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疫情滋生詐騙“新套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民群眾對口罩等防疫物資需求猛增。在全國上下為抗擊疫情增產保供之時,一些不法分子卻利用疫情炮製出新型網絡詐騙“套路”,實施詐騙活動,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快來看看這些“新套路”,謹防上當受騙!

套路一:誘導購物詐騙

不法分子謊稱可以代購或者囤有醫用口罩等防疫物資,當消費者付費購買後,不法分子找各種理由拒不發貨或將受害人“拉黑”,騙取錢財。

案例:徐先生在浙江省嘉興市經營一家集成吊頂廠,公司馬上要復工了,員工急需一批口罩。2月10日,他在微信群看到有人發佈售賣口罩的信息,以1.5元每隻的價格通過微信掃碼的方式分5次向對方支付9600元,用於購買一次性口罩。兩天過去遲遲不見發貨,徐先生通過微信催促對方卻被“拉黑”,隨即報案。

套路二:不良商家制假售假、以次充好

疫情期間,不法分子趁機向消費者出售假冒偽劣的口罩及其他防護用品,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案例:2月下旬,北京王女士向北京朝陽區市場監管部門舉報,懷疑從附近小超市買到的是假口罩。執法人員發現,該超市所售口罩包裝上註明產品名稱是“一次性使用口罩”,而正品應為“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而且,假口罩為粉色,材質薄得直接可以透光,沒有中間的過濾層,起不到任何保護作用。

注意!疫情滋生詐騙“新套路”

套路三:冒充航空公司、快遞公司或購物平臺客服退款詐騙

不法分子利用疫情期間,一些車票機票退改簽、部分快遞滯留等情況,以退款為名,誘導消費者按照指示操作“退款”,實則是在引誘消費者輸入驗證碼、套取個人信息,騙取賬戶資金。

套路四:假冒捐款詐騙

不法分子冒用慈善機構名義,向消費者發送防控疫情“獻愛心”的虛假信息,或搭建虛假官方網站、小程序等,利用群眾的同情心進行詐騙。

案例:近期,廣東省揭陽市的林先生通過微信公眾號“武漢市慈善會”發送的二維碼掃碼轉賬捐款500元后發現,其轉賬賬號其實為私人銀行賬號,並非武漢市慈善會官方銀行賬號。

注意!疫情滋生詐騙“新套路”

套路五:假冒老師混進家長群詐騙

不法分子通過班級QQ群聯繫學生家長,謊稱因疫情影響需線上繳納資料費、培訓費等,實施詐騙。

案例:2月中旬,山東煙臺龍口市公安局接到一名小學老師報警,家長QQ群裡有騙子冒充教師騙取了多名家長的錢財。經過調查發現,騙子在進入QQ群后,立刻將自己的頭像和暱稱改為與班主任一模一樣,以繳納學費為由給家長髮二維碼,詐騙了多位家長的錢財。

套路六:謊稱親屬好友感染入院詐騙

不法分子冒充受害者的親戚、朋友、同學等,來電稱患上新冠肺炎已被隔離,並以救治、繳納住院費等為由要求轉賬,騙取受害人錢財。

注意!疫情滋生詐騙“新套路”

當前各地警方正針對這些違法犯罪活動加大打擊力度。那麼,消費者自身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如何保護好“錢袋子”?來聽聽專家的建議吧。

1、購買防疫用品應通過正規渠道,儘量核實商家銷售資質和產品質檢證明等材料,切勿輕信個人的兜售行為。在無法確信能夠收到所購物品前,切勿將貨款直接轉入賣方個人賬戶;商家長期無法發貨的,及時申請退款。商家存在售假欺詐等行為的,可撥打12315投訴;同時可保留髮票、收據等憑證,將假冒偽劣產品作為證據,交給市場監管部門。

2、醫療、交通等機構的工作人員不會通過電話或短信要求提供銀行卡號、支付賬戶、付款碼等信息,更不會索要錢款,不要將這些信息告訴不認識的人。

3、愛心捐助要認準正規捐贈渠道,不參加將資金轉入個人賬戶或要求提供卡號、支付賬號及密碼的募捐活動。

4、如果接到辦理退票或退貨電話,請立即掛斷,通過購票網站或購物網站處理,找出自己的訂單直接申請售後服務。如果接到快遞丟件的電話,請立即掛斷,自己聯繫快遞公司客服或登錄快遞公司官方網站進行處理。

5、班主任老師應進一步強化班級QQ群、微信群管理,提前告知家長學校培訓方式、收費方式,免得被騙子鑽了空子。

6、接到陌生人來電稱親友感染入院、患病治療等消息時,先保持冷靜,一定要與親友本人進行多渠道確認,切莫心急匯款、上當受騙。

注意!疫情滋生詐騙“新套路”

此外,支付機構是防範詐騙的一道重要關口。為此,網聯清算有限公司、中國銀聯、以及各支付機構正在積極行動,加大針對電信詐騙等欺詐活動的監測力度。

網聯提示收單機構,警惕疫情期間交易異常的商戶,及時排查風險交易,認真識別商戶身份及經營資質,保護消費者資金安全。同時,呼籲成員單位向網聯提供涉及電信詐騙等非法交易線索,多方聯動、共同防範打擊電信詐騙、網絡賭博、非法經營等違法違規活動,保障支付業務合規穩健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