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的的锅到底该不该李鸿章背?你怎么看?

wojiushiwo080728


说到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战争,就不得不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光绪二十年(1894),丰岛海战爆发,甲午中日战争由此开始。日本的蓄谋已久与清朝的仓皇迎战两者相对比,结果自是不言而喻,最后中日之间的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签订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至此甲午战争结束。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割地赔款、主权沦丧,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是的,《马关条约》的签署是莫大的耻辱,有人将甲午战争失败的锅甩给了李鸿章,认为是李鸿章指挥不力、在外交上过于软弱,能力不足造成这种后果。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我们没有理由将这个罪名全盘放在李鸿章一人头上。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将中国历史判定为不及格的一次试卷。”首先,清廷缺乏远见。中法战争后,西方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十年。清朝政府被这表面现象所迷惑,神经松弛,对西方列强的无暇顾及感到庆幸。贪恋一时的欢乐,不懂得珍惜时间强大自我,以“天朝上国”自娱,不知是无意还是有意的选择性忽略了这些国家的虎视眈眈。日本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甚至说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可是蓄谋已久的,可以追溯到明治时期。而中国方面,清廷连主战、主和都意见分歧大、不能达成统一的方向,相互掣肘。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

再者,清朝装备明显处于劣势。北洋各舰设计时,火炮威力不足。相比之下,日军方面装备了新式测距仪还有新式的速射炮。即使是有邓世昌等爱国、愿为国家捐躯的无畏的人,也是无力回天,步入近代社会,战争就不只是只靠一腔热血就能胜利的。

更严重的是,清廷内部党派斗争严重。清朝后期,以光绪皇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相遇,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此后北洋水师连连败退,直至全军覆没。究其原因,北洋舰队的覆灭与清廷官员是分不开的。众大臣将北洋舰队视为李鸿章的私家军,挑拨其与慈禧的关系,同时翁同龢因为与李鸿章私人恩怨时常克扣军费,导致北洋舰队多数舰艇老化。在当时,清朝库银首要用途就是修建颐和园,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想要维护北洋舰队的先进战备是不可能的。而李鸿章也幻想通过列强的互相制约来保存自己的实力,以期能够和对手的舰队抗衡,也忘了绝对的实力面前所有的小伎俩不过是挠痒痒。

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否定李鸿章,不得不说其爱国之心苍天可鉴。《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在李鸿章晚年时,出行欧美各国,途径日本横滨不愿登岸。换乘轮船时,由于日本船横在两船中间,他竟在两船之间架了木板。75岁高龄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画面实在难以想象。

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还是清廷自身的腐败无能,把这个锅甩给李鸿章未免有失公允。在当时的利益权衡情况下,即使不是这个李鸿章,也会有其他“李鸿章”作出错误的决定,这种历史的必然性是历史对清朝的惩罚。笔者也无意于为李鸿章开脱罪名,李鸿章确实有责任,他把避免战争的希望寄托于外交斡旋。企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抑制日本,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但是他一生为清廷而奔波,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李鸿章不只是他本身,他更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邓海春


甲午战争无论是海战还是陆战清军都是一败涂地,而且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北洋水师更是全军覆没,甲午战败完全就是清王朝统治者的短视和腐败造成的,但是作为北洋水师统帅李鸿章还是有一定的责任的,初期这场战争是由李鸿章遥控指挥的,由于北洋水师在黄海一战中损失惨重,鉴于李鸿章指挥不利损兵折将,光绪皇帝就越过李鸿章直接指挥了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

战前李鸿章就深知当时的清军已经不是日本军队的对手,无论是从军事装备还是兵员素质,日本军队已经远远超过了清军,所以在战争还没开始以前他就积极主动的寻求英国,俄国和德国等欧美列强国家调停中日争端,但是日本为了挤进列强的行列他们又怎末可能放弃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呢?也是因为李鸿章寻求欧美列强的调停而耽误积极备战的准备时机,导致北洋水师在开战时军舰炮弹不够用。这个责任李鸿章是推脱不掉的。

