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以武犯禁?什麼是“俠”?帶你瞭解中國歷史上的遊俠

俠以武犯禁?什麼是“俠”?帶你瞭解中國歷史上的遊俠

“遊俠”一詞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現代通常指遊戲中的職業角色與網絡小說中的人物,現代意義上的遊俠被看作是舶來品,往往是西方奇幻故事中四處探險與遊歷的武士,以遊俠為主題的遊戲與小說也有著較為廣泛的受眾。

然而遊俠一詞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有之,根據《韓非子·五蠹》的記載,“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遊俠私劍之屬”,其中的遊俠就是指私藏兵器,遊離於律法之外的平民。而在古代人的眼中,遊俠一詞褒貶不一,在統治者以及附屬的官僚眼中,遊俠不遵法守紀,四處遊蕩,是不折不扣的社會閒散人員,需要嚴厲打擊。

而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遊俠就成了豪放不羈、輕生重義的江湖兒女,令人心嚮往之,晉代詩人郭璞曾作《遊仙詩》頌之:“京華遊俠窟,山林隱遯棲”,說的就是他想象中的遊俠的瀟灑生活。

《史記》之中有一篇《遊俠列傳》,可以作為“遊俠”一詞的定義與範例,其中詳細地說明了古人眼中的“遊俠”有何等作為,需要具備何等品格。

01

什麼是遊俠?

法家韓非有一句話流傳很廣:“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前一句隨著漢朝獨尊儒術已經被扔進了故紙堆中不用再提,畢竟我國漫長的古代史中,儒家文化以及出自儒家的統治思想佔據了大部分王朝的主流。雖然在我們今天看來,封建王朝大多數都是以儒家思想教化民眾,而以法家手段管理國家。

但是這仍然不能妨礙許多人抱著儒家典籍作為晉升之梯,用腹中所學謀求榮華富貴。因此所謂的“儒”,已經成為了漢代以後中國社會的主流,是受到統治者承認與庇護的。

但是“俠”卻沒有這麼幸運。首先,遊俠的第一個特點是平民出身,成長於市井之中。按照太史公的說法,戰國時期的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等人,雖然他們也同樣能招攬天下賢才,似乎常常為人解憂救困,有著很高的名望。但是那是因為他們都是君王的親屬,位高權重,別人不能也不敢“稱之不賢”,他們的“仁義”只是他們地位的附屬品而已。

真正的遊俠是指那些身處市井之中,卻重義輕生,信守承諾,千里奔波只為一個“義”字,即使沒有崇高的地位卻仍然受人尊敬追捧的人物。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稱之為“俠”。

在理解遊俠之前要首先明白一個概念,那就是遊俠眼中的“義氣”是高於“法律”的,因此遊俠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時常遊離於法律之外,甚至視法律為無物。太史公對此並未作出褒貶評價,只是用“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這樣的誅心之言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封建時期的法律的本質是統治階級維持剝削的工具,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是律法森嚴,可對王公貴族來說卻是微風拂面。因此對於儒家來說,遊俠是統治者的敵人,是法律的踐踏者。對於太史公來說,遊俠犯法反而是義的體現,是義氣之舉,他們犯法與王公貴族犯法沒有區別,只不過是由於身份地位不同就被儒家與法家區別對待。或許正是出於這樣的想法,太史公特地在正史之中為遊俠做傳,希望歷史之中也能有他們的身影。

遊俠的第三個特點是遊俠犯法是出於“義”,這樣的“義”或許出於友誼,或許出於承諾,甚至會出於素不相識的“久仰大名”,總之,遊俠的世界就是人情的世界,為了人情他們可以赴湯蹈火,千里馳援,甚至是以性命相托。比起朝堂之上的勾心鬥角與爾虞我詐,遊俠的行為顯得要有人味得多。


俠以武犯禁?什麼是“俠”?帶你瞭解中國歷史上的遊俠

02

遊俠的代表人物

遊俠的“俠義”並不等於善良,甚至往往意味著破壞社會秩序。真正的遊俠不是文人墨客筆下劫富濟貧、懲惡揚善的正義人士,殺人越貨對他們來說也是家常便飯。如果硬要拿一個現代人更容易理解的的詞彙去套用在遊俠身上,那就是黑幫。

郭解就是這樣一個漢朝的黑幫人士,他也是司馬遷在《遊俠列傳》中著重描寫的人物,可以被作為遊俠的代表人物來理解。

郭解的父親在漢文帝在位時犯法被殺,他本人個子矮小,但卻是個十足的狠角色,年輕時為人精明毒辣,殺人越貨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平時還以私鑄錢幣、盜挖墳墓為業。可以說他是個十足的罪犯,放在哪個年代判死刑都不冤枉。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運氣卻非常好,犯法之後屢屢脫逃。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也轉了性,懂得與人為善,常常為他人慷慨解囊也不求回報,但是他睚眥必報、惡毒狠辣的本性依舊沒變。

對朋友講義氣,對仇家不留情的郭解也有了自己的追捧者,一批少年暗地崇拜這位快意恩仇的江湖大哥,時常為他教訓仇家但是卻不告訴郭解,正如郭解為朋友慷慨解囊不求回報一般。

