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B站財經類up主巫師財經被扒抄襲、造假?

看了某乎很多回答,很多答主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案例,如文本對比、學歷出身、新媒體洗稿模式、粉絲年齡結構分析及其變化、網紅經濟,投行內部人士蒙面現身說法等等,這些視角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證據鏈,坐實了其人其事,很有意思。其中有一個匿名大學生的回答,很有哲學意味,也蠻有啟發。

一、關於投行人或者頂級金融階層能不能做新媒體,或者應不應該、值不值得做新媒體。事實是從互聯網產生後,社區、博客的興起,到微博,公眾號,再到視頻網站、直播、短視頻這些平臺的興起,不同的人參與其中,造就了這個信息大爆炸時代。資本市場對此也早有反映,新媒體股也一度被爆炒,甚至網紅被資本追捧,隨後又一度幻滅,然後又新人輩出。前兩年券商分析師甚至也在大眾新媒體上開通了各種直播,但還沒有形成熱點,隨後被監管層叫停,最後在專業的路演平臺上平安落地。從經濟的角度上說,現在頭部網紅的收益無疑是巨大的,這個市場的蛋糕如此之大,即使是年薪百萬乃至千萬的投行人,也不容忽視。其次,粉絲圈的出現發酵聚集,或者會形成巨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會有各種變現的可能性,並不侷限於經濟層面。比如,甚至在政治上,可能都有用武之地。因此,新媒體是大有可為的。但新媒體的管控和佈局,顯然是一個新課題大課題,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如果閣下有機會成為那個新媒體網紅,希望能不忘初心。淨化社會風氣,風靡萬千青年,縱橫新媒體平臺,重構中華文明,匡扶人間正道,英雄與俠義的化身,智慧與美貌的象徵,就靠你了。

二、關於“以我為準”。巫師所言,“以我為準”,其實是其特定背景下的特定語言構造,也即經過了“其數據的整理、分析,隨後得出的結論”,這句話在其當時的語言環境中,以我為準,是假定觀眾自己沒有數據整理分析,那麼你就以我為準,畢竟經過了我的數據整理我的分析後,對此事的結論會相對沒有經過數據分析,或者沒有數據蒐集、分析能力的小白,要相對準確。問題在於,“以我的數據為準”尚且武斷,更何況“以我為準”,這就讓“以我為準”變成了“兩個凡是”了,即由於對方過於強大,其光芒之下,讓芸芸眾生喪失基本的理性。對方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代替了其本人應有之我見。竊以為,即使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我們都應該理論聯繫實際,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出發,從事實,到數據,到分析角度,邏輯論證得出結論,以結論指導實踐,而實踐的點,到面,形成數據,然後又是分析角度,邏輯論證,再到新的結論,這才是一個完整的逼近真理的可能手段。所以,任何的理論,其準確,應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發展才是不變之道。理論尚且如此,更就不用說“我”了,即使“我”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革命家,偉大的教育家,偉大的實踐家,這個“我”,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受眾的發言,顯然,是有其不同的內涵和意義,更不用說,其人會不會理論相對準確,乃至錯誤,口誤筆誤,誤錄誤記,被錯誤理解了,因此,“其言”同樣需要做背景分析,沒有做背景分析的全面接受、片面引用,甚至用來指導實踐,用於學習、工作,甚至操盤大局,後果之不勘,不可想象。要接近真理,需要迫切解決“我”執,不能因為他是意見領袖,大V,就言聽計從。所謂“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就是這個意思。

三、無(純粹是偏執,非要有第三點)

以上。

首發頭條號,不定期發,也不一定通過審核,隨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