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味道——鹹

乾,彖曰:*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坤,彖曰: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臨,初九:鹹臨,貞吉。象曰:鹹臨 貞吉,志行正也。

九二:鹹臨,吉無不利。象曰:鹹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鹹:亨,利貞,取女吉。

彖曰: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山上有澤,鹹;君子以虛受人。

初六:鹹其拇。象曰:鹹其拇,志在外也。

六二:鹹其腓,兇,居吉。象曰:雖兇,居吉,順不害也。

九三:鹹其股,執其隨,往吝。象曰:鹹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下也。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象曰: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九五:鹹其脢,無悔。象曰:鹹其脢,志末也。

上六:鹹其輔,頰,舌。象曰:鹹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姤,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品物鹹章也。

鹹字在易經中被提到,而且作為一個卦像單獨地存在。當一個字詞被高頻率地提起說到,說明與人是息息相關的。

鹽沒有甲骨文只有金文大篆。

易經的味道——鹹

鹽的金文大篆

這裡普及一下字體常識。

大篆,字體名稱,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稱“鐘鼎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而當代漢字學家推算秦朝應尚有甲骨文,所以現在也包括其中。大篆狹義上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採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大篆亦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易經的味道——鹹

西周後期,漢字逐漸演變發展為大篆。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秦國文字和六國文字。這裡的大篆指繼承西周大篆的秦國文字。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 稱為 "金文"或"鐘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鹽,小篆寫作

易經的味道——鹹

說明鹽字發明大概是商周時期,最遠是夏朝。當然這只是基於文字演變上的一種推測。根據下面對鹽字的解析,鹽字的出現於有了國家,有君臣的禮儀之後。

幾千年來,鹽都代表著財富。檔全者把鹽看作是郭加財政收入的來源,古“鹽”字就是由“臣”、“人”、“滷”、“皿”四部分組成的象形文字。“臣”代表大臣,表示鹽是由嘲蜓控制;“滷”代表滷鹽水,鹽的製作原料;“人”表示人力,是人工製作;下半部分的“皿”則是鍋、碗、瓢、盆、碟、盞之類吃飯盛菜的器具。 因此,鹽這個字本身就表示了郭加對鹽業的控制。

左樹珍雲:“於字從滷,滷從西省,下象鹽形;滷字四點,實象鹽粒,從西省者,滷出西方,所謂合體象形也。鹽下從皿,皿為食用之具,則是古昔時代,一個名叫"宿沙"的人最早發明煑海的鹽。所有與鹽相關的字,都採用"鹽"作邊旁。相傳炎帝時代,有個叫

夙沙氏的人,以海水煮滷,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

一天,炎帝帶著夙沙氏去拜見黃帝,並獻出海鹽用於調味。結果比黃帝擁有的鹽池自然生成的苦鹽調出的食物味道鮮美。

黃帝知道夙沙氏部落煮海為鹽,於是,黃帝命倉頡造“鹽”字。倉頡結合夙沙氏煮鹽經過及身為炎帝之臣等多重含義,就造出了“鹽”字。

” 明代的邱仲深說:“考鹽名,始於禹,然以為貢,非為利也”。依此可見,從禹時已有了“鹽”名,而“鹽”字卻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從鹽名到鹽字,之間相隔約 1800多年。

易經的味道——鹹

邱仲深的結論是根據《禹貢》,而《禹貢》歷代以來被認為是地誌方面的經典性著作。

《尚書·禹貢》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

《 禹貢》稱::海岱惟青州……厥貢鹽絺。厥,相當於文言虛詞“其”;絺,細葛布。可見夏代的貢品主要是鹽、布之類。

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古文字,主要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而《甲骨文編》和《金文編》均未確認“鹽”字,那麼夏禹時是否已經有了“鹽”名,如今仍存在爭議。

鹽在中國的源起。“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滷”。《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滷,煮成者叫鹽。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製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滷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蜀王本紀》:“宣帝地節(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中始穿鹽井數十所。”漢代起,也始利用鹽池取鹽。王廙(yì)《洛都賦》:“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劉楨《魯都賦》:“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

初期鹽的製作,直接安爐灶架鐵鍋燃火煮。這種原始的煮鹽費工時,耗燃料,產量少,鹽價貴。於是,從鹽一誕生起,王室就立有鹽法。在周朝時,掌鹽政之官叫“鹽人”。《周禮·天官·鹽人》記述鹽人掌管鹽政,管理各種用鹽的事務。祭祀要用苦鹽、散鹽,待客要用形鹽,大王的膳饈要用飴鹽。漢武帝始設立鹽法,實行官鹽專賣,禁止私產私營。《史記·平準書》中記載,當時誰敢私自制鹽,就施以把左腳趾割掉的刑罰。晉代時,私煮鹽者百姓判四年刑,官吏判兩年。立鹽法後,市民食鹽是有規定的。《管子》:“凡食鹽之數,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

