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萬曆號,一艘沉船的青花傳奇

在商貿過程中,有多少人統計過,因船舶遇難而沉入海底的精美絕倫的中國瓷器?在南中國海至馬六甲航線上,幾百年的波濤洶湧和連綿海戰,吞沒了無數商船,也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神秘而美麗的"海底陶瓷博物館"。



海上交通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另一通道,海上航線的開闢和海運的便捷,不僅將大批的中國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往海外,更使得沉重易碎的陶瓷器大量的輸出成為可能。



外銷瓷最初的生產目的及其背後那段輝煌而神秘的中西交流史正滿足了西方藏家們的收藏情結;而對於我們,這些產自民窯而多專供外銷的"客貨",無論是畫工還是質地與官窯相比,都顯得稀鬆平常。



不過,如果在真正瞭解了這些曾在時空的彼端穿越海洋、或者竟曾沉睡海底數百年的每一件瓷器,是否能令這些外銷瓷、海撈瓷對我們更具吸引力。


走入大眾眼裡的“萬曆號”


“萬曆號”便是其中一艘沉睡於海底明代萬曆年(1573-1620年)間的沉船,其出水的諸多瓷器,更見證了一段中國瓷器外銷的輝煌歷史。



“萬曆號”沉船因承載大量萬曆時期瓷器而得名,其殘骸是2003年11 月在離西馬來西亞海岸6英里的40米水下被瑞典私人打撈者史坦(StenSjestrand) 發現。船體殘骸周圍的海床上散佈著碎裂的瓷器,幾乎未見完整的瓷器。



緊接著在2004年4 月、5 月、6 月和7 月的打撈中,打撈者發現大部分的瓷器在沉船之前就已經破碎,這在9 -11 月的船體調查中得到進一步證實。在瓷器碎片附近的船底殘片原封未動,但其他地方只能看到船的龍骨,銜接板全都不見了。



在2005年4 月和5月的調查中,更多的碎瓷片和壓艙物在大片的船身板下被發現,以上種種跡象皆表明了這艘船曾先經過爆炸,大量的瓷器和壓艙物因此而先洩漏至海底,船身隨後沉入海底,並壓在瓷片等物之上。據統計該船出水瓷器重達9583公斤,最少有37300件,其中80%已經破碎,破損程度低於50%的只剩下7434件。


克拉克瓷,荷蘭人海上截獲的戰利品


“萬曆號”沉船打撈出水的瓷器以景德鎮青花瓷為主,即所謂克拉克瓷。克拉克瓷器是當時歐洲人對中國銷往歐洲青花瓷的稱謂,最早把這種瓷器運到歐洲的則是葡萄牙人。



萬曆6年(1578年)葡萄牙得到廣東地方政府批准,到廣州海珠島參加每年春秋兩季的定期市(交易會)貿易,直接在廣州購買絲織品、瓷器等商品運往澳門,再轉運至日本、東南亞和歐洲國家出售。



而後起之秀荷蘭素有海上航行和經商的傳統,最初他們從中國商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手中購買中國瓷器,再運往東南亞、南亞和歐洲出售。購買不到時就掠奪葡萄牙商船。1602年,荷蘭東印度洋公司在非洲海岸的聖海倫娜附近截獲一艘葡萄牙商船,船名為“聖·傑戈”號。



1603年,又一艘大帆船“聖·凱瑟琳娜”號被荷蘭武裝船隊在馬六甲海峽虜獲。這兩艘船上裝有大量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器約10萬件,最終在荷蘭米德爾堡和阿姆斯特丹被拍賣,轟動了整個歐洲,併為荷蘭人帶來了鉅額的利潤。荷蘭語“kraken”(克拉克),是葡萄牙語“戰艦”的意思,因當時不清楚這批瓷器生產的地點,歐洲人就把這批來自葡萄牙商船的中國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



然而,我們不禁會問:明朝為何會生產這種風格的瓷器呢?其實,伊斯蘭國家是克拉克瓷的一個重要銷售市場,克拉克瓷的創造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迎合伊斯蘭文化。


伊斯蘭風格


在伊斯蘭文化裡,“開光”意為“穆罕默德之光”,開光紋飾彰顯著神聖的光輝;由於穆斯林還認為空間是魔鬼可能出沒的地方,他們也喜歡在空白區域製作極為繁密的裝飾;再加上青白色向來是伊斯蘭所推崇的顏色,所以,克拉克瓷在伊斯蘭國家的受歡迎度也可想而知了。



“萬曆號”沉船的打撈者史坦於2005年8月帶著打撈的克拉克瓷來到中國的“瓷都”江西景德鎮,在幾個廢棄的古窯址中找到了與沉船瓷器極為相似的一些瓷片,證實該批瓷器為明代萬曆時期的景德鎮產品。



明萬曆年間受到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這些瓷的裝飾多以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中國傳統吉祥題材為主要內容,飽含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美好憧憬。特別是吉祥文化得以廣泛流傳,體現了人們一種祁盼心理,比如:祛病、防災、吉祥如意、多子多福、長命百歲等,使得人們獲得心理慰藉。其紋飾與器型也融合了多種風格,給人獨特的審美享受。



這批海撈瓷經過海水長時間的浸泡,釉面有不同程度的侵蝕,在做工上也很難與明清官窯的瓷器媲美,但它們背後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是不容小覷的,是中國外銷瓷很好的實物見證。


===============================

這是中國千年不斷傳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傳的智慧,

更是書寫在血液裡的祖先密碼。

您且留步來聆聽這生活的脈搏,

關注我們,一同感受陶瓷藝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