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政府”受關注 數據共享平臺如何用得更好

原標題:疫情防控是對在線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的一次檢驗。數據共享平臺怎樣發揮應有作用,讀者紛紛來信討論——

疫情發生以來,“數字政府”備受關注。一方面,各地各部門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努力做到科學決策、精準防控。另一方面,不少地方著力推進不見面、非接觸的在線政務服務,最大限度地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出門,高效解決生產、生活之需。這背後都離不開數據共享的有力支撐。

疫情防控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在線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的一次檢驗。當前的“數字政府”建設中,在數據共享、便民利企方面,還有哪些需要改進和加強的地方?近日,不少讀者來信談體驗、提建議。本報記者為此也採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

疫情防控,數字共享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健康碼”被廣泛利用。它是由群眾自行網上申報,經後臺審核,即可生成屬於個人的二維碼。它是群眾出入通行的電子憑證,一次申報全市通用。即便如此,跨省市的返崗復工人員依然有一種擔憂:在老家申請的“健康碼”,在工作地不管用,怎麼辦?

河南漯河市讀者張淳藝說:“近日,河南與浙江建立了兩省疫情防控‘健康碼’的互認合作關係,減少不必要的重複申請、反覆核實,讓不少河南籍在浙務工人員順利返程復工。”他在來信中還提及,除了兩地之間的“點對點”互認,能否進一步通過更高層級的統籌協調,實現一碼在手、全國通行?

這實質上就是數據共享問題。數據共享是否充分,事關行政效率,事關群眾滿意度。來信中,不少讀者講述了網上辦事的體驗。江西瑞金市讀者楊友明說:“電子政務運行很多年了,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它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凸顯。比如醫保繳費,按要求3月之前完成。我們及時通過‘贛州通’繳了費,方便快捷。除了醫保繳費,‘贛州通’還包含數百個便民服務事項,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辦成好多事。”重慶九龍坡區讀者秦邦佑反映的卻是另一種情況。他通過當地電子政務平臺提交了復工申請,還向當地居委會遞交了填報時所需的各種書面材料。可是一連多日過去了,他依然在等著復工通知。

實踐證明,數據共享是否充分,還會影響政府治理的效果。前不久,一位從外地回珠海的人員出具“粵康碼”,系統立即從她的身份信息關聯到出行路徑、搭乘的交通工具等,反饋該人員是潛在密切接觸者。街道、社區隨即啟動應急機制。

“‘粵康碼’的背後匯聚了多渠道採集的個人健康數據,並且支持快速便捷的採集和查驗,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副局長高尚省介紹,患者名單、家人情況、交通工具、同乘人員等信息原本是分散在不同層級、不同部門,疫情防控、交通管制、社區防控、隔離點志願者服務也是互不聯通的。非常時期必須打造統一的數字平臺,統籌調度精準防控。廣東省在最短時間內匯聚了53個部門124類數據,繼而在微信政務服務平臺“粵省事”上開闢疫情防控服務專區,推出“粵康碼”、疫情線索尋人、中小企業訴求應答等一系列功能,從而在權威信息推送、大數據共享分析、全流程在線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

“戰時表現好不好,關鍵取決於平時基礎打得牢不牢。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特別是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推行‘最多跑一次’,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不斷創新。在疫情防控期間,‘數字政府’派上了大用場,但也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比如個別地方的信息溝通不夠及時、群眾辦事仍需多頭蓋章。”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

一些“煙囪”和“壁壘”尚未拆除

來信中,不少讀者談到“數據煙囪”“數據壁壘”,認為這是影響“數字政府”功效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政府”建設,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已於2019年11月上線試運行。截至目前,平臺已聯通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40餘個國務院部門的政務服務平臺,接入300餘萬項政務服務事項和一大批高頻熱點公共服務。一些省份還成立了行政審批局、政務服務中心、大數據局等機構,搭建了跨區域、跨層級的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數據共享交換平臺。

江西九江市讀者李譽說:“‘數字政府’大有可為,可是仍然有些地方、部門的領導幹部難以改變傳統的行政思維,打自己的小算盤,在互聯網思維、數據共享等方面認知不足、重視不夠,造成統籌難度大、實施推進慢。”湖南益陽市讀者胡燦說:“提及數據共享,理念上大家都贊成。但往往是共享其他部門的數據很樂意,把自己的數據拿出去有點難。”

