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一中国妈妈辅导孩子作业至崩溃跳河,大家对此有何感想?

老秀才109566801


亲子关系是长期形成的,疫情只是放大而已。

妈妈和孩子是一个系统,彼此作用,他们的互动交流很难说是谁的问题。

妈妈的采取行动表达自己的无助和绝望,而不是语言,这也说明她的情绪管理没有有效的方法。

妈妈没有支持系统啊。

昨天厦门有一个初二男孩因为作业弑母伤父,这两件事性质一样,可以看看我的另一个观点


海英的解忧杂货铺


我是一个三年级宝妈,那是深有体会啊!往年孩子学习我基本没有操心过,孩子在班里基本保持中上左右,(我已经很满意了)不料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突然我在家里担任了辅导孩子学习的重任了,第一天上岗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个祥和的妈妈。哈哈。事实证明祥和的妈妈只能表现在平时、在辅导学习这块那是不会有祥和的妈妈。接下来的几天真是鸡飞狗跳来形容,孩子哭、我也哭、互相生气对方。现在我儿子写作业的时候就把门反锁起来根本不让我进去,不知不觉之间我和儿子的关系已经在悄然的发生了变化。孩子已经不太愿意和我交流了。作为妈妈来说真的好难过,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老公安慰我说:放手!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做主。我想想也是,我们小时候父母哪有时间关心我们的学习怎么样、只要每晚能在家里看到没有丢就不错了。我们小时候很开心的。不是也能自觉的完成吗,为什么现在轮到我的孩子我却不能给他们自由。终归是我们深知现在的社会残酷、就想让我们的孩子在小时候就能多学习一点。以后能少受一些苦难。孩子,我们是爱你的,比爱自己还爱。我们一起加油成长![微笑][微笑]



刘小姐的日常生活Live


过分的爱是对自己的极大伤害……我有深切体会,我让我儿子锻炼身体,他不,给他教授我最受益的太极拳,气功,六字诀他不!我让他多喝水,甚至把水放倒他面前,他不,我让他别老玩手机打游戏,买了好多书给他,他不看,我让他早点起床,他不……让他要想过好必须有所追求……他无动于衷……我充满了生气和无奈!我觉得我已经受到了伤害……所以人各有志,人各有路……亲人何必互相伤害呢


远方更美


她也是从幼小过来的,然而非主观用自己成人的理解能力来要求孩子,这本身就是严重错误的。

孩子的资质和领悟能力,不管你承不承认,是真的不一样,甚至差别巨大。

我们小区有个超市,店主的儿子中南大学毕业,现在北京读研,春节回家正赶上疫情无法返校,他父母的朋友有两家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很差,两家就商量让这超市的大学生儿子给辅导一下,完成寒假作业,那大学生回来讲,这两个孩子太奇葩了,小学算术十以内乘法都不会算,于是大学生要求她俩用两天时间背会九九乘法口诀,然后演练几道题,有个孩子明明会背了口诀,做题的时候就四六三十六[捂脸]语文看拼音标写汉字"蒸""熟""煮"就是标不对,大学生哀叹:艾玛,这样孩子神仙也教不了!据说还曾一对一补习,她妈真的是愁死了,那怎办?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天赐大饼(异禀),聪明伶俐呢?自己生滴,耐心点,慢慢会有改观的,太较劲越急越没效果,哪能都崩溃跳河去呢,这也太极端了,在这样的母亲面前,孩子也挺悲哀的。


老辛52366157


我觉得这位妈妈要调整心态了。很多时候看似是在辅导孩子作业,其实更多的是我们自己也在学习。记得我教书的两年里,我自己的算术提高了很多,不能说是那两年我智商高了吧,只是因为在老师的位置上,就会更认真谨慎些而已。

那时候我刚从学校毕业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就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探讨着教学,我们班的教学气氛很活跃,成绩也很不错,学生们也很喜欢我。我想就是心态的关系,我把他们当成平等的关系,遇到问题一起讨论,稍加引导他们就能懂。那时候我经常都是称他们为朋友,他们也很快把我当成朋友,无论是教学还是生活都很轻松。

所以你想让孩子什么样子你自己就要尽量做到什么样子,生气崩溃完全解决不了问题。试着换种心态,敞开心扉的聊一次,让他了解你的心意,你也了解他的想法,相互成全一下,或许会更好。