还有就是朝廷的短视和不作为,在当时海军装备日新月异新旧更替十分频繁,而自从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之后清政府在翁同龢的建议下暂停了北洋水师装备采购经费的播放,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日本倾尽全国之力不遗余力的发展海军的时候北洋水师却在渐渐的落后于世界主流,直到黄海海战打响之前北洋海军连最起码的炮弹都补不齐,用的还是没有致命威力的穿甲弹,而当时的西方海军和日本海军已经大量装备了开花弹,北洋海军开一炮顶多砸个洞出来,而敌人的炮弹却是可以炸到一大片。

甲午海战的失败朝廷要付主要的责任,因为朝廷的短视使得本来名列世界前茅的海军慢慢落后于世界,而负责为北洋海军提供煤炭的后勤部门由于贪污把煤渣交给他们,导致北洋水师的军舰锅炉迅速老化等等,同时也是由于李鸿章一味的请求洋人调停不积极备战让日本人钻了空子,在清军还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率先开战。总之甲午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和李鸿章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责任还是在统治者身上。


李帅领


甲午战败的锅究竟在于谁?

很多时候,中国近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人们都习惯性的把罪责加到慈禧和李鸿章头上,然而事实上,很多人都没听过一个人:两代帝师翁同龢。事实上,甲午真正的罪魁是他,翁同龢,而李鸿章则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替罪羊,完完全全替人背锅。

自我们接触历史课本以来,李鸿章就是卖国求荣的罪人,慈禧则是拿走了北洋军费的祸首。一直流传的说法是,慈禧挪用北洋军费去修了颐和园,导致北洋没钱买军舰,最后导致日本买下吉野号,打败了北洋。事实上呢,修颐和园是用了钱,走的也确实是北洋的账,但却不是北洋的钱。慈禧修园子,没钱,弄了个海防捐,以海防名义弄钱,还有各地孝敬的钱,钱走到海军衙门账户,然后拿到慈禧那里,这就和挪用没什么关系了。

甲午罪魁--翁同龢

翁同龢这个人呢,两代帝师,论才学,数一数二,论人品,数一数二(倒数)。李鸿章翁同龢恩怨不是一朝一夕,最初原因,和李鸿章还真没什么关系,只不过德高望重的翁师傅心胸狭隘罢了。翁同龢主管六年户部,六年时间里,几乎没怎么给过北洋军费,很长的时间,北洋没买过一艘军舰和一发炮弹。北洋创立之初,亚洲第一舰队可不是吹的(虽说那会儿亚洲没什么强国),到日本巡视,日本人吓得不轻。日本也是从那时起,开始全国募捐,筹集军费购置军舰,目标就是打败李鸿章的北洋海军。

李鸿章为了北洋可谓是呕心沥血,但奈何,小人作祟。打仗,打的就是钱,没钱怎么打仗?日本海军高速发展同时,北洋海军只有倒退的能力。开战之际,李鸿章请求户部拨款300万两军费,最终也只拿到18万两。怎么打?拿什么打?

国与国之间打仗都是要本钱的,要用很大的开支,涉及到的问题就是拿什么打?没钱,再大的勇气,都是白费。


军武文斋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责任应从甲午战争失败原因上探求。

1.从两国的社会政局看,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推行殖产兴业,文化开明,富国强兵的三大政策。把对外侵略扩张作为基本国策,同时向国内民众进行伸张国权的思想鼓动,民族情绪不断高涨,甚至走向极端,发动战争已能举全国之力。

而于中国,清政府虽然有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但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落后的政治、军事、经济体制没有改变。在面临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战争前,军备废弛,缺乏防范,主战派和主和派争论不休,互相攻讦,把政见之争看得比国家利益还重。至于被奴化的民众,更是一盘散沙,从上到下毫无斗志。这种情况下,日本对中国的战争可谓先进与落后的对决。

2.双方军力的对比呈敌强我弱。甲午之战,清政府动员的是北洋系,淮军为主体。有边海防卫陆军5.4万人,其中机动兵力2.5万。日本则是全国总动员,总共12万人,几乎全部投入中国战场,任何一个兵团均在3万人以上,超过中国机动兵力的总和。