用一句比較通俗的話來描述郭解,那就是“郭老爺是個體面人”。郭解的外甥仗著郭解的威望橫行鄉里,喝酒的時候喜歡勸酒,別人不喝他還要強行灌酒,對方也不是個好脾氣,拔刀就把郭解的外甥給殺了。郭解知情後,表示這是自己的外甥有錯在先,寬恕了向自己請罪的兇手。

還有一件事也能很好地說明郭解的體面,洛陽有人結仇,局面不可收拾。當地數十名豪傑從中斡旋,都沒能化解矛盾。郭解出面之後,雙方礙於郭解的勢力與威名,各自退讓一步達成了和解。但是郭解卻考慮到之前已經有數十名當地豪傑從中調停未果,如果自己跨界調停成功的消息傳出去,難免駁人面皮、遭人嫉恨。於是郭解很小心地維護了當地豪傑的面子,告訴矛盾雙方要假意不和解,等到當地豪傑再次調停之時便答應和解,並且不要透露自己曾經來過。

如此小心精明又通曉人情,再加上他早年的威名,郭解在市井之中一時間追隨者無數,甚至關係網也拓展到了朝堂之上。然而這樣龐大的關係網令郭解風光無限的同時也把他拉向了深淵。

03

遊俠的覆滅

前文所說,遊俠出身於市井之中,重義輕利。郭解自然如此,即便他聲名遠播,關係網龐大,卻並未就此牟利,因此郭解家裡一直不富。

元朔二年,漢武帝下令將部分富人遷移到茂陵,郭解家貧,資產不足三百萬錢,本不在此列,但是當時有個叫做楊季主的人,他的兒子在做縣官,將郭解的名字列入了名單之中,因此郭解將被遷往茂陵。大將軍衛青得知此事,對漢武帝說明郭解家窮,是遭人嫉恨才被從中作梗。漢武帝卻全然不信,理由也很充分:“能讓你衛青幫忙說話的人,能是個窮人?”

這下好了,有理有據,郭解只得被迫搬遷。值得一提的是,郭解搬遷之前,他的眾多友人與追隨者為郭解湊了一千萬錢,作為搬遷之用,而這些也都被漢武帝看在了眼中。

前文所說,郭解此人睚眥必報,遭此算計必然不能忍氣吞聲。搬遷之前,郭解的侄子就殺死了楊縣官,而來到關中之後,郭解又殺死了楊季主。有人去告發他,反而被郭解的門客殺死在了宮門之外,如此一來闖了大禍,漢武帝下令逮捕郭解。

郭解一路逃亡,途中各界伸出援手,紛紛容留郭解住宿,併為其保密,當時有一個留宿人叫做籍少公,他與郭解素不相識,卻在被抓之後拒不交代,自殺保密。這樣的行為使得官府在很久以後才抓到郭解。

抓住郭解之後,官府對他進行定罪,卻發現他的罪行都發生在大赦天下之前,按律不能被追究。但是就在郭解即將逃出生天之時,一件事情的發生讓他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俠以武犯禁?什麼是“俠”?帶你瞭解中國歷史上的遊俠

像郭解這樣的黑道大哥、全國著名遊俠,敬佩他的人很多,痛恨他的人也很多。當這兩種人遇到一起就會產生衝突。在郭解被關在獄中的時候,有一個儒生在公共場所大罵郭解,被郭解的門客聽見了,於是這個門客就把這個儒生給殺了,並且割了他的舌頭。

這樣惡劣的罪行給郭解惹下了無妄之災,他的確不知道兇手是誰,而辦案官員也向皇帝稟報郭解無罪。但這時御史大夫公孫弘站了出來:郭解以平民身份行遊俠之事,玩弄欺詐之術,常常因小事殺人。雖然這件事情郭解並不知情,但是卻比他知情還要惡劣,郭解的所作所為“當大逆無道”。

最終郭解被判“大逆”之罪,被滅族,一代豪俠就此湮滅。

放在今天刑法的角度,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罪自然是要主客觀統一,也就是說這個人不僅要客觀上實施罪行,還要在主觀上知道自己實施了該行為。但是郭解明顯不符合這個條件,他人在獄中,怎能指示門客殺人呢?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根本就不知情、甚至從未做過的行為也要負責,這個社會又豈能有人倖免呢?

但是漢朝是封建王朝,正如所有的封建王朝一樣,統治者最在乎的是自己統治的穩定性,其它的一切只是他統治的附庸。郭解是不是遊俠不要緊,他殺了多少人也不要緊,因為那都是在大赦天下之前所發生的事。漢武帝不可能為了一個郭解就將自己大赦天下的旨意召回。

對於皇帝來說,郭解最該死的不是殺人,而是有許許多多的人願意為了他殺人,甚至還不需要郭解去指示。而且郭解此人關係網龐大複雜,連大將軍衛青都願意為他說情,甚至還有人能自發為郭解湊足一千萬錢。區區一介布衣,竟然在全國上下有著這麼龐大的影響力,可以說郭解龐大的關係網在成全了他的同時也斷送了他的生路。“匹夫無罪,懷壁其罪”,就是郭解結局的最好註釋。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