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前那么多人种地,粮食还不够吃?

用户820308


我当知青时年年缺粮,而且基本半粗半细,吃红苕,吃玉米粥,是主食,到了八十年代农民粗粮基本上喂猪和鸡鸭了。为什变化这么大,主要是农民从分田到户,精耕细作,再加之水稻品种,玉米品种大面积杂交,产量大幅度提高,后来因改变种植稻田免耕法,机械化,化肥大量施用,人力的减少,人们随着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主粮逐步减少,肉食,牛奶,蛋等营养高的食品多了,所以现在的粮食就大大吃少了,也足够有余。


草药黄晓敏


为什么从前那么多人种地,粮食还是不够吃?这个问题,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比较奇怪,以前农村人们利用所有的土地种植粮食,结果每年还要度几个月饥荒。

我父亲是五十年代的人,据他讲,他们小时候很少能吃饱饭的,那个时候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天天都有白米饭吃。他们小时候,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有时几个月见不到粒米,主要靠南瓜、红薯、蚕豆等食物充饥,而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就算是家里所有土地全部种上吃这些东西都供应不了,有时还要上山去挖野菜。

造成那个时候粮食不够的原因:

一、粮食产量有限,那个时候是没有杂交水稻的,种的都是常规水稻,水稻亩产量只有500~600,和现在一千四五斤的亩产相去甚运。

二、肥料有限,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化肥,用的都是家里的粪肥和用野草做的绿肥,本来粮食种子产量就不高,加之肥力不足,更是大大的影响了产量。

三、缺乏先进的疾病防控知识,那个时候水稻发病了,根本没有什么农药可打,只是长虫厉的田块才会生石灰或茶粕饼杀下虫。

四、生产力低下,那个时候主要是以人力为主,很少机械化的,做什么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劳动来完成,而现在机械一个小时可以做完的事,以前要好几天才能完成。

五、要纳粮,以前农民种地是要交公粮支援国家建设的,农民要在为数不多的口粮中省下来,上交国库。

正是由于上面所说的种种原因,造成粮食产量低下,加上要纳粮,而且那个时候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家家户户人口都非常多,所以就造成了粮食不够吃,年年都有几个月荒月出现。


坏男人说小龙虾


我来自农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谈谈我的观点。

首先谈谈政策。农民在2006年以前是要缴农业税的,农业税就包括交公粮。我记得在九十年代我家是要给村粮库交公粮的,具体多少我那时小不记得,但交公粮不仅要足称还要质量,如果那年年景不好,粮食不饱满那你就要用量保质。后来用钱替代公粮,直到取消农业税。我小的时候记得有几年发大水,田都被淹了,收成大减,我家米吃完了去爷爷家借米吃。

再谈谈种植。九十年代我家种的水稻都是传统的水稻,亩产量很低,病虫害多发,那时杂交水稻还没普遍推广。后来农村农业站育种站可以买到杂交水稻种子了,产量就上来了。

现在我家粮食自给自足,平时家里就父母在家吃,粮食多了还有隔年的陈粮,有人来买就卖,没人买就拿部分陈粮做饲料喂猪喂鸡。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琪琪騎白馬


我是一个80后,远的不说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们家就是题主说的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家一共5口人,土地有将近7亩地,从小麦6月初收获以后再到小麦收获的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家的小麦只能吃到4月份的时候就不够吃了,爸爸就该借粮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来说小麦兜亩单产没有现在的高,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钱买化肥,况且也没有怎么多大化肥出售,水的供应也不足以满足小麦的正常生长。

使用化肥我记得那个时候主要是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现在大家种地都选择使用复合肥,碳酸氢铵主要含的是单一氮肥,而钾肥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后期有很好的增产效果。

浇水设备和机井比较缺乏,现在咱们农村基本上能够保证30亩地一口机井,在我小时候基本上50--100亩地一口机井,这样的话给小麦浇水就就成为了奢望,所以就导致了小麦的单产不高。

其次就是没有其他的经济收入来源,家里的所有的开销基本上就靠地里收获的小麦来卖钱填补其他的经济开销。

那个时候的冬季或者农闲的时候咱们老百姓还没有出去打工的思想呢?况且也没有那么工厂。

比如说上学交学费,买衣服,购买家里生活用品等等开支也是比较大的,谢谢开支只能通过卖粮食来换钱。

第三点就是要交“皇粮”,这也是咱们老百姓每年都必须面对的,碰上欠收的年景的时候,交了“皇粮”以后家里的粮食也是很难满足一家人吃一年的。


豫东小农


主要是产量不高,我小时候一亩地小麦就一百多斤,能过300就要见报了,就是英雄了。现在都一千多,那时化肥几乎没有,很少。小麦田里都是打穴位放上化肥,不能有一点浪费,太少了。,原来水稻也就600多斤,后季稻也就二百来斤。现在同样一亩地,是过去的几倍,另外原来的人体力劳动多,吃的多,原来我①天要吃三斤,现在一斤都吃不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原来是我们国家粮食自己的,不进口,后来是进口很多粮食。所有这些因素。让我们现在不愁吃!


