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軍:沒有天生創業者

最近,成都市工商聯、成都晚報、

各企業家協(商)會聯合發起了一場關於成都“十大傑出青年企業家”的大型採訪展示活動,三十位候選人名單當中,一名西裝革履、形象紳士的董事長格外吸睛。

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時代,

機會和好運往往都會對美好的事物多一絲眷顧,於是我們的目光,自然也忍不住在他的資料上多停留了幾秒。

他是李軍,候選名單裡唯一一家會展文創類企業的創始人。

從2012年創辦成都勵翔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短短5年時間,帶領公司從0起步做到年收過億,成為西部地區會展業首家掛牌上市企業。

1

1999年,李軍考入成都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

那時候他可能還沒意識到,

創意設計出身,今後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

當時,中國會展行業進入飛躍發展階段,

越來越多的國際會議選擇在中國召開,

西南地區當中,

最富經濟活力的成都會展經濟勢頭最旺。

而對於會展業來說,創意設計太重要了!

展示活動的信息,

大部分最終要以視覺化的形式呈現出來,

設計這一專業技能,

也成為進入行業、獲得機會的一個切入口。

“展會應該是多維度的,我們也提整體運營,

但創意設計能代表客戶訴求的集中體現,

其實在客戶心裡已經有了他的思路和想法,

他就希望你能夠把他想的東西表現出來。”

創意設計這項技能點,

成為了李軍之後事業發展過程中,

升級打怪的得力武器,

也註定了勵翔從一開始,

走的就是會展專業化路線。

專訪李軍:沒有天生創業者

2

大學畢業以後,李軍進了一家雜誌社,

從一員小將一路做到了視覺總監、副主編的崗位。

雜誌起初叫《玩轉成都》,走的是野路子,

沒刊號,游擊隊,丟到茶樓裡被人翻的那種,

有點像現在各大自媒體的線下版本。

但因為做的好,被政府發現了,

給了一個刊號,雜誌社被收編成了正規軍,

改名《天府成都》,定位要做成一本城市雜誌。

李軍作為視覺總監,在產品的把控上力求完美,

品質賣相也都很不錯。

但做紙媒的人都清楚,

雜誌的運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到了2005年,由於後續資金投入力量不足,

雜誌還是沒能支撐下去,解散了。

這是李軍履歷中唯一的一段“打工”經歷,

跟隨著雜誌社的一路轉型、期間歷經的各種折騰,

也讓李軍明確了他的興趣所在:

“做一本城市雜誌並不是我的夢想,

把雜誌社做成功才是”

對產品質量的態度、一條道走到底的韌性、

超出崗位職責的大局意識,

這些正是一個天生的創業者,所需要具備的元素。

專訪李軍:沒有天生創業者

3

其實還在雜誌社的時候,

李軍就開始接觸到了“會展”。

那會兒因為不盈利,甚至連工資都很難發出來,

就在雜誌社惆悵的時候,

得知成都要舉辦一場高規格的國際會議,

召集了很多活動公司、廣告公司比稿,

方案丟了一桌子,領導們卻沒一個滿意的。

“這麼大個成都,難道就找不出來一家

會做國際會議的創意設計公司嗎?”

李軍覺得這是一個機會,通過主管部門的推薦,

李軍代表雜誌社,參與了項目比選,

當時,李軍在會展行業還是菜鳥一枚,

做方案時,不懂就去學習、研究、思考、死磕,

不負期待,方案拿出來,果然通過了。

因為此次的成功,

隨後,李軍陸陸續續又被推薦做了三四個會展項目。

能夠快速領會摸清甲方的需求,

並用專業技能完美呈現出來,

尤其對於會展、廣告這些創意服務型行業來說,

是特別難能可貴的。

或許,李軍天生就適合吃這碗飯。

專訪李軍:沒有天生創業者

4

雜誌社散夥後不久,

當時幫李軍做執行的那家廣告公司老闆

不斷向他拋來了橄欖枝。

那是一家作坊式的廣告製作公司,

非常需要一位李軍這樣的技術合夥人。

李軍彼時已經看準了會展行業未來的發展,

也期望在會展行業

將自己的專業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將創意淋淋盡致的展現。

就這樣,李軍開始了他的合夥創業之路。

和現在風口上的內容創業觀點一致,

李軍認為公司必須得走垂直化專業化路線。

於是在加入後,首先對公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改名字,從廣告公司改為會展公司;

搬辦公室,從小區居民樓搬到商住寫字樓;