细语轻扬613


我的观点可能与众不同,孩子的学习不行,不代表这孩子就是智力不好。比如我一个同学,读书时是天天被老师点名站在前面读书的差生,后来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后来跟师父学家电维修,马上展现了他的才华,手艺特别好,后来进厂干了几年,成绩突出,再后来被厂里派驻国外做项目工程,现在工资是我们大学毕业生的N多倍了。所以条条大路通北京,根据孩子的爱好因利势导就行,也不必一棵树上吊死,就算你跳河,他就能学好的吗,所以我们不仿换一条思路。


随城印象


我之前在肯德基,一个妈妈在我隔壁桌辅导女儿数学作业,给气得大哭……真的太不容易了……我都想掐死那个小姑娘,一直走神,加和减都搞不清楚……还一直走神不听她妈讲话……哎!日常恐育。

有时候就要承认自己的孩子智商不高啊,对他们发什么脾气😳,还把自己搭上

注意力缺陷是疾病呢,不能只怪孩子

而且有些人天生就不擅长学习,席慕容和琼瑶数学都是零分选手,你能说她们是智障吗?每个人特点不同,而且有些天生厌学也没救的,怎么教育都是没有起色,所以家长只要尽力就好,不能走极端,这是愚蠢的行为


50岁大妈记录生活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父母也跟着孩子紧张。

特别是现在是疫情期间,我也是一个在家辅导孩子的家长,深有体会。

现在的孩子作业多,在家做作业的时候和在学校的态度也不一样。

家长文化程度低,溺爱孩子孩子学习不会,不舍得批评孩子,再有现在的孩子心理成熟的比较早,也会比较难管的。


lv萍1218


我有两个小孩!大的学习成绩差,小的还没上学,个人觉得每个小孩都不一样,有的天生学习好,有的不管你怎样去教,孩子有多用功,付出多少的精力,可成绩就是上不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一味的在成绩方面去纠结,对家长对孩子都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反而会事得其反,家长很生气,孩子压力大。对孩子的成长百害无一利,如果换个方向,看一下孩子有什么别的有益的爱好,着重的去培养,去鼓励,那样孩子会动力很大,兴趣又大,家长也不会觉得努力白费,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书毕竟是好,但不一定是唯一的出路,

上面这个家长的行为,个人觉得非常不可取,太极端,她这样走了,可带给这个家庭,这个孩子,却是永远无法抹灭的痛!



金燃宝


焦虑的中国父母,正在废掉我们的下一代

最近61岁的陈美龄在网上又火了。

这个曾在香港乐坛红极一时,与邓丽君齐名的女歌手,退隐歌坛30年后,又一次刷屏朋友圈。不过,这次是以妈妈的身份。

她把三个儿子,先后送进了美国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学。

最近,她接受了一个采访:

视频中侃侃而谈的陈妈妈的教育理念引起无数人深思:“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陈美龄在视频中提到了很多点,都让无数父母瞠目结舌,比如:不要制定每天的时间表、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这种教育理念完全和我们背道而驰。要知道大多数中国父母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拼尽全力给孩子报最好的辅导班,送进最好的学校。

去年,有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更是扎了无数父母的心。广州一位高管妈妈,给孩子一个暑假的教育花费高达三万五,她连新衣服都不敢买。

与之类似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无论是800万的学区房,还是吃着最贵的药,安着最贵的支架,鸡飞狗跳地陪娃写作业,

亦或是,无缝衔接的辅导班:

这些无一不体现着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有研究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已经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孩子身上。

可尽管如此,中国父母仍然担心自己做的不够。

这背后暴露出了一个残酷真相:中国式父母焦虑。我们害怕孩子考不上好学校,跟不了好老师,比别人成绩差……会输,会落后。

而陈美龄之所以爆红,就是因为她这一套崭新的教育方式,惊醒了无数深处焦虑之中的中国父母,让大家明白:不是孩子输不起,问题的本质在于中国父母害怕输。

就像马东说的,中国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

我们小时候没考上好大学,想让孩子考上985,211;

我们小时侯成绩不如别人,想让孩子一定要争口气,超过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没过上安稳的生活,催促孩子一定要过上理想生活……

正是这种焦虑,让无数家长和孩子都处于连轴转的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这种中国式父母焦虑,很有可能废掉我们的孩子。

电视剧《急诊科医生》中有一个桥段:一个小姑娘考试考砸了,扛不住妈妈的批评,喝农药自杀。虽然抢救醒了,但生命只剩下一个月的期限。

妈妈当时就崩溃了,悔不当初:我干吗要说她啊!没考好就没考吧……

是啊,一次考不好就不好吧,输了一次成绩,并不能代表输了人生。为什么要如此苛责呢?然而,现在再后悔都晚了。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有多少焦虑,孩子就会有多大的心理压力。2017年9月7日,香港教育局新任副局长蔡若莲的长子潘匡仁在家里跳楼,从40多层的高空坠下,不幸身亡。

潘匡仁&蔡若莲

这位出身书香世家,毕业于海外名校的孩子,因为在一场单车比赛中受伤,无法继续参赛,不能为家族争光,患了抑郁症。

优秀教育者的后代,以自毁的方式表达“输不起”的绝望,多么令人唏嘘,这难道不是对中国式焦虑最大的讽刺吗?

