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不良反應處理策略(輸注不良反應+皮膚不良反應篇)

2013年美國《紐約時報》和《科學》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

評為生命科學的“十大重要突破”之一,免疫治療在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頭頸部癌、霍奇金淋巴瘤、腎癌、尿路上皮細胞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等幾乎所有類型的腫瘤中都取得了令人驚喜的臨床進展。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阻斷T細胞負性調控信號、解除免疫抑制、增強T細胞抗腫瘤效應的同時,也可能異常增強自身正常的免疫反應,導致免疫耐受失衡,累積到正常組織時表現出自身免疫樣的炎症反應,稱為免疫相關不良反應


免疫治療不良反應處理策略(輸注不良反應+皮膚不良反應篇)


2018年3月,美國臨床腫瘤協會(ASCO)和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聯合發佈了它們共同制定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相關免疫相關不良事件管理指南》,該指南旨在幫助所有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患者。


不同部位的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的出現時間似乎都有規律可循,皮膚毒性通常用藥後2-3周開始出現;胃腸道毒性通常用藥後5周左右出現;肝臟和內分泌毒性通常用藥後6-7周出現。但大多數副作用不會在治療的前四周出現。


輸注相關不良反應


輸注相關不良反應的症狀包括:發熱/畏寒/寒顫、蕁麻疹/瘙癢、血管性水腫、潮紅/頭痛、高血壓、低血壓、呼吸短促、咳嗽/喘息、低氧血癥、頭暈/暈厥、出汗和關節痛/肌痛。


當出現輸注相關不良反應時,應該對患者進行體檢,包括生命體徵、脈搏血氧飽和度、心電圖(是否存在胸痛或持續性心動過速)檢查,以確定輸注相關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


如果為輕度(輕微一過性反應;無中斷輸液指徵;無干預指徵)或中度(有指徵提示中斷治療或輸注,但對症治療,如抗組胺藥、對乙酰氨基酚、非甾體抗炎藥(NSAIDS)、麻醉劑、靜脈注射[IV]液反應迅速;有指徵提示需要給予預防性藥物≤24小時),則考慮暫停或減緩輸液速度,繼續免疫治療,預處理用藥考慮用對乙酰氨基酚和苯海拉明。


對乙酰氨基酚,別稱泰諾林、必理通、百服寧、撲熱息痛,是非那西丁的體內代謝產物,通過抑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前列腺素合成酶,減少前列腺素PGE1、緩激肽和組胺等的合成和釋放。PGE1主要作用於神經中樞,它的減少將導致中樞體溫調定點下降,體表溫度感受器感覺相對較熱,進而通過神經調節引起外周血管擴張、出汗而達到解熱的作用。


抗組胺藥主要有兩種作用:一是抗過敏,如溼疹、哮喘等;二是減輕鼻炎、感冒時的鼻塞、鼻涕等症狀。組胺是造成很多過敏症狀、感冒症狀的罪魁禍首。抗組胺藥可以防止組胺產生這些反應,緩解症狀。苯海拉明、撲爾敏和異丙嗪等為第一代抗組胺藥物的代表。


如果為重度,即對於對症用藥和/或短暫中斷輸液沒有迅速反應;初步改善後症狀重現,有指徵提示需要住院治療;出現致命性後果,需要緊急干預時,則永久停止免疫治療。


皮膚不良反應


斑丘疹


斑丘疹以斑疹(扁平)和丘疹(突起)為特徵,也稱為麻疹樣皮疹,是最常見的皮膚不良反應之一,經常影響上半身,向心蔓延,並可能與瘙癢有關。


當患者出現斑丘疹時,需要進行全身皮膚檢查,包括粘膜,評估既往炎性皮膚病的病史,如果有異常特徵,考慮活檢。


如果患者的斑丘疹為輕度,即不到10%的體表面積(BSA)出現斑疹/丘疹,有或沒有症狀(如瘙癢、灼燒、緊繃),則繼續免疫治療,並且外用潤膚劑;口服抗組胺藥;局部使用中效類固醇治療患處。


類固醇化學上屬於甾體化合物,是環戊烷多氫菲類化合物的總稱。臨床上使用最多的是糖皮質激素,用於抗嚴重感染、防止某些炎症後遺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抗休克和治療某些血液病。


如果患者的斑丘疹為中度,即10%-30%的體表面積出現斑疹/丘疹,有或沒有症狀(如瘙癢、灼燒、緊繃),且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受限,則考慮暫停免疫治療,並且外用潤膚劑;口服抗組胺藥;局部使用高效類固醇治療患處和/或潑尼松0.5-1mg/kg/天(治療直至症狀改善至≤1級,然後在4-6周以上的時間逐漸減量)。


