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穿龍袍,為什麼包拯也能穿龍袍?

楊晨予


古代只有皇帝可以穿龍袍,包拯肯定不能穿龍袍。


包青天,名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28歲中進士,先後任揚州,廬州,贏州,開封等知府。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因為黑也被稱為黑包公。


大家都知道除了皇帝無論是誰都不能穿龍袍,這是常識。穿龍袍是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的顯示,誰想試穿等於謀反,殺無赦,還牽連家族。



題主提出為什麼包拯也能穿龍袍?有書君認為這是沒搞清楚狀況,本身就是錯誤的認識,錯誤源於:


1、受影視劇的影響


既然是龍圖閣大學士,藝術創作者也就根據意想了一個類似龍袍的形象,這是影視劇劇情的需要。


電視劇誤人子弟,為了提升包拯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吸人眼球,特意給包青天穿上更顯地位的蟒袍。


包拯穿"龍袍"的"包公戲"來自於明清時期的演出服為基礎,這不符合宋朝時期的朝服制度,屬於亂用服裝,另外戲曲服裝都是四爪的蟒袍,被誤認為是龍袍。


包拯最大的品級是禮部尚書,而且是追封的,按照宋神宗改制之前的狀況,北宋應該沿用的是唐代的制度,也就是正三品。


包公的職稱一直都不高,不過社會地位卻很高,比如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相當於現在的中科院有個職位,但他是做具體事情的。


因為他有助於幫宋仁宗解決問題,查出"狸貓換太子"的真象,找到了老孃,皇上感激他。


他也能夠為民做主,龍頭鍘伺候駙馬爺為秦香蓮討回公道,在民間聲譽極高,有了人們對"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的喜愛。



包拯就業時期宋仁宗特別擅長畫畫,給包拯畫了一幅畫像。但是皇帝畫的像不能讓他隨便拿回家,只能專門蓋了一棟房子掛上,讓包拯住,這個地方就叫龍圖閣。


包拯被封為龍圖閣大學士,使得"龍圖閣直學士使"後來正式成為了官名,但認為龍圖閣大學士可以穿龍袍是一種誤解。


2、包拯穿的是蟒袍不是龍袍


自漢唐,皇帝(天子)皆自詡為受命於天,是真龍天子,皇室子孫稱龍子龍孫。明代之後皇帝以五爪金龍獨享,親王、郡王則以四爪為榮。一般王公重臣則至多三爪蟒袍。如有僭越,輕則殺頭,重者滿門抄斬。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原型就是蟒蛇,具有蛇身,蜥腿,鳳爪,鹿角,魚鱗,魚口,虎鬚,額下有珠的形象,能騰雲駕霧,併吞雲吐霧。


