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評價秦始皇一生的功與過?

用戶67175591755


吃五穀雜糧,住茅屋房舍,食人間煙火,人都走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軌道上。反之,要麼是神仙,要麼是無常。所以,人因為多稜多角、多元多面,才顯得形象飽滿。

古代帝王也一樣,誰都不可能美如碧玉,誰也不可能臭如街鼠。夏桀既是一個文藝青年,又是一個武林高手,可惜他殘暴享樂,把自己逼上走上絕路。紂王韜略超群,才藝不凡,可惜他把本事用錯了地方,硬要把自己弄死在美女懷裡。

秦始皇和隋煬帝當然是大人物。他們既有指點江山時的雄氣,也有捨我其誰的霸氣,還唯我獨尊的戾氣。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們的成就很突出,他們的過失也很明顯。

天下統一,淹沒不了秦始皇釋焚書坑儒的殘暴;開創科舉的破冰之舉,淡化不了隋煬帝重賦厚役的惡行。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在戰國末年群雄並起、諸侯爭鋒的亂世風雨中,特立獨行,一路走來,解開了王侯專制的困局,把歷史帶入了統一的帝國時代。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眼睛向外,開始了一系列殺伐征戰。他十年一劍,兼併六國,開創帝制。擺在面前的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成為新政權的阻礙力量,秦始皇設置三公九卿,進行土地制度改革,拆解舊體制的籬笆,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同時構建新的文字體系,制定國家度量標準。

一種機制是不是合理有效,只有實踐是最好的答案。

集權制度的快速成型和強力推進,終結了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們各自為政、分崩離析的亂象,固化了統一政權的基礎,奠定了兩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

文字是社會文明的見證,是民族融合的直接紐帶。秦始皇文字新體系的建立,為漢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度量衡的統一既快速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方便了文化經濟交流,又加速了賦稅制度的革新。

然而,焚書坑儒和巡遊求仙成為秦始皇身上抹不去的傷疤。聽說有不死之藥,秦始皇多麼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他自己多次東去巡遊,又派人出海尋找。然而,這些慰藉心眼的無聊之舉在他眼裡是那麼地正常。

六國一統,實現了形式上的大整合,大融合,然而要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焚燒詩書,坑殺術士看起來斷絕了儒家思想的傳播通道,但實際上很有抽刀斷水水更流的味道。

評價一個人物,我們得要秉持客觀的立場。在明代大思想家李贄看來,秦始皇堪稱“千古一帝”,他提醒人們“是聖是魔,未可輕議。”在清末思想家章太炎看來,秦始皇超越他以往的任何一個君王。在《中國大歷史》中,史學家黃仁宇認為秦始皇的殘酷無道達到離奇之境界,這該讓人譴責;他統一中國,用長遠的眼光設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這讓人仰慕。


文蹤旅跡


秦始皇帝住住被後人冠與暴君的稱號,但縱觀自秦至今二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發展,毫無疑問又得出一個結論:秦始皇是對歷史有重大貢獻的“千古一帝”。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大帝國。秦始皇接受春秋戰國以來戰亂不斷的教訓,建立中央集權制度,設立皇帝名號獨裁一切軍國大事,用郡縣制管理國家,統一文字書寫,貨幣,度量衡,建馳道,促進全國各地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興修靈渠,以開發嶺南,修建長城,防禦匈奴,統一倫理道德規範。上列秦始皇的作為,對我國後世影響深遠,讓中國從此成為一個偉大的統一國家。但秦始皇不恤民力,急功近利,修長城,阿房宮,驪山陵墓,使人民不堪繁重徭役,施行暴政,刑法殘酷,焚書坑儒,摧殘文化,弄得民不聊生。立國僅一十五年,二世而亡。秦始皇是一個暴虐的皇帝,同時又是一個對歷史有極其重大貢獻的皇帝,他奠定了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總而言之,秦始皇雖然有很大的過錯,但他前無古人的功績更是遠遠大於過錯,稱其為千古一帝,確是實至名歸。


