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詞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虛實結合

​意境的理論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特有的一種理論,是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用來抒發情懷的一種方式。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尤其注重意境美在自己作品中的展現,以及通過文字給其他人帶來的情感上的滿足感和愉悅。這不僅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一個重大標誌,更是作者在作品當中把主觀思想和客觀思想進行的一種更好地融合。

中國古代詩詞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虛實結合

意境的概念和形成

1.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指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創造所達到的一種更深層的藝術理解,是對作品產生的一種令人感悟、虛無縹緲的藝術境界,也是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將主觀情感和客觀的實際生活聯繫在一起。使二者能夠更好的有機結合,更好地將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顯露出來,也能夠使讀者在情感的高度上與作者產生共鳴,給讀者創造無限的想象空間。意境的概念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定義,只是在作品中蘊含了很多種作者表達內心情感的表現手法,來更好地創造出一個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生動的思維情感世界。


中國古代詩詞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虛實結合

2.意境的形成

意境的形成可以看成是一個通過結合文學的形象和文學中表達的作者情感描繪出的一個思維空間。意境理論在我國古代的應用也是源遠流長,在很多著作當中就已經有所體現,《周易》和《莊子》對意與象、言與意的觀點就有所闡述。文學作品中有很多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語言再高妙也還是需要有意的隨和才能真正體現作品中真正的情感。

中國古代詩詞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虛實結合

意境特徵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體現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種作者將情感畫面和眼前的景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描寫來引起作者的思緒進而感染讀者。

在一些文學作品當中,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也有很多,比如陶淵明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中,通過對客觀景物的描寫,抬頭就可以見到南山,顯得那樣的怡然自得,將作者內心的閒適心情也直接表露了出來。還有一些情感是間接性的,將作者的情感蘊藏在描寫的景物當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別自己的好友孟浩然,表達對朋友依依不捨的留戀之情。看著友人的船隻慢慢的消失在長江的盡頭,浩瀚的長江和友人的船隻作為背景來渲染孤獨、荒涼的氣氛,構造出了一幅悽慘的送別畫面,這裡作者並沒有將情感直接抒發出來,而是通過對孤帆、遠影和長江的描寫將內心的情感蘊含其中,詩中藏情。

中國古代詩詞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虛實結合

有些作者也會將情感和景物融合在一起,情景相融,使作者在景物和情感的融合中得到互通,就是所謂的情景並茂。“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作者在這首詩的前兩句中將“月落、烏啼、晚霜、江邊的楓樹、漁火以及船上的客人”六種景物進行了描寫,將這幾種景物構成一幅淒涼的畫面來表達出自己內心濃濃的的鄉愁。後半句中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在船上臥聽鐘聲時的夜不能寐,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2.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也是很多作者為了更好地表達主題,通過這樣一種表達方式來展現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內心情感的表現手法,也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意境的一個主要特徵。

中國古代詩詞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虛實結合

葉紹翁在詩句“春色滿園關不盡,一枝紅杏出牆來”一句中,很好地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前兩句描寫了作者訪友不遇,無法觀賞園子裡的景物,正在很掃興之際卻發現有一枝紅杏從牆內伸出來,這就使作者對園內的景物產生了很多聯想,“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景中含情,虛實結合,只通過一枝紅杏的描寫就使作者聯想到園子裡更加茂盛的景象。

又如賈島在《劍客》一詩中,“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表面的意思是作者磨了十年的寶劍一直都沒有試過,今日便把寶劍拿出來看看可否派上用場,然而這只是作者表述的實際景象,而其實內心真正表達的確實作者十年寒窗苦讀終不得重用,表達內心期望得到重用的遠大抱負。這層意思作者並沒有在詩句中表達出來,而是通過“磨一劍”的實際情景聯想到自身表現出來的。

中國古代詩詞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虛實結合

總的來說,意境理論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在古代就被很多詩人們所重視,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對於意境的表達特徵也是豐富多彩的。所以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當中意境特徵表達方式的研究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也有著很大的意義。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