珍珠黑月季花1


从前那么多人种地,粮食还是不够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概和种子、土地肥力、种地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得交公粮有关。下降就给大家分析一下,供参考。

种子

所谓的从前,大概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那个时候的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由于没有良种,产量是没现在高的,大概普遍产量也就是五六百斤,高产田也不过是七八百斤的产量,和现在亩产一千斤左右的产量是没法比的。如果再碰到灾年,那粮食就更不够吃了。

土地肥力

八十年代以前,化学肥料还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农民意识不到使用化肥能增产,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用不起。那个时候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的产出,由于粮食的产量低,常常还不够吃,哪有余粮卖钱去买化肥啊!

有人就会说了,怎么不多上点农家肥啊?答案就是农家肥也是很少的,一季下来根本就积攒不了多少农家肥。大家都知道,农村常见的农家肥来源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人粪尿,还有树叶什么的。那么时候农村做饭的烧锅的燃料主要就是农作物秸秆,所以秸秆大部分都用来烧火做饭了,没多少能用来沤粪。畜禽粪便也很少,因为那个时候人吃的粮食还不够呢,哪有余粮养那么多畜禽,最多家家养几只鸡鸭,大型的牲畜是养不起的,就是扫的落叶也用来烧火了。

所以,也没那么多的农家肥施到地里,造成土壤越来越少贫瘠,种的粮食由于肥力不足,产量也不高,形成了恶性循环。直到化肥料大量使用后产量才提高上去。

种地技术

那个时候土地产量低粮食不够吃,也和种地技术不高也有很大关系,没有除草剂除草,只人工除草往往会除草不及,杂草和小麦抢营养,造成小麦产量低。听老人说那个时候小麦播种并不是只南北行或者东西行播种的。那个时候的农民为了提高产量,认为只要多播种,产量就会高,于是播种时就南北行播一遍,东西行播一遍,导致麦苗长大后地里密不透风,通风不好小麦还容易生病,种苗过多,需要的营养也多,但是土壤里根本没那么多营养,导致小麦产量很低。这都是和种地技术不行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才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收入普遍都低,收入来源少的农村更地,说白了就是农民手中没钱,没钱就不可能去买肉类去吃,大概也就是过年过节能吃一次就不错了。大家都知道肉类的热量和营养必粮食高很多,肉食吃多了,粮食吃的就会少。那个时候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民干活很重,粮食类食品提供的热量少,为了有劲干活只能多吃粮食,所以粮食往往不够吃。

得交公粮

那个时候农民种地是得交公粮的,而交公粮也得分等级的,你的粮食等级高就按规定的量交就行了,如果不够等级,只能多交粮食弥补等级的不足。粮食本来产量就不高,交完公粮剩下的也就免强够吃,交的多的根本就不够吃,碰到灾年就会普遍不够吃。

总之,虽然那个时候虽然种地的人多,土地耕种率也高,可以说“四海无闲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农民交完公粮后,余下的粮食不多,很多时候都不够吃,直到国家不让交公粮后,化肥广泛使用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后,农民手中有了余粮,粮食才够吃。


逸风三农


关于为什么从前那么多人种地粮食还不够吃的这个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机械化作业水平低。过去种地由于生产条件差、多数耕地没有或者用不上机械,机械化生产水平非常低,靠的是人力,生产工具原始化,铁锨、镐头、犁、搂、耙具齐上阵,一天下来也耕种不了几亩地,工作的效率很低。

二是,缺乏粮食的优良品种。过去种粮食的种子就是我们吃的比较好的粮食,年复一年地种植,品种得不到优化,种子的退化速度程度很快,所以,没有高产的品种,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就上不去。记得当时最早种植墨西哥小麦时,平均亩产量才100市斤左右,仅有现在优质产品产量的十几分、二十几分之一,粮食当然不够吃的了。

三是,科技不发达,土地综合利用率低。种地讲究良种良法配套,毛爷爷当时就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耕。前四字说得是种地的基础是条件,后四字说的是管理是技术措施。由于既没有良种作基础又没有机械做保证,土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复种指数都很低,一年单一种植两季,所以,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不够吃的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是“冬日暖阳素纸一张”,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谢谢。


冬日暖阳素纸一张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针对此问题,很多年前我也是深有疑惑,以前农民那么会吃苦,那么勤劳,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粮食怎么会不够吃,甚至有的为了活命,把孩子送人抚养。下面我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从前农村家庭人口多、饮食清淡、食量大等因素。

在从前农村主要以体力活居多以及传承的影响,农村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日益加重 ,导致很多家庭为了生儿子,每个农村家庭至少有3~5个孩子。像我们村甚至有些生了17个,孩子多也就增加口粮,而地分的又不多自然不够吃。加上当时家庭条件不如现在生活顿顿有肉吃,想吃肉只有等过年才能沾点荤腥,平时煮菜也是没什么油水,另一个农村人靠的就是体力劳动获得报酬,对此体力消耗能量大,饭菜没什么油分,食量大增,一个人至少3大碗不嫌多。

