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不高的唐高宗李治,原來他在位時疆域這麼大

(看完如果還想再看更多內容,別忘了回來點右上方關注哦)

在影視劇中,李治被賦予了一個懦弱的形象。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上,李治可謂唐朝最被低估的一位皇帝。

存在感不高的唐高宗李治,原來他在位時疆域這麼大

在唐朝歷史上,唐高宗李治是一個比較容易被忽視的皇帝。倒不是因為他沒本事,而是他所處的位置,略顯尷尬。

在他之前,唐太宗李世民,歷史上有名的賢明皇帝,貞觀之治被歷代傳頌。

在他之後,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

夾在這兩座大山之間,李治的身影自然而然的被比了下去。即便是在傳統的文學作品裡,唐高宗也一直是一個看起來懦弱無為的皇帝。

然而,歷史上的李治對內定國安民,對外開疆拓土!

存在感不高的唐高宗李治,原來他在位時疆域這麼大

李治這位皇帝在位時,擊敗眾多外敵,平漠北,消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這三個主要的強敵。在連滅了三國之後,高宗時期唐朝疆域面積可謂最為遼闊,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彼時,唐朝疆域面積達到1251.19(說法不一)萬平方公里,超過李世民、李隆基等皇帝在位時的面積。

永徽之治

首先,因為處在唐太宗和武則天這兩位皇帝之間,李治的光芒幾乎被完全覆蓋了。

早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李治就不是最初的太子人選。但是,因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在李治即位之後,君臣都牢記唐太宗李世民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而李治也不負眾望,親賢臣、遠小人,促使唐朝走向安定和繁榮,所謂“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時間起於貞觀二十三年(649),訖於永徽六年(655)。

存在感不高的唐高宗李治,原來他在位時疆域這麼大

此外,他還下詔制定了《永徽律》——這不僅是唐朝最重要的法典,更是我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法典,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在經濟上,李治延續了父祖輕徭寡賦的傳統,同時他還採取了近乎與現代宏觀經濟政策類似的先進手段治國——那就是通過操控物價來影響市場。

完善科舉 ,唐高宗李治有一個遠比他的前輩偉大的政績是重新建立科舉制度,選用了一大把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官員。唐高宗時期,還確定了進士考詩賦雜文的制度。

平定漠北

早在貞觀四年,李世民平定為患中原百餘年的東突厥就此滅國。不過塞外漠北之地氣候惡劣、荒無人煙,李世民也無法治理,只能任由突厥人的殘渣餘孽在那裡自生自滅。

存在感不高的唐高宗李治,原來他在位時疆域這麼大

此後,東突厥殘部擁立阿史那斛勃為車鼻可汗,在與薛延陀人連年征戰的同時,對於唐朝表現得十分恭順,車鼻可汗部便逐漸強大起來。

等到李治即位,覺得他老子這事辦得不過利索徹底,於是派遣大將高侃再徵漠北。這一戰沒什麼好說的——跟唐軍相比這些東突厥人就是些土匪流寇,於是車鼻可汗被擒,部下全部投降。

但是此戰最大的意義在於唐朝徹底平定了漠北,李治在此地分置單于、瀚海兩大都護府,使得唐朝的疆域拓地何止千里。更重要的是從此直到唐亡,漠北不再成為中原的心腹大患。

遠征西域,滅亡西突厥

自貞觀十四年唐建安西都護府之後,實力本就弱於東突厥而且內部四分五裂的西突厥實際上處於臣服於唐朝的狀態。李治即位之後,原本隸屬於安西都護府、任職瑤池都督的阿史那賀魯以為時機已到,於是自稱沙缽羅可汗,與乙毗咄陸可汗聯手叛亂。此後叛軍攻打安西都護府轄下的庭州,殺掠數千人,並迫使諸多西域小國和部落歸附,這下可把老實人李治給惹火了。

存在感不高的唐高宗李治,原來他在位時疆域這麼大

唐軍雖然屢屢取勝,但是西突厥人來去如風,尤擅逃命,所以一直未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於是在顯慶二年,李治再遣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率唐及回紇混編騎兵萬餘人討伐沙缽羅。