如果仔細分辨,龍和蟒的形象還是能夠區分出來的。


龍袍可以在爪子和龍頭方向上區分:五爪的則是龍袍,而皇上穿的龍都是上升龍,就是龍頭向上;而包拯穿的蟒袍是四個爪子,龍頭朝下是下降龍,就是蟒袍。


另外可以從顏色上判斷。皇帝的衣服的專屬顏色是黃色,清代將明黃色定位為龍袍的顏色,影視劇中看見包拯穿的服裝,大多都是黑色的,也就是當時所謂的蟒袍。


包拯既不是皇親國戚,也沒有封侯拜相,更不是位極人臣,從任何角度來看他都沒有資格穿龍袍,說他也能穿龍袍是被後人抬高了地位。


包拯雖然官至龍圖閣大學士,還是臣子,不能穿龍袍。蟒紋類龍紋,引起了別人誤會,所以他所穿的服飾不是龍袍,是蟒袍。


3、明清之後才有了蟒袍


明朝以前穿蟒袍是一種誤解。明清之前根本沒有蟒袍,蟒袍是明清時期官員的禮服,又名花衣、蟒服。


宋朝的時候穿的官服比較低調,儘量統一,儘量簡化。最外面的衣服,基本上統一為緋羅袍,緋色是暗紅色。


宋代的朝服,也叫具服,是宋代最華麗的官服,一般大型典禮、朝會的時候才穿。



宋代官員平時穿的官服,又叫常服。衣服上沒有圖,沒花鳥魚蟲、沒四爪金蟒、沒飛禽走獸,那時候沒有雕龍畫鳳的官服。


那時候官要為民服務,有大公無私的辦公理念,不可能穿得很複雜,形式上簡單,講求樸實無華方便實用。


有人認為包拯的龍袍是皇帝賜予的,這也是錯誤的。皇帝將自己的龍袍作為賞賜的機率非常渺茫。


就算被賜龍袍的官員,也不能把龍袍穿出來,只能在家裡老老實實的供奉起來跪拜,要是敢穿出來,會被定為謀反的大罪,分分鐘腦袋搬家株連九族。


看完介紹,相信你已經能初步確定包拯不可能穿龍袍了。如果你還有其它的看法,請提出來供大家一起探討吧。


有書課堂


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穿龍袍,為什麼包拯也能穿龍袍?(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眾所周知,在漫長的君主專制的封建社會中,龍袍是天子的一個重要象徵,也是皇帝的專屬物。在古代私自穿龍袍是重罪,是對皇帝的大不敬。輕則腦袋搬家,重則株連九族。所以在古代只有天子才有資格穿龍袍,那麼只是小小官員的包拯為什麼也能穿龍袍呢?

包拯,字希仁,又稱“包待制”、“包龍圖”等。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忠臣。相信大家也肯定對包拯耳熟能詳了,因為他在後世不止一次的被搬上舞臺,而關於他的故事也是世代傳頌。

相傳包拯的親侄子包勉,在做官之後,大肆貪財,魚肉百姓,行為不檢點。他以為自己可以逍遙法外,但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最終還是紙包不住火。包勉被捕了,而案子在幾經轉折之後,就陰差陽錯的到了包拯手上。包拯看到之後,非常憤怒,沒想到自己的侄子如此罪大惡極,但同時友非常的為難。

因為包勉的母親對自己恩重如山,而這包勉又是嫂娘唯一的兒子。這讓包拯在公私之間艱難抉擇,但包拯最後還是選擇了秉公執法、大義滅親,忍痛下令斬了自己的親侄子,這就是著名的“包公鍘侄”。

包拯為人真誠、正直、不貪圖富貴;為官清正廉潔、鐵面無私,秉公執法,敢於替百姓申張正義。而後世更視他為神仙轉世,相傳是奎星轉世,所以被後世又稱為“包青天”,更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包拯最開始是做大理評事的,然後出任和州監稅,後來獲授天長知縣,而後當了一任知府然後到京城做了監察御史裡行,也就是御史。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其中包拯做過最多的官就是是轉運使了。

其中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具有監察官員的職責。相當於現在的第一副省長,監管財政,後勤,紀委等。

雖然包拯是宋代的高官,但是無論是再高的官,也終究是臣子,要遵循君臣之禮的。所以包拯穿的不是龍袍,他是沒有資格也不可能穿龍袍的。那麼他穿的是什麼呢?

其實包拯穿的是蟒袍,只是紋樣像龍,所以才引起了後人不必要的誤會。龍紋和蟒紋的圖樣很相似,一般是不容易分辨的。

其實宋朝的官服有兩種,一種是龍袍,是皇上所穿,另一種是蟒袍,而蟒袍正是包拯所穿的。

其實這兩種衣服也很容易區分,首先,龍袍上的龍頭都是朝上的,被稱為上升龍;而包拯身上穿的蟒袍其龍頭是向下,是下降龍。

其次,可以從爪上來區別,皇帝龍袍上的龍有五個五爪,是五爪金龍,而官員穿的蟒袍是四爪,是蟒不是龍。

最後,龍袍和蟒袍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區分標誌就是顏色,皇帝身上的龍袍多用黃色,而包拯的官服上更多的是黑色,被稱作巨蟒長袍。

所以龍袍和蟒袍是不一樣的,是可以明顯區分的,不能隨意亂穿的。從孔子開始,就倡導恢復周禮,要求嚴格的遵守禮制。私穿龍袍是僭越之罪,是要被殺頭的。就算是戲班子唱戲的人,穿的龍袍也是有非常嚴格的講究的。

