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了那麼多年,也許你還沒了解這些事

談及旅行,很少有人會把它和藝術聯繫在一起。但在《旅行的藝術》中,

阿蘭.德波頓卻將旅行、藝術和文學巧妙地結合起來,為讀者展示了一幅幅美好雋永的旅行畫卷。

在他的書中,還涉及到波德萊爾、詩人華茲華斯和畫家梵高的旅行經歷,得以讓讀者跟著這些名人一起遊覽各個國家,體驗別樣的旅途。

該書在英國一經上市,便好評如潮,受到萬千讀者青睞。

阿蘭.德波頓是英國才子型作家,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他曾是大學的哲學講師,知識淵博,有著深厚的哲學素養。

《旅行的藝術》|旅行了那麼多年,也許你還沒了解這些事

從蘇格拉底、洪堡,到愛默生、尼采,他都有過系統的閱讀。此外,對西方文學和藝術作品,他也有廣泛的涉獵。

阿蘭.德波頓對旅行的感悟和大眾在旅行途中的感悟不謀而合,因而能夠引起讀者的廣泛共鳴,對我們的旅行或多或少會帶來一些啟示。

他在《旅行的藝術》裡向我們揭示了旅行的深層意義。他認為,旅行以及對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們對幸福的體驗,而這種幸福,就是古希臘哲學家所說的“由理性支配的積極生活所帶來的幸福”。

01旅行是感性的、浪漫的和隨性的,不必提前做好計劃

一天下午,臨近黃昏。作者阿蘭.德波頓偶然收到一大本色彩豔麗,名為“冬日豔陽”的畫冊。畫冊的封面是一大片的沙灘,沙灘另一邊,是一排棕櫚樹,多數斜立著,再往後,是畫面中作為背景的群山。

這些亮麗的圖片,攫取了作者的眼球,讓他不由得想起描繪塔西提島的油畫中的場景。

他這樣描述當時的感受:“那些設計和製作這份畫冊的人,也許還不知道畫冊的讀者是多麼容易為那些攝影圖片所俘虜,因為這些亮麗的圖片,如棕櫚樹、藍天和銀色沙灘等,有一種力量,使讀者意識受挫,並完全喪失其自由意志。

《旅行的藝術》|旅行了那麼多年,也許你還沒了解這些事

就這樣,阿蘭德波頓動身前往巴巴多斯島旅行。

也許,旅行就是如此。興之所至,心隨心動,根本用不著太多的計劃和安排的。

青年作者無戒也是這樣,曾說:“其實我從未做過攻略,每一次的旅程都是早晨起來想好地點,買票就出發了。”於是,她的每一次旅行,都是自己和風景的邂逅,自己和自己的邂逅。

因為沒有攻略,也不擔心會誤了點。她會去到陌生的街道、菜市場、商場、古玩市場和地攤邊溜達。

“一個城市的人文都隱藏在市井裡,而不只是景區裡。”她這樣說。

人生本沒有預設,這樣才使得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滋味,如果提前知曉要經歷怎樣的生活,那麼就沒有任何樂趣可言了,也少了驚心動魄的感覺。

旅行也是如此,正因為前路未卜,才使得旅途撲朔迷離,充滿神秘和未知的色彩。旅途是一種獵奇,一種探尋自己和世界之間的關聯、探尋他人的特殊體驗,具有個性化和私人化,因為它豐富了每個旅行的人的社會體驗和人生閱歷。

02旅行依賴於我們頭腦中對它的美好想象

旅行如同戀愛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期待中愛情的樣子,而大多數時候,我們愛上的,不過是我們頭腦中想象出來的那個人的形象氣質,那個地方的樣貌風情。

法國作家於斯曼的小說主人公德埃桑迪斯曾經去荷蘭旅行,在動身前,他把荷蘭想象成他欣賞的畫作所描繪的地方,他期待那裡有肆意的狂歡,有寧靜的小庭院,地上鋪著的是磚石,還可以看見臉色蒼白的女僕倒牛奶。

