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的專注力靠培養可以養成,但更重要的是來自初期的保護

為什麼孩子不能主動打開課本寫作業而卻能主動打開電視一看就是兩小時。

不在少數的家長常常會抱怨孩子上課心不在焉,東張西望,開小差,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課;做作業拖拖拉拉,粗心大意,沒寫幾個字就找各種藉口拖延;老師或家長說話,經常聽不清或者聽不見,不知道在想什麼。

這些都是注意力缺乏的連鎖反應,為此家長們也是憂心忡忡。

持久的專注力靠培養可以養成,但更重要的是來自初期的保護

其實家長用不著過於擔憂,有研究表明,98%的孩子的注意力是相同的,1%是天才,還有1%智力低下的孩子是由注意力不集中所決定的。

相信我們大部分孩子都是那個98%,他們生來就不缺專注力,若是缺也是被無知的人為破壞的,在以後生活的日子裡不得到加強,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是致命的。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專注》一書中,就曾提出一個結論:專注力比智商更能影響一個人的最終成就。

後來,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長期追蹤,佐證了這一觀點。

追蹤結果表明:

同一個智力水平的50個小孩子,專注力強的那些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功,大多成為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而那些專注力不夠的孩子,多年後則生活和工作都不如意,把自己的現狀歸結為命運早有安排,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

其實,哪有什麼命運安排,哪怕是智商稍弱一點的人,只要他毅力夠,夠專注,他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脫穎而出。

說到專注,其實就是一個做人做事認真的程度。

遠的不說,話也不多說,馬雲不就是個例子嗎?如果沒有他的專注和對事業的追求,他可能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英語教師。

持久的專注力靠培養可以養成,但更重要的是來自初期的保護

根據當代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智商只能決定他成就的20-30%,剩餘的決定因素,取決於做人做事的專注認真程度,連天才也不例外。

那麼關於專注力,也有人進行過研究:孩子越小注意力越短,新生兒注意力是5-10秒,3個月寶寶注意力1-2分鐘,6個月是2-3分鐘,1歲半是5-8分鐘,兩歲是10-12分鐘。2-3歲時最長的時間是10多分鐘,3歲左右能夠堅持20分鐘左右。年齡增長專注力會跟著增長,歲數越大專注力的持久程度就會越長。

我們注意這些,主要是瞭解的更細緻一些,好在各個年齡段短暫時效內安排孩子的活動並進行保護而不是干擾破壞。但實際情況是多數人都會在無意中做了連自己都不知道的蠢事兒。

恐怕我們所有的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現象,飯做好了要叫孩子吃飯,可叫了多少次,孩子就是不挪窩,目不轉睛的盯著電視,或專心致志的在玩玩具,好像壓根一次也沒聽到你在叫他吃飯。

孩子這麼投入,這麼全神貫注,這叫什麼?這就叫專注力。他用心鑽到了一件事情上,他沒有分神,身體的視覺和聽覺器官以及大腦都集中在看電視或玩玩具上了。真可謂是專心致志。

可我們家長不理會這一套啊,喊了一次沒聽就罷了,喊了第2次還沒聽,情緒就有了,聲音還會提高。第3次再喊的時候,可能就不是提高聲音這麼簡單了,可能就是連珠炮式的訓斥了:你怎麼怎麼,你耳朵到哪兒去了?喊多少遍了?叫你做作業沒本事,看電視勁大呢,等等等等。

持久的專注力靠培養可以養成,但更重要的是來自初期的保護

孩子架不住家長的這個架勢,慫拉著頭,極不情願的被家長揪到了餐桌或課桌。

我們家長天天在尋找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可孩子天生就有的專注力,就存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卻不被我們發現而被我們忽略,甚至被我們粗暴的阻止、中斷和干涉了卻不知。

我說出來大家可能覺得唉是這麼回事啊。

可是問題是要重視啊,不能一轉身就忘了,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還是習慣性的做法:第1次忍,第2次吼,第3次“機關槍掃射“,外加擰耳朵。

孩子生來就有的專注力,被我們無形無意間破壞了,到頭來還要花錢去提高孩子的專注力,這又何苦呢?

為什麼孩子總是看電視能看倆小時,做作業20分鐘屁股就坐不住了呢?

喜歡遊戲、電視是因為有聲音、色彩等感官刺激,還有一點是一個要用腦,一個不要用腦。

做作業學習很枯燥,而且還用腦,極易產生腦疲勞,犯迷糊。這時人的大腦就會進入自然防護和迴避狀態,就會出現文章開頭說的那些症狀。這裡麵包含著一個專注力的時效問題,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學習不同的內容,做不同的作業也會有區別。如果家長有預見性,適時或提前結束孩子的學習疲憊狀態,孩子就能收穫100%的學習成效,反之進入惡性循環,越學越疲勞,越學越厭倦,越學越沒有專注力。

持久的專注力靠培養可以養成,但更重要的是來自初期的保護

主動注意力和被動注意力

有人把孩子看電視玩遊戲的專注力解釋為被動專注力,把能夠自覺、主動的去聽課、寫作業的叫做主動專注力。

如果這樣劃分,其實也很好理解,就是學習主動性的問題。有了主動性,自覺性學習的專注力自然就有了,但要想獲得這樣的主動專注力,起碼要有10年的磨礪,這裡麵包含著多種促成因素,習慣、興趣、認知都是。

主動性的專注力是後期打磨而成的,包含著很多聽覺和視覺專注力方法的培訓和運用。

聽覺注意力訓練,包含記數字訓練。

視覺注意力訓練包含記牌訓練,;舒爾特方格(9格16格25格);找不同等等。

持久的專注力靠培養可以養成,但更重要的是來自初期的保護

危險動作注意力訓練:平衡木訓練。

而我們一些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表現出來的常常是無意識的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

精選事例:

4歲的貝貝正在小桌子上專心地畫畫,奶奶過來了,“貝貝,喝口水吧“,貝貝理也不理地把杯子推開;過一會兒奶奶又過來了,”貝貝,吃個蘋果吧!“,貝貝勉強吃了兩口蘋果,又接著畫畫。奶奶端著蘋果在貝貝旁邊耐心地看著,發現貝貝總是畫不好,就握住貝貝的手,“來,奶奶教你怎麼畫”,貝貝使勁掙脫奶奶的手,“不要不要”,奶奶好心好意地對貝貝說,“你看,奶奶和你一起畫個小蜜蜂好嗎?”,貝貝突然生氣地把筆一摔,奶奶連忙哄,“好好好,咱們不畫了,奶奶陪你看書好不好?”

這樣的場景其實很常見,當孩子專注地玩的時候,就讓他們玩吧,不要喝水不要吃飯不要指導,甚至不要和他們說話。家長的每一次好心搭理,打斷思路、分散注意,其實都是對孩子專注力養成的破壞。

持久的專注力靠培養可以養成,但更重要的是來自初期的保護

孩子天生就有專注力,但更持久的專注力既是培養、磨礪的結果,更是被保護的結果。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只要讓孩子定定心心地做完他感興趣的事情,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有持久的專注能力。

不打擾式陪伴,就是無聲陪伴,就能給孩子最好的專注力的養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