鹽字的構成中有一個滷字。

滷字的甲骨文

易經的味道——鹹


易經的味道——鹹


滷的金文

易經的味道——鹹

滷lǔ :象形。金文字形,象鹽罐(或鹽池)中有鹽形。本義:鹽鹼地,形聲。從水,滷聲。製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味苦有毒。亦稱“鹽滷”、“苦汁”。濃汁:滷汁。滷麵。 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滷。——《史記·貨殖列傳》

用五香鹹水或醬油等濃汁製作食品:滷蝦。滷豆腐。

1.古同“魯”,魯莽。才操鹵鈍。——《風俗通義·過譽》

滷純者醒悟。——葛洪《抱朴子》

如:鹵鈍(愚魯遲鈍。同魯鈍);鹵人(莽漢)

2.古同“櫓”,大盾。伏屍百萬,流血漂鹵。——賈誼《過秦論》如:滷楯(大盾).

3.古同“擄”,掠奪。毋得掠滷。——《史記·高祖本紀》

滷御物。——《史記·吳王濞傳》。集解:“抄掠也。”

有出掠虜者。——《後漢書·光武紀》

所過勿得滷掠。——《漢書》

又如:滷掠(劫奪別人的財物。同擄掠);滷獲(虜掠而獲得。也指襲擊所得。同擄獲)

4.滷水,∶點豆腐用的鹽滷.楊白老喝滷水,死得冤.

我國食鹽的產地分佈很廣,從東北到海南、臺灣,從新疆、青海、川藏到內蒙,出產著種類繁多的鹽:海鹽、井鹽、岩鹽、池鹽等。其中遼寧、山東、兩淮、長蘆各鹽場盛產海鹽,自古聞名。井鹽則以已有一千多年曆史的四川自貢市的自流井最為有名,岩鹽產於四川、雲南、湖北、湖南、新疆、青海等地。在陝西、山西、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很多鹹水湖,盛產池鹽,其中最大的是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鹽池,據統計,僅這一鹽池開採出來的池鹽,足夠我國十二億人口食用四千多年。其他如青海茶卡鹽池、甘肅吉蘭泰鹽池、山西解池都是著名的池鹽產地。

易經的味道——鹹

在我國的主要產地是西北部的青海、內蒙古、新疆、山西等省區,約佔我國鹽業總產量的17%多一點。除海鹽之外,尚有井鹽、礦鹽(岩鹽)、湖鹽等不同種類,其中海鹽為我國鹽業的主要鹽種,約佔整個鹽業產量的六成以上,井礦鹽約佔30%,湖鹽約佔10%。

茶卡鹽湖是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的天然結晶鹽湖,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之一。茶卡鹽湖與塔爾寺、青海湖、孟達天池齊名,是“青海四大景”之一,被旅行者們稱為中國“天空之鏡”。

舞陽鹽田’位於河南省舞陽盆地的西部。西起葉縣的任店鄉·東至舞陽縣的姜店鄉·長約40kra;北以魯山~漯河斷層為界·南至師靈斷層·寬約10kra.面積約400km。。岩鹽礦石儲量2300億噸。據有關資料證實:平頂山鹽田是近幾年在我國東部所發現的31個鹽盆中的大型優質鹽床之一。地質儲量僅次於江蘇淮陰、淮安鹽礦(2700億噸)居第二位·但礦石質量卻優於其他鹽礦。

滄海桑田,看看幾億年前的地球就明白,滷水的採取,並不複雜。不要以現代人的眼光看遠古時期。

以上的論述證明的是在商周以前,古人類所吃的加工食物是有鹽這種調料的。不過不是單純的鹽結晶,而是滷水,含鹽的湯水。

所以甲骨文裡有滷字,就是很正常的了。

鹹字甲骨文

易經的味道——鹹

甲組圖

易經的味道——鹹

“鹹”與“鹹(繁體)”在漢字簡化前是兩個不同的字。商代甲骨文(甲組圖1)和金文(甲組圖2)的“鹹”字右部是“戌”,左下是“口”。已知“戌”是斧鉞一類武器的象形,但左下的“口”代表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許慎《說文解字》提到了鹹“從口從戌”,卻沒有說明白二者結合起來的含義。有人認為“鹹”字的“戌”表示征戰殺伐,“口”表示眾人喊殺聲連天,當是眾口齊呼,以助威勢之意。 有的資料認為“鹹”中的“口”指人頭,本意指殺伐,引申為皆、全。 也有人認為“鹹”中的“口”其實是“囗(wéi)”字,表示土地、範圍。“鹹”的字形可視為以武力佔有土地,則地之所生、人之所產皆屬我有,故“鹹”有皆、全之意。還有人認為“戌”這種兵器不是用於殺人而是為了表現貴族的威儀而製作的。則“鹹”字的創意就可能與儀仗隊的行為有關。儀仗隊不但步伐整齊,而且口號響亮,所以就利用其全體發出一致而同樣的聲響來表達全部與一起的意義。“吶喊”的“喊”字使用鹹與口組合,應該是有所關聯的。

