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難而上顯擔當——記黃麻紀念園暖心的戰“疫”故事

迎難而上顯擔當——記黃麻紀念園暖心的戰“疫”故事

中國發展網 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

疫情前,這首膾炙人口的革命歌謠每天在黃麻紀念園裡飄揚,疫情發生後,黃麻紀念園一個個年輕的身影,戰鬥在抗疫的一線,體現了新時代青年的擔當,眼前正是當年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的場面!

男將打“仗”

伉儷共赴一線

董成華是黃麻紀念園管理處駐杏花鄉張河村工作隊的一名青年黨員,他的妻子是縣中醫院的一名護士。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這對戰“疫”夫妻共同奔赴前線,在各自的崗位上擔負起守護群眾健康的重任。日夜不間斷的工作使夫妻二人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家中兩個年幼的孩子,他們雖有不捨,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怨言,將孩子送給岳父母照顧,便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2月17日晚上,接到包保小組村民秦某某報告自己發燒到37.8度,董成華迅速戴上防護用具,冒著雨雪,不顧危險開車到群眾家中,接上生病群眾送到村醫處,經檢查該群眾身體狀況還好,無其他不適,無新冠肺炎的症狀。

結束一天的工作,董成華給家中父親打電話時,總是眉頭緊鎖,聲音低沉。原來董成華的母親多年前因腦溢血去世,66歲的老父親去年6月被查出肺癌中期,做了肺部切除手術。之後還做了多次化療,身體非常虛弱,獨自一人在家。作為父親唯一的兒子,無法照顧父親,董成華感到非常內疚自責。父親卻總是勸導說:“你是一名黨員,人民群眾更需要你,我的身體還能扛,等疫情結束了你再來盡孝!”

疫情當前,作為戰“疫”伉儷,董成華夫妻二人深知,他們只有夫妻齊心,舍小家顧大家,全心拼搏,攜手逆行“一起上”,才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退伍不褪色的優秀退役軍人

羅輝博,中共黨員,退役軍人,他把人生中最美麗的12年青春獻給了部隊。轉業後被分配到黃麻紀念園工作。春節期間疫情正值高峰時期,突然接到單位電話讓他第二天去朝陽社區報到參加抗疫工作。正苦於不知道為抗疫做點什麼的他接到通知後非常高興,馬上決定到社區報到,領取任務。但妻子有些不安,因為羅輝博有腰肌勞損的毛病,而且兩歲多的女兒剛剛生病也未痊癒,家裡還有六十多歲的公婆。雖說社區抗疫不像在醫院那般危險,但在特殊時期也有風險,妻子的擔心他是知道的,但是作為黨員的他還是想為抗擊疫情做點什麼,並且他向妻子保證一定會保護好自己,讓妻子不要擔心。

在社區抗疫一線,他每天要在重要路口值守,對居民宣傳防疫知識,勸離流動人員,走訪有返鄉人員的家庭,對其入戶登記、排查統計。他怕把病毒帶回家,不與家人見面,就在家門口吃午飯。妻子總是抱著女兒從貓眼裡看著爸爸草草扒上幾口飯,然後又匆匆趕去抗疫前線。

一位90後的擔當

李存浩,黃麻紀念園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也是一名退伍軍人。2017年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積極響應黨的號召,駐村張家灣精準扶貧。舍下長期需要就醫的父親和八個月大的女兒,一去就是兩年多。大數據統計、“廁所革命”、政策幫扶等等,默默付出,無怨無悔。單位表揚他,他只是微微一笑:“我還年輕,應該多學習、多鍛鍊。”

疫情期間,駐村工作隊就地轉為疫情防控工作隊。李存浩的父母被隔在鄉下,妻子也要值班。他把年幼的女兒託付給丈母孃,便毅然奔赴抗疫一線。向村們宣傳政策和防護知識、發放口罩及生活用品等。有人問他“怕嗎?”他害羞的說:“當然怕呀,怕自己被傳染,更怕家人被傳染。可是,沒有大家的安全,哪來的小家的安全?”

你養我長大,我護你到老。為保護家中老小,為守護社會、國家,打贏這場疫情保衛戰,不顧個人安危,主動挑起責任,這就是一名90後樸素的擔當啊!