擯棄作坊式的經營模式,一切都往規範化上靠。

他們兩個,一個拓展客戶,一個專門做產品開發,

二人雙劍合璧,優勢互補,

在成都會展行業內傳為一段佳話。

公司規模在逐漸擴大,業務也在蒸蒸日上,

但他們的最初共同的理念卻開始發生了變化。

一個嫌會展行業壓力大,賺錢辛苦,

想試水其他領域,

但此時的李軍已經感受到了會展行業的未來

和自己存在的價值,他決定在會展行業走到底。

因為經營理念的不同,合夥人執意要分家,

2011年12月,一場氣氛沉重的投票大會後,

李軍和一群信任並支持他的兄弟,離開了公司。

專訪李軍:沒有天生創業者

5

2012年3月,李軍帶著他對會展行業未竟的夢想,

成立了成都勵翔公關服務有限公司。

公司創立初期,最大的困難就倆字:生存。

李軍原本不是業務型的人,

在此之前,他一門心思主要搞創作,

跟客戶打交道的事兒都交給合夥人,

但現在,為了公司能活下去,

他必須逼著自己去改變。

“在這之前我是最怕去見客戶,拓展業務的。

如果說今天有個項目要談,

那我今天出門之前,

都要給自己做半天的心理建設工作。”

而現在,勵翔80%的業務,

都扛在他一個人的肩上。

“改變的過程都是痛苦的,

但責任逼迫著你必須要去改變,

如果你不是公司老大這個角色,

你是有機會給自己找理由的。

但不管是要去面對一些自己不想面對挑戰,

還是個人要做一些非常困難的改變,

但凡偶爾有想放棄的念頭,我連說都不敢說。”

按照每天工作14小時計算,

3年時間,遠遠超出了10000小時。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

提出過一萬小時定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

並非天資超人一等,

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大概三年的時間錘鍊,對李軍個人而言,

狀態發生了一個鉅變。

“從前一直埋頭走路,從那時候學會抬頭看天,

很多東西開始想的更透,看的更徹了。”

同樣的改變也發生在勵翔。

前三年,和大多數成長型公司一樣,

勵翔隨著行業大環境、按著自然規律走著,

業績以每年20%-30%的速度平穩增長,

到了2015年,實現營收翻倍,

開始承接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對話會

等大型國家級展會,

創多項西部會議服務記錄,

刷新了國際大會的行業標準;

2016年,勵翔再次實現跨越發展,

成立重慶公司、全案完成世界航線大會,業績直接翻了兩倍;

2017年,勵翔完成股改,重塑組織架構,

更名為勵翔文創股份,

併成立了勵雲數字傳媒、勵合創聯等子公司,

開始佈局在文創等領域橫向發展;

2018年,勵翔在新三板正式掛牌,

併成功執行承辦了“西洽會”,

公司正式升級為會展活動整體承辦運營服務機構。

對於個人以及公司的成長和發展,

李軍認為都是有著“因果論”的。

市場大環境會給你機會,

但機會來了也要能夠抓的住,

“勵翔經過前三年的鋪墊,

在甲方面前得到了足夠的信任,

做好了事情,才得到了口碑相傳,

才有後面的各種機會,

種什麼因才會結什麼果,

而果,又是下一件事的因。”

專訪李軍:沒有天生創業者

6

會展行業的屬性,

決定了它並不是一份輕鬆差事。

時間趕,很多東西不到最後定不下來;

突發應急狀況多,

本來不在計劃內的事兒,臨時空降是常態;

每做完一場項目,都像打了一場硬仗。

尤其對於李軍來說,身上的角色那就更多了,

董事長兼總經理兼創意總監,

時不時還得衝項目一線,

以及拓展市場、資源、客戶。

“身體上會覺得疲憊,因為時間總不夠用;

腦殼裡壓力會有點大,因為公司面臨升級轉型,

管理、運營、戰略等各個維度上

都需要更科學、更現代”

但在心裡,李軍說他從來都感到輕鬆,

因為對於要做的事情非常明確,

對於目標非常清晰,

那就是不忘初心的走下去。

前幾天,剛剛過完40歲生日的李軍

收到了兩個禮物,

為了找一個滿意的位置擺放這兩樣東西,

他甚至悄悄把辦公室櫃子裡

原本擺放的各種獎盃統統挪開了。

這兩件禮物,一個是阿童木,一個是擎天柱。

這分別是朋友和團隊同事眼中的他,

像是有著一條鐵臂,肩膀上什麼都能扛得住,

像一臺永動機一樣,不知疲倦,

身上肩負著責任與信念,

充滿正能量,又保持著天真。

專訪李軍:沒有天生創業者

就社會層面而言,

李軍是一個做的還不賴的優秀企業家;

就個人層面而言,

他是一個始終保留著內心情懷的人。

採訪最後,我們問道:

“李總,你覺得你成功嗎?”

李軍斬釘截鐵的回答:“沒有”

我們好奇的問:“可是在常人眼中,

你富有夢想、事業有成、家庭美滿,

這些都是成功人士的標配呀?”

李軍不假思索的說:

“我想要的是人生的成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在50歲之前

把勵翔做成一家真正成功的企業,

50歲之後,能拿起畫筆,周遊世界,去畫去想,

在60多歲的時候,

希望還能夢想成為一名藝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