這次李治採取了剿撫並用的手段,不斷分化瓦解沙缽羅的勢力,迫使其決戰。

於是在當年底,沙缽羅率軍10萬於曳咥河(今額爾齊斯河上游)與蘇定方決戰。

面對十倍之兵,蘇定方以步兵固守、騎兵側翼突厥的戰術大敗沙缽羅,一戰斬首數萬。此後蘇定方一路追擊沙缽羅至金牙山(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塔什干),再斬數萬人,沙缽羅就此完蛋,不久後被石國人擒獲獻給唐軍,西突厥亡國。

此後李治在西突厥故地分置昆陵、濛池兩大都護府,分統其十姓各部——從此西突厥全境納入唐土。

滅高句麗,百濟

當時朝鮮半島分成三國: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六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高宗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

唐高宗上位後,形勢大好。先是百濟皇族內訌,200多城,76萬戶被一舉平定;接著高句麗的執政官(莫離支)淵蓋蘇文去世,他的兩個兒子也內訌了!

公元668年農曆九月十二,高句麗僧人信誠打開平壤城門,唐軍有機會攻入平壤,淵男建被俘虜投降。在內憂外患和長期糧食匱乏的影響下,高句麗最終滅亡。這場由隋朝打到唐朝,斷斷續續,曠日持久,甚至於壓垮了一個朝代的戰爭總算是落下帷幕。公元660年8月,唐高宗派蘇定方帶著十萬大軍水陸並進,一下子就把百濟打趴下了。百濟國有200城、76萬戶,比高句麗還多!

存在感不高的唐高宗李治,原來他在位時疆域這麼大

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逃於北境,定方進圍其城;義慈次子泰自立為王,帥眾固守。隆子文思曰:“王與太子皆在,而叔遽擁兵自王,借使能卻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遂師左右逾城來降,百姓皆從之,泰不能止。定方命軍士登城立幟,泰窘迫,開門請命。於是義慈、隆及諸城主皆降。

百濟王帶著太子轉進到了北方,結果留守的二王子直接宣佈:國王和太子都是怕死的廢物,現在讓勇敢的我來當王,帶領大家保家衛國,抵抗侵略者!皇太孫當時也在場,一看這架勢,我去,要是叔叔打敗了唐軍,哪還有我一家的活路?心一橫,帶著自己的手下投降了

蘇定方。於是百濟土崩瓦解了。

668年9月,李勣兵臨平壤城下。想當年,蘇定方圍攻了半年無法攻克的平壤,李勣一個月就搞定了。因為守軍已經無心抵抗,願意和大唐同建王道樂土的前仆後繼。高句麗正式宣告滅亡。

660年之後,百濟、高句麗的上層建築都出了大問題,被唐高宗抓住了機會。其實也可以說因為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時大幅削弱了高句麗,奠定了滅亡高句麗的基礎。然後唐太宗留下不斷進攻削弱高句麗的戰略,唐高宗繼續這戰略,逐步削弱高句麗,最終攻滅高句麗。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也即唐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與倭國,也即今天的日本展開一場水戰,這就是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此戰,日軍戰船全部被焚燬,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此後的數百年時間裡,日本一直不斷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學習,再也不敢和唐朝叫板了。

存在感不高的唐高宗李治,原來他在位時疆域這麼大

唐高宗時期,版圖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至貝加爾湖,南到越南橫山,達到了唐代歷史版圖擴張的最大化,且整整維持了32年。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指出:“唐高宗時期,滅掉了高句麗和百濟,擴充了唐朝西部疆域,唐朝對外的聲威在這個時期達到了最高峰”。

最終,李治在位34年,於公元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後來武則天和他合葬於乾陵。

作為一個內能守國,外能擴張版圖的皇帝,李治不是沒有治世的才能,他不聞名的原因在於:在他前面,有一個開創了盛世的父親李世民,後面則有被稱為“千古唯一女皇帝”的妻子武則天。李治夾在兩人中間,即使後來他將唐朝的版圖擴張到了最大,也仍然比不上前後兩人響噹噹的名頭。

存在感不高的唐高宗李治,原來他在位時疆域這麼大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唐高宗的統治都是貞觀之治的繼承與發展。雖然以仁孝著稱的唐高宗對政治並沒有特別獨到的見解,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出色的守成君主。開創之功固然需要膽識與才幹,而遵行舊軌並非不需要能力。

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成功的君主未必一定要大刀闊斧地推陳出新,恰恰相反,遵循舊制、循序漸進,往往更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

但是,唐朝時正因為有李治在位的統治,期間再沒有受到周邊小國的困擾,還向世界展示了唐朝的威望,這才給了後來者創造又一個盛世唐朝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