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居家學習,教育該補哪些短板?丨名家支招

抗疫期間,“停課不停學”是中小學教育化危為機、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機——

居家學習,教育該補哪些短板

張志勇:居家學習,教育該補哪些短板?丨名家支招

2月28日,教育部黨組印發通知,強調“原則上疫情沒有得到基本控制前不開學,學校基本防控條件不具備不開學,師生和校園公共衛生安全得不到切實保障不開學”。按照中小學開學的這“三個基本條件”,全國中小學全面恢復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尚需一段時間。

“停課不停學”期間學生居家學習,是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下的危機處理。由於學習空間從學校轉移到家庭,學習方式從線下轉變為線上,以往中小學教育存在的一些短板暴露出來。但同時,居家學習也是推動教育變革的重大機遇,中小學應利用這次機會補齊短板,推動教育變革走向深入。

補育人短板——調整教書與育人的關係

談及學生居家學習面臨的困難,不少教師、校長表示現在的學生管不住自己,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學習時坐不住。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對全國7萬餘名中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自覺性和自律性是影響居家學習和網絡學習的重要因素,37%的學生對自己居家學習期間的自覺性和自律性“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

事實上,教書,教有字之書,或者說圍繞升學需求系統地傳授知識,這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長處;育人,立德樹人,培養人的核心素養,則是我國基礎教育的短處。而後者,恰恰是影響人一生的關鍵。

“停課不停學”給我國教育界反思調整教育價值系統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居家學習要切實改變過去“重教書輕育人”的局面,建議從教師、家長、學生三方協商安排好學生“一日學習計劃”開始。

筆者認為,“一日學習計劃”的安排具體應堅持以下四個原則:一是家校協同,學校要給家庭和學生自主安排學習生活留下空間,不能完全由學校固化時間安排。如閱讀、體育活動的時間,可適當交給家長和學生協商確定。二是學習與生活融合,如家務勞動課程的安排,一定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相統一。三是統一與個性相結合,學校既要做好統一的課程安排,也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留下空間。如親子閱讀,既可以規定書目,也可以由家長學生自選書目。

四是學校與家庭共育,即學校供給課程與家庭供給課程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家校要協同培養學生的時間管理、自我控制、一日規劃等能力。總之,具體的學習時間安排不能照搬學校課程表和作息時間表,應統籌利用學生時間,通過多方協商形成共識。

補生活教育短板——調整教育與生活的關係

有意義的生活是最好的課程。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始終強調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繫,要求課程教學回歸生活。但長期以來,中小學教育圍繞升學導向、考試大綱、教材教輔運行的局面並沒有真正改變,教育脫離生活的現象仍然非常嚴重。居家學習為調整教育與生活的關係、加強基於生活的教育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一方面,要強化生活教育,將德育、藝術、體育等課程更好地融入生活。研究院調查研究表明,79.8%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網絡學習課表與學校課表安排基本一致。筆者主張,“停課不停學”,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安排要適應學生居家學習的特點,不能照搬學校課表。例如道德與法治課,可結合疫情防控現實,組織學生開展道德主題和法治問題的探究學習;體育課可與課間活動合併,家校協作安排適宜學生居家鍛鍊的運動項目,不同時間段可安排不同的運動項目;藝術鑑賞課應調整課程內容順序,優先安排適合學生居家學習的內容,把需要現場教學的內容放在正式開學後進行。

另一方面,要讓教育更好地迴歸生活。在居家學習課程設計中,山東省棗莊市實驗小學把學生經歷的抗疫生活與學科知識聯結起來,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體會到知識獲得和生活教育的價值。六年級兩名學生分別用電腦和手繪方式製作了本次疫情中各地醫療隊馳援湖北的數據,均以柱狀統計圖表現,並留意每日疫情變化,繪製出疫情發展折線統計圖,通過兩組數據的對比分析,預估疫情發展態勢,得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眾志成城,我們終將戰勝疫情”的結論。

補實踐課短板——調整文化課與實踐課的關係

課程圍繞升學考試科目來組織,強調系統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這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長處。但這樣的課程設置有兩個弊端:一是忽視與考試相關度不高的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類課程,使文化課學習失去支撐,影響人的綜合發展;二是忽視文化課實踐教學,割裂知識與實踐的關係,如不少學校的科學教育不重視實驗等。

研究院調查表明:79.9%的學生認為,居家學習的內容主要是文化課(語數外等)的學習;對於如何更好地安排居家學習的課程和內容,73.8%的學生認為應該安排更多的實踐類課程。