坐觀世情


秦始皇功大於過,他結束戰亂,奠定了中國版圖,形成了大一統的意識形態,首創的很多制度沿用至今,對後世影響深遠。

首先,秦始皇確立了皇帝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名嬴政,他於公元前259年出生在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在公元前247年,登基即王位。在公元前238年,親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最終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

在一統天下後,他認為自己的功業蓋過了三皇五帝,單純的稱秦王已經不再符合自己的身份,於是就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和“帝”這兩個來稱呼自己,自稱皇帝。並且因為是第一個皇帝,所以稱始皇帝。

其次,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北擊匈奴,南取百越,不斷開疆拓土,奠定了中國版圖。此外他還修建長城,直道,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和聯繫,正是他,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正是得益於他的一統六國,形成了大一統的意識形態,對後世中國影響深遠。後世中國曆代皇帝,每當天下分裂時,每一個人想的都是如何像秦始皇一樣一統天下,並把它作為畢生追求。不僅如此,人民也是希望統一,中國才不像歐洲那樣,分裂成很多小國。

最後,在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很多制度沿用至今。他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極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制度,文化的凝聚和統一。無論是他首創的皇帝稱號也好,還是所制定的郡縣制度以及其他制度也罷,對後世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有些一直沿用至今!

綜上所述,秦始皇的功大於過,他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對中國文化和歷史進程的推動影響深遠!


庸夫談歷史


如何客觀評價秦始皇的功過

隨著不少秦漢竹簡和帛書的出土,秦漢及之前的很多歷史都被推翻,看來歷史自古就是需要解讀的。

關於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歷朝歷代爭議都很多,有譽為千古一帝的,也有罵為無道昏君的,但整體來說正史罵得多。那秦始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君主呢?他都是被怎麼罵起來的呢?

原來根源在於西漢賈誼的一篇《過秦論》,所謂“過秦”,就是秦的過失。讀過《過秦論》,不得不說此作氣勢磅礴,很有感染力,它把秦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給後人留下了秦始皇就是一個不施仁政的“暴君”的形象。成為了太史公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參考依據,並大加推崇,還稱讚說:“善哉乎賈生之推言之也!” 由於太史公完全採納了賈誼的觀點,還把《過秦論》附到了《史記•秦始皇本紀》篇末,列為第二篇;後來的褚少孫補《史記》,又把它單獨附在《陳涉世家》的篇末。再後來的《漢書》、《新書》和《文選》也都選錄了這一篇。由於《史記》《漢書》《新書》和《文選》四部書流傳甚廣,被儒家及天下讀書人推崇備至,堪稱“官家正史”,所以後世都普遍認為秦始皇就是一個不施仁政的暴君。

但《過秦論》是怎麼寫成的以及賈誼這人又是何許人也呢?這就得從漢初開始囉嗦了,楚漢之爭後,劉邦奪得了天下,於是大肆分封,宗王、異性王、列候不計其數,當時的分封都是實封,也就是說有封地的,於是大戰之後土地與國家資源急速兼併,而漢初因為沿襲戰時重商輕農的前習,所以老百姓日子根本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有些民不聊生,國家倉儲也沒有多少餘糧,生產力被嚴重削弱,雖然之後異性王被呂后帶頭除卻,但宗王及列候實力根本上沒有得到抑制。賈誼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前瞻性地看到了帝國的重大危機,於是開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國家棟梁與憤青的區別,憤青只會議過,而棟樑思考的是如何補過。賈誼生在漢初,面對大漢朝廷他也不能太直接地評級與否定當朝過失吧,於是借古諷今以補過的大作就問世了,這就是《過秦論》,全文總結了秦朝興亡的教訓,當然實為昭漢之過。賈誼因為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危機,於是勸諫漢文帝採納他所主張的改革方略,進而推行新政。當時,勳貴豪門大量兼併農民土地,迫使農民破產流亡,苛重的壓迫剝削和殘酷的刑罰,也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 賈誼之所以要“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主張“去就有序,變化因時”,其目的是求得“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其實賈誼作為漢朝當代人,他所能看到的只是眼前西漢王朝的種種社會矛盾和弊政,但作為臣子是不可能明著指出皇帝的施政錯誤的,這就像兒子不可能當面指責自己的老子哪些事做錯了一樣,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假借前朝的興衰得失來諷喻和勸諫,因此,他的政治動機就決定了不可能公正地評價秦始皇,好多論斷是處於自己的政治目的,對於秦始皇的過錯肯定有誇大甚至是杜撰的嫌疑。但這篇文章的作用卻是巨大的,漢文帝差不多全盤地接受了他的改革主張,這才有了國家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才有了漢武帝施展雄才大略的物質基礎,他的功勞就不說了。但大家要知道賈誼說的什麼焚書坑儒、勞民傷財、秦法殘暴都是虛構的就好。

