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握機遇,大有可為:福州大學新增4個和“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

順應大趨勢、搶抓大機遇,探索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新模式,福州大學奮勇爭先,譜寫人工智能發展新篇章!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公佈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2號)。福州大學新增4個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分別是人工智能、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機器人工程、智能建造

福州大學於2018年7月3日成立了福建省首家高校人工智能學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學院和研究院成立以來,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福州大學“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的學科結構在促進人工智能新興交叉學科融合方面的優勢突顯,建設模式得到教育部領導、福建省領導、全國兄弟高校專家和新聞媒體等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肯定。

緊握機遇,大有可為:福州大學新增4個和“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

(李南竹 攝)

“人工智能+X”複合專業培養模式

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福州大學充分發揮在計算機、數學、控制、機械、電子、電氣等學科在人工智能方向上的學科交叉融合和科研優勢,創新教學模式和考核評價機制,提供“理論學習+科研訓練+項目實踐”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培養平臺,探索“人工智能+X”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2018年開始,學校已完成兩屆人工智能實驗班招生工作,擇優選拔實驗班學生80人。

同時,學校依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等一級學科博士點以及控制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一級學科碩士點,開設大數據智能分析與處理、模式識別與機器視覺、機器人與智能控制、工業互聯網與工業智能、類腦計算與智慧醫療等

6個研究方向,2019年招收碩士生70人、博士生10人。2019年,福州大學成功舉辦“華為杯”首屆大學生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大賽首屆福建省研究生人工智能學科競賽,榮膺中國高校智能機器人創意大賽、數字中國創新大賽、全國數學建模競賽等多個賽事一等獎,並斬獲全球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學術競賽冠軍

緊握機遇,大有可為:福州大學新增4個和“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

(張春花 攝)

“人工智能+X”交叉學科科研模式

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科學研究體系。創新科研體制機制,建設“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三位一體的科技創新平臺,探索“人工智能+X”前沿交叉學科科研新模式。目前,學校已組建“人工智能賦能技術”、“人工智能+多媒體”、“人工智能+醫學診療”、“人工智能+工業製造”、“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設計”等多個高水平科研團隊。2019年,由智能媒體方向趙鐵松教授領銜的福建省媒體信息智能處理與無線傳輸重點實驗室獲批。由工業互聯網方向鄭松研究員牽頭申報的工信部

重大項目“2019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特定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試驗測試環境建設”獲批,資助經費達5000萬元。

緊握機遇,大有可為:福州大學新增4個和“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

(王東偉 攝)

跨校醫工融合人才培養體系

構建“跨校的交叉融合”的智能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福州大學與福建醫科大學在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中雙方將採取有效聯動機制,通過深化“新醫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教育理論,探索出醫工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福州大學與福建醫科大學2019年聯合向教育部申報了“智能醫學工程”專業,現已獲批。此外,福州大學與福建省人工智能產業聯繫緊密,形成緊密型產學研合作體制,長期服務福建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緊握機遇,大有可為:福州大學新增4個和“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

(李南竹 攝)

福州大學已具備構建多學科交叉、跨學科融合的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平臺的基礎。通過發揮這些優質學科資源的整合效應,有望實現人工智能學科建設目標。下一步,福州大學將積極探索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新模式一是打造福建省人工智能教育科技創新共享平臺。福州大學將緊密圍繞國家和福建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結合福建省人工智能技術、人才和產業現狀,在省教育廳的支持下,建設福建省人工智能教育科技創新共享平臺,打造“重點高校+龍頭企業”協同創新的人工智能共享模式,力爭成為國內一流的科教平臺;二是擴大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規模。福州大學將依託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積極向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申請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計劃專項支持,優化招生結構,擴大人工智能相關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

緊握機遇,大有可為。以更加開放的態度擁抱人工智能,以更富創新的姿態探索人工智能,福州大學緊隨時代潮流、助力時代發展,與時代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