海军方面,双方主力舰艇都是12艘。北洋舰队总吨位32396吨,日本联合舰队总吨位为40849吨。大口径火炮中日对比为42 : 43,速射炮中日对比为0: 97。150mm口径火炮发射速度对比,中国每分1发。日本每分8~10发。北洋海军所携带的弹药只有半个基数,其余用减三装药的教练弹代替,海陆军打出的炮弹击中目标后不炸的情况几乎是常态。

3.双方指挥系统突显两军体制的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严重的影响着战略决策、战斗机动和战力。中国军队没有严密的指挥系统,没有司令部,没有参谋官,战斗部署全凭最高指挥官拍板。诸军平时各驻一地,互不隶属。以致战时不能统一调度,出现混乱。关键的平壤之战,清军苦战100天,因没有补给弹尽粮绝,无法再战而后撤;日军在威海登录后,集中3万人猛攻北洋7000人,山东巡抚李秉衡所属1万多人以边海防务属海军范围而坐视北洋全军覆没,李鸿章不能节制;南方解救威海的援军,直到威海被日军攻陷,仍在行军的途中。

反观日本,为了这场战争组建了一个完备的战时统一指挥系统。特别设立了暂时大本营,作为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全权负责对中国和朝鲜的军事行动。成员有天皇、参谋总长、次长、军令部长、陆军大臣、海军大臣等。这一战时指挥系统完善、协调,使日军作战方向明确,迅速灵活,始终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总是能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4.两国决策者的指导思想决定着两军的战斗意志。大战在即,清政府方面战和两派激烈争斗,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外。李鸿章对日本迅速崛起以及其军事实力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北洋海军的军力仅仅够守门户而已,避战求和、以夷制夷是他的指导思想。他一直寄希望于利用英俄两国在远东地区与日本的直接利害冲突,请求英、俄从中调停,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兵。这样的指导思想很难想象能影响军队形成战斗意志。

相反,日本的决策者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征服中国是其多年的梦想。为发动对中国的战争,进行了20多年的扩军备战,不断向朝鲜和中国派出间谍收集情报,以中国为假想敌建设日本海军,加紧以中国为作战目标的备战活动。对全体国民灌输战争思想,动员全民参战。军队的体制、官兵的素质、训练、士气及对战略战术的掌握都达到优于中国,遂下定决心傾全国之力赌国运。中日两国的战斗士气无法相比。

从上述影响战争胜负的几个主要因素看,与李鸿章有关的责任是,他把避免战争的希望寄托于外交斡旋,企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抑制日本,这是徒劳的。当然也有他的种种客观原因,内部的各种矛盾,各种斗争会对他有很多制约,并不是有些事他想做就能做。他只是尽心竭力地为减轻清廷的被损害而奔波,以致最后出面签订卖国条约,背上卖国的骂名,实际上只是他为清廷效力而已。甲午战争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这个锅让他背有失公允。


水绕山环2


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手花巨资建立的,本来第一任水师提督是内行,还有德国顾问。因丁汝昌(骑兵)按大清规定轮换到大西北,丁不愿意到西北受罪。找到老领导汉奸李鸿章提出了自己想当水师提督的要求,李答应了,旱鸭子外行开始领导内行。李鸿章刚开始,花巨资买英国造的《蚊炮艇》,中看不中用。李鸿章贪污军响,丁管理混乱,军官贪污走私吸毒,军营养妓女。买劣质煤,炮弹口径大于炮膛,弹头装砂子。大东沟海战失利,丁按汉奸李的指示,吓的不敢出军港,舰队靠陆军保护,陆军战败,军舰被俘。北洋水师灰飞烟灭。李鸿章负主要责任,不是背黑锅。


万年青74541969万年青


该不该背都得归他背了,北洋舰队打输了战争北洋大臣能不承担责任吗?