還有一種人可以光明正大的得到龍袍,那就是有時候皇帝獎賞做出重大功績的臣子時,會把龍袍作為獎勵獎賞給他們,這時候就供奉起來,這是也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的象徵。

在宋代的官員服飾,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所以官員的服飾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幾種。

其中最典型的還是官員的朝服和公服。

朝服是朱衣朱裳,內面穿白色羅中單,外面束著羅料大帶,並且有緋色羅料蔽膝,身上掛著錦綬、玉佩、玉釧,下面穿白綾襪黑皮履。這種朝服除了樣式是統一的之外,其中搭配的不同是用來區分官職高低的重要因素。

公服即常服,又叫"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這種服式主要是用顏色的不同來區別等級的。比如說青色是九品以上官用的;綠色是七品以上官用的;硃色是五品以上官用的;而紫色是三品以上官用的。

龍袍不是可以隨意穿著的服飾,它代表了君王的權威,是隻有天子才有資格穿戴的。

所以,無論包拯是如何的被民愛戴,都是不可能穿龍袍的。包拯穿的只是與龍袍相似的蟒袍,所以大家不要再誤會和疑惑了。




葛大小姐


包拯穿的其實不叫龍袍而叫蟒袍,是古代官員的禮服(有封誥的婦女也可身著蟒袍),身著蟒袍是古代士大夫的最高榮譽。穿蟒袍要戴玉帶,普通人一般為藍色及石青色。蟒和龍非常相似,區別在於龍有五趾,蟒有四趾。




其實單就龍袍來說,郡王以上爵位者也能穿著龍袍,不過需要和皇帝的龍袍區別開來,那就是不能使用黃色。。龍袍是”五爪龍”,只有皇帝,太后,皇后,皇貴妃這4人穿的朝服才能叫"龍袍\

常棣tandy


  在電視裡看到包拯可以肯定不是龍袍。

  在電視劇裡包拯身為開封府尹的包拯面色青黑,額頭上有一輪白月,戴著宋朝官員統一形制的烏紗帽,黑色的官袍上,一隻五趾金龍駕雲飛騰。

  其實在宋朝,除了皇帝之外是不能穿龍袍的,哪怕是當朝官員也不例外。許多人認為,包拯身上的龍袍是皇帝賜予的,但其實並不存在這一回事。歸根究底,可能是導演為了進一步美化、突出包青天在百姓眼中的高大。


  其實,宋朝的官服分為龍袍和蟒袍,在爪子和龍角上可以區分,有四個爪子的就是蟒袍,五爪的則是龍袍,而皇上穿的龍都是上升龍,就是龍頭向上,而包拯穿的蟒袍則是下降龍,龍頭朝下。再者就是顏色,皇帝的衣服的專屬顏色就是黃色,其他衣服則是沒有黃色的。而我們平常看見包拯穿的服裝,大多都是黑色的,也就是當時所謂的蟒袍。

  不過受到賞賜龍袍的官員,是不能穿出來的,只能在家裡老老實實的供奉起來,要是敢穿出來,會被定為謀反的大罪。所以只能這樣說,包拯穿的衣服像是龍袍,並不是真正的龍袍,而是四個爪的蟒袍。但是就算是給他十個膽,也不敢穿龍袍在大庭廣眾之下招搖過市。

  而蟒袍盛行其實是到了清朝年間,滿清的官員追求富貴,又對原先漢人王朝弄出來的規矩沒那麼上綱上線,所以蟒袍在官員中間逐漸流行了起來,無論什麼官員在極力追崇榮華富貴之物的同時,都會搞一套蟒袍來趕趕時髦。

  所以說,歷史上的包拯並沒有穿龍袍這回事,只不過是電視劇鬧的一出烏龍。在宋朝,官員們的官服都是很樸素。


揹包客愛出行


包拯所穿的龍袍,既不是宋朝的官服,也不是明清時候的所謂袞袍,而是一種戲服!