女將送“飯”

巾幗不讓鬚眉

“媽媽,你不是說外面有病毒嗎?怎麼你能夠出門呢?你不害怕病毒嗎?” 黃麻紀念園財務室主任劉彩虹剛準備出門,就聽到兒子稚嫩的聲音,她蹲下身子,拉著兒子的小手說:“媽媽也害怕病毒呀!可是如果每個人都因為害怕病毒不出門的話,那每家每戶的糧食和菜吃完了,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有人出門幫他們送糧食,知道嗎?”

“嗯!我知道啦!希望媽媽安全回家!”

這是疫情發生以來第一次出門去社區做志願者時兒子跟她的對話,面對兒子的問話,她只能用他能懂得的話語來回答他。劉彩虹家裡老老小小七口人,如果因為她出門被感染了,那家裡人也會很危險。所以當時報名社區志願者,心裡很糾結,當看到那麼多逆行者馳援湖北時,她深深地被感動了。她想,這裡是我們的家鄉,是我們的父輩頤養天年的地方,是孩子們學習嬉戲的天堂,是我們努力工作和生活的熱土,外地的兄弟姐妹們都不俱風險來幫助我們,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自救呢?

參加志願服務活動以來,劉彩虹和肖慧琴、周小芳、戴麗等一直負責社區防控宣傳和居民生活物資配送工作。有一次和同事負責發放海南捐贈的南瓜,要把南瓜從大掛車上卸下來,拖到卡口發放,上去卸貨時,有男同志看到女同志在掛車上卸貨,說道“巾幗不讓鬚眉啊!給你們點贊!”

他們的親人“小鄒”

鄒芬,是一名年輕的退伍女兵,在黃麻紀念園從事講解工作,宣傳紅色歷史,傳遞紅色精神。

疫情期間,她所在的部門遊客中心負責包保的有122戶,400餘人,他們中有80多歲的獨居老人,也有剛出生不久的嬰兒。每天在給包保對象打電話時,鄒芬很耐心的跟他們宣傳國家政策和防控知識,詢問他們的身體狀況,瞭解他們的生活物資是否短缺等等。她說:有事有需要的您們就找我,我手機24小時在線。因為她的熱情和耐心,包保對象有什麼需要的就給她發消息、打電話。

“小鄒,我老伴的降壓藥吃完了,這不能出去買怎麼辦啊?”

“小鄒,我家孩子的奶粉和尿布溼只剩下三天的量了,你能想辦法幫我買點的不?”

......

“好的,您稍等,我來想辦法”小鄒回答。

時間長了,大家都這樣說:“一接電話我就能聽出是小鄒的聲音,這特殊時期呀,她每天一個電話噓寒問暖,像親人一樣,真好!”

鄒芬盡職盡責、事無鉅細、任勞任怨,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用她的話說“是名黨員,就應該衝鋒在前。再說,這比起那些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天天戰鬥在最前沿的醫務人員,我們做的這些服務保障,真的不算什麼。”

帶領物業守家園

有了有效防止疫情擴散,遏制疫情蔓延,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按上級要求,紀念園於1月23日起全園封禁,不對市民開放。作為黃麻紀念園物業部主管——項曉燕第一時間接到上級指令後,就兢兢業業奉獻在防疫工作的第一線。為確保紀念園防疫期間的安全,她每天都會親自帶領保安進行園區衛生安全巡查,對周邊街道的進行消殺,對進入園區值守的工作人員進行登記及測量體溫;對擅自進入紀念園的市民進行宣傳國家政策及防疫知識並勸其回家。她還積極向外界籌集了一些口罩、手套等防護物資給清潔保安人員,強調他們要堅持“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一定要確保自身的安全。截止目前,物業全體人員在她的帶領下,堅守崗位,恪盡職守,保障了紀念園這片淨土的安寧。

她說:“最希望看到春暖花開時,市民朋友們像往年一樣絡繹不絕地來紀念園參觀和學習革命前輩們的紅色精神,我很高興為他們服務。”

逆風而行,迎難而上。《黃安謠》激勵著黨員幹部逆行在抗“疫”戰場,他們不畏艱險、衝鋒在前、科學防控、精準施策、全力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用一個個逆行的身影為社區及駐村百姓生命安全構築起一道保護屏障。 (廖亮 毛紅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