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值型理財是啥東西?

zhm_327439078


你好我是清韻一聲,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一定的幫助。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淨值型理財產品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淨值型產品那些事吧。

預期收益型產品VS淨值型理財產品

提起理財產品,大家的第一反應往往是“30天預期收益4.6%、91天業績比較基準5%”這樣的字眼。確實,這些年為了迎合老百姓的喜好和需求,金融機構推出的理財產品,很多有著預期年化收益率和固定投資期限。

但是實際上,預期收益類型產品對於投資者而言,就像個“黑箱子”,買了之後就兩眼一抹黑,投資的基礎資產的運作情況和風險情況並不能及時反映到產品的價值變化中,進而實時呈現在投資者面前,投資者根本無法得知自己承擔的真實收益和風險大小。

淨值型產品則不同,它沒有明確的預期收益。產品收益以淨值的形式公佈,能準確、真實、及時地反應出底層資產的價值。投資者根據產品實際的運作情況,享受收益或承擔虧損。不僅更有利於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還有利於資產管理行業的健康發展,消除因為產品投向不透明而導致風險隱患,眾所周知這兩年市場上暴雷的基本都是固定收益產品。

·

什麼是“淨值”

何謂“淨值”,對於廣大基民和股民來說,淨值不是新鮮詞了。打開資管機構的官網,通常披露的都有:單位淨值和累計淨值。單位淨值,是指當前的基金總資產除以基金總份額。其計算公式為:基金單位淨值=總資產/持有份額。

看不懂?我們試著這樣理解,理財產品的本質,就是把投資者的錢集中起來,去做投資。也就是說,基金經理(投資經理)是在幫我們運作金融資產,比如代為買入/持有/賣出等,因此,理財產品實際上是一些證券、債券或者還有其它內容的金融資產組合。

那麼,這個資產組合以什麼形式來計價呢?

沒錯,淨值!

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特點

因此,所謂淨值型產品,是指發行方在發行相關的資產管理產品時,無明確預期收益率,產品收益以淨值的形式實時對外公佈,投資人根據產品運作情況享受浮動收益的產品。


舉個例子

淨值型產品的初始淨值設為1,當投資組合有盈利或虧損的時候,淨值就會發生變化。比如:產品的總資產價值盈利20%,淨值就變為1.2;虧損10%,淨值則為0.9。投資者根據產品淨值的變化享受收益或承擔虧損。

保本產品不復存在

WHAT?還可能虧損?

是的。其實以前市場上的理財產品,也是有相當一部分是不保障本金、且不保障收益的,但投資者一般會默認為預期收益最終能實現,在實際操作中,金融機構出於增加客戶黏性和維護自身聲譽的考慮,往往在產品虧損時,仍然會按照既定的預期收益率兌付收益。這完全背離了資產管理的本質特徵,不但使風險在金融體系累積,還產生了道德風險。


當然,最讓人放心的是,淨值型產品沒有固定收益產品裡的那些道德風險隱患,比固收更安全。

希望可以幫到你,關注瞭解更多財經知識

:Z


清韻之聲


淨值型理財沒有預期收益率,收益體現在理財產品淨值的增長,但是淨值型理財並不是新事物,她一直都存在!

01 淨值型理財≠銀行理財產品

不同的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都不相同,基金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叫做基金,證券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常叫做資產管理計劃,而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就叫做理財。

從廣義角度上來說,只要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通過淨值的形式來體現,這個產品就可以說是淨值型理財產品,最常見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就是基金,基金每天產生的收益或損失直接表現在淨值漲跌上:淨值上漲代表收益,淨值下跌代表虧損;

實際上,一些資產管理計劃、信託產品有預期收益型產品,也有淨值型產品,兩者是共存的;

目前常說的淨值型理財,通常特指銀行淨值型理財,用於區分過往銀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但是投資者需要理解,淨值型理財≠銀行理財產品。

02 業績基準與收益計算方式

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對應的是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概念,而淨值型理財產品有一個業績比較基準的概念。

首先:業績比較基準是金融機構根據相關產品過往業績給出的一種參考,不是產品實際收益率;其次,業績比較基準是收取業績報酬的重要基準。 當產品實際收益率超過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時,金融機構可能會從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那部分收益提取一部分作為額外的收費,那就是業績報酬,也叫做超額管理費。

其次:淨值型理財產品沒有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概念,也少有固定的投資期限,收益完全取決於淨值的增長,淨值型理財的收益是根據淨值的變化測算的,舉兩個案例:

