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现在总有人想要完全禁止游戏,游戏有什么错?

孤风不等云


首先我认为,游戏其实本身并没有错,之所以有人想要全面禁止游戏,是因为他自己或者他的家人被游戏坑过,然后就会对一些游戏比较反感,

游戏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使用它的人没有正确去使用,整天沉迷游戏,甚至不惜往里面充大量的钱,让本来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这的确是一个不好的现象,有些人玩游戏都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有些人甚至在网吧里面一两个月都不回去,吃一些垃圾食品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样不仅耗费钱财,而且还伤身,有些人就是只想到游戏的这些负面影响,所以说就想全面禁止游戏。

但游戏真的就只有负面效果吗?并不是,游戏是科技的产物,而科技本身就是一把双面刃,有坏处当然也有好处,比如说游戏可以在劳累一天之后放松心情,缓解自己的情绪,而且游戏可以活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人可能你要他相互了解可能了解的不透彻,但如果玩了一把游戏,他们可能就会成为朋友。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一点:游戏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只要我们使用得当,使用正确,游戏就只会给我们带来好的方面,而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


小其爱游戏


网络游戏也是游戏!没有游戏的童年还能叫做童年吗?你当爹妈的不能正确引导孩子,把孩子的贪玩,不听话归罪于网络,你就是失败!我女儿小学,初中每个周末和假期我都会陪她一起玩,QQ飞车,CF,LOL。。。甚至带她去网吧五黑!女儿高中以后很自觉的基本不玩游戏,现在大一,偶尔玩下云顶之奕,根本没有上瘾的说法!


伤心雨868


我从高一拥有人生第一台电脑,那会就是游戏,而游戏只有红警1,我天天玩,但学业没有落下,后来上大学学了电脑专业,我也是游戏迷,可以说也天天泡过网吧,但我从游戏里面学会了软件开发,现在是一名网络安全员,我从玩游戏到拿了ccnp,mcse等等的证书都是玩游戏产生的兴趣,所以游戏没错,错的玩游戏的人心态和一个自制力加端正的态度。


YAL119


别谈利弊,我现在就这么说,假设有100个10岁的青少年,同时玩LOL,你觉得上瘾的儿童有多少几率?

我14岁玩游戏,当时初三,玩火线上瘾,成绩一落千丈,根本不想学习!每天早上上课中午放学,赶紧花10分钟吃饭,然后去玩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然后匆匆赶回来上下午的课,日复一日!

这可不是我这一个个例!整个网吧大大小小嘈杂的全部是小学生。

青少年本身处在青春期,反感父母管束,暴躁!你越是不想让他干什么他越干什么,而且游戏的极度上瘾性,连成年人都扛不住。

你说游戏没害处,国家为什么要出台实名制?每年因为游戏耽误学业的学生,我说占5%这个不过分吧?现在谈论马克思朱元璋可能不知道是谁,你谈论吃鸡98K三级头,LOL英雄属性哪个不是耳熟能详?


Jimmy塔塔


但凡那些回答怪游戏的我一律举报了!因为这些人的三观都有问题!我也玩过游戏,小学一年级时开始接触红白机,小学三年级时开始接触接机,小学六年级时开始接触电脑游戏,初中时学会上网。而且我很清楚,喜欢玩游戏而因此不喜欢学习就是自己的自制力差,而且家长在引导方面有问题(但我的家长对我的引导还行,因为我还没沉迷到彻底不学习甚至逃课逃学)。所以说怪游戏?真是懦弱透顶!照这种人的意思,抽烟会让人死于尼古丁,应该把卷烟厂都停了;喝酒会让人酒精中毒,应该停止造酒;汽车还会引发交通事故,应该把汽车制药厂也停了!


库库库奇奇526


首先游戏这个概念太广了。我小时候一堆人老鹰捉小鸡是游戏,玩四驱车,玩陀螺是游戏,一直到后面的电脑游戏手机游戏也是游戏。那么你问这个问题就要分类回答了。

我认为有益身心的,能够促进人与人关系交流是积极的就是好游戏。而容易令人失去理性,甚至沉迷不可自拔的就是坏游戏。当然你这时候可能会说这不是因为人自身不克制导致的吗?

可是你可以看到有不少的未成年小朋友被电脑游戏和手机游戏耽误了吗?有的还把父母存下多年的积蓄都消费进去了,性格变得内向、激进、暴躁!难道这是我们想看到的吗?

我就举个例子吧…某某荣耀是一款很成功的手机游戏。这个游戏的开发团队开发这个游戏其中一条重点就是…怎么能让玩家在短时间内上瘾(听说是10分钟之内)。这跟精神毒品有什么区别吗?总结来说,现在的所谓游戏已经开始变质了。我的意见是跟戒烟一样,能戒就戒,不能戒,少点玩吧


强哥仔9527


游戏尽管再吸引人,那毕竟是个物,什么是事,玩游戏是事,可是是谁玩游戏?

什么出问题了就要禁止什么,这是我遇到过最无能的作为!

你儿子抽烟,你管不住,索性不管。你儿子抽烟上瘾没钱买药去偷钱抢钱的时候,你怪谁?自己不管不好意思怪,太宠儿子不好怪儿子,就仰天长叹:天呐,为什么会有这些卖烟的无良奸商!