甲午战争是在清政府高层意见尚未统一,北洋舰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各地督抚(包括南洋舰队)持观望态度下开打的,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李鸿章在以一己(北洋)之力独抗日本全国,不输实在有为人和,因为他的好多政敌和猪队友们都苦盼着他大败的结局呢!

甲午战争发生在清廷最腐败的时候,政治精英大都因循守旧,腐败无能,军队纪律涣散,素质低下,国民国家观念淡薄,认同度极低,就是比较开明且有些能力的各洋务先驱,也都各自打着小九九,此时的大清既是一段朽木也是一盘散沙,在对外战争中输得一败涂地并不算意外!

我不知道身在棋局中的李鸿章有没有看清这局棋,是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导致自取其辱,或许他是自认为以北洋的实力足以打败那东洋岛国,毕竟当时的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和全球第四,且有主场之利,可未曾想到他背靠着的大清帝国并没有给他多少助力,有些人还明里暗里下绊子,他实在是独木难支,回天乏力!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背景下 打输了战争并不能证明他有罪和无能,尽管他确实应该为一些战术性错误买单,客观上他个人也确实存在一些瑕疵,但我要说,相对于大清政府的其它官员,他是做的比较好的,至少他尽力了,他算得上一个失败了的英雄!

仗打成这样子,李鸿章有责任,整个大清政府官员都有责任,而我们却不应该过于纠结谁的责任更大些,而应该着重从失败的史实中吸取教训,避免悲剧和耻辱重演!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湘中明珠Zxp


这话稀奇了,两个饭店老板做生意互掐,一个老板生意黄了,不从老板身上找原因,让下边的店小二来背锅。李鸿章是大清国的主子吗?李鸿章有财权么?李鸿章有不受限制的军权么?李鸿章有不受限制的人事权么?还是李鸿章有反心,吃里扒外,向日军泄露了军事机密?

图一:李鸿章只是个打工仔,作不了大清国的主。

经营不善,饭店倒闭,把饭店的生意搞得一团乱麻的,不是老板还能是谁。老板得负主要责任,管钱的掌柜得负次要责任吧。大清国一个烂摊子,天天被列强糊熊脸,慈禧想的不是励精图治,而是躲在宫里当老佛爷。擦屁股的事都让李鸿章来干。

一方面,李鸿章一手屎,被骂成卖国贼是洗不白的。另一方面,对于大清国来说,李鸿章至少还是忠心的,还是希望尽力抢救一下的,无论是搞工业,还是建淮军,还是搞北洋舰队,至少没有想过叛国。干得好干得坏,是能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淮军和北洋舰队战力那么差,李鸿章不担责任是不可能的,这就属于能力问题。

图二:很多人只看到李鸿章的专业技能是在卖国条约上签字。没看到他搞工业搞军备。

说到态度问题,慈禧为大清国的子民尽力了没有?各位八旗王爷为大清国的子民尽力了没有?管钱袋子的大管家清流党为大清国的子民尽力了没有?自古以来,嘴炮误国。历史无数次地证明,越是嘴上标榜仁义道德,对国家对军队越是危害大。从汉到明到大清,这些没有实践经验,一切从嘴炮出发的砖家,没干成过对国家有益的事。

李鸿章作为总理大臣,只是满清国的一个打工仔而已。军国大事,上面有慈禧和王爷们压着,钱袋子,由清流党管着。大清国的政令,出不了李鸿章的总理衙门。地方大员们哪个听李鸿章的。张之洞听不听?刘坤一听不听?国家要打仗了,要有人来背锅了,大家都是聪明人,能躲多远躲多远。

图三:大清国烂透了,李中堂救不回来,换了张之洞刘坤一翁同龢,照样也救不了。

清流党老大翁同龢那个爱国口号,叫的是山响啊。为什么不自告奋勇去朝鲜指挥作战?大清国中央政府根本无御敌之兵,能跟日本打的只有各位大员自己的私兵。所谓的中兴名臣张之洞刘坤一为什么不出兵为国尽忠?甲午战争拼光了李鸿章的老本。赖以起家的淮军没了,心血操持的北洋水师也完了。