秦始皇的功勞主要在這些方面:1,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開創了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大一統的局面,統一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了秦法,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君主法制國家。2,任人唯賢,禮賢下士,秦始皇用人,但凡有才有德,必定才盡其用,而且不分關內關外。3,開疆拓土,統一六國,這就不要說了,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實現大一統,七國紛爭會沒完沒了,老百姓永遠不得安寧。4,全國普及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統治,防範了尾大不掉的可能,漢初的分封證明了秦始皇的正確性。5,統一法律、文字、度量衡,全國一個標準,真正最早地實現了國標。6,北擊匈奴南伐百越,為鞏固國防,築長城,修馳道,其餘的大家來補。

這一系列重大舉措都是為了帝國的發展和繁榮。車同軌,書同文,字同語,這不就是世界大同嗎?再說修築長城,這並不是秦始皇的首創,只是他看到了當時長城對於鞏固國防所起的巨大作用,並加以推動這項工程而已。修馳道,這不僅是為了自己巡遊方便,更是為了民間交流和戰時軍事用途考慮。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和高鐵一樣,平時方便百姓生活,戰時可以迅速成為集結和運送武裝力量的生命線,其軍事國防價值可見一斑。秦始皇能在兩千多年前就有這樣長遠的眼光非常人所能及也。

要說他的過錯當然也是巨大的,他畢生造就的大中華偉大局面,卻在大功告成之後沒有抑制住內心的膨脹,被身邊的一堆儒生小人溜鬚拍馬所攛掇,什麼大型封禪,什麼古禮厚葬,再加上道家一些方士的長生不老鼓搗,浪費了很多民力。如果阿旁宮最後考證是真的,在大戰之後不應該這樣去浪費物力財力。加上對家事及皇位傳承的嚴重忽視,最後秦帝國被趙高李斯所毀真是讓後人痛心疾首。


潛龍跨漠


對於始皇帝的評價,是處於兩個極端的。

一方面,他是創建了中國這片土地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的第一個皇帝,而且,為了建設與管理這樣一個帝國,他創建推行的一些制度時至今日,都還是國家管理的合理選擇。所以,他是偉大的,假如一個龐大國家的建設與管理從歷史上看來是一個漫長的試錯過程,那麼,始皇帝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毫無疑問是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偉大人物。

另一方面,始皇帝在國家管理尤其是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龐大國家的管理上,實在是乏善可陳,從國家建設到繼承人制度,都顯得剛愎自用,好大喜功,心懷萬世功勳,實際卻目光短淺。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始皇帝所為,很像是嘁裡喀嚓手忙腳亂的低等廚子,似乎強大無比的秦帝國二世而亡,始皇帝自身問題多多。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 ,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最後的結果呢?故其亡可立而待。站著等都能看見它的滅亡。

所以,始皇帝是一個偉大的創建者,是篳路藍縷勇於擔當的開創者,透過歷史,我們看得到他手持砍刀在前進路上披荊斬棘的孤獨身影,同時,他也是一個過分依賴自身能力的失敗者,在最需要一個領導者高瞻遠矚的時代,他目光短淺而且迷信以往霸業時代的手段,終於很快迷失在了向前的道路里。