案例1:購買理財時淨值為1.120,贖回時淨值為1.148,時間間隔180天,那麼收益率=(1.148/1.120-1)/180*365=5%;

案例2:購買理財時淨值為1,贖回時淨值為1.08,時間一年,那麼收益率=(1.08/1-1)/365*365=8%。

03 淨值型理財產品的風險

部分銀行理財投資者對銀行淨值型理財望而卻步,他們會認為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和基金一樣,存在很大的風險,這裡存在兩個誤區:

1、淨值型理財產品是一種產品形式。理財產品是否有風險,取決於金融機構的投資管理能力,關鍵取決於產品投資標的物,這和理財產品的形式沒有關係。即使是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倘若投資標的物出現兌付問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也會出風險;

2、不同的金融機構理財產品投資範圍不一樣。投資於債券的債券基金出現過虧損案例,收益波動也比較大,投資者擔心銀行淨值型理財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實際情況是,銀行理財的投資範圍和債券基金不一致,常用的估值方法(攤餘成本法)也有別於基金,在多種因素影響下,銀行淨值型理財和基金的風險特徵有較大區別。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產品也存在這個現象。

04 總結

1、以淨值來體現產品收益情況的,都可以稱為淨值型理財;

2、業績基準不等於產品收益,投資者購買淨值型理財產品需要關注產品實際收益;

3、常說的淨值型理財往往特指銀行淨值型理財;

4、淨值型理財只是一種產品形式,和風險沒有絕對的關聯;

5、任何理財產品的風險都是取決於產品的投資標的物,這才是投資者需要真正重視、關注的要點。

私行小學徒期待您的交流與關注!


私行小學徒


沒有淨值型理財,你所說的應該是基金,

基金單位淨值,是指當前的基金總淨資產除以基金總份額。其計算公式為:基金單位淨值=總淨資產/基金份額。

基金單位淨值即每份基金單位的淨資產價值,等於基金的總資產減去總負債後的餘額再除以基金全部發行的單位份額總數。

開放式基金的申購和贖回都以這個價格進行。封閉式基金的交易價格是買賣行為發生時已確知的市場價格;與此不同,開放式基金的基金單位交易價格則取決於申購、贖回行為發生時尚未確知(但當日收市後即可計算並於下一交易日公告)的單位基金資產淨值。

簡單一個案例

以前買100股某基金要100多元,70元就能辦到。從事廣告傳媒工作的劉小姐,今夏正忙著增加自己基金的份額。25日,劉小姐面對記者採訪時說,和姐妹們逛街時幾度想“血拼”,最終都忍了,她每月都要省下2000多元打到基金賬戶上。2月份,劉小姐實現了從月光族到基金定投族的華麗轉身。

因為沒時間看股票,劉小姐選擇認購了某指數基金。“隨後大盤一直猛跌,這隻基金淨值也跟著跌,最開始有點慌,後來發現是好事。”劉小姐說,由於自己進場時成本價為0.9060元,而淨值高點也只有1元冒頭,因此想賺錢必須再降低自己的成本,基金行情的低迷成全了她。


價值投資人齊仔


通俗一點說,淨值型理財你可以當成股票了。價值隨時變化,買賣相對方便。

沒有預期回報率,沒有投資期限。

當然這個中間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我們先不細究了。


和淨值型理財相對於的就是盛極一時的攤餘成本理財

這個概念解釋起來也不是一兩句話

舉個例子

現在的餘額寶,每天產品的淨值都是1塊錢然後加上買入以來的收益。

讓他們看起來很像存款

這就是攤餘成本理財

未來這種理財,由於有剛兌的嫌疑

慢慢會被監管機構給趕出市場、邊緣化


不過投資產品的風險本身是不會因為淨值型還是攤餘成本型而變化

還是看底層資產的風險怎麼樣


財經多知道


淨值型理財產品,指按照份額髮行並定期或不定期披露單位份額淨值的理財產品

適宜人群

淨值型理財產品,是按照份額髮行並定期或不定期披露單位份額淨值的理財產品。適合有一定的風險承擔能力、追求更高收益的人群。

產品特點

1、運作透明度高

淨值型產品定期披露產品運作公告,投資者在投資期內可準確掌握淨值型產品的投資情況及產品淨值等信息,產品運作透明度高;

2、 真實反映投資資產的市場價值

淨值型產品投資資產流動性高,估值更為透明,在市值法的估值體系下,淨值型產品淨值可直接反映出投資資產的市場價值


六叔理財


淨值,指的是每一單位(或份額)的理財產品,所對應(以現價計算的)資產的價值。計算方法是:總資產/持有份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