家,在幫你說出你的感受,和被你自己忽略的情感體驗。所有文學性小說都在此列。

如果你對心理學知識本身並不感興趣,只是希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真誠的推薦閱讀小說。

4、世界:我與它

如何面對世界?本文說的世界,指的就是,心理學知識的目標對象,不是具體的人格,而是整個社會、文化、經濟、商業等一切事物。

4.1、他人:讀心術和操控術?

這裡說的他人,不是人和人的關係,而是人和某個客體化的對象、功能的關係,比如客戶,對手,人力資源等。(現代社會物化人的悲哀事實)

多多少少,你都必須將對方作為實現某種目的的工具。

和社會規範下的關係不同,這種關係中,誰換成誰,相比於對方能幫自己實現的功能,都不太重要。

我認為,世界上最知道如何影響他人的人,不是心理學家,而是兩個職業:政客的競選團隊和魔術師。

大家可以關注一下希拉里和特朗普的競選團隊的策略戰,以及心靈魔術師達倫布朗。

前者,雙方可以用精準的措辭在幾億人的腦子裡打架並影響信念,後者可以在一個多小時操控一個普通人做任何事,包括故意殺人(紀錄片《The Push》)。

心理學家望塵莫及。這是題外話。

非常可惜的是,這兩個領域並沒有什麼成文的知識,更多的是存在於各大高手心裡的經驗和智慧,和長年累月訓練出的技能。

不過也好在沒有,若人人都能操控他人,世界豈不大亂。

洞察他人:

其實有一個比較殘酷的事實:洞察他人的能力比較多的取決於天賦,也就是同理心、同情心、人際敏感度。

·《像間諜一樣觀察》,傑克•謝弗;《超強掌控》喬·納瓦羅。3,3,4;

兩本FBI探員寫的書,是FBI系列裡比較靠譜的。

·另外,精神分析、行為分析理論,可以直接參考“2.1、瞭解自己”小節;

·提高敏感度參考“3.4、其他通用人際關係”中的推薦閱讀小說的部分。

影響他人:

·《影響力》,羅伯特·西奧迪尼 ,4,5,5;

作者自己都說,這本書,有教人學壞的嫌疑,但作者經過研究,凡學壞的,都沒好下場,不管是商業還是人生。

·《談判力》,羅傑·費希爾,4,4,5;

作者來自哈佛大學談判項目成員,全球最經典談判書籍。

4.2、社會:一群人的規律很有趣

·選讀《心理學與生活》(理查德·格里格)裡的相關章節,

·《社會心理學》,戴維·邁爾斯。

這是本文唯一一處主推教科書的地方,原因是真的就是他們講的最好最全面。社會學就像經濟學,“所有理論都是錯的,其中一些是有用的”,那多掌握一些不同的理論,就更有用了。

·《社會性動物》,埃利奧特.阿倫森,4,5,5;

看完的人,再也不會滿嘴仁義道德了。因為對人類社會有了更高一級的視角。

·《黑猩猩的政治》,弗朗斯·德瓦爾,3,5,5;

作者是荷蘭心理學家、動物學家和生態學家,被評為全球在世的最偉大的十幾名科學家之一,研究了一生黑猩猩。聽說他寫出這本書之後,美國所有政客都跑去讀了。

·《千面英雄》,約瑟夫•坎貝爾,5,5,4;

作者研究了人類幾乎所有的史詩、民間故事、宗教、神話、小說,發現人類只有一個故事:

一位英雄從日常的世界勇敢地進入超自然的神奇區域:在那裡遇到了傳奇般的力量,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英雄帶著這種力量從神秘的歷險之旅中歸來,賜福於他的人民。

人性是共通的。此書是小說家、劇作家、導演的必讀書。

·至於《烏合之眾》,火了一百多年。作者古斯塔夫·勒龐當年以一己之力,寫出的洞見,直到今天依然能產生共鳴,確有大智慧。但其中的很多觀點,都被現代研究更新了,更不用提其中對婦女兒童的粗暴歸類。它更適合作為談資,但真的想了解社會並提高有用認知,並不推薦閱讀。

4.3、教育:你可以送給孩子的第二件禮物

上一節說到,親子關係和教育,雖然無法分開,但本質上是兩碼事。

親子關係是,是父母和孩子的人際關係問題,養成的是孩子的基礎人格、人際能力等,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第一件禮物;

親子教育問題,本質上是父母的管理規劃和孩子的能力素質成長的問題。客體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能力素質。

教育,是父母可以通過學習和自我成長,幫孩子變得更好的第二件事。

推薦的書:

·《正面管教》,簡·尼爾森,4,5,3;

全世界早教行業的共識——“和善而堅定”的理念,就是作者提出的。

·《養育的選擇》,陳忻,4,4,4;

美國定居的發展心理學博士,中國人,兩個孩子的媽媽,從上百萬個諮詢中總結;這樣的特殊經歷,讓本書結合了西方教育心理學理論,和中國家庭的實際情況,闡述養育中的13個最關鍵問題,很值得讀。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的》,塞德希爾·穆來納森,3,5,4;

