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国强║梦回南门石板桥

作者|肖国强

题 记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最初印象中的宁乡南门桥


是那座年代久远,


有着典型民国建筑风韵的


南门河石板桥。

我不止一次梦见,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背着木擂锤,妈妈担着满满一担刚用肥皂水浆洗的粗布棉被,她一只手使劲地撑着竹扁担上的绳索,一只手牵着我从老屋里出门下坡,穿过四井巷,再沿正街上向南经过大西门口子,路过南司湾对面的豆干店,然后紧赶几步就径直来到了南门河的石板桥边。

母亲放下手中的扁担,卷起裤脚,小心翼翼地提着木桶淌水走上石板桥旁边延伸到河水里的麻石跳板,转身接过我递过去的木擂锤,把空木桶递回给我,然后便很麻力的站在麻石跳板上洗漱起棉被来。

我站在岸边守着母亲的扁担和木水桶,看着麻石跳板上许多和母亲差不多年纪的女人在清澈的河水里漱衣,洗菜,用木擂锤拍打得湿乎乎的棉布被子“啪啪”作响。

这些供人洗漱延伸到河水里的麻石跳板和石板桥是连在一起的,我只要稍微抬起头来,便能望见石板桥象一条黑色的蜈蚣笔直延伸到河的对岸。那些用青石板砌成的一个挨着一个的矮矮的桥墩,像好多个蜈蚣的脚爪站立在河水中,托举着一块块长而厚实的麻石,古老的石板桥给人一种漂浮在河面上的感觉。

这个时候正是上午九点多钟,太阳在半空中热烘烘地照耀着宽阔的河面和窄窄的石板桥。只见刺目的太阳光下,清澈的河水从上游缓缓地穿过石板桥往下游流淌着。放眼远眺,河面波光粼粼,碧波荡漾。眼前的石板桥下,回旋的流水围绕着桥墩溅射出欢快的浪花。

而此刻的石板桥上早已是车来人往,热闹非凡。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农民正推着一辆高盘独轮车从河对面的石板桥上一步一步向桥中心滚动过来,负重前行的独轮车发出“呀吱呀吱”的怪叫声。当独轮车快滚动到桥中央时,正好与桥对面上来的一拨进城挑大粪的菜农碰到了一起,双方都被迫慢下步来。这时,只见那个走在最前面的菜农慢慢移步到桥边上,忽然将肩膀上的木扁担一个巧妙的换肩,担着的一担粪桶和人便都鱼贯而过,后面的人依样照做,整个过程配合得相当默契,不到两三分钟的时间。

我还依稀记得,梦境里,一个秋日的薄暮,金红色的夕阳在石板桥下的河水里映出一片绯红的倒影。一时间,西边的火烧云布满了天空,晚霞笼罩着南门河畔的宁乡古镇。朦胧的暮蔼里,我隐约看见石板桥南端头站着一个身穿红裙的长发姑娘,她面对绯红的晚霞,一双美妙的眉目正忧伤地凝视着这滔滔东去的南门河水。落日的余晖开始一点点退去,石板桥下,一叶渔舟正缓缓划过,木桨划水的声音贴着河面温馨地传来。桥下有人正挑着木桶沿着水中的麻石跳板下河去挑水,竹扁担上的铁链钩在河水中撞击着木桶发出“卟通,卟通”的响声……这神奇景象不止一次在我的梦境中出现,我惊异于这梦中的红衣少女到底与我有何关系?到底与这古老的石板桥又有何关系呢?

肖国强║梦回南门石板桥

是的,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在梦中穿越时空,伫立于这几百年前的石板桥前,看河中乌篷竞发,百舸争流;看桥上熙攘人群,车马来往;看桥头铁牛静卧,蚁集乌舡;看两岸垂柳,吊脚木楼千姿百态;看水中倒影,万家灯火袅袅炊烟……。桥墩上那些依旧毛茸茸的绿苔,河水里那股依旧夹杂着水草莲香的河风,令人似梦非梦,有如尘世的轮回。

每年的仲夏,是南门河畔石板桥上最热闹的时候。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石板桥上凉风送爽,暑热渐散。抬头仰望,一轮明月当空孤照,月明星稀;残云随风飘忽,夜色幽幽,暮空如画。人们吃了晚饭后,都沿袭着老祖宗留传下来的习俗,街坊邻里你呼我叫,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地往石板桥上走来。有的手提竹椅,有的肩扛竹床,有的一手摇着蒲叶扇,一手端着一个硕大的洋瓷茶缸。人们见面后都会招呼一声:“各杂鬼天气,真的快要热死哒!”