但正如我們所說,總要有人試錯。

這就是歷史。


藥師三郎


秦始皇的功於過應該是以當時為標準,絕不能夠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要不然的話,任何一個殘暴獨裁王八蛋統治者都會說,我今天讓你們這些人受的苦,是為了你們幾百幾千年後的子孫幸福著想,所以我是對的,你們應該承受,我們對統治著的評價就是今天他的政策對我們的影響怎麼樣,而不是千百年以後咋樣,秦始皇當年對人民造成的傷害很大,被他害死的人在臨死之前絕不會幸福的稱讚秦始皇“我們死得真值得,幾千年後我們成了大一統國家,書同文車同軌多好,子孫多幸福啊,秦始皇太偉大了,”所以他絕不是好的君主,他應該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任何人都不能為統治者給當時的人民造成災難的罪孽洗白。


儘管來找茬


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秦始皇有功無過。站在秦朝的利益上,他不該急功冒進派趙佗等率領秦軍主力,向南拓展疆域,耗費了民力,又缺少了治安力量。對始皇帝的家族而言,應該早立扶蘇繼任,給扶蘇培養治國羽翼的時間和歷練。至少不能讓趙高、胡亥有機可乘。對始皇帝本人,不該不顧年老,常年遠途巡視,而應該建立巡視糾察制度。


一滴入海4322056


亮明立場,無論怎樣,秦始皇始終是功大於過的。

一般評價秦始皇的過錯,基本都離不開這兩點:

1、徭役繁重,刑罰苛嚴。人民除了將收穫物的三分之二繳作賦稅外,還得負擔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他徵發70多萬人,在渭水南邊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他又徵發農民將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的長城連接起來,向東向西延伸,築成一道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岷縣),東到遼東(今遼寧省遼陽市西北)的城防,這就是偉大的萬里長城。當時,全國被徵去服兵役、徭役的多達150多萬人,男丁不夠,連婦女也被抓去運糧餉。許多人被折磨而死。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除了下令收繳、銷燬民間兵器外,還規定一人犯死罪,親族—起處死,叫作“族誅”;一家犯法,鄰里同罪,叫作“連坐”。嚴刑峻法也讓秦帝國付出了代價,二世而亡。

2、焚書坑儒。“焚書”是必須要批判的,始皇帝為了控制思想,採納李斯的建議,將秦國的歷史、醫藥、卜筮和植樹以外的書下令焚燬。禁止私學。雖然現在先秦時期的古籍很多被私藏或被讀書人背誦下來,但失去的古籍可能會更多,這無疑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摧殘。至於“坑儒”,更多是一場政治鬥爭,是以李斯為代表的法家對儒家的一場戰鬥,而當時坑殺的460多個人,成分複雜,有儒生,也有不少術士,姑且都算是讀書人吧,這也是後世史書對秦始皇不那麼客氣的原因。

《史記》:“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漢書》:“廢王道,立私議,滅《詩》《書》而首法令,去仁恩而任刑戮”。

後世這樣的記載史不絕書。

但要評價秦始皇的功績,一個就足夠了——統一

1、國家概念。在秦以前的商周時期,國家基本上是鬆散的封建制,老百姓只知道有國君,不知道有天子。秦朝的統一第一次將大一統的國家概念輸入到百姓腦中,即使秦朝短命,但所有王朝,都實現了或努力實現統一中國的使命,其實這也是國家概念的雛形。無論我們來自五湖四海,我們都是中國人。


2、國家形式。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加強中央集權。這種制度可以說延續到了現在,我國目前的省、市、縣、鄉、村的行政劃分,其實就是郡縣制的細分。

3、疆域範圍。雖然和之後的朝代相比,秦帝國的疆域不算很大,但其統治的區域仍然是當代中國人口集中的區域,是歷代中國人活動的主要區域。

4、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統一度量衡。這些東西在歷史書上寫的很多了,就不重複了。現在我們交流都書寫漢字、說普通話其實都是統一的一種體現。統一國家的建設,必然促成文化的融合與統一。