游戏只是游戏,从有人这个定义的时候就有了,只是形式不同。篮球足球台球,球类运动,哦不,球类游戏。象棋围棋五子棋,棋类游戏。麻将扑克掷筛子,棋牌类游戏。给你禁,你敢吗?

有人可能会惊呼:棋牌类能和球类和棋类相比吗?打球可以锻炼体魄,下棋可以陶冶情操。可是你去打牌,不就是变相赌博吗?其实不然,在赌徒眼里,打牌可能会是赚(赔)钱工具,但是在很大一部分人眼里,打牌就是娱乐。过年团聚的时候,子一辈打开手机一起timi,长一辈无非就是麻将扑克,亲戚邻里在一起玩游戏很正常!

好嘛,谈到timi不得不说,现在大部分对游戏的怨气已经从cf,dnf,LOL转向了这款游戏。过于氪金向导致我一直对这款游戏评价不算太高,可是也不能说什么都是它一款游戏的问题!

孩子私自动用父母存款购买大量游戏币,向游戏公司要求退款的事件屡见不鲜。很多人的家长都会是这个样子,自己孩子的,哦不,也有可能是自己的问题,让游戏公司买单。凭什么?要不是网上键盘侠太多,游戏公司担心舆论,他就不该退款,这一退问题就来了。任何大额购买游戏币,想要退款都可以赖在孩子身上,好奇有多少孩子知道父母银行卡的交易密码?知道这个密码的怕是也不会去动也不敢去动吧!

孩子玩游戏不听管教,是孩子的问题。孩子玩游戏家长管教不来,是家长的问题。游戏设立就是想要为了更多的人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金钱来玩这款游戏。别说你高大上,你要是做游戏吃得比其他人难看太多!当然,这只是网络游戏的通病。

其他游戏,例如你孩子喜欢打篮球你支持吗?脱口而出的支持代表你忽略了一个事情,时代变迁。二十年前,你要是给你爸说你想要打一辈子篮球,你爸可能会把你手心打开花。为什么?因为在当时看来,篮球就是游戏,打篮球就是玩游戏。

我没说游戏以后一定会和现在的篮球一样,可是游戏的收益向逐日提升,在达到某个临界值的时候,不说所以家长都支持,但反对的声音肯定是寥寥无几!

说想要禁止游戏的,自身能做到就自己一个人摒弃游戏吧!自身做不到?做不到你说个锤子!


犯罪嫌疑人陳某


有一个棍子,它在哪里摆着一直是个棍子,但是你拿起来用它打人,就成了凶器,我们能说棍子有错吗?同样游戏也是一样。

游戏不替失败的家庭教育背锅

不管是任何的游戏,你不玩就不会说是上瘾或者是沉迷,它就像摆在一个不起眼地方的棍子一样,你不动它,它是绝对不可能伤人的。

一直以来有很多的家长,觉得游戏这个东西害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反观自己有没有陪伴过孩子?本身老丁也是一个老师,每天会接触很多的孩子,我问过他们一个问题。

你们的爸爸妈妈平时在家都怎么陪着你们呀?孩子们的回答就是,要么嘚嘚我们写作业,要么就是在家里坐着或者躺着玩手机。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永远都没有错,所以家长在怪罪游戏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什么样子再去下定论比较好。

其次就是家庭环境的问题了,刚刚我们说了家庭教育,后续就是家庭环境,如果说一个家里的家长每天都会以忙和没时间来打发孩子。

那么等诸位老了以后,孩子也会以这个理由来搪塞大家,这一点经过了很多案例考证,并不是空穴来风。

以前家长们认为孩子需要的就是钱,而忽略了陪伴,那么等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们也会以为家长仅仅是需要钱,而非是陪伴。

可能有很多家长会反驳我,问我如果以后你的孩子沉迷游戏该怎么办?

作为一个游戏领域的媒体人,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如果以后孩子真的有那一方面的天赋,我肯定会让他去青训营试一试的。

好几个战队的教练或者说经纪人我也都有所交集,想要让孩子去练习一下也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但是如果那边说我的孩子不是这个材料,那么后面孩子肯定也会对这方面有所改进。

总结一下,游戏只是逃避,逃避学业以及家庭所对其带来的负担。

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回过头,看看自己的孩子,而非一直看着自己的工作,越是成功的家庭就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家庭越是看重,反而一些不怎么成功的家长,天天会以忙作为借口来推脱这些责任。


丁老师电竞课堂


先说我的答案吧:这和我们的历史文化有关。


大家要注意的是,在分析“为什么感觉现在总有人想要完全禁止游戏,游戏有什么错?”这个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分析游戏有什么错而促使有些人完全禁止游戏,因为根据我们的文化来说,我们禁止的,根本不止游戏。


我说两个成语大家就明白了:

1、玩物丧志

2、孟母三迁


这两个成语中,其中玩物丧志代表了社会对于“玩物”与志的看法,孟母三迁代表了父母面对任何有可能让孩子处于“玩物丧志”的可能性的事物的看法。


当然这两个成语只是冰山一角,但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一个被历史熏陶的中国父母,在面对有可能让孩子丧志的玩乐面前,是非常容易做出“孟母三迁”的事情的,想想我们国家的学区房,省会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了多少父母,我们就知道中国家长对于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多么的在意了。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历史上有无数的事情被这样的力量所在意:

古时候的斗蟋蟀,遛鸟,被视作纨绔子弟,不学无术的表现

上个世纪的琼瑶小说,金庸等武侠小说被当做孩子升学障碍

2010年前的早恋问题,成为家长们严重的洪水猛兽(当然带来的代价就是那些时代孩子成长起来之后,有些人找不到男女朋友。。。)

以及从1990年代开始到今天,争论不休的游戏(街机,游戏机,电脑游戏,网络游戏,手游等等)


不说别的,即便是今天,牛哄哄如腾讯,也不得不在自己的游戏中加入未成年人限制。


换句话说,避免因为外物而影响青少年,防止他们“玩物丧志”,几乎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意愿。


在这个意愿之下,去讨论游戏有没有错,意义大么?


我们可以举出来有多少人通过电竞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可以举例美国等军方利用VR游戏训练士兵,以及其他很多例子。


但只要游戏一旦落到“玩物丧志”这个范畴,中国父母的那根敏感的神经就会竖起来,这几乎是基因层面的条件反射。


所以可预期的未来,哪怕不是游戏,也会有其他的事物充当这个被禁止的角色。


为什么呢?


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少年,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都处于自己生命周期中最喷薄,最容易被吸引,也最容易沉迷的年纪,这是生理激素决定的,所以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几乎是最需要“玩物”来满足自己喷薄欲出的青春需求的。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所以任何时代,都会有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些年轻人提供青春需求的消费品(斗蛐蛐,小说,游戏,手游等),这是市场规律。

这些需求的提供者们,不需要对年轻人的成长和未来负责,只需要对自己的投资人的收益负责——你很难想象马化腾在看腾讯财报的时候扪心自问:自己又坑了多少年轻人的未来,对吧?

这个时候,能对这些青少年负责的对象,基本就是家长,学校,以及一些社会人士了。


所以他们的唯一选择,就是对这些吸引的内容口诛笔伐。


有人会说父母们抵制游戏,是为了掩饰他们在教育子女上的无能。


这样的言论我听过,当时觉的有道理,不过后面想了想,这话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因为任何一个父母,在今天这个时代,都是第一次教育子女,他们从来没有学过一门课程:如何把子女教育上清华,并且满分毕业。世界上没有这样一门课程。


所以任何一个父母从广义上来说,在教育子女都是“无能”的,他们能做的,无外乎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督促子女学习,立身做子女的榜样,并且为子女的周遭环境扫除影响子女成长的障碍。


这是任何一个第一次教育子女的“无能父母”,所能做的事情边界了。


而禁止游戏,是在将游戏划为“玩物丧志”范畴之后,父母们所做的“为子女的周遭环境扫除影响子女成长的障碍”这一归类中的。


以上,是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总想禁止游戏。


至于,游戏有什么错?


这不是一道算术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就算游戏没有错,追明星当明星粉丝都有可能犯错。


这个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游戏的这些错,是不是落入了让人“玩物丧志”的这个范畴?如果是的话,那结果就是过去几十年的结果了。


所以大家明白,为什么用国外的游戏处境的例子对比我们无效了,因为在很多游戏风靡的国家,是没有孟母三迁,玩物丧志这类历史文化和成语的。


我是江南沐雨,《众神聊斋》作者。


江南沐雨众神聊斋


如今是多元化的社会,不能因为某种看法和某种观点声音大,就随意限制甚至磨灭某个东西某个行业。近些年来大家的生活条件水平提高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游戏行业也随之水涨船高。当游戏行业快速发展繁荣昌盛,各种声音都来了,最响的声音就是游戏毁了孩子。我也经常听到某某孩子为了游戏充值把父母的积蓄全冲没了,某某孩子玩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所以家长们觉得游戏是洪水猛兽就如同至此的流感肺炎一般,要禁止游戏。为什么孩子自身教育的过错,就得行业社会来买单呢?

看问题处理问题就应该从本质上进行。游戏影响人,为什么不从人们自身找原因,孩子小不懂道理,那就是没教好,家长大人没负责。现在家长老师大部分是结果主义,注重结果,过程如何与我无关。孩子考得好就奖励,考的差就批评甚至打骂。谁有在乎孩子内心的活动,又能注意到孩子在通往结果时的痛苦挣扎呢?

堵不如疏,限制游戏就是在积压矛盾。说到这里我想起读书时老师和家长们经常劝导学生说的一句话“你现在不要玩好好读书,等你上了大学随便你怎们玩都没人管你。”结果上了大学,学生们就如脱缰的野马一般戏耍。逃课、挂科、补考、重修、留级.....这些例子比比皆是。这样的学生考上大学又能如何。游戏限制了,也许会出现新问题,游戏行业消失了,就会出现新的行业,孩子不自律,也许造成的影响会更大。

自己管好了教好了,这些问题还会存在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