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求生的帅哥军阀高赖子


为了谋生,他做了富户的奴仆,机缘巧合之下,他跟着主人一起投靠了造反有成的朱温,然后凭着朱温养子的身份,走上了开挂的人生。他让西北王李茂贞吃过瘪,让唐庄宗李存勖喝过灰。他在前人跌倒的荆南辛苦经营,凭着对外抢劫乞讨,对内安抚士民,小日子过得不错。虽然名声不佳,但是实惠多多,最终在强邻环伺的夹缝中维系了四代五王。他就是开创南平割据政权的帅哥军阀,江湖人称"高赖子"的南平王高季兴。


高季兴出身贫寒,但却喜欢攀亲戚,逢人便说自己是南北朝武力值第一的高敖曹的后人。这是讲究出身的前朝留下的后遗症,高季兴在这方面显然中毒很深,哪怕自己穷得当裤子,也要拍着胸脯吹嘘八竿子打不着的祖宗。一来二去,厚脸皮也就修炼出来了。

别说,高敖曹虽然没有给这个N代后人留下任何钱财,但却给高季兴遗传了英武不凡的俊模样,虽然算不上花样美男,但在五代群雄中若以相貌论,应该可以跻身前列。

夹缝中求生的帅哥军阀高赖子

高季兴


一不小心成了朱老三的干孙子

高季兴,原名高季昌,后因避讳(李克用之父名国昌),改为季兴,字贻孙,生于公元858年,卒于公元929年。他是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市)人,是从小喝着黄河水长大的中原汉子。

在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只得到汴州富户李让家为奴混口饭吃。李让家财雄势大,奴仆众多,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高季昌小朋友恐怕永无出头之日。

偏偏唐末农民战争无情地掀翻了阶级固化的轮盘。

先造反后招安的朱温来到了汴州。为了打造好自己的创业基本盘,朱温放下身段对当地豪强尽力拉拢。李让觉得朱温奇货可居,积极卖身投靠,认其为父,改名朱友让。

夹缝中求生的帅哥军阀高赖子

朱温与李让的关系越来越近,时不时到李让家中转悠。一来二去就瞅见了高季昌,觉得这个奴才不错,长得俊朗不说,而且还特有眼力架,很是喜欢,本想认作义子,但或许是当时没养子的指标,也或许是不愿掠人之美吧,索性就让李让认其为养子。高季昌就此变成了朱温的干孙子朱季昌。之后,朱季昌摆脱了奴籍,投到朱温帐下,学习骑射,很快成为朱温的亲随牙将,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奋斗人生。

其实,朱温只比朱季昌大六岁,但在五代乱世,很多人为了生存,有奶便是娘,大六岁的干爷爷有权有势有前途,不认白不认。


创业其实就是灵光一现

朱季昌虽然也学了些武艺,但和那些刀头舔血的沙陀军人根本没得比,所以单靠勇武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但是从小伺候贵人,让他练就了一副过人的眼力架。他默默地在朱温帐下学习与思考,找寻改变命运的机会。

终于,随着朱温的实力与日俱增,他决定撕掉"忠臣"的面具,向着篡位的梦想大踏步前进了。而这一切,必须要有一处前提,就是先将当时公认的皇帝唐昭宗握在手中。

可是,问题出来了,朱温懂的成功套路,人家也懂,而且唐昭宗当时就在西北王李茂贞的眼皮底下。于是,公元902年,朱温发动了一场抢夺皇帝的伐岐之战。

没想到,李茂贞是个硬点子,死活不肯交出自己捂了很久的"王炸"。朱温打得很苦,却不能攻破李茂贞固守的凤翔城。朱温生怕顿兵坚城之下,一旦打成持久战,不仅喝不到"西凤酒",还可能丢了自己的老巢汴梁,就打算撤兵。

此时,帐下不显山不露水的大孙子朱季昌突然站出来劝道:"大王打凤翔已近一年了,天下群雄都看着您的成败呢,如今仓促撤兵,不仅功败垂成,给了同样疲惫的岐军喘息之机,而且还会令群雄耻笑,到时我方的形势恐难逆料,请大王三思!"

朱温没想到平时乖巧的大孙子会阻止自己撤军,不觉来了兴趣,就问朱季昌:"敌军总是闭门不出,你可有办法破城?"

朱季昌英俊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少有的坚毅,只见他沉思片刻,仿佛灵光一现般地继续说道:"只要大王肯让我施为,破城只在旦夕!"

朱温大喜道:"我给你三天时间,一切听你安排!"

朱季昌大声应道:"喏!"

