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網絡空間中權力的汽蝕理論

一、引子

權力源於變化和運動,是人類控制慾的體現,衡量著實現意志的能力。從人類所處的自然實體空間(針對於人造虛擬空間)而言,人類的意志不得不屈從於自然規律。因此自然空間下,人類的權力是受制約的,是有限的。網絡空間區別於自然空間的最顯著特徵是,網絡空間是人造的虛擬空間。人類的意志可以主宰甚至凌駕於“構建網絡空間的基本要素”;可以發現、利用、更改、構建網絡空間的基本法則。這是在自然空間下,人類的意志所無法延伸至的終極權力,網絡空間具有出現“上帝或眾神”的先決條件。

伴隨信息化的深入,人類的意識將長時間的活動在網絡虛擬空間,人類的慾望和利益訴求將在網絡虛擬空間上伸展、放大、加速和虛化,最終必將會深刻的影響到自然實體空間,並帶來長久、不可逆轉的改變。要素流通、能量交換越頻繁、越充分的生態系統,演進速度越快。拉普拉斯 說,對數、對數表和對數計算尺的發明是“用縮短計算時間延長了天文學家的壽命”。那麼對於政治學科而言,網絡空間是用加速政治進程延長了政治學家的壽命。在網絡空間治理層面,會存在大量有趣的政治現象,亟需具有張力、解釋力的政治理論。然而,這目前還是一塊尚未有人廣泛而深入研究的領域。其中,網絡空間權力的汽蝕理論,正是本文所著力分析和建構的內容。

二、權力運動的新特徵

網絡空間的特殊性,讓權力的運動出現新的特徵。約瑟夫·奈在《論權力》中提出:“21世紀發生著兩種類型的權力轉移:權力過渡與權力擴散”,並指出權力轉移的兩大要素:一是,信息革命會削弱大國的權力並增強小國和非國家行為體的權力,增強最底層權力;二是,最底層權力一直在迅速的轉移。這兩大要素互為因果,突出的體現在網絡空間的權力。

權力的快速擴散是由於權力資源投射入網絡空間後,被網絡空間的組成要素和規則所挾裹,所發生的特殊現象。全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傳統權力格局重新繪製。網絡空間的權力的轉移和分配並非來自於傳統意義上的政治進程或過程,而是根植於網絡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和變革,通過重新塑造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場景,所產生的一種全球性的社會現象。

(一)網絡空間權力運動的加快源於時間和空間的壓縮。一是,網絡空間的信息傳遞幾乎不需要時間。二是,網絡空間的行為體發生相互作用關係時,極大地脫離了地理空間的束縛。

(二)網絡空間權力運動仍依賴於權力運動的管網。一是,把權力運動視作由信息流和控制流所結合起來,而形成的流體,稱為權力流體。二是,把顯性或隱形地支撐著權力運動的理論體系、制度體系、文化體系、組織體系等,視作權力流體運動過程中所必須遵循和依靠的管道或管網,稱為權力管網。三是,權力流體和權力管網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關係。權力管網可視作一套複雜的生態體系,除了對權力流體本身進行束縛和控制外,還會通過不同層級的管網部件,對權力流體的運動進行加速或減速,以及產生其他影響;權力流體通過權力管網來發生作用,並受權力管網的束縛。權力流體對權力管網施加反作用,並造成權力管網的損傷。

(三)網絡空間下的權力管網的脆弱性。一是,權力運動速度的加快導致了權力動能的增加,在部分區域顯著加大了權力流體對權力管網的壓力。二是,權力運動速度的加快導致了管網的局部真空。權力流體總量的不足,將會造成局部真空;權力管網部件對流體速度和方向的不適應,將會造成局部真空。三是,權力運動速度的加快導致了權力汽蝕現象的發生。放大了權力管網設計的不合理性或缺陷,增加了權力管網被破壞的可能性,縮短了權力管網的壽命。權力管網壽命的減少、權力管網的不穩定正是政治進程加速的最根本原因。

三、汽蝕和權力的汽蝕

上文使用了汽蝕的概念,在這裡對相關概念進行解釋和說明,對權力的汽蝕現象進行舉例分析。

(一)網絡空間權力汽蝕理論的相關概念

汽蝕。汽蝕是指流動著的液體由於區域性壓力的降低,形成局部真空,導致液體低溫沸騰產生氣泡,氣泡急劇聚集、流動、分裂、湮滅,產生頻率很高、瞬時壓力很大的衝擊,造成過流部件嚴重損傷、腐蝕的物理化學現象。

微權力氣泡。對特定時間段內的特定事件,起決定性作用的信息或控制措施,一般是由於權力真空造成的。

權力的汽蝕。權力流體在權力管網中快速流動時,由於體系管網固有的缺陷,或者與流體速度的不匹配,導致部分區域管道壓力的降低,形成局部真空,導致權力流體沸騰產生微權力氣泡,氣泡急劇聚集、流動、分裂、湮滅,產生頻率很高、瞬時壓力很大的衝擊,造成過流部件嚴重損傷、腐蝕,導致體系管網的破壞或崩潰。