宋朝官服簡潔大方,主要以純色為主。正三品以上高官為紫色,俗話說,紅得發紫,就是這個意思。三品到五品,穿紅袍,也稱為緋袍。七品以上穿綠袍,九品以上穿青袍。

大家最熟悉的包拯的官職,是開封府知府,全稱權知開封府,即開封府代理市長。後來,包拯又曾經擔任御史中丞,相當於國家最高檢察長。包拯最大的官職是樞密副使,相當於國家副總理、軍委副主席。屬於從二品高官。

因此,包拯在歷史上所穿的官服,應當如下圖


明清時期,官員穿補服,即在官袍 中間貼上一塊,上面是飛禽走獸。也有人穿龍袍,比如皇帝,比如王爺。

至於電視劇中包拯所穿,有人稱之為蟒袍,其實不然!蟒袍真正的樣式不是包青天那種,而是《雍正王朝》中那些阿哥們所穿的那種。如下圖:

像包青天電視劇中,包拯那種服色,無論是文武官員,還是王爺,都沒有人那麼穿。這種服裝真正出現,只有在明清戲曲之中。這包拯的龍袍,比皇帝的龍袍都要炫,實在喧賓奪主,太過分了!

如下圖: 


葉之秋


“龍袍”是皇上的專利品,其他人染指和穿上龍袍都會被砍頭。

“擅自使用皇家之物,尤其是穿龍袍”這是僭越之罪,別說你穿上龍袍,就是你家中藏著龍袍,一旦被朝廷偵知就會被滅族。

比如鰲拜家中藏了件龍袍,最後定罪就有“僭越”這條罪名,只要你不打算造反,最好不要穿龍袍。

不過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除外,他不想造反,卻在喝醉狀態下被手下哥們強行“黃袍加身”,從這以後,龍袍又稱黃袍。

包拯是清官,又是大理寺卿,這裡面的知識他懂,別看包公敢“打龍袍”,但他不會冒殺頭之罪去穿龍袍。也許是你看電視劇《包青天》,覺的包拯穿的是龍袍吧?(如圖)




其實這不是龍袍,包公穿的是蟒袍。

龍袍和蟒袍的區別是:龍袍上面繡的是龍,是皇帝專用朝服,又稱龍袞。顏色是黃色、硃色和紫色。

龍袍上繡有9條龍,胸前、後背各一條,左、右兩肩各一條,前、後膝蓋處各二條、還有一條繡在衣襟裡面。

繡九條龍取意“九五之尊”,從前面看到五條,從後面看到五條,這是因為肩上的兩條前後都能看到。(如圖)


▲龍袍

在古代,龍袍除了皇帝能穿外,郡王以上的也能穿,但不能穿黃色的。

其他官員不能穿,只有得到皇帝的賞賜才能穿,但必須“挑去金龍的一爪”。

到了明朝時,經過改制,龍袍的龍為五爪,四爪為蟒,隨之創造出了蟒袍,包公穿的就是這種四爪蟒袍。也可以說是挑去一爪的“龍袍”。

換言之,分辨是龍袍還是蟒袍,只要看它的爪就可以了(如圖)



蟒袍加身是士大夫一生追求的最高理想,這意味著大富大貴位極人臣,那麼,包公有資格穿挑去一爪的龍袍嗎?

包公(999~1062年)安徽合肥人,是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的進士,考中進士這一年包公28歲。

隨後被朝廷任命為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縣令。

三年後,由於父母年老多病,包拯請求在老家合肥任職,於是被任命為和州(今安徽和縣)稅收官員(稅監)。三年後又要外調,父母不願讓他離開。然後包公就辭去了官職,回家贍養父母。

沒多久父母相繼去世,包公守孝三年。

到1037年才進到京都開封聽選。這一年包公38歲。(包公10年的光陰白白浪費了)