朱季昌答应得痛快,做起事来也不拖拉。他随即以朱温的命令招募敢死会说的勇士。

乱世中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各种型号的勇士。

很快,一个叫马景的勇士被朱季昌选派到了凤翔城下。面对城上无数森冷的箭矢,马景颜色不变,从容地对李茂贞说:"岐王,汴梁有变,朱温想跑,前军已经开拔了!"

老油条李茂贞瞅着城下的马景,颇为不信。可是无论他怎么试探,马景都能从容应答。加之他早觉出朱温打不下去了,想一想自己让人家按在城里当缩头乌龟几近一年,如果敌人撤了还不追上去咬一口肉下来,以后群雄会怎么看待自己,而且自己的队伍也不好带啊。于是,他咬了咬牙,命令手下率军追击,一下子掉入了朱季昌的彀中。

朱温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唐昭宗,对于为他出谋划策的干孙子自然少不了赏赐。朱季昌因功晋升检校司空,并授"迎銮毅勇功臣"光荣称号,这些荣誉不值钱,值钱的是代理宋州(今河南商丘)刺史。

经过多年积累,加上危急时刻的灵光一现,朱季昌终于走出了创业路上的关键一步。

此后,朱季昌随朱温攻破青州(今山东益都)、宿州(今安徽宿州),因功迁任颍州(今安徽阜阳)防御史,成为一方镇将。朱温一高兴,允许干孙子恢复本姓。此后,朱季昌又变回了高季昌。


自立门户就要学会当变脸王

老实说,在朱温手下多年,看着别人出人头地,高季昌同学也是很急的。幸好他能忍,一直忍到朱温真正认识到他是一块有瑕的美玉。

朱温赶走了荆南的赵匡明后,对这块飞来的地盘很不放心,想派一个能让自己放心的人好好打理一下。

夹缝中求生的帅哥军阀高赖子

公元906年,高季昌被派到了荆南这个水运发达的四战之地,先是担任荆南节度观察留后,第二年,借着朱温篡唐称帝的喜庆,扶正为荆南节度使。

高季昌能够主政荆南,一则因他是朱温的干孙子,根红苗正,能够得到当地豪族和军头的认可。二则因他颇具治理一方的能力,面对荆南城池残破、人口稀少的凄惨景象,高季昌安抚吏民、招徕流亡、奖励农商,努力恢复生产。同时,他礼贤下士,用倪可福、鲍唐为将帅,、司空熏、为谋士,势力逐渐壮大。

夹缝中求生的帅哥军阀高赖子

高季昌的富贵是朱温给的,他最初也牢牢抱紧朱温这条大腿不放。当朱温下诏削除武贞军节度使官爵后,高季昌立刻响应领导号召,与楚王一起出兵讨伐。高季昌的大将倪可福与楚将秦彦晖齐头并进,杀向(今湖南常德)。最终,秦彦晖快了一步,率先攻入朗州。这场小规模的削藩之战轻易取胜,让朱温很高兴,再次加封高季兴。奋斗多年的高季兴终于拥有了五代节帅的标配——使相。

公元912年,就在高季昌准备在干爷爷的英明领导下大干快上的时候,噩耗传来,那个将他扶上马又送一程的干爷爷死在干叔叔朱友珪手上。

虽然是生在亲情淡漠的乱世,但好歹和朱温有过多年的香火情,这让高季昌很愤怒,也很无奈,他决定要与朱梁划清界限放单飞。

趁着朱家兄弟内斗之机,高季昌先是出兵归州(今湖北秭归)、峡州(今湖北宜昌),又以"助梁击晋"为名袭击襄州(今湖北襄阳)。不幸的是,两次军事冒险都撞到了铁板上。不过,他也因此暂时断绝了与后梁的朝贡。

干掉二哥上台的梁末帝朱友贞很忙,顾不上荆南,便打着优容老臣的旗号,于公元915年晋封高季昌为渤海王。这等于是以朝廷的名义开具证明,高季昌确实出身渤海高氏,那个神勇冠北齐的高敖曹真的是他的祖宗。

眼见梁末帝这么上道,让自己吹了多年的牛皮变成了现实,高季昌立刻收起了翅膀,恢复了对后梁的贡赋。

可惜,没过几年,中原又变天了。公元923年,唐庄宗李存勖建唐灭梁。高季昌又一次面临政治站队难题。

不过,人老成精的高季昌没有丝毫犹豫地抛弃了那个曾经给了自己无上荣耀的后梁,投入了后唐的怀抱。

为了表示对新主的忠诚,高季昌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高季兴,原因是避李存勖爷爷李国昌的讳。此后,高季昌的名字逐渐模糊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接着,高季兴决定入朝当面向新皇表达忠心。可是,他的这个想法遭到了谋士梁震的反对:"大王不可入朝!梁唐世仇,大王是梁旧臣,又占据重镇,手握强兵,怎能让唐帝放心?如果亲自入朝,恐怕有去难回!"此时,高季兴急于表达忠心,哪里听得进去。