因此,他懷著滿腔期待,到荷蘭阿姆斯特丹旅行了一趟,結果大失所望。

荷蘭人的生活的確有簡單和狂歡的一面,也有鋪著磚石的漂亮庭院,能看到一些女傭在倒牛奶。然而,這些珍寶都混雜在一大堆乏味的餐館、辦公樓和毫無特色的房屋中間,因為看起來顯得奇怪而平淡,失去了畫作中的美感。

旅行結束後,德埃桑迪斯發現,在博物館裡欣賞荷蘭畫作更能讓他體驗到他所熱愛的荷蘭文化的方方方面面,因為這些畫作裡展示了荷蘭人生活中最美好的方面。

從此,德埃桑迪斯便再也沒有踏出國門半步,他就待在他的小別墅裡。在他的牆上,掛著各種彩色圖片,上面標示著外國的城市、博物館、酒店和班輪,在他臥室的牆上,貼滿了各大船運公司的班輪時刻表。

德埃桑迪斯說:“想象能使我們平凡的現實生活變得遠比其本身豐富多彩。”

的確如此,很多時候,想象和現實之間隔著距離。素昧蒙面會帶來期待和悸動,新鮮和好奇會讓我們為之神往,古代文學詩詞繪畫又為我們喜歡的地方平添了一份神秘美麗。於是,這些地方便在我們心裡紮下了根。

我是北方人,一直想去南方看看,大學便填報了雲南那邊的大學。一想到就要奔赴夢寐以求的彩雲之南,我對那片土地充滿了難以名狀的情緒。去之前的一個晚上,我做了一個很奇特的夢,夢裡有高高的棕櫚樹,樹木都高聳入雲,筆直挺拔。

《旅行的藝術》|旅行了那麼多年,也許你還沒了解這些事

當我揹著行囊,踏上雲南麗江的那片土地,我才發現,它跟我想象中的樣子簡直大相徑庭。

雲南的樹木、植被跟陝西並無二致,也沒有看到一排排的高大的棕櫚樹。都說雲南小橋流水人家,可我在這座小城市卻看到了商鋪林立,喧囂和市井。這是我對雲南最初的印象。不過後來,當我在這裡呆了很久之後,我才看到它喧囂下的靜美。但都跟我當初想象的不同。

可見,旅行時,我們對一個地方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先入為主地影響著我們對其的最初印象。

有次,跟大學同學聊天,偶然聊到家鄉的話題,我同學就問我:“你是黃土高原上的,是不是一出門就是黃沙遍地,你們還住在窯洞裡嗎,是不是很暖和?”

而事實是,我家是陝西南部的,我們不住窯洞,也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我的家鄉是陝西的小江南,四季分明,並且氣候溼潤,植被豐富,綠意盎然。

03旅行,幫我們在陌生的地方找到自己

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裡》說道:“生活中很少有什麼時刻能像飛機起飛昇空時那樣讓人釋然。”

“飛機的起飛為我們的心靈帶來愉悅,因為飛機迅疾的上升是實現人生轉機的極佳象徵。”

有好幾次,在我感覺到生活的無聊和日復一日的冗雜之時,我便會在心心念唸的假期到來之時,拖著行李箱,踏上飛機。在轟隆聲中,飛機直衝雲天,看到地面上慢慢模糊的人兒,一點點變小。最後消失不見,眼前是層層白雲,陽光普照。

《旅行的藝術》|旅行了那麼多年,也許你還沒了解這些事

這時候,塵世都在腳下,在看不見的地面。而我們在雲層之上,俯瞰一切萬物生靈,有著無可比擬的宏觀感和超脫感,再回頭看那些塵世的煩惱和人群,好像他們都變得不再重要了。

在青海的一個夜晚,我呼吸著凜冽的空氣,卻聞到了那股叫做“自由”的空氣。

往往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們更能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們可以全然做自己,釋放平日裡那個真實的自己。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在陌生的地方,才是真實的自己。

生活中,我們要扮演各種角色,我們可能是某個人的爸爸媽媽,某個人的兒子女兒,某個人的妻子丈夫,某個單位職務上的人。而出來以後,我們擺脫了身份、職業標籤,我們不再是那個誰誰誰,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只是我們自己。那麼原始、那麼簡單。

我們才開始,記起自己真正的角色。那就是,自己。我們想起自己的模樣,置身人群裡,卻有無盡的快意與自由。

周圍不再有一雙雙熟悉的眼睛凝視著你,你不再受到條條框框的約束,突然置身於陌生的地方, 會讓你有一種新鮮的體驗,往日裡那些解不開的麻煩在此刻好像突然有了解決的辦法。

頭腦清醒,靈感乍現,有了在日常生活的城市裡所沒有的體驗。彷彿有了另一段人生,人生得以延展,彷彿生命得到延長,有什麼比這更讓人雀躍的了呢?

