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情景交融,流傳遠久,廣為後人稱賞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謝朓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這首詩寫晚登三山眺望京邑而勾起的無限愁緒。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長江南岸,山有三峰,南北相接,故名“三山”“京邑”,即指蕭齊京城建康。這首詩究竟寫於何時,現在通行的注本多不加說明。從詩中所流露的情緒看,很可能也是出守宣城途中之作。


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情景交融,流傳遠久,廣為後人稱賞

謝朓

《文選》李善注《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詩引《水經注》雲:“江水經三山,又湘浦(一作幽浦)出焉。水上南北結浮橋渡水,故曰板橋浦。江又北經新林浦。”可見,三山就在板橋附近長江南岸。詩人此次去宣城,從建康出發,經新林浦,至板橋,然後系舟登岸,《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當成於此時。“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湔”即漏水,發源於陝西藍田縣,澆經長安,過灞橋。瀾,又作“霸”。“涘”(si),水岸。漢文帝的陵墓在長安東,名霸陵,故王粲《七哀詩》說:“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河陽”,縣名,故城在今河南孟縣西;“京縣”,指西晉京都洛陽。潘岳《河陽縣作二首》說:“引領望京室,南路在伐柯。”


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情景交融,流傳遠久,廣為後人稱賞

《文選》

謝朓這兩句詩,顯然是以王粲離別長安,潘岳離別洛陽時的情景來喻託自己離別京邑建康時的心境。王粲詩說:“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道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他離開長安是因為軍閥混戰,不得不到避遠的荊州去避難。潘岳詩說:“昔倦都邑遊,今掌河朔徭。登城眷南顧,凱風揚微綃。”他離開洛陽,出任河陽縣令,實因“才名冠世,為眾所疾”,故“負其才而鬱郁不得志”。謝朓離開建康,到時京城不遠的江南大郡宣城去任郡守,本來不是什麼貶黜,他當時頗受齊明帝蕭鸞器重,連他自己也承認“受恩高宗(明帝廟號)”。但他心情為什麼這樣抑鬱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對京都有感情嗎?前面已經說到,蕭鸞入滋並不名正言順,謝朓的政治處境是十分尷尬的。這首詩雖然寫的是對京邑的依戀之情,但其中深藏的政治苦悶,還是隱約可見的。


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情景交融,流傳遠久,廣為後人稱賞

謝朓

“白日麗飛亮,參差皆可見。”“麗”,附著“飛甍”,騰空飛聳的屋簷;“參差”,形容屋簷商低不齊。這二句寫站在三山頂上企望建康城內,只見陽光照在騰空而起的屋宇上,高高低低,歷歷在目。寫的是遠望,映入眼簾的當然只能是城內最顯目的建築物;不可能看得更細,如果連街道市容都寫到,那就不符合視覺真實了。

“飛甍”的“飛”字用得有神,生動地寫出了屋宇高聳的氣勢。“麗”是附麗,亦兼有明麗的意思。騰空飛起的屋宇,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顯得十分壯觀。“參差”雖是形容屋宇的高低錯落,亦有眾貌紛陳,多姿多彩的含義。總之,這兩句詩,突出地寫了建康城內壯美繁富的遠景。“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復春洲,雜英滿芳甸。”“綺”,錦緞。“練”,白綢子。“覆”,蓋。“雜英”,雜花,野花;“芳甸”,洋溢芳香的郊野。這四句詩是寫建康城郊春日黃昏的美麗景色。


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情景交融,流傳遠久,廣為後人稱賞

白日麗飛亮,參差皆可見。

實際上,詩人登望的三山亦包括在這個範圍內。這短短二十個字,從視覺、聽覺、嗅覺諸方面寫出了建康城郊江山秀美的生動圖景。“餘霞”句:太陽已經落山,夜幕即將降臨,這時晚霞映照江天,一片一片地鋪展開去,宛如色澤鮮豔的錦緞,令人心曠神逸,浮想聯翩。這是仰視江天所得,下句“澄江靜如練”是說,清澄的江水,靜靜東流,好象一匹白練。這裡,“澄”、“靜”、“練”在感覺上是配合得當的,因為江水只有“澄”(視覺上的清澈)才可能“靜”(聽覺上的靜謐);否則,如果江水奔騰呼嘯而去,那就沒有清澄可言了。況且,也只有既“澄”且“靜”,大江在暮色蒼茫中才會映發耀眼的白光,宛如一匹白練,在建康城邊飄然東去。這二句寫江天暮色,精巧細微,生動真切,雖無一字直言其“暮”,然而字字透出江天傍晚的特有景色來。


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情景交融,流傳遠久,廣為後人稱賞

澄江靜如練

詩寫得這樣美,但畫面的色調是清新流麗的,並不象謝靈運那樣慘淡經營,施以重彩濃墨。故人們品評謝朓山水詩時,往往以“清麗”(蕭子顯)、“清發”(李白)、“清綺”(陸時雍)、“清俊”(沈德潛)稱之,這正是謝朓山水詩呈現出來的畫面待徵,也是詩人追求的理想美學境界。李白對謝朓這兩句詩十分傾慕,曾於金陵城西樓吟詩道:“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沈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上二句寫江天向晚之景,下二句則寫郊野春色了。“覆”字極言喧鳥之多,“滿”字極寫雜英之眾。上句說春洲被喧鳥蓋住了,下句說芳甸無處不長滿野花。將春郊傍晚時分的景物寫得繪聲繪色,使人感到熱烈、飽滿,富有生機。


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情景交融,流傳遠久,廣為後人稱賞

霞散成綺

“餘霞”二句表現江天之“靜”,“喧鳥”二句則從“喧”、“愛”、“滿”等字中透出“動”的生氣來。這一靜一動,互為映襯,確有相得益彰之妙。“去矣方滯淫”等六句:上面六 句描寫建康城內、城郊的景物,這六句則是直抒胸臆了。“方”,將;“滯淫”,久留,王粲《七哀詩》雲:

“荊蠻非我鄉,何為久滯淫?”“懷”,想念;“罷”,停止。“佳期”,返回京邑的日期;“悵何許”,悵望多少日子。“霰(xIan)”,雪珠。“鬟(zh)”,黑髮。這六句詩寫對京邑的依戀,大意是說:去宣城而久久地在三山停留,思情縈懷,連歡宴也作罷了。至於歸鄉之期,那該悵望多少日子啊,實際上是歸期難測,怎不催人淚下!大凡有情之人,誰不因思鄉而望白了頭呢?寫對故鄉的深情,纏綿悱惻。


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情景交融,流傳遠久,廣為後人稱賞

宣城

這六句與前六句在詩思上是前後連貫的,前六句寫京邑內外的美景,流露出對故鄉的深情厚愛;正因為如此,後六句寫離別的依依之情,才不會是無源之水。這種因果關係,使得該詩在寫景和抒情上顯得和諧、統一。這大概也是這首詩能夠流傳遠久,廣為後人稱賞的原因之一。

作者介紹:我是“陳晨愛睡覺我”,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