高季兴到达洛阳朝见李存勖后,就被任命为徒为虚名的中书令,从地方上调到了中央。李存勖果然有意扣留高季兴。

幸好,高季兴很老道,亲自请郭崇韬出面进谏李存勖:"陛下刚得到天下,各路诸侯都只是派人进贡,只有高季兴亲自前来,足见忠心。您应该褒奖他以为天下表率。若是将其扣留不放,还怎么让诸侯归心呢?"李存勖觉得有理,就命高季兴返回江陵。

哪知高季兴刚走不久,李存勖就后悔了,密令襄州节度使刘训中途截留。

可惜,李存勖到底还是晚了一步,脱离樊笼的高季兴早有准备,一路上马不停蹄,刘训根本没有机会拦截,只能望尘兴叹。

高季兴惊魂未定地返回江陵后,第一时间握着梁震的手道:"此次入朝几如羊入虎口,若是当初听公之言,当不至如此!"

众人问朝中局势,高季兴预言:"新皇初定河南,便举掌自矜'朕凭十指夺得天下'。灭梁岂是他一人之功?皇帝骄傲,贪好酒色财货,功臣岂不寒心?孤料新皇必不长久,荆南没什么好担心的!"

此后,高季兴一直在江陵修城储粮,招纳后梁散兵,以备不虞。

李存勖放走了高季兴,虽然有些遗憾,但也并不以为意。第二年,他就让高季兴兼任尚书令,并进封南平王。高氏的国号南平也由此而来。

又过了一年,李存勖伐蜀。高季兴觉得这是一个捞取实惠的好机会,就上书请求率荆南兵马助攻。李存勖随即任命其为东南面行营都招讨使。可惜,还没等高季兴出兵,前蜀已亡。

这下,高季兴有些担心了。他想起在洛阳时,李存勖曾试探自己,一旦用兵,是先蜀还是先吴?当时,高季兴脑子一热进言道:"先蜀,取天府之地,以成大业!"其实,高季兴是怕后唐的兵锋名为取吴,实则指向荆南,希望借助蜀国的山川之险拖住后唐的大军。没想到,前蜀如此不济,这不是要了人的老命吗?看来,还得认认真真地当好后唐的忠臣啊。

就在高季兴魂不守舍的日子里,他的"神预言"竟然成真了,后唐内乱,一向对他不怎么放心的李存勖死了,危机瞬间解除了。

唐明宗李嗣源上台后,高季兴觉得自己算是朝廷老人,就张口索要夔州、峡州为属郡。

鞭长莫及的李嗣源同意了他的请求,不过却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土地归荆南,但两州长官由朝廷任免。对此,高季兴很生气,就说自己已派子弟前去主政,不劳朝廷费心了。李嗣源闻讯大怒,下旨削夺高季兴一切官爵。

公元927年,李嗣源任命刘训为南面行营招讨使,负责讨伐高季兴。见到有机可乘,湖南王马殷不用朝廷吩咐,就自请率水师会攻高季兴。都是千年老狐狸,关键时刻谁都不傻。

可惜,李嗣源这回所托非人。刘训实在不是将帅之才,所带的军队本就不适应南方的卑湿之气,却偏偏在多雨水涝季节进至坚城之下。连日攻城不得,只能泡在积水中等着霉变,许多将士都染上了可怕的疫症,再加上道路泥泞,粮草难继,一时间军中士气低落、怨声载道。负责接应的孔循也是个眼高手低之辈,虽然听信手下小校所献的竹龙之术,在城下造了竹龙两道,但也没有什么鸟用。最后,刘孔二人只能四处抢掠一番,草草收兵了事。

至于那位"好心"的马殷,仍在岳州驻军观望,还等着和朝廷讨价还价呢。一见刘训走了,也拍拍屁股走人。

不过,这次朝廷"名正言顺"的讨伐也不是没有亮点。别将西方邺就攻取了夔州、忠州、万州,狠狠地给了高季兴一记重拳。

高季兴既然得罪了朝廷,就只好转头向淮南的杨吴政权称臣,杨吴政权倒也大方,立刻给他开出了个秦王的空头支票。从此,高季兴又变脸成为吴国外藩。

此时的高季兴已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也无力变脸了,只得听之任之,继续在夹缝中挣扎求存。