10年後又回到了起點。所幸此時包公無牽無掛,這一年被朝廷授補為天長(今安徽)知縣。

1041年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

經過了10年的努力,(1052年)包公任龍圖閣大學士,這也是人們為什麼稱他為包龍圖的原因。

這一年包公53歲。

包公是63歲去世的,這十年間是包公政治生涯的高峰期,先後擔任了御史中丞、樞密副使等職。

尤其在辦案方面成績卓著,被皇上御賜三把鍘刀。曾經為皇上的母親申冤昭雪,“打龍袍”以撫平皇太后的創傷,這就是歷史劇打龍袍的來源。

綜上所述,皇上賜給包公“挑去一爪”的龍袍是理所當然和情理之中的事,包公穿蟒袍當之無愧,但他不會穿黃色的龍袍。


秉燭讀春秋


我是逐夢,我來解答

關於包拯,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大偵探(少年包青天相關電視劇影響),或者就是包青天(包青天等電視劇)。他是宋朝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百度百科裡對他的評價很到位: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題主提到他的龍袍應該來自於影視形象,影視劇中,他的服裝以黑色為主色,袖上和胸口卻繡上了金色的龍,看起來很氣派。

實質上北宋時期龍袍的圖片卻是這樣: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開始宋朝的皇帝龍袍也是黃色,較為素雅,沒有龍的圖案。

之後的龍袍有了些許變化,如下圖

雖然也會以黑色為主色,袖上和胸口卻繡上了金色的龍,但直接從款式上就能看出來和包拯的所謂“龍袍”差距很大。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包拯的官服應該是怎樣的呢?史書記載,包拯做到的最大官為樞密副使(相當於軍委副主席),按照宋朝官制,是三品以上的官,關於宋朝的官袍如下:

流傳下來包拯的畫像如下

在古代皇帝的服飾都是皇帝專屬的,這龍袍是象徵著尊貴。只要有人敢穿龍袍,都視為是對皇帝的不敬,這是要處極刑的。而衣服上的圖案出現了龍,那也是犯忌的事。在影視形象中,或者戲劇中差距很大,那麼為什麼會有“龍袍”形象的包拯呢?

實際上這龍袍並不是真正的龍袍,只是一種藝術上的形式,只是“蟒袍”,這蟒袍,又被稱為花衣,因袍上繡有蟒紋而得名。古代官員的禮服。上繡蟒,非龍,只因爪上四趾,而皇家之龍五趾,所以四爪(趾)龍為蟒﹐故稱。又名花衣﹑蟒服。也是中國戲曲服裝專用名稱。

從戲曲的角度說,包拯的“龍袍”其實是蟒袍。如果從傳說的角度來說,包拯也是可以穿龍袍的。

在民間傳說中有人認為他死後成為閻羅王,繼續審理陰間的案件。有的則認為他“日斷人間,夜判陰間”,就是說白天在人間審案,晚上則成為閻羅王,在陰間斷案。人死後,靈魂到陰間接受包拯的審判,如果確實是受人陷害,包拯會把他放回陽間活命;如果的確有罪,則被送入地獄受罰。有很多的記載,如

作為閻羅王,也就是地獄的皇帝,也是有資格穿龍袍。


帶志逐夢


包青天

說到中國古代的清官,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北宋名臣。包拯廉潔公正、剛正不阿、不附權貴、鐵面無私,敢於給百姓申冤,被歷代百姓崇敬。

在很多藝術形式裡面,包拯都是穿著一襲有”龍“的官袍。按照古代典法,龍袍只有皇帝才能穿,難道包拯越制了?

包拯的”龍袍“並非皇帝的龍袍

其實,在宋朝時候,朝廷裡的官袍有兩種形制:一、龍袍,也就是皇帝穿的那種,上面繪製的是五爪金龍,並且龍的頭是朝上的,看似在飛躍上升;二、蟒袍,也就是大臣們穿的,上面繪製的是四爪龍,並且龍的頭是朝下的,為下降龍。包拯穿的就是這種蟒袍。除了形制不同,顏色也是不同的,皇帝的龍袍多為金色,而蟒袍多為黑色等。

所以包拯穿的並不是龍袍,也就是一件蟒袍而已。

飛翼君言:每每看到包拯的問題,心中萬分崇敬。一個封建大臣都能為百姓請命,而當今天下,包拯之輩少之又少!