《孟子·梁惠王》——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

“統一”的理想.當時為社會大多數人所共同嚮往。秦國實現“統一”的過程,與歷史進步的方向是一致的秦帝國的建立,是以當時社會普遍要求統一的文化傾向作為重要背景的。秦的統一,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黑水布衣


秦始皇是後世爭議最多的一位君王,圍繞他的評價大抵逃不過"殘暴"兩個字。兩千年來,我們撥開歷史的雲霧,從歷史背景和對於後世的貢獻,客觀評價一下這位千古一帝。

(1)1~9歲,不幸的童年。

在長平之戰結束第二年,嬴政出生趙國。長平之戰趙國40萬降卒被殺,秦趙可謂仇深似海。

做為秦國質子,他在趙國九年童年時光,可以想見會遭受怎樣的待遇,。從一件事情上可以佐證,秦國滅趙後,秦王政親臨邯鄲將當年與他結仇的人全部坑殺。可見這段童年生活在他內心留下很大的陰影,甚至直接影響了嬴政乖戾性格的形成。

(2)9歲回國,13繼位,22歲親政。

這段長達13年的時光,在歷史的記載裡幾乎空白,讓人特別不能理解。

這段時間應該是趙太后和呂不韋大權獨攬的日子。這時年輕的秦王應該在暗暗積蓄力量,韜光養晦,培植政治勢力,才能在嫪毐政變時乾脆利落一舉殲滅叛亂。

(3)22~39歲,消滅六國,完成統一。

這17年代中,秦王用了後10年時間滅韓、滅趙、滅魏、滅燕、滅楚、滅齊。秦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摧枯拉朽。

滅六國之戰,如此順利,應該與之前長達七年的充分準備有關。這準備包括:

首先,戰略部署

其次,選拔人才

再次 ,儲備物資。

最後,賄賂、拉攏、消滅各國反秦力量。

(4)39~50歲

實現大一統帝國之後,始皇帝為維護統治,修建直道,北擊匈奴;修靈渠,南征吳越。

五次巡狩天下,封禪泰山,出海尋仙藥。

聽信方士"王秦者胡”的讖語大規模修建長城。

修建陵墓,建造阿房宮,傾盡民力,疲弊天下。

可以說,實現統一之前的秦王政是勤儉自律,英明神武,知人善任,有經略天下雄心壯志的帝王。

統一後,始皇帝為加強統治,不顧天下蒼生,濫用民力,導致民心盡失,為王朝傾覆埋下禍根。

但始皇帝的千秋功業不容埋沒。

(1)為大一統中國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被千百年沿襲。一套制度有這樣的生命力,可見當時它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

(2)一統天下,北擊匈奴,南征吳越,奠定中華千年版圖的大框架。

(3)修建長城,為華夏農耕民族抵禦草原民族的入侵,建立了屏障,保護了華夏文明,傳承千年。

(4)建造始皇陵,千年之後依舊是傳奇。





開涮歷史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首位皇帝,所作所為,雖無歷史借鑑,卻總標新立異,確實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制定秦法、郡縣制,築長城,任用法家治國、、、、、、等等等等在當時無一不驚世駭俗!然焚書坑儒、強徵民夫、濫殺無辜也是他被後世所罵的汙點。

事實是,歷史上即使最被人稱頌的皇帝也難免做錯事,何況對人不屑一顧唯我獨尊的秦始皇?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話,他的所作所為對後世是影響最大的皇帝之一,其功大於過,許多做法幾千年來還是沿襲不少秦制。若然秦制無用,怎會有相當的沿襲?直至今日!

因此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以偏概全,說到秦始皇就是暴君的代名詞,而忽略他所建功勳!

關注頭條,請關注東方大狂俠。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解讀,請廣大網友支持點贊!

此提問者是東方大狂俠,以後將陸續推出著名歷史人物評價的提問,歡迎廣大網友參與討論。謝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