“鹹”最早見於商代,西周“戌”字部分的“腳叉”往上移橫斜(甲組圖3、4),到小篆階段(甲組圖6)變為一撇。斧身拉長,“頂鉤”變為一點。由此發展為隸書和楷書。

乙組圖

易經的味道——鹹

“鹹(繁體)”約出現於春秋時期,是形聲字。從滷,鹹聲,滷有鹹的意思。鹹(繁體)本義為鹽的味道。簡體“鹹”在現代漢語中除了“咸陽”等地名之外很少用到。近代民間曾用同音字“鹹”代替“鹹”,所以《漢字簡化方案》採用同音代替的方法,用“鹹”字代替常用而難認難寫的“鹹(繁體)”字。

鹹(拼音:xián)是漢語常用字 。鹹與鹹(繁體)本是不同的字。簡體“鹹”始見於商代,本意不明。文獻或用為殺伐,大概是其本義。或假借表全部、普遍。甲骨文、金文中還可以作人名。鹹(繁體)約出現於春秋 ,本義為鹽的味道,還指古地名,即春秋時衛地、魯地。“鹹(繁體)”簡化後寫作“鹹”,“鹽的味道”成為這個字的常用義。

關於鹹字甲骨文,我傾向於認為右邊的“戌”是斧鉞一類武器的象形。而左邊的口就是人的口。

口的甲骨文。

易經的味道——鹹

口,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象形字,其甲骨文像一個向上的嘴形,上面部分有出的意思,所以多用於指發音說話。也可看成四角形。本義為嘴,引申為容器通外邊的部分,出入通過的地方等。

我們都知道血是鹹的。在人沒有開化以前,作為動物的時侯,以及成為原始人類,甚至在奴隸社會時期。食物的來源不僅包括動物,也包括人——自己的胴累。尤其是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社會的部落之間,種群之間,經常地進行地盤、食物的戰爭。動物及浮祿都是作為食物被薩掉。吃肉,飲血是一種常態。什麼是美味的食物,在當時來說?鹹雪!

不管是生肉還是烤熟的肉,因為沒有鹽等佐料在裡面,它們都是無味的,只是用來充飢而已。而帶著鹹鹹味道的鮮雪,在味覺上給人的衝擊力是無比的。當我們舔了一下鹽巴之後,我們的嘴唇會不由自主的發出一聲吧唧的聲響。這種聲響就是古人對於鹹的發音。古人的發音與我們現代人類是不一樣的。而鹹的發音,就是人類在口接觸到鹽類鹹的食物,而由口不由自主地發出的音節。當然,鹹這個字的XIAN音,與古代時的音節不是不一樣的。

因為要要吃到帶鹹味的雪,就必須用武器打敗敵人,打死動物而獲得。所以甲骨文中的鹹字就是由一個口字和一個戌字組成。

而滷字的來原應該是這樣。

馬牛羊在除了吃青草、綠葉以外,它們也會啃食帶鹹味的土塊、牆壁等。而在遠古時期,也許人們發現動物們吃完青草以後,會去飲食鹽湖或鹽井的水。古人也效放著把鹽井的水小心地放到口中,結果口中不由自由地發出鹹的聲音。他們發現這種渾濁的水和雪的味道相似,而且味道更易 猛烈。於是,在加工食物的時侯,他們把食物放到鹽水裡,再取出來,這時經過浸泡的食物於是變得和雪一樣的美味。於是便有了這個字。滷字在字形上看,是由動物的皮革或膀胱之類的物品把渾濁的鹽水放在裡面。而在金文裡的滷字為什麼有點點呢?這就說到了另一個起源。

生活在海邊的人類在捕捉到魚或貝類後,有時會把海水帶回居住的地方,他們偶爾發現海水蒸發掉後,出現了白色晶瑩的鹽粒,在用嘴嚐了之後,驚奇地發現有鹹味。

於 是古人把這種帶會變成白色顆粒的渾濁的水,寫成滷。那麼怎麼叫這個字啊。

把食物放進滷水裡再提供出來時的聲音還有滷水在動物膀胱裡晃動的聲音是差不多的。於時稱滷為LU。當然是現代人的發音,遠古時的發音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應該和實物發出的聲音差不多。

據說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成就大業是因為對鹽的管理。所以鹽字的來源就不源而喻了。所以,古“鹽”字就是由“臣”、“人”、“滷”、“皿”四部分組成的象形文字。就不難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