04旅行,為我們提供了找到精神家園的可能

阿蘭德波頓說:“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因為風而四散各地,然後在一個國家出生,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之地。但是,和福樓拜一樣,我們長大成人之後,都有根據內心的忠誠來想象性地塑造我們的國家身份的自由。”

這也許就是某些人不斷出走,不斷背起行囊,穿行在各個城市與鄉村、湖泊與山川的宿命的由來吧。

看《月亮和六便士》時,我一直都不明白是什麼樣的動力,使得斯特里克蘭逃離舒適的家,遠離妻子兒女,隻身一人到國外,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直到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裡說:“我總覺得有些人沒有出生在正確的地方。偶然的命運將他們丟到特定的環境裡,但他們總是對某個不知在何處的家鄉念念不忘。他們是生身之地的過客,從孩提時代就熟悉的林蔭小徑,或者曾在其中玩耍過的熱鬧街道,都無非是人生路上的驛站。”

“他們始終把親友視如陌路,對生平僅見的環境毫無感情。也許正是這種疏離感推動他們遠走高飛,去尋找某種永恆的東西,某片能讓他們眷戀的土地。”

“也許正是某種藏得很深的尋根意識,敦促這些天涯遊子重返他們的祖先在湮遠的太初便已離開的故地。有時候,人會偶然造訪某個地方,卻神秘地感到這裡就是他的歸宿。”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印記,不斷出去尋尋覓覓,是為了尋找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園,尋找一種讓自己有歸屬感的地方。

《旅行的藝術》|旅行了那麼多年,也許你還沒了解這些事

斯特里克蘭在人跡罕至的小島上度過自己的餘生,三毛在撒哈拉沙漠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還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遊蕩,也許是精神家園還沒有著落,只好四處流浪。

05旅行時,自然的力量對人類有一種救贖作用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說:“時常走訪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中罪惡的必要良方。”

他譴責城市造成一系列窒息生命的情感,包括對我們所處社會地位的焦慮、對他人成就的羨慕,以及在陌生人面前炫耀的慾望。

我們忙著鈔票,忙著攀比,忙著大房子、豪車,孩子的教育,比誰的生活更加優渥,每天周旋語這些事情,卻常常忘了自己來人世走一遭的真正目的:不過就是體驗這裡所有的一切,好的壞的,去感受。

當我們在旅行時,看到廣袤無垠的沙漠,看到波瀾壯闊的驚濤拍岸,看到群山聳立,那些純粹原始的景色,無比瑰麗震撼,大自然的壯麗神奇,讓我們頓覺宇宙浩瀚,而你我不過渺小如天地的一粒塵埃,倏忽而逝。

我們突然明白,我們追逐的這一切,原來都跟真正的幸福無關。

當我們被城市的氣息環繞,被城市的空氣汙染了靈魂,置身大自然,我們就會重新恢復生機和活力,在純樸、原始的自然的凝視下,我們看到了美好和善良的東西,她又從我們內心滋長出來,淨化和昇華著我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

人之初,性本善。大自然具有治癒的功能,總是矯正我們的心靈,醫治我們在城市生活中日益麻木、冷漠的心靈。我們內心深處的溫柔和善良被召喚了出來。

06旅行中的美景,會長久地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中

也許,很多人會忘記自己去過的每一個地方,但很少有人會忘記讓自己內心感動的那個場景。

此後,在自己的繁複的日常生活中,每當陷入困頓,這些美好的場景就會浮現在腦海中,提醒著你生命中還有這麼多感動,帶給你心靈上的慰藉。

《旅行的藝術》|旅行了那麼多年,也許你還沒了解這些事

華茲華斯說:“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若干個凝固的時間點,卓越超群,瑰偉壯麗。讓我們在困頓之時為之一振,並且瀰漫於我們全身,讓我們不斷爬升。當我們身居高處時,激發我們爬得更高。當我們摔倒時,又鼓舞我們重新站起。”