公元929年1月,这个春天似乎有些热,饱经风雨的高季兴终于熬不过去了,竟因脚气发作引起病变,凄然辞世,终年七十一岁。

高季兴的长子高从诲继位后,立刻变脸,向后唐上表请罪。公元930年,后唐正式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并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谥号武信。

夹缝中求生的帅哥军阀高赖子

高从诲


高赖子是给外人叫的

高季兴字贻孙,真的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一份不菲的家业。不过,他的子孙中最出色的还是他的儿子高从诲。高季兴当年逃难时,为免受拖累,曾经想杀死爱姬张氏,张氏以自己梦见神人相助忽悠高季兴才得以保全。张氏后来生下高从诲,不知是否遗传了梦中神人的法力。

高季兴、高从诲父子当政时,有很多相似之处。高氏父子对外都奉行两条基本国策:

第一条是四面讨好,臣奉强者。故此,南平政权大部分时间是奉中原王朝正朔的。中原王朝和地方强权对南平的态度基本一致,彼时荆南年年战乱,民穷城破,得到了也无力治理,丢掉了也无甚损失,乐得将其交给圆滑的高氏父子经营,作为彼此的战略缓冲。这才是南平政权得以存续的首因。

第二条是劫财与乞讨(朝贺)并行。南平政权水运便利,各国船只往来频繁,其中不乏运送大宗货物(特别是贡品)的船只,这些船只往往会成为高氏父子眼中的肥羊。如后唐灭蜀后就将取自蜀中的价值四十万的财物水运进京,船至荆南,正赶上后唐内乱,高季兴二话不说,立刻组织人马打了个劫,杀人越货,很是发了一笔横财。李嗣源后来的大举征伐也有追讨之意。

如果劫财遇到了硬茬,高季兴也不在乎,高高兴兴地原物奉还,多道几声误会了我的哥也就是了,反正是乱世,人们也不会过多计较。

如果没的可以打劫,这也难不倒高季兴,他会频繁地找机会派人到周边大国去朝贺(乞讨)。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作为上国,对于下国的朝贺,总不能不打些赏吧,而且往往还会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这样扣除成本,南平的朝贺总有些赚头。一来二去,打劫与乞讨便成为了高季兴的一条生财之道。

正因为南平政权对于打劫和乞讨津津乐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所以,高季兴父子又被各国戏称为"高赖子"。高季兴本就是奴隶出身,只要有钱挣,别人说什么无所谓。

说到对内政策,高季兴父子深知,南平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搞好内部政权建设和农商生产,因此,高季兴父子招揽人才、大兴农商、省简刑罚、减轻赋税,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南平政权在风雨如磐的乱世,才得以存续近六十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从诲在礼敬人才方面,比之其父更有甚之。

比如,高从诲将政事委任梁震,始终以兄事之,梁震也常呼高从诲为郎君。梁震年老时,对高从诲说:"先王始终待我如同布衣之交一样,临终将郎君托付与我。现在嗣君能够自立,不坠先王遗业。我也该归政养老了。"高从诲挽留不住,便为梁震建房养老。此后,梁震常披鹤氅,自称隐士,每当去王府谒见,都是骑着黄牛直到大厅。高从诲时常会到梁震家里探望,一年四季的赏赐都极为丰厚。

楚王马希范喜爱奢糜的盛况传到南平,高从诲听了也不禁对僚佐说:"如果能像楚王那样,也不枉是大丈夫了。"大臣孙光宪厉声道:"天子与诸侯,礼遇不同。马希范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不知敬天养民,只图快意一时,早晚必亡,有何羡慕的?"高从诲愣怔之后随即觉悟道:"先生之言是也。"不久,高从诲又对梁震说:"我自感平生所受的奉养已经过份了。"于是,他主动舍弃珍宝好玩,只以阅读经史为乐。在梁震归隐后,高从诲又以孙光宪辅政。

虽然高氏父子努力维护自己的小政权,但是他们不知道南平之外的天下大势。随着赵匡胤建立宋朝,中央政府加快了一统天下的步伐,像南平这样朝秦暮楚的地方割据势力终将灭亡。

公元962年,宋军以"假途灭虢"之计"借道"荆南,出师湖南。当宋军兵临荆南城下时,南平国主高继冲(高季兴曾孙)知道大势已去,就直接率领多年生聚的14万多户军民向宋军投降。南平荣幸地成为北宋统一大业中第一个被消灭的地方政权。

最后说一句,蕞尔之邦的荆南,处于四战之地,割据于此的军阀成汭和赵匡明相继灭亡,独有高季兴能够以一隅之地抗衡诸国近六十年,或和或战,戏大国于股掌之上,不得不说,这个帅哥军阀高赖子深通纵横之术,确实有点儿不一般。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