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婦女節說女權運動中的革命女傑:蔡特金與秋瑾、惠興

三八婦女節是全世界性質的節日,是對於男女平等地支持。它是如何創立的呢?有些人說是來源於美國。這純粹屬於給美國臉上貼金。

“三八”國際婦女節起源於女權運動,它首先反對的世歐美日的政府及其資本家。它直接來源於社會主義國家地支持

女權運動是基於社會的男女不平等,是一種民間思想運動、權利運動。它首先要反對的就是男權社會。因此,它的本源來源於男權社會、來源於女性思想的崛起。女權運動首先是從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強國的歐美地區先出現的。例如美國、英國、法國等開始。

一些文章中提到“婦女節”來源的時候,總要介紹一大堆美國女工人的遊行示威。這些都只是“女權運動”的案例,她們為了自身的生活條件例如工資、福利、住房等進行反抗,要求的是男女平權,反對的正是歐美政府一直維護的資本家的利益。

在婦女節說女權運動中的革命女傑:蔡特金與秋瑾、惠興

也正因此為了資本家利益與“選票”價值,歐美政府是一步步後退。女權運動衝擊的正是上述國家的政治體制。

因此,女權運動、婦女節的形成是民間行為。十幾年前,國內的大V就經常向我們灌輸一種理念:國家是國家,政府是政府。對於這一問題現在我們也是有限度認可的。國家分政府和民間社會兩大環節。既然這些大V們一直教導我們這樣看問題,對於美國的所作所為,我們也應該如此看待美國、美國政府、美國民間三者的關係。

女權運動之所以成為“國際節日”,首先是因為工人階級政黨以及蘇俄、蘇聯的政權支持。其次正因為有了這一支持,反顧來導致歐美日等西方列強,為了自身統治的穩固,逐漸向女權運動妥協。

沒有更大的敵人出現,歐美政府怎麼可能向女權運動妥協?正因為蘇聯等政權支持,聯合國才會在1975年將這一日子定為“國際日”。

在婦女節說女權運動中的革命女傑:蔡特金與秋瑾、惠興

為什麼給女人設立節日?

其原因就在於:在世界範圍內,現代社會還是男權社會,女性在各項權利上還是不如男性。建立婦女節就是為了儘快的形成男女平權的社會氛圍。當然,在現代(包括我在內)更多的是受女性“壓迫”,但是,這種情況並非絕大部分,離真正的男女平等還有相當距離。當然,這裡面也不排除一些自甘墮落的成分,例如“女德”怪胎的出現。

縱觀整個“三八婦女節”的形成,首先是從“婦女節”開始的。最先提到這一建議的同樣是意圖打破美國政治傳統的“修正主義政黨”——美國社會黨。

1909年,2月28日,是美國社會黨倡議的紀念日。不過美國社會黨在美國政治體系內可以忽略不計,其黨員還不到兩千人。因此,從美國社會黨一提議到現在這個節日也不怎麼受關注。

如果非要確定創始國和日期,應該是歐洲國家的集體行為,特別是第二國際地領導。在第二國際的領導下,像五一節、三八婦女節等逐漸成為國際節日。1910年第二國際主導的第二屆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在哥本哈根舉行。

會上德國社民黨、第二國際領袖,德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克拉拉·蔡特金提議成立“婦女節”。克拉拉·蔡特金被稱為“無產階級女權解放的靈魂人物”,被譽為“國際婦女運動之母”。

在婦女節說女權運動中的革命女傑:蔡特金與秋瑾、惠興

蔡特金

其實,1922年之前,國際婦女節的紀念日期是不固定的。從2月底到3月中旬的任意一天都可以被選擇,沒有固定的日期。

1921年9月9日到15日,召開了由第三國際主持的第二屆國際共產主義婦女代表會議,在那次會議上,保加利亞的婦女代表建議:為紀念“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到12日)將每年的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

1924年,孫中山和陳獨秀領導的國共兩黨在廣州開始紀念“三八婦女節”。由此,這一節日開始在中國生根、壯大。

中國的婦女運動,與國際婦女運動的不同,就在於晚清的先進女性們,將革命運動與婦女運動結合起來。

我國的“婦女節”形成簡略:以三位女傑為例

男女平等,其實是中國古代權力女性、先進女性們都在憧憬過的現象。在清末民初,最有名的女性當屬秋瑾(1875—1907年)了。秋女俠一身男子裝扮,短劍在手,英姿勃發。堪稱女性楷模。

在婦女節說女權運動中的革命女傑:蔡特金與秋瑾、惠興

除了像秋瑾這樣從事武裝革命的先進女性外,還有一批先進女性從文,利用媒體影響了更多的先進女性。例如《女報》《女子世界》《中國女報》《中國新女界雜誌》、《天義報》《二十世紀之中國女子》、《神州女報》《女論》《女學生》《留日女學會雜誌》《婦女時報》等諸多報紙。

同時,還出現了著名的女筆桿子。例如安徽的呂碧城。

她就經常在《大公報》上抨擊時政、不斷地提倡女子教育。後來師從嚴復學習,被袁世凱委任為北洋女子師範學堂的監督,相當於咱們今天的校長。這種人在當時非常少見,被贊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與秋瑾並稱“女子雙俠”。

袁世凱蓄謀稱帝后,呂碧城辭官經商,經常去歐美各國遊歷,成為當時非常著名的女作家。1928年開始,她開始籌備中國保護動物會。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龍病逝,享年60歲

在婦女節說女權運動中的革命女傑:蔡特金與秋瑾、惠興

呂碧城

關注女性教育的人很多。清末民初,男有陳天華為推翻清朝蹈海殉國;女則有滿族女子惠興自殺為教育。

惠興是吉林人,生於1870年,創辦了今天的杭州惠興中學。今天的惠興中學的前身就是杭州私立惠興女子中學和杭州私立東甌中學。杭州私立惠興女子中學的前身是1904年4月的貞文女子學堂。

在創立女學堂的時候,惠興割手臂的肉表示自己的決心,義無反顧地積極募捐。結果還是因為缺乏經費導致學校難以建立。

彗興認為中國女子之所以受到沉重壓迫,之所以逆來順受,就是因為她們不懂知識,沒有謀生的本領。所以,1904年9月開建書院。10月學校建成,該給人家工錢了。但是,這時答應給他錢的一些士紳們拒絕話付前言。譏諷惠興:女子無才便是德!不好好相夫教子,多管閒事兒。

惠興繼續努力拼搏,直到1905年11月25日,使了渾身解數都無法籌集捐款的惠興吞食鴉片身亡。惠興一死,清朝地方當局立刻播發經費,慈禧太后也為學校題詞。13天后,陳天華蹈海自盡。在整個辛亥革命時期(1911-1912)有名有姓的女會員就有54人。

在婦女節說女權運動中的革命女傑:蔡特金與秋瑾、惠興

她們中的許多人也都仿效古時的花木蘭,組建各種女子部隊。例如薛素貞的“女國民軍”、陳婉衍的“女子北伐光復軍”、葛敬華的“女子軍事團”、吳木蘭的“同盟女子經武練習隊”及沈佩貞發起的“女子尚武會”等較為有規模的部隊,除此以外,還有女子軍、女子軍事團、女子光復軍、女子決死隊、女子暗殺隊等。

可以說,中國的革命從來就沒有少女革命家的身影。男女平等曾經是她們努力的對象,千萬不要讓諸如坐在寶馬裡面哭、女德等“一心一意迴歸舊社會”的壞現象,把百年來的努力毀之一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