這些不起眼的畫面在別人看來,可能無足輕重,可她對於你而言,卻是意義非凡。它經由你的眼呈現,也洗滌了你的心靈,成為了專屬於你的寶貴財富。

有一次,汽車蜿蜒爬行在麗江到攀枝花的旅途中,我看到路邊,每拐一個彎,眼前的景緻就越發的靈秀,群山蓊鬱,陽光一點點地照耀在山坡上,而背面卻是一片陰涼。那一座座青山,植被茂盛,顯示出無限的生命力,那是我見過的最美的鄉村公路。

幾年後,車子途經秦嶺,我趴在窗子弦上,注視著兩旁的群山。同樣茂盛、同樣高大,可這裡的山比不得我往日裡見到的那片雲南的群山。雲南的山靈秀,秦嶺的山巍峨。

此後,我又尋訪了很多名山大川,可再也沒見到像那天在雲南的公路邊見到的那樣有精氣神的山。

旅行中那些帶給你震撼的美景,會留存在你的心靈深處,帶給你源源不斷的感動和美好。

07旅行的美,經由藝術展現出來能誘發更深刻的感受

英國作家羅斯金說:“世界之大,遠超過我們的眼界可以容納的範圍,不管人們走得多慢,走得多快,他們也不會看到更多。真正珍貴的東西是所思和所見,不是速度。”

週末在家看到一個樊登的視頻專訪,有一個西安交大的大學生提問:“我感覺書海浩瀚,要讀的太多,根本就無從下手,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

樊登用一個典故說:“鼴鼠喝河裡的水,河那麼大,喝來喝去也不用焦慮,因為唯飽腹爾。你喝不完河裡的水,但你把自己的肚子喝飽就行了。”

“當你每讀一本書心生歡喜,對這本書的作者、印刷的人傳播這本書給你的人都報以感謝和感激,對自己從這本書所得到的東西產生歡喜。這時候,你發現你每天讀書都是快樂的。你每天都比昨天更好,會對你讀過的經典產生力量。”

旅行也是一樣,世界那麼大,我們的足跡不可能遍佈每一寸土地,如果我們走不完怎麼辦?

真正的旅行,不是要走遍每一寸土地,而是在你有生之年去到的那些地方,進行深刻的觀察、感悟與思考。當你不再走馬觀花,打卡般地浮光掠影地遊覽,你才能看到這些地方真正的內涵。

《旅行的藝術》|旅行了那麼多年,也許你還沒了解這些事

用心觀察你到過的那個地方,記錄下那些不經意的小細節、小片段。你可以用手中的畫筆畫下那些美最細微的部分,觀察這裡的樹葉、雨滴,也許你會注視到這裡的苔蘚和別的地方不一樣。

你還可以寫下你遊覽這個城市時的心情,又遇到了什麼樣的人,有怎樣的故事。這裡的石板路,交通指示牌和不知名的小吃,和別的地方有什麼不同。在這個異地他鄉,它們勾起了你怎樣的思緒。

看到很美的風景時,我們不應當只是停留在它很美的感官層面,當我們在頭腦中對它進行加工,在我們的心靈中純煉,它就變成屬於我們的獨一無二的結晶了。文學、藝術都有對現實進行加工的作用,它們讓這些未經加工的美顯得那麼深刻雋永。

我們雖然是普通人,不具有寫作和繪畫的才華,但我們每一個人的感受卻都是獨特的,攝像機只是記錄了光影,而繪畫和寫作卻可以讓一刻變得更有意義。

無論是繪畫、寫作或是攝影,都是記錄旅行、記錄美的時刻。美,是激盪人心的。

藝術展現真實,誘發更深刻的感受。真正的旅行是體驗,藝術的加工讓我們的旅行不因匆忙變得千篇一律。

個人簡介:英語教師,愛寫書評影評,用悲憫之心體察世界,積極向上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