權力域:權力能有效行使並得到正向反饋的最大區域。

權力的衰減:伴隨權力域的擴大化和權力管網的複雜化,權力流體的信息流出現失真、控制流出現效率下降的現象。

權力增壓泵:利用人趨利避害的天性,所採取的的威逼利誘、潛移默化等措施,從而對人(或組織)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更加強烈的控制力。

權力流體和權力管網,見本文第二章。

(二)網絡空間權力的汽蝕現象

本文僅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進行概要說明。

1.技術的進步將導致信息的集中。2013年6月,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共同披露了“稜鏡”項目。稜鏡計劃(PRISM)是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小布什時期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等情報機構直接進入美國網際網絡公司的中心服務器裡挖掘數據、收集情報,大規模監聽公眾和各國政府機構的通信信息,包括微軟、蘋果、Google、美國在線、雅虎、Facebook、Skype、Youtube、PalTalk等9家國際網絡服務商參與其中。除“稜鏡”項目外,美國還有同等類型和規模的“大道”“船塢”“核子”項目。這四大情報收集計劃牽涉範圍極為廣泛,幾乎遍佈全世界,所使用的技術手段和能力足以監控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監控的信息包括個人及單位的資產、銀行及股票賬戶、資金交易、網絡購物、家庭及單位住址、出行信息、社交媒體、攝像頭監視、聊天記錄、通話錄音、電子郵件、影像照片等在聯網的手機、計算機、服務器上存儲的一切形式的電子信息。情報部門通過對所採集電子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可以對監控對象進行“立體建模”“三維畫像”和“實時定位”,從而影響、控制和打擊被監控的對象。

2.信息的集中導致權力的集中。2011年5月1日,通過衛星鏈路,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作戰室實時指揮、監看了美軍針對本·拉登的獵殺行動。這代表了由於傳遞信息的成本劇降,嚴格的等級官僚組織將逐漸失去存在的價值。最高權力者,將具有對於特定事件的直接控制權,而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授權與分權。因此權力流體將不會經過由等級官僚組織形成的權力管網,從而形成了權力管網的真空;同時,由於發達國家對網絡技術的壟斷,網絡空間將不存在國家主權實際意義上的獨立。網絡強權國家,將具有對於網絡空間特定事件的直接控制權,而並非傳統意義上遵循國際規則和規範,特別是在相對弱勢國家無法進行網絡取證的條件下。從而改變國內和國際政治秩序。

3.網絡空間的技術不對稱性,將改變網絡空間的信息不對稱性,網絡空間的權力集中難以長久維繼。網絡技術創新和變革的速度之快,以至於網絡強權國家也無法在網絡空間長期的保持領先優勢,大量的組織或個人在特定事件同樣具備該網絡空間特定領域的技術控制權。2016年8月,“影子經紀人(The Shadow Brokers)” 黑客組織攻擊滲透進入“方程式”黑客組織(當前全球技術最領先的黑客組織之一,具有美國CIA背景,與2008年伊朗核電站“震網病毒”事件密切相關),獲取了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網絡武器庫中的大量網絡滲透攻擊工具,並對互聯網進行了部分公開。2017年4月,“影子經紀人”黑客組織對互聯網進一步公佈了Windows操作系統和Linux操作系統漏洞文件,以及 “永恆之藍”“永恆王者”“永恆協作”“翡翠纖維”等12種NSA網絡武器。5月12日20時,不明組織通過“永恆之藍”發起的蠕蟲勒索病毒攻擊在全球大規模爆發,並迅速成為近十年來全球最為嚴重的網絡安全事件。據統計,“永恆之藍”勒索病毒事件爆發五個小時之內,病毒傳播擴散至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等一百五十多個國家,超過三十萬臺計算機(含服務器)和自動化控制設備感染。

4.網絡空間信息傳遞脫軌的頻率和影響遠高於物理空間,並直接作用於重大政治事件。2015年美國國會“班加西事件”調查委員會首次查出希拉里·克林頓“郵件門”事件(希拉里在2009-2013年擔任美國國務卿期間“私郵公用”涉嫌洩密)之後,2016年又兩度升級,包括第一次事件升級揭露希拉里“操控媒體、導演遊行、賣官鬻爵”和第二次事件升級揭露“黨內鬥爭、權錢交易、色情間諜”等內容。2016大選年“郵件門”事件的升級直接導致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詹姆斯·科米在2016年10月28日,距總統選舉投票日僅剩11天時,宣佈重啟希拉里“郵件門”調查,對美國大選產生了重大影響,導致原本領先的希拉里最終落敗。

四、結語

本文提出一種權力理論,著眼於微觀社會行為的物理化學變化,用以探討在網絡空間環境下的權力分配的方式和性質。在本文的工作中,僅先描述這個理論的基本觀點;關於具體推導過程和理論檢驗,希望能夠在後面的工作中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當前,由於工作進度等原因,部分研究還不夠深入。即使在理論的描述方面,還尚有很多細節交代還不夠清晰。筆者計劃在後續工作中,再體系化的闡述對這項權力理論的初淺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