居家學習為實踐類課程的加強提供了契機。筆者認為此時應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和閱讀課程安排。一是“建立一日家庭勞動清單”。學校與家庭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與學生協商確定居家學習期間的“一日家庭勞動清單”,並作為項目學習任務加以實施,讓學生鍛鍊一兩項勞動技能。海南省中小學生開展“我愛我家”主題活動,要求親子協同,把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庭院五個家庭生活空間打掃乾淨,並每天通過班級微信群上傳、交流、展示,以此促進農村學生及其家長衛生習慣和生活文明習慣的養成。

二是全面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國家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小學生課外閱讀量有明確要求。以義務教育階段為例,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分解到各學段,小學一、二年級要求不少於5萬字,三、四年級要求不少於40萬字,五、六年級要求不少於100萬字,七至九年級要求不少於260萬字。親子閱讀既是親子讀書活動,也是融洽親子關係、建設學習型家庭的最佳方式。居家學習是全面開展親子閱讀的最佳時機,中小學應適當調整此時語文課程教學安排,加強閱讀教學。

補課程改革短板——調整課程與教學的關係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一直致力於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但中小學教師的課程意識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大多數教師離開考試大綱就不會教學,中小學教育圍繞升學考試,以綱為綱、以本為本,著眼於知識傳授的局面仍然沒有根本性轉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課程與教學的關係就類似於“米”與“炊”的關係——想要有高質量的教學就要重視相應的課程建設。

研究院調查了影響學生網絡學習滿意度的因素,結果顯示,課程設置、學習資源、平臺使用和家校支持均與學生網絡學習滿意度顯著相關。其中,學習資源與網絡學習滿意度相關係數最高,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學習資源是學生評價網絡學習效果的重要標準。

課程改革意識越強的人,越重視圍繞培養目標、學科核心素養,設計課程、準備材料、組織相應的學生學習活動。大家常常提及的大單元教學、主題教學、項目學習等,首先是課程改革。沒有課程改革,這些教學改革就不會真正得到推廣應用。

居家學習,是深化課程改革難得的機遇。目前,從國家到地方,從教育系統到教育機構,都在開放課程資源,這為整合利用課程資源,走出過去主要基於教材、教輔的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機。棗莊實驗小學注重學科間融合,設計了一份不一樣的假期作業,如“疫情數據我統計”作業,讓學生每天瞭解時事新聞,並用數學統計圖的方式記錄疫情變化;將古詩詞背誦和書法內容整合,讓孩子們在背誦古詩詞的同時進行書法練習。

補自主學習短板——調整教與學的關係

長期以來,為了快速高效地傳授知識,中小學教師佔據課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非常盛行。進入新世紀以來,許多教學改革都主張減少和控制教師課堂講授時間,實際就是要調整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關係。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關於浙江省初高中學生線上教學情況的調查發現,當前最主要的線上學習方式是直播,純直播線上教學佔比達51.8%,但學生最滿意的學習方式則為資源包學習(即老師提供資源、學生自學、不正式上課)。研究院調查則顯示,38.2%的學生認為居家學習期間學生最需要的學習工具是紙質教材和資料,其次是電腦(33.9%)、手機(19.1%)和電視機(9%)。

上述兩項調查說明,線上學習並不一定等同於線上上課,學生居家學習最大的特點是學習的自主性增強,學習時間安排的自主性加大。

適應學生居家學習,教師角色也要發生相應變化:一是要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設計“學習活動指導單”,指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二是要做學習資源的供給者,為學生提供包括課本內容、拓展內容的學習資源清單;三是要做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四是要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五是要做學生學習活動的點撥者,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六是要做學生思維活動進階的搭橋者,為學生設計思維活動單,推進學生思維的可視化。

補團隊教學短板——調整個體教學與團隊教學的關係

我國基礎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有一個優秀傳統是學科教研組制度。教研組組織教師研討課程、教材、教學,把集體智慧轉化為個體力量。但限於傳統的教學手段和以班級為核心的教育教學質量考核評價制度,學科教研組制度並沒有完全轉化為團隊教學優勢,中小學教師日常教學仍然呈現出以教學班為基礎的單打獨鬥狀態。

目前,不少學校忙於讓每一名教師都上網課、做直播甚至當“網紅”,這種做法增加了教師的負擔,也不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教學不是單向傳播活動,而是基於師生互動的人際活動。教師應從傳統的班級教學思維中走出來,儘量減少網課講授時間,把更多時間用於班級教學的管理和與學生的溝通中,這對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工作時間提出了重大挑戰。

筆者認為,要解決上述矛盾,互聯網技術下的“集體教研,分工教學”制度具有現實性。近年來,在關於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教育變革的十大趨勢中,筆者提出了學校教育將進入“集智教育”時代的設想。所謂“集智教育”,就是放大互聯網教育的協作優勢,發揮團隊集體教育智慧,實施集體教研、協作教學。