我認為這本書,每個做父母的都應該讀一讀,如果你想讓孩子比你強。

·至於教科書中,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和埃裡克森的兒童八階段理論,理論形成時間太早了,簡單瞭解一下可以,但不用刻板拘泥。

此外,我試著用最簡短的語言,總結一下全球頂級三個幼教流派的思想,希望給大家啟發:

·蒙特梭利:

世界目前最主流的幼教理論,全球大部分高端幼兒園(包括中國)的基礎理論,這些理論都經過了長期的實踐檢驗。

核心:有限度的自由。

書:《蒙特梭利教育法》《蒙特梭利手冊》《教育人類法》《高級蒙特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吸收的心智》《發現兒童》《教育與和平》《新世界的教育》。

·芬蘭:

聯合國《世界幸福感報告》2018-2020連續3年全球最幸福國家,超高福利的發達國家。芬蘭的教育世界領先,芬蘭的大學極其重視對幼師、中小學老師的培養。

芬蘭沒有“幼兒園”(Kindergarten)這個概念,而是“日託中心”(Day Care Center)。2006年以前,芬蘭的日託中心,都不歸屬教育部門管理,而是社會福利部門管理,2010年,還有一半的日託中心沒有移交管理,至今,社會福利部和教育部依然緊密配合。

由此可見芬蘭的教育理念,非常敏銳的意識到“撫養”和“教育”的區別。

芬蘭非常不鼓勵學前教育,更不做所謂“精英教育”,選擇迴歸人性、協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同時建立可以一生追尋的正面學習心態。

核心:體驗、自由、玩耍、信任

推薦書:《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日本,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

出生於1898年的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對如何通過拉小提琴去開發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滿了堅定的信心, 並培養出了大批的“天才”兒童。

核心:呵護培養孩子純潔心靈,旺盛的生命力。

4.4、商業、管理、經濟等其他領域與心理學

心理學在今天,越來越和經濟學、商學、政治學、文化、宗教學、管理學等領域發生交叉關聯。甚至心理學家在上述領域獲得諾貝爾獎。

有很多做銷售的朋友一聽我是學心理學的,就很感興趣,希望我推薦書能幫到他們。但個人認為,如果你想解決這些領域的問題,直接去讀相關專業的書籍就好。

具體領域不需要專門學心理學,就像炒菜不用學化學一樣。

請對自己領域的知識,充滿信心。前人的思考,早已把能吸收的知識,盡己所能的吸納進來了。

如果你還是想拓寬一下思路,精進一下在具體能力,比如溝通方面的能力,可以想清楚目的,去上面的模塊裡去找一找。

三、寫在最後

1、學習方法問題:

為什麼本文主要推薦閱讀書籍來學習,這是一個知識的獲取問題。

這個時代,知識的主要源頭,就是科學共同體中的學者,通過論文和書籍產出的。

如果把普通人對知識的需求比做對工具的需求。那論文就是最新的芯片,材料,而書,就是iPhone;市面上大多數的公眾號文章,就是良莠不齊的各種小工具了,挑選有點費勁,效果有點隨機。

適合我們普通人的,當然是最新版的iPhone了。

有人問各種網絡課程怎麼樣?好的平臺也可以,但還是建議先看一兩本書,然後有興趣再去聽課程。因為為了滿足用戶聽音頻的場景,課程的製作,會將知識打磨為線性敘述,更貼近於“故事”。但書一般是網狀或者樹狀的知識,閱讀中,你的大腦就自動提煉需要的形式,這個過程才是更好的大腦學習過程。而且讀完了書,你也有了自己的篩選標準。

2、讀書小建議:

1、書越讀越快;

2、不是每本書都值得讀,值得讀的書不是每句話都值得讀;

3、花費:讀書挺費錢的,以前我一年花1萬左右,但微信、亞馬遜、得到等開通了電子書會員後,四捨五入等於不要錢。這便宜哪裡來的呢?答案是,因為每個人會員費都一樣,那些買了不讀的人,供養了你這樣的讀書人;

4、筆記和回顧很重要,所以儘量電子書,能epub的就不要pdf。實在找不到再買紙書。

5、很多書還是找不到,怎麼辦?一定要找到啊,紙質版的一般是能買到的,儘量不要上網搜索媒體文章看,那些文章,最好的也是看完了書過來用自己理解轉述的,差一點的,就是自己胡說八道的個人觀點。

3、如何堅持

今天許多媒體文章有一個問題——把目標都說的太漂亮了。他們告訴我們,你可以短期內提高收入到什麼程度,高效是什麼樣的,高情商是什麼樣的,成功是什麼樣的,最好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還記得以前,偷偷買一本武俠小說或者青春讀物,沒人告訴你應該怎麼做,生活好像悠悠的,但我們和快樂都誕生在這裡,我們都很棒。

今天,網絡將所有的極致正確和優秀,假裝零距離的呈現在我們面前,告訴我們這就是目標,但其實更像在暗示我們的失敗。

有目標就有成功和失敗,把目標定到足夠高,就可以讓大部分人感到失敗。

這是一個低劣的把戲。

所以,你問如何堅持,我會回答說不必堅持。找到你自己的人生的樂趣、幸福和意義所在,然後上路即可。

不慌不忙,不止不休。

以上。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跨學科學習者

良心作者

個人號:IvanYT5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