二、从前科技不发达、土地肥沃不均、产量不足、交通不便等因素。

科技:从前的科技不如现在的发达,农村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管理农作物的技术匮乏,农作物的病虫害泛滥,无法及时救治,导致粮食产量减少,无法满足人均人口需求。我妈那辈就是见证过了饥荒之年,60年代由于蝗虫泛滥,蝗虫吃尽了所有能吃的农作物,很多人因此活活饿死,蝗虫泛滥成灾主要原因国家的科技不发达、交通不便、无有效的农药对付蝗虫,有些地方没有现代化的设备,比如微型农用飞机,不能快速对蝗虫做出反应以便控制局势。

土地肥度: 要知道从前分的田很多都是东一块,西一块的零散不集中,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亩产量也不同。当时的工业比不发达,农业肥料不足,尤其进口的很少,农民只能靠一些动物粪肥,以及土地自身土壤肥沃来决定粮食的产量。

产量: 从前种的水稻都是传统的水稻,亩产量偏低,病虫害频发,那时杂交水稻还没普遍推广。后来我们还是感谢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发明改变了农村育种站可以买到杂交水稻种子了,产量也提高了。

交通:我国现在的交通五通八达,各种交通工具多样,基本解决了农民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问题。以前交通落后,有些乡村无法到达,粮食的缺口无法与其他地方互相来调节。以前国家也比较落后,被其他国家不断打压,WTO到了2000年才进入,那时无法带动农业的发展,粮食短缺之时,也无法从外界进口来缓解粮食的缺口。

三、从前国家需要公粮税,无法免收。

每年农民要按要求比例上交粮食给国家,大家应该还记得小时大人挑着粮食到村部,然后两个人抬起粮食,一个人熟练的拨动秤砣交公粮的场景吧!后面这一现象就慢慢没看到了,其实废止《 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是在2006年以后,所以之前还是要交公粮的,农民本来就是靠粮食来增加收入,国家分的田交完公粮,到手的粮食也不多了,还要靠卖粮食换一些钱来补贴家用。

总结:眼下很多人都不种地了,但我们粮食还是够吃。经常到乡下就会发现现在农村的状态,当前很多地方的种植户、养殖户已不是简单的“农民”,种粮大户早已走上规模化、专业化道路。感谢的是谁?是我们强大的祖国,俗话说“国强则家强”。当然现在大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也不忘初心,一滴汗,一粒粮,节约粮食是对农民的尊重,更是一种节约粮食的社会责任。同时还是需要加强对农业专业化、科技化、现代化等物质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因为粮食是生命之根本。


龙泉vlog


这个问题我原来在一直思考。现在来看:原来种地一是粮食种子差,土地贫脊,产量低。二是生产队大锅饭,一天十分工挣到手,不管庄稼长的好与坏。农民种田缺乏责任心和积极性。后来农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调动了种田积极性,加上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卓越贡献,粮食品种优良、高产,农业用肥也发生了根本好转。农村连年增产,彻底扭转了饱肚子问题。现在,由于市场国际化,国外买中国制造,又以多余的粮食以物易物,更丰富了中国粮食市场,可谓锦上添花。



汉江庸叟


粮食够不够吃跟人多种地没有太大关系,从前农村在合作社,生产队时期,地打粮产量很低,每亩产量几百斤,地板不好产量更低,就是有几亿人都在种地管什么用,人又不能生粮食。粮食不够吃是可想而知的。为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有以下几点可寻:首先是土地,当时都是人工除杂草,跟本就除不干净。到秋后地里杂草满地,产量能上来吗?再有当时用农家肥,现在说农家肥好,绿色环保,可是没有化肥有劲,农家肥当时是怎么搞出来的你不了解的,我来讲一讲,当时所谓的农家肥,是用少量人粪尿,加上马牛猪屎,还有草最多的是土,堆在一起,造的假农家肥跟本没有多大肥效。跟现在养猪场养鸡场的农家肥没法比。您说上这样没有多大肥效的肥,庄稼能打粮吗?这是其中原因之一。

第二种子问题,当时没有好品种,就是今年种在地里,收了选品质好的来年再种,品种老化严重,哪来的产量。这也是不打粮的原因。在加田间管理不到位,甚至有的地块到秋后草比庄稼高,收货时在草里找粮,能好得了吗?不减产都不行。就是社会所有的人下地一起种地,也没用。您说对不?把话说回来为什么现在种地少,亩产两千多斤。知道为什么不?我今天也简单讲讲高产的原因:第一现在用除草剂除草到秋后地里几乎没有杂草。第二用复合肥,肥效长营养足。最后一点种子好,都是高产的杂交品种。全是机器化种地和收粮食。这就是现在种地人少还高产的原因。喜欢三农领域这方面文章的朋友可别忘了互动点爱心加关注。作者义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