大家走上石桥后,便各自在桥上抢占好的位置摆放竹床,竹椅。没有抢占到位置的便只好四处溜达,在熟人堆里这里停停,那里站站。这时,桥下早已有人在那里扑腾游泳。有胆子大的,站在几米高的桥墩上飞身一跃,双臂舒展,身体在夜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箭一样射入水中,腾起一束高高的水花。每跳一次,桥上桥下都会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年青满哥还会吹出一声长长的飞哨。桥上还有摆凉茶的,卖糖葫芦串的,耍杂戏的,他们在人群里呦呵着,到处游走。最吸引人的还是一群吹拉弹唱的艺人们,悠悠的琴声,高吭的笛音伴着那些啍唱着的乡音土调,在夜空里忽轻忽重,忽长忽短,随风飘忽得好远好远。

还有一些年长的老者,常常会聚在一起讲一些发生在遥远年代里的故事。他们讲得最多、听众们也最喜欢听的是那些与宁乡古镇、与这座古老的石板桥有关的逸闻闲谈,动人传说。他们讲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私访江南来到宁乡,被南门河两岸的风光深深吸引滞留此地。一日,总督大人雅兴大发,避开侍从一个人夜游南门河,在石板桥上即兴给人看命,算八字的故事;他们讲起太平天国起义军,头顶晒簟,冒着漫天飞雪打进宁乡城的故事;讲起饥民大暴动,火烧南门桥附近的天主教堂,挥舞手中的讨米棍赶走了外国传教士;讲起民国十三年涨大水,洪水冲垮了南门石板桥,石狮、铁牛被通通淹没河底;还讲起民国三十三年,日本鬼子从石板桥和嘛蝈石渡过南门河进攻宁乡县城,守城官兵与日本鬼子在石板桥上展开肉搏的惨烈情景。老人们还会应邀讲一些发生在石板桥下的落水鬼,半夜里上岸来寻找替身的恐怖故事,一些胆小的人听后就会当场吓得不敢起身,害怕得一个人不敢回家。

肖国强║梦回南门石板桥

石板桥上还有一特别吸引人的去处,那就是石牛旁边看命、算八字、抽签问卦的地方。昏暗的路灯光下,相隔不远坐着几个算命的盲人,他们一个个正襟危坐,口若悬河地在给一些男男女女算命,看手相。算出来命好的就俨然一个畗贵像,算出来命不好的,就一个个唉声叹气,以为这辈子就没了盼头。夜色中的南门河畔,风情飘逸的石板桥上展现着一幅幅十九世纪中页的民间风雅俗图。

一梦醒来,我仿佛已对这有着近300年历史的石板桥了如指掌。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时任宁乡知县的刘善谟爱民如子,他游说了全县的乡绅豪士,带头捐资筹款,决心集全县官民商贾之全力,将当时简陋多危的南门河木桥改建为坚固的,能过独轮推车的石板桥。为了方便过路行人车辆,建桥时将石板桥位置移至现在的正南门街口。石板桥建桥历时整整十年,于公元1770年完工,取名“玉潭桥”。石板桥全长216点6米,立石墩26个,宽3米有余,高近7米,桥面用长条粗麻石铺成,麻石之间以铁水浇注牵连,桥头栏杆两端立四个守护石狮,桥口铸两铁卧牛翘首凝望。石板桥在建造过程中曾险情频出,多名男丁因工葬身于南门河中,有些贞烈情女子,不忍失去丈夫和情郎的悲痛,选择了投江殉夫。

肖国强║梦回南门石板桥

后来南门桥又几毁几建。1969年南门河石板桥再次惨遭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彻底冲毁。至1974年,宁乡县人民政府决心举全县之力重建南门河大桥。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一桥飞架南北,两岸变通途的南门桥。几十年过去了,在人们的心目中,当年那座小巧玲珑,古香古色的石板桥却更显珍贵,更令人梦萦魂绕般地回味和怀念。

肖国强║梦回南门石板桥

肖国强,普通职员,热爱生活,宁乡市诗散文协会会员,闲时喜欢练文码字,在各大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文章。平凡之人,写平常之事,闲时以品读文章为乐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