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周密的计划是创业成功的基础

俗话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周密的计划是做事成功的基础,创业也是如此,我们经常看到凭借一个PPT就融到了大把的资金启动项目,这个PPT就是所说的商业计划书,是对所要做的事情的周密谋划,因而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就这样,资金、资源就纷至沓来。

一个团队也好、一个人也好,做事都要有计划,越是重要的事情计划越应周密。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简要做什么、重点做什么,资源如何调度和分配,都要依据实际情况计划周详。没有在周密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要很难好的完成一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现在热播的《完美关系》,里面描绘的不单单是公关职业的光鲜,其中凸显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虑清楚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提前想出解决对策,以应对现场的变化,这里就需要进行周密的计划。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周密的计划是创业成功的基础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朝的“甘露之变”之所以失败,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周密的计划。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下做傀儡皇帝,自己也很气愤,他极力想除掉宦官。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正好宦官头子王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郑注,精通医道。李守澄把他推荐给了唐文宗治病,唐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唐文宗很高兴,于是召见了郑注。言谈举止中,唐文宗发现郑注口齿伶俐,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于是就把他提拔为御史。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不得志的小官员,挺到郑注得到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去见郑注。郑注正好也缺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了唐文宗。李训也得到了信任,后来被提拔为宰相。

李训、郑注二人得到唐文宗的信任,文宗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们,他们就跟文宗商量,想办法削弱王守澄的权力。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叫仇士良,跟王守澄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王守澄失去了兵权,就容易被摆布了,最后唐文宗给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除了王守澄,接下来就要除掉仇士良了。李训经过一番策划,联络了禁卫军将军韩约,决定动手。公元835年的一天,唐文宗上朝的时候,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院的一棵石榴树上,昨夜降了甘露。

原来,封建王朝是最讲迷信的,天降甘露被认为是好兆头。李训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庆贺,还请文宗亲自到后院观赏甘露。

唐文宗命令李训去查看。李训装模作样到院子里转了一圈回来说:“我去看了,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请陛下派人复查”。

唐文宗又命令仇士良带领宦官去观看。仇士良叫韩约陪着一起去,韩约走到门边,神情紧张、脸色发白。仇士良发现这个情况,觉得奇怪,问韩约:“韩将军,您怎么啦?”

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吹动了门边挂的幕布。仇士良发现幕布里埋伏了不少手持武器的兵士。

仇士良大吃一惊,连忙退出,奔向唐文宗那里。李训看到仇士良逃走,立刻命令埋伏的卫兵追赶。哪知道仇士良和宦官们已经把文宗抢在手里,把他拉进软轿,抬起就走。

李训赶上去,蜡烛轿子不放,一个宦官抢前一步,朝着李训劈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趁机扶着文宗的软轿,进内宫去了。

李训预谋失败,只好化装潜逃。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大规模逮捕一些参加预谋的官员,把他们全部杀害。李训东奔西逃,走投无路,在路上被杀。郑注从凤翔带兵进京,得到消息,想退回凤翔,也被监军的宦官杀死。

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有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李训除掉王守澄,使用了引虎驱狼、以毒攻毒的阴谋,这种阴谋让李训等人尝到了甜头,他们进而打算继续用阴谋之书除掉仇士良,但仇士良却并不像王守澄那样不堪一击。甘露之变的失败在于李训、郑注期望通过阴谋诡计侥幸获胜,这是一种政治投机分子和政治暴发户的心理,因而对整个事件缺乏严密、周祥的计划和部署,同时他们又不具备威望、号召力和凝聚力,也不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所以失败也是必然的。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制定一个详细、周密的计划都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帮助你从容应对和解答事情的未知数,帮你把事情的细节不断量化。所示凡是都要有一个考虑的过程,不能盲目冲动,否则会事倍功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