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宋襄公?

1029417316


宋襄公,就是曾经被写进了中学课本那个“愚蠢”的春秋国君。

而且在后人眼中,宋襄公不仅愚蠢还“沽名钓誉”“假仁假义”。

春秋时的宋国算是次强国

兹父是宋襄公还没当上国君之前的名字,他上面还有个小老婆生的哥哥目夷。

在宋襄公老爹宋桓公还没死的时候,目夷就是有名的贤人。

宋襄公还算有自知之明,要求老爹把太子的位置传给目夷。

他给出的一个理由是“尽孝”,说母亲在卫国,我准备去给她养老送终。

不过他哥哥目夷也确实很贤良,知道这个事后,自己先跑了,跑之前他还夸弟弟:“兹父能以国让之,仁孰大焉?”

一看哥哥跑了,宋襄公也跟着跑了。

周礼下的军事法《司马法》开宗明义指出: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

不过宋襄公肯定也没想到,几千年后,他就被定性为虚伪,成了“沽名钓誉”的演技派代表人物。

怎么说呢,宋国好歹是一个春秋大国,地位怎么也比孔融让的那个梨强吧。

等宋襄公继位之后,当时的霸主齐桓公把太子托付给了宋襄公。

看来宋襄公的仁义孝名声在那个时代还是很被人敬重的。

结果齐桓公病重,几个儿子打起来了,最后春秋第一个霸主居然被饿死了。

为了“假仁假义”,宋襄公就带兵平定了齐国内乱,完成了死人的嘱托。

宋襄公的“演技”让他成了当时的明星,但是因为他的“愚蠢”,名声臭了很多年。

当时有个蛮夷叫“楚”,总来中原捣蛋。

宋襄公就和他约在弘水打一仗。

楚军人多,但是宋襄公不怕,因为我高举着“仁义”的大旗。

手下大将看到楚军渡河就劝宋襄公,“可半渡而击”。可是他不干,因为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

楚军过河了,手下劝他趁乱攻击。他不干,因为“君子不重伤(不再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

然后,奉行周礼之下战争法的宋襄公因为仁义没打过蛮夷,而且还中箭了。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宋襄公陵

后世很多人人嘲笑宋襄公愚蠢,还好,我有个也是活在很久以前的知音叫司马迁。

他在《史记》里说:“襄公之时,修行仁义……”,“……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曪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就是说虽然宋襄公失败了,但是很多君子认为他的“愚蠢”值得赞扬,他们感叹在礼义缺失之时,只有宋襄公还秉持礼让精神。

仁、义、礼、让,司马迁的关键词应该道出了那个时代男人的担当和责任了吧。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过一想到现在成了“愚蠢”的代言人,宋襄公,想必死也不安生吧。


辽风物语


周武王伐纣,商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武王分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管理商族旧部,不料他在武王死后不久勾结周武王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叛乱,周公旦历时三年平乱,周朝终于恢复了太平。



平叛后武庚已死,但商族诸部还需有人管理。最后成王封纣王的长兄微子启于宋,管理殷商诸部。封爵为公爵,微子启即为宋国的第一任国君。



宋国位于河南商丘,周边小国林立,在西周时期,周王是天下共主,权威还在。各国间倒还相安无事。到了周厉王时期,由于他不事政事,横征暴敛,国人起来赶走了他。这即是历史上的“国人暴动",发生于公元前841年,也是中国历史有明确记年的开始。 从此以后,周王失掉了民心,其后的周幽王更是直接将江山玩完,西周灭亡。

平王被迫东迁洛阳。东迁后的周王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已失掉了权威。于是几个较强的诸侯国国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天下诸侯。此时的周王只能诏告天下,认可此事。先是齐桓公成为了霸主,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召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人马打到齐国,齐人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向来叛逆的楚国交战,结果被楚国所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再一次与救郑的楚国相遇。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完全可趁楚国渡河中立足未稳之时发动进攻,但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军渡完河整理好队形后再战,结果身受重伤大败而归,次年伤重而亡。



宋襄公为了愚蠢的"仁义"送了命,也成了千古的笑柄。


行云流水1437995


现在人对宋襄公的评价多是基于《史记》中司马迁的论断及毛泽东“蠢猪似的仁义”

但是我总感觉这都是基于大国的心态来论述一个小国的志向。如果让我评价宋襄公,我会认为他是一只“有鸿鹄之志的燕雀”。

“仁义”是宋襄公竞选“霸主”的口号,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在政治目的达成之前,自己打脸是万万不能的。细读历史可以发现,宋襄公无论干什么,都会把仁义放在嘴边,就连打了败仗,也要强调一下这是“仁义”的败仗,这明显是很合格的政治家嘛。 春秋早期不同于后来,大国同小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并不大,几个小国联手击败一个大国是并非难事。


惊山鸟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宋襄公作如下评论: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曪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同时司马迁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用现代的眼光看来,宋襄公在春秋乱世中不切实际地空谈古时君子风度,为了守迂腐的信条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处处被动,并且把仁义滥用在敌国甚至是敌军身上,以至数次受辱。宋国是小国,宋襄公打了败仗,证明他对仁义还理解不到位,或者说对自己的实力还不清楚,若宋有后来秦国的实力再讲仁义必然称王,而且不只二世。但是宋襄公不肯埋头发展,他也曾说齐桓公用管仲20年称霸,而他等不了。急功近利是他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宽而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中国人文历史徽鉴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宋襄公作如下评论: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曪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同时司马迁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用现代的眼光看来,宋襄公在春秋乱世中不切实际地空谈古时君子风度,为了守迂腐的信条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处处被动,并且把仁义滥用在敌国甚至是敌军身上,以至数次受辱。宋国是小国,宋襄公打了败仗,证明他对仁义还理解不到位,或者说对自己的实力还不清楚,若宋有后来秦国的实力再讲仁义必然称王,而且不只二世。但是宋襄公不肯埋头发展,他也曾说齐桓公用管仲20年称霸,而他等不了。急功近利是他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宽而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阿锋8858