“一個縣市,政務APP可能有幾十種。群眾網上辦事,需要在手機上來回翻找。”河北任丘市讀者張子璇認為,“缺乏統一規劃,再加上考核的驅使,一些部門、單位難免各自為政、盲目上馬了。有時候開發經驗不足,一些APP還存在閃退、功能不足、安全性低的問題。這反而給群眾辦事帶來新的麻煩,背離了‘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初衷。”

在汪玉凱看來,一些舊有的“煙囪”和“壁壘”尚未完全拆除,一些電子政務平臺有待於進一步整合簡化。“前些年,一些地方、部門自行研發出一大批電子政務平臺,甚至是根據業務內容,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項目化運作。研發得越多,貌似成績就越大。用的時間越長,越有慣性和依賴。但是,這種碎片化、功利性的操作造成共享意願不強烈、技術標準不統一,導致互聯互通難、業務協同難、數據共享難。”

針對數據共享問題,記者還採訪了公安、民政等職能部門,他們普遍表達了“以共享為原則、不共享為例外”的原則,同時指出需要注意的問題:共享後的數據,該由誰負責?特別是萬一出現信息洩露等方面的問題,是提供單位負責,還是使用單位負責,抑或是共享平臺的建設單位?

此外,據安徽一基層政務服務大廳負責人介紹,上級從基層調取了大量數據信息,搭建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但是,還要進一步把好事辦好。“基層是與群眾打交道最直接、最密切的地方,對數據的渴望太強烈了。上級搭建的平臺應該‘下基層’,對基層單位開放端口,否則這個平臺就成了新的‘數據煙囪’。有時群眾辦事不滿意甚至投訴了,上級卻以‘屬地管理’推責了事,我們自身的資源很有限,夾在中間很為難。”

數據共享平臺既要建起來還要用起來

打造“數字政府”勢在必行,加強數據共享至關重要。來信中,不少讀者提出了意見建議。

現實操作中,共享目錄是數據共享的重要依據和指引。國務院於2016年專門印發《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對政務信息資源目錄、政務信息資源分類與共享要求等作出明確規定。

“針對哪些可以共享、哪些不可以共享,各地各部門目前都編制、彙總了相關目錄。但是目錄是否完備、共享到什麼階段、數據更新是否及時,還可以進一步分析研究、督促推進。”江蘇常州市讀者曹建明來信建議,進一步把共享目錄與權力清單對照起來,從保密性、可靠性、可行性等角度查缺補漏;進一步建立相應的共享時間表,然後按進度逐一對錶,並向社會公佈評估檢查結果,倒逼“煙囪”和“壁壘”的破除。

數據共享與制度建設應同步開展。汪玉凱說:“實踐中,常常困擾我們的可能不是技術,而是法律、標準規範、安全保障以及政策等因素。比如,如果法律滯後,就會給政務信息化的應用設置很多障礙;標準規範滯後,就可能對系統整合帶來困難;安全機制不健全,就會帶來極大的隱患。這就亟須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修改完善法律法規,強化監督管理和安全保障,推動各地各部門轉變思想觀念,充分認識到數據共享是一項應盡的責任義務。”

數據共享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網絡通”“數據通”“業務通”,不斷提高行政效能,讓群眾滿意。四川北川縣讀者餘志勇說:“數據共享平臺既要建起來,更要用起來。以數據共享為契機,加大電子政務平臺的整合力度,著力打造符合區域特點、品牌效應突出、務實管用便民的統一服務平臺。”

四川省巴中市讀者張純林建議,要充分運用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推進網上辦事流程的避繁就簡,特別是對於能在後臺共享的材料,儘量避免前臺的反覆提交,如此既減少了群眾麻煩,也節省了工作人員工作量。

高尚省表示,下一步,要進一步圍繞業務需求,統一歸集基礎數據,同時建立健全數據分析和應用平臺,從而有針對性地優化在線政務服務和應急指揮,擦亮廣東“數字政府”建設的品牌。還有基層工作人員建議,搭建數據共享、在線服務平臺時,應在數據調度、模塊設計、程序操作等方面更加註重基層工作的實用性、簡易性,既要能用也要好用,如此才能更好發揮數據的價值,贏得更多群眾的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