而这并不是个例,北京大学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哪怕考上大学后,跳楼、卧轨、跳河的惨剧也是接二连三发生。

这里的每一个数据都足以让我们心惊胆战。

它让我们知道,中国式父母焦虑,对孩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家长的用力过猛,可能废掉的是孩子光明灿烂的一生。很喜欢白岩松说的一句话:不要教孩子如何赢,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的输。

是啊,社会本就那么多压力,为什么还要给孩子额外的负担呢?其实,中国父母最大的赢,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输。

世界拳击冠军邹市明的儿子轩轩是一个好胜心极强的男孩子。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比赛吃西瓜,边哭边吃“我不想输,谁来帮帮我呀”。

可是作为世界冠军的爸爸却说:你不能只想赢,也要学着输,输并不丢人。

于是,孩子知道了输赢才是人生常态。这个常常把“爸爸,你一定要赢哈”挂在嘴边的男孩,居然在爸爸失败的时候试着安慰他:输了没关系,重新来。

焦虑是没有用的,输了一次成绩,不代表输了以后的人生。人生漫长,一次跌倒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站起来,你只有不怕输,才能有机会赢。

父母永远无法为孩子抵挡一生风雨,我们能做的,就是抛却无用的中国式焦虑,引导他们正确面对人生。

不焦虑并不意味着,不让孩子吃苦,而是让孩子自己学会从容应对人生之苦。

表弟当年上小学时成绩不好,阿姨知道“逼”他学习不管用,就想了一个办法,大夏天的把他拉出去买西瓜。

近40度的高温下,阿姨蹲在摊前和西瓜贩拉起了家常,表弟催她快点,她也不听,就这样待了差不多一个小时。表弟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有的只挑不买,有的几毛钱还讨价还价,这1个小时里,西瓜贩赚的钱还没自己一个玩具贵。

回去的路上,阿姨装作不经意地问他:你以后是想坐办公室,还是在外面卖东西?表弟说:我当然要坐办公室,在外面又热又累。可是阿姨回答:你现在的成绩可能还坐不了办公室。

表弟若有所思没有说话,然而回到家,他竟然拿出曾经不屑一顾地卷子做了起来。

是啊,只有父母知道人生太苦是没用的,要让孩子自己明白:今天的你如果不吃苦,明天的世界会让你很苦;你吃不了读书的苦,以后也别想能走一条更容易的路。

很多家长都以为把孩子送进好的学校,就会有好的老师,好的教育。

然而,陈美龄在视频中说:我始终确信“教育的全部责任在于家长”,学校和老师只是重要的伙伴。孩子的教育,人格形成应该由家长承担。

她一直以来都尊重孩子的选择,告诉他们:如果迷茫的话,就听从自己的心,哪怕选择的是最难走的那条路。

当年,她大儿子考美国高中,不想考top1的学校,而想进排名第七的高中,因为学校会教授马术。陈美龄跟儿子讲: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是这条路会很难,希望你不要辜负自己的努力。

于是大儿子非常用功,不仅把马术练得很好,成绩也一直排名第一。

无独有偶,在纪录片《成长单行道》里,一个母亲想让儿子进体制内,但儿子却喜欢体制外的工作。母亲说:我尊重你的选择,也请你做好吃苦的准备。

因为她们明白:孩子,不是一个“标配”的物品,不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同一化模版,最好的教育方式永远是因人而异的“私人订制”。

就像杜江在《爸爸去哪儿》送给嗯哼一段话: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你教育的孩子,终究不可能成为你想象的样子。

他只会成长为他眼中希望中的样子。

父母该给他的不是一条规划好的标配之路,而是教会他:如何吃下人生之苦,如何笑对未来的人生。

为人父母的我们是时候给自己降降温了,有时候不是孩子不优秀,是我们太着急了。

抛却无用的中国式焦虑,让孩子为自己而活,看清自己应该去向哪里,活出余生的新高度!

人生路漫长,也希望每一个孩子能直面挫折,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走向波澜壮阔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