如果患者的斑丘疹為重度,即30%以上的體表面積出現斑疹/丘疹,有或沒有相關症狀;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中生活自理受限,則暫停免疫治療,並且局部使用高效類固醇治療患處;潑尼松0.5-1mg/kg/天,如果沒有改善則增加至最大2mg/kg/天(治療直至症狀改善至≤1級,然後在4-6周以上的時間逐漸減量);必要時皮膚科急會診,考慮住院治療。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共分為兩部分,一是軀體生活自理量表PSMS,共6項:上廁所、進食、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二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共8項:打電話、購物、備餐、做家務、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藥和自理經濟。


瘙癢症


瘙癢症特徵為劇烈的瘙癢感。患者出現瘙癢症時,需要進行全身皮膚檢查,包括粘膜,評估既往炎性皮膚病的病史。


如果患者的瘙癢症為輕度,即輕微或侷限性瘙癢,則繼續免疫治療,並且口服抗組胺藥;局部使用中效類固醇治療患處。


如果患者的瘙癢症為中度,即嚴重或泛發、間歇性瘙癢;皮膚因抓撓而變化(如水腫、丘疹、脫皮、苔蘚樣變、滲出/結痂);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受限,則繼續免疫治療同時加強止癢治療;口服抗組胺藥;局部使用高效類固醇治療患處;必要時進行皮膚科會診。


如果患者的瘙癢症為重度,即嚴重或泛發、持續性瘙癢;日常生活能力中自理能力受限,則暫停免疫治療;口服抗組胺藥;潑尼松/甲強龍0.5-1mg/kg/天(治療直至症狀改善至≤1級,然後在4-6周以上的時間逐漸減量);考慮使用GABA激動劑(加巴噴丁、普瑞巴林);對於難治性病例,考慮使用阿瑞匹坦或奧馬珠單抗;必要時進行皮膚科急會診。


γ-氨基丁酸(y-aminobutyric acid,GABA)是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在腦中GABA幾乎對所有的神經元都有抑制作用。


阿瑞匹坦臨床上主要用於預防高度致吐性抗腫瘤化療的初次和重複治療過程中出現的急性和遲發性噁心和嘔吐。


注射用奧馬珠單抗是一種重組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為抗IgE靶向生物製劑,是全球首個批准治療中至重度哮喘的靶向治療藥物,該產品於2003年首次在全球上市。


免疫治療不良反應處理策略(輸注不良反應+皮膚不良反應篇)


大皰性皮炎


大皰性皮炎特徵為皮膚炎症和出現充滿液體的大皰,嚴重或泛發、間歇性;皮膚因抓撓而變化(如水腫、丘疹、脫皮、苔蘚樣變、滲出/結痂);患者常有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受限。若出現大皰性皮炎,則應進行皮膚科急會診。


若大皰性皮炎為輕度,即無症狀;水皰不到體表面積的10%,則暫停免疫治療,並且患處局部使用高效類固醇


若大皰性皮炎為中度,即水皰佔體表面積的10%-30%;有疼痛的水皰;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受限,則

暫停免疫治療直至潑尼松/甲強龍0.5-1mg/kg/天治療(治療直至症狀改善至≤1級,然後在4-6周以上的時間逐漸減量)。


若大皰性皮炎為重度(水皰超過體表面積的30%;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中自理能力受限)或危及生命(水皰超過體表面積的30%;與液體或電解質異常有關;需要收住重症監護室或燒傷病房治療),即永久停止免疫治療;接受潑尼松/甲強龍1-2mg/kg/天治療(治療直至症狀改善至≤1級,然後在4-6周以上的時間逐漸減量);必要時需要住院治療,且進行皮膚科、眼科和泌尿科急會診。


SJS/TEN


Stevens-Johnson綜合症/中毒性表皮壞死鬆解症(SJS/TEN)應當視為3-4級大皰性皮炎。SJS、SJS/TEN重疊和TEN的特徵是真皮分離分別累及<10%、10%~30%和>30%的體表面積。該綜合徵被認為是一種影響皮膚和粘膜的超敏反應複合物。


治療方法與3~4級大皰性皮炎一樣,即永久停止免疫治療;潑尼松/甲強龍1-2mg/kg/天(治療直至症狀改善至≤1級,然後在4-6周以上的時間逐漸減量);必要時需要住院治療,且進行皮膚科、眼科和泌尿科急會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