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看釋迦摩尼成佛,我們能悟出什麼?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姓喬答摩(過去譯為瞿曇),名悉達多,生活年代在公元前7世紀~前6世紀。東南亞佛教國家曾以公元1956年作為他涅槃2500週年紀念,按照這個說法,釋迦牟尼去世於公元前544年,而生於公元前624年,大約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時代,有的學者還算出釋迦牟尼比孔子早逝7年。

悉達多出生於釋迦族聚居的迦毗羅衛城,這個地方位於喜馬拉雅山下,在今尼泊爾境內,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為淨飯王;母親是天臂城主的女兒摩訶摩耶。印度古代風俗,婦女要回到孃家分娩,摩耶夫人在臨產前回到與迦毗羅衛隔河相對的天臂城途中的蘭毗尼園(也在今尼泊爾境內),生下了王子悉達多。7天以後,摩耶夫人去世,悉達多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養。

悉達多從小在宮廷內長大,所受教育嚴格,生活豪奢,成年後娶了同族摩訶那摩長者的女兒耶輸陀羅為妻,生了一個兒子,名叫羅喉羅。

悉達多家族雖屬於剎帝利種姓,但由於當時印度農業、工商業的發展,新興的奴隸主大國不斷髮動對小國的兼併戰爭,還有一些曾受婆羅門壓迫的賤民在社會動盪中走上了統治地位。日益尖銳的矛盾展現在這位養尊處優的年輕王位繼承人面前,引起了悉達多太子的思考。即使在出遊四門的娛樂中,他所見到的生、老、病、死等不可解脫的痛苦,在時刻折磨著他;甚至陪伴他歡度良宵的妃嬪們的柔姿媚態,在他眼前也都化作了魔鬼夜叉般的醜惡。展現在他面前的現實世界是弱肉強食和爾虞我詐。這一切都成為他佛家思想認識論的出發點。排除神話的種種渲染,悉達多確實放棄了王位的繼承權,逾城出走了,成為佛教的第一個出家人,這年他29歲。據說,在眾多的世間痛苦面前,他曾在北門得到一位沙門(修道者)的啟示,使他肅然起敬,從而採取了出家的行動;他剃除鬚髮,披上袈裟,也成了一位尋求解脫的沙門。

走失了太子的淨飯王,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選派了同族子弟僑陳如等5人,也出家成了沙門,和悉達多太子結伴,並隨時進行照顧。

太子出家是為了尋求解脫生死、摒除苦惱的方法。他拜訪了毗舍離、摩伽陀等地的許多著名的苦行者和沙門,未能得到使他滿意的答案。後來,他又經過在苦行林中的6年苦修,非但沒有得到解脫,反而弄得皮骨相連,像似一具活的骷髏(後來佛教所供奉的一種極瘦的釋迦像,就是為了紀念這個時期的釋迦苦行像的)。於是,他帶著僑陳如等5人走出伽耶城南優樓頻螺村的苦行林,在尼連禪河洗淨了身體,飲用了一位牧羊女供養的乳糜,恢復了體力。僑陳如等人看到了這些情景,以為太子放棄了追求,便都離他而去,北渡恆河,到鹿野苑去修行。

其實,悉達多太子並未放棄初衷,他堅定信心,走向伽耶城外的畢缽羅樹下靜坐,苦思冥想,以求人生苦難的解脫方法。這是一個激烈而痛苦的思想鬥爭過程,要把種種現實生活中的邪惡和誘惑加以排除,從而達到清淨的思想境界。在“若不成佛道,決不起此座”的大決心之下,他終於在天將破曉明星出現的時候,頓然徹悟,確信已經尋求到了人生痛苦的本源,可以斷除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嗔、痴惹起的種種煩惱不再發生。

以此為界,悉達多太子終於成道,成為佛陀。後來就把這一樹下省悟的過程形象地說成是群魔亂舞,其對悉達多太子進行種種勾引和誘惑,而悉達多太子不為所動,終成正果。這個過程,也就叫作“降魔成道”。這一年悉達多35歲。

因為佛陀是在畢缽羅樹下成道的,後來畢缽羅樹就被稱作“菩提樹”。“菩提”是覺悟的意思。在此後的漫長時期內,佛教在興起偶像崇拜以前,菩提樹及其雕刻繪畫的形象已是皈依佛教徒眾們頂禮膜拜的聖物。

我們之所以較為詳細地敘述了釋迦牟尼成道的過程,是為了從中醫角度得出一個結論:哲人所創立的思想體系,是源於生老病死的痛苦而激發出的。時至今日,即便是現代醫藥學,也未能離開對生老病死的研究和實踐。

從中醫角度看釋迦摩尼成佛,我們能悟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