拓跋飛翼


包拯(999-1062)字稀仁,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著名的官員。包拯清政廉潔、剛正不阿、鐵面無私、英明武斷、不貪圖榮華富貴,敢於替百姓伸正義,鳴不平,所以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包青天”,還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的人們也把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為民伸張正義。為其民間傳為黑麵形象,才被稱“包青天”。

說到宋朝皇帝身穿龍袍,為何他也能夠穿得,其實這有兩個區別所在的:古代的官服分為龍袍和莽袍兩種;首先在爪子和龍角上來區分,有四個爪的為莽袍,五爪的是龍袍,皇上穿的是龍頭朝上,為上升龍,而包拯穿的是龍頭朝下,為下降龍。再則就是顏色,皇帝穿的是專屬製作的,就是黃色,其他官服是沒有黃色的,包拯所穿的也是由黑色布料製成的,也就是當時所稱的“莽袍”。如果包拯穿得龍袍與皇上一樣,那豈不天下大亂了。

所以他們的區別就在這裡啦!





飛翔的奮鬥記


提起包公,相信一定是婦孺皆知,在民間包拯具有極高的知名度,而且廣受人民群眾的厚愛。所以人們就通過戲劇、小說、評書等形式了來講述包公的故事,經過人們的不斷加工,包公的故事不但多而且充滿了傳奇色彩,在民間廣為流傳。

其中很多都成了經典之作,甚至一些故事還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著名的《鍘美案》,這個故事講的是陳世美高中狀元之後,隱瞞已婚的事實,和公主成親,後來又派人刺殺帶著孩子上京尋夫的秦香蓮不成,又誣陷秦香蓮,最後被包公平反冤案,進而頂住太后和公主的壓力把陳世美送上龍頭鍘的故事。

這個故事影響極大,很多劇種都有這個劇目,而陳世美這個詞也成了負心漢的代名詞,可是這個故事是虛構的。有人考證陳世美是個很優秀的讀書人,他讀書用功,成績優秀,上京趕考,金榜題名。

當了官之後為政清廉,嚴於律己,深得百姓好評。他的一些同鄉就來投奔他,他非常熱情的予以接待。可是這些同鄉的目的不純,希望陳世美利用自己的職權,為他們安插職位。

這個要求讓陳世美很生氣,但是他並沒有發脾氣,也沒有趕走同鄉而是把他們留在府上,繼續學業,爭取下次趕考能考中。可是這些人並不領情,考試也沒考上。乾脆就離開陳世美,但是又覺得面上無光,於是就編造了一個叫陳世美的負心漢的故事,然後排練上演,一下引起轟動。

於是很多劇種不斷地移植改編,最後成為一出經典劇目廣為流傳。值得一提的是,以醜化陳世美為目的的一個虛構的故事,竟然成就了一出好戲,這也是那些始作俑者沒有想到的。但是後來證明這個考證是錯誤的。

說了這麼多,和包拯穿龍袍有什麼關係?大有關係。包拯是不可能穿龍袍的,那是要殺頭的。可是他穿了,誰讓他穿的?當然是影視劇的導演了,也就是虛構的,就和《鍘美案》、關於陳世美的考證一樣都是後人虛構的。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並不能反映歷史的原貌,而是被加工或者虛構的,所以包拯是不可能穿龍袍的。

至於蟒袍那是明朝時出現的,在北宋還沒有,包拯不可能穿蟒袍,更不可能穿龍袍。封建專制時代,衣分五色。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衣服的顏色、質地、式樣,都是有嚴格規定的,不能隨便穿。

龍袍只有皇帝才能穿,其他人穿了就是僭越,漢朝僭越就是大罪。北宋時代,是封建禮教更加嚴厲,怎麼可能允許一個封建社會的官僚穿著龍炮呢?這都是導演虛構的,是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導演為了吸引觀眾,必定在包拯的造型上下一番功夫,給包拯這樣的正面人物穿上龍袍,顯得包拯更加神威凜凜,這是符合一般觀眾的喜好的,人們都愛清官好官,都希望清官好官當大官,越大越好,最好當皇帝。

所以給包拯穿龍袍是符合普通觀眾價值追求和審美心理的,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穿上龍袍的包拯在劇中更加威嚴神聖,在打擊貪官汙吏和豪門貴族的時候更有霸氣和神韻,更能增強戲劇效果,吸引更多的觀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