山東省臨沂市第四中學化學教研組的線上教學,就採取了“教師集體教研、個人分工教學、班級自主管理”的組織方式。全體化學教師分年級組開展集體備課、分工教師精心上課、其他教師專心聽課和專職管理。這種新的教研教學組織方式,既發揮了集體教研的優勢,張揚了每位教師的長處,也讓每位教師有了更多的時間研究教學、網上答疑、管理學生。

補深度學習短板——調整淺層學習與深度學習的關係

學生居家學習,家長和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學習質量。但對比過去班級授課制度下,教師時時控制、學生亦步亦趨的集體學習方式,回到居家個體學習狀態,對學生個性何嘗不是一種解放!

研究院的調查證明了這一點。近七成(69.4%)學生對居家學習效果感到“非常滿意”和“滿意”,僅有2.85%的學生持“非常不滿意”態度;另一方面,在研究學生網絡學習滿意度與最近一次考試成績排名的關係時,研究院發現成績越好的學生對網絡學習的滿意度越低。這或許說明,成績中等及以下的學生更適應自主化學習方式,不願意接受學校班級授課中統一的強制性教學環境;這或許說明,從班級授課的強控制狀態轉到居家學習的弱控制狀態,對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解放。

為適應學生居家學習的特點,中小學要轉變教學方式,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從知識學習與訓練的淺層學習,轉向思維建構的深度學習。

這裡的關鍵是改變學生學習任務成果的評價方式。應從過去單一依靠作業反饋、試卷檢測的評價方式中走出來,增加學生的問題反饋、思維反饋和作業反饋等評價項。

海南華僑中學美麗沙分校充分挖掘“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愛國、生命、責任、角色、價值、奉獻、友善、集體等主題內容,組織初中一、二年級772名學生結合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生動實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並讓學生通過美術創作的方式提交學習成果。目前,學生已上交492個微視頻作品,有的單獨完成,有的兩三位同學合作完成。學生在微視頻中融入了朗誦、唱歌、繪畫、手勢舞等多樣元素,及抗疫中的鮮活事例。

補家庭教育短板——調整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係

常態環境下,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根,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擴展。而在居家學習環境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成了平等的合作者,家校合作共育是學生居家學習的可靠保障。

研究院調查表明,在課程設置、學習資源、學習平臺、家校支持四個影響居家學習滿意度的因素中,學生對家校支持的滿意度最高,94.1%的學生對教師責任履行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85.6%的學生對家長給予的輔導和幫助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且相較於爸爸(78.1%),學生對媽媽(88.9%)的滿意度更高。這說明,即使是居家學習,教師仍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仍然有必要加強家庭教育,提高家庭在學生居家學習中的作用。

居家學習,對家長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和評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學要搶抓機遇,儘快補上家庭教育的短板。一是抓住學生居家學習對家庭教育的強烈需求,聚焦學生居家學習中面臨的家庭教育難題,開展家庭教育講座,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二是要融洽親子關係。三是家校協同安排學生一日學習生活計劃。四是建立家校管理共同體,讓家長和教師成為平等的管理者,按照職責分工,有序參與學生居家學習的評價管理工作。包括營造良好的居家學習環境、指導學生做好一日反思與一日規劃、當好教師“助理管理員”等。五是做學生生活與學習的榜樣。家長既是學生居家學習的管理者,也是學生居家學習的大夥伴,必須在作息、娛樂、學習、反思等方面做好表率。

補技術應用短板——調整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教學的關係

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疫情防控期間教師在線教育教學項目調查組,對全國23個省市100所學校的8632名中小學教師進行在線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教師中經常使用在線平臺進行學習的比例為8.8%,進行授課的比例為1.9%。進一步統計教師對當前使用在線平臺開展教學的支持情況,結果顯示,選擇“比較支持”的佔比最高(52.2%),“非常支持”的佔18.3%,仍有接近三成教師不太支持當前開展在線教育教學。

“停課不停學”是對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一次大檢閱、大考驗。雖然從在線教學實踐情況來看,中小學教師並不具備全員在線教學能力,但“停課不停學”形成了一種全員倒逼機制。大多數教師都面臨著教育技術應用的現實挑戰,邊學習邊實踐、邊反思邊提高,在實戰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成為中小學教育技術應用最現實、最有效的推廣路徑。廣大中小學要把教育技術的應用提高作為這次抗擊疫情過程中教育變革的一項重大任務,讓廣大教師從不會到會、從不適應到適應、從適應到習慣,真正實現教育技術應用的蝶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