宋襄公被称为“宋襄之仁”。理想主义践行者

  • 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过分迀腐,而招致大败,后世同而讥为“宋襄之仁。”
  • 宋军于泓水之滨严阵以待,鸡呜时,楚军尚未渡河完毕,大臣将士们都将进攻,被襄公阻止。辨称“乘人之危,不是王者之风,交战时,绝不及敌人处于劣势而乘危攻击。”
  • 就实际利害来衡量的话,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大臣将士们做的正确。难怪襄公理想主义会被后人以实利观点而嘲讽。也就是襄公对敌人施予不必要的仁,惨遭败绩迁腐作风。
  • 宋襄公曾经想将太子位让给他庶兄目夷,虽然他的父亲不允,可在各国当时襄公此举被传为美谈。
  • 司马迁及一些史家,对襄公作风给予不同评价:认为襄公是一个尊重礼义的仁德君子。
  • 春秋时代,孟子喻其为“无仁义之战。”或许能给仁义之人一些安慰吧。


仁义仁德之举要推崇,但要识大体识大局,才真真能施行其含义。

我的小悟


宋襄公因为让国于兄、泓水之战等事情,一直都是被天下人耻笑的对象,人们说他愚蠢,将自己的王位让给兄弟,又说他不自量力,企图以宋国一个小国的实力称霸诸侯,甚至出兵楚国。尽管遭受了如此多的非议,但是依然有不少人对其进行褒扬。这其中便有司马迁。司马迁:“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曪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同时司马迁还认为宋襄公算得上是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在历史上所遭受的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有的人对他评价很高,也有人说他虚伪、假道学。宋襄公不算聪明也不算愚蠢,就是一个守旧的人,喜欢按照规矩来做事,但就是他喜欢按规矩,所谓的“仁义”,其实将宋国推进了一个难以自拔的火坑。宋襄公,名兹甫。宋襄公是家里的嫡子,他原本还有一个哥哥叫做目夷,但因为宋襄公是嫡出,因此王位继承非他莫属。但宋襄公却不接受,坚持要将王位让给目夷,并让宋桓公将这个想法传达给了目夷,目夷也不接受这个想法,认为宋襄公比他自己更“仁义”,宋襄公僵持不下就只好勉强答应了。

宋襄公被司马迁列为春秋五霸的原因,是因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他不仅要将王位让给目夷,还在对外的外交、军事上也采取仁义的手段,这是司马迁佩服他的原因之一。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伐郑,前来帮助郑国的楚国交战,宋国是个小国,实力本来就不怎么强,还主动挑战楚国,简直是自讨苦吃。

“泓水大战”,宋襄公遵守“仁义”的原则,紧守“军礼”,奉行“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原则。在交战的时候,宋襄公坚持让楚国先排兵布阵以后,自己才出兵迎战,结果可想而知,楚国打败了宋国,宋襄公就成为了楚国的俘虏。最后还是在鲁国的调解下,放回了宋襄公,宋襄公的这次行为显得很窝囊,也给天下人留下了笑柄。宋襄公的失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古人之所以将他列入春秋五霸,是为了告诉后人,从春秋时代开始,贵族战争的时代,结束了。

宋襄公能够位列春秋五霸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他帮助平定了齐国的内乱。齐桓公晚年,奸臣作乱,诸公子争位,一个好好的齐国就被王位争夺搞得乱七八糟,在这些皇子当中,公子昭是齐桓公托付给宋襄公的,宋襄公欣然接受嘱托,并在齐国内乱之后,帮助齐国公子昭号令诸侯国,将公子昭送回齐国即位。虽说这件事并没有得到太多诸侯国的响应,却成功地增强了宋国的国际影响力。有了国际威望加上本来还算有点实力的宋国,宋襄公企图争霸诸侯,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但是宋襄公根本就没有远见,试图走齐桓公称霸的老路线,但是却偏偏用错了方法要以力服人,因此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威信力急剧下降。齐桓公当年又是奔走又是组织军队,花了几十年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反楚联盟,而宋襄公竟然想试图联合楚国,借助楚国的力量称霸。其实,只要用心思考下,便可以得出结论,楚国是怎么也不肯真心诚意帮你的。一个小小的宋国,实力尚且不如自己,楚国才不愿意帮助一个小国成就霸业。而此时的宋襄公却不知道联合齐国共同对抗楚国,反而抛弃了齐国联合楚国争霸,这是十分错误的方法,这样一来,直接导致了楚国对宋国的起兵。

后来诸侯会合,楚国和宋国结怨。回国后,宋襄公要攻打郑国,原因是郑国支持楚国称霸,目夷再次劝阻,但宋襄公不听还大打出手。“泓水大战”,宋襄公恪守“仁义”的信条,遵守“军礼”,奉行“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原则,被楚军打得一败涂地,受到了天下人的耻笑。虽然宋襄公的做法被后世人称为愚蠢,但是在很久之前,无数的君王和将领都是像宋襄公这样作战懂得谦让、礼让,讲究先来后到,追求仁义等,唯一不同的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宋襄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老一套已经不适用了。但是他良好的品德和操守,还是应该加以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