作为一个打工仔,工钱没挣到,反而为了老板的店铺把自己的家当全赔进去了。这还没完,还得替老板签个卖国条约——呵呵,老佛爷没卖国,卖国的是李鸿章。


厉兵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清王朝最后一场崛起的机会彻底被打破。作为北洋大臣,李鸿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军纪败坏、任人唯亲、军备不足、贪污成风等客观因素,李鸿章没有积极去处理整顿,而是任由其恶性发展,造成的结果就是一败涂地。

但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最大根源是满清政府的腐朽,这个锅李鸿章不能背,也无法背。



甲午战争虽然爆发于19世纪90年代,世界文明已经进入了近代化、民主化,但清王朝依旧是封建专制政府,无法看到世界变化的大势,还企图用老的思维对洋务派进行打压、欺榨。

同时满清统治者还死抱着“满汉有别”的政治偏见,看不到民族团结的力量,不敢发动一场全民抗日的爱国浪潮。

因为他们怕,怕亿万汉族百姓一旦被激发出血性后,他们的统治就不稳了,哪里还有心思想着国家、民族的未来!

李鸿章进行洋务运动,积极努力的向“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理念前进,但他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体制中走出来的,相对当时的国人来说眼界稍微宽阔一点的士大夫。

忠君爱国的那一套封建理论依旧是他固守的心灵港湾。

所以,在慈禧太后只希望天下太平,不愿意有战争的指导理论下,对洋人一知半解的李鸿章推出了他那一套“和戎、自强”的外交思想。

两人的智慧得到碰撞并产生了火花,自然也就主导了满清王朝的对外策略!

这样的结果就是,甲午战争爆发后,范围仅限制在黄海和辽东、鲁东、朝鲜,并没有波及中国其他地方。

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政府拒绝了张之洞等人的请战,只是躲在紫禁城里夜夜笙歌,不顾李鸿章的困境,不顾前线军人的死活。

尤其是慈禧太后,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居然还挪用海军资金修建圆明园,这样的国家领导人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

甲午战争的结果就是,清王朝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并赔款割土,而李鸿章又一次在屈辱的条约上留下了大名,为他的主子再一次背起了锅。

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人说甲午战争是日本和李鸿章一人的战争,而不是和清王朝的战争!

可悲!可叹!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这个问题本质上,还是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只有战败的原因搞清楚了,那么李鸿章到底该不该背锅这个问题,就顺理成章地搞清楚了。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正文

先分析战败的原因。

我一直非常欣赏这一句话:“想看见真正的地球,就要脱离地球到太空去看”。120多年过去了,这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场战争,一个军事问题而已,但仔细思考,肯定不仅仅只是一个军事问题。所以,我不想局限于战争本身来讨论这个问题。而是要从另一个更广泛,更宏大的视野来认识这场战争。

一、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可能比较复杂,它涉及人心、信仰和精神等等方面的内容。从清朝方面来讲,可谓是人心早散了,上层统治阶级存在“帝党”与“后党”之争,表明上层就不和,下层的人就会选边站,从而导致两派之间的诸多斗争,这种斗争就会蔓延到战争上来,比如,各派势力协调的问题、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及淮军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本地武装协同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另外,在李鸿章四路增兵牙山之时,清兵刚刚登上运兵船,唯利是图的老百姓就把这些情报出卖给了日本人,让日本人提前知道了清军的动向,这也表明下层老百姓的人心也坏了。还有信仰问题,我记得刘亚洲将军曾说过,清军背着枪就像是农民下地干活时背着锄头,愁眉苦脸;而日本军人拿着枪,趾高气扬,非常自信,这体现在战场上,就是战斗精神的天差地别。还有,从日军进入旅顺后的大屠杀,也可以看出,日军人数很少,却大量杀害当地的民众,中国人非常温顺,任由日本人杀头,并且还帮助日本人运送尸体,一点反抗精神都没有,这样的场景甚至连日本人也看不下去了。

日军在花园口登陆


日军旅顺屠城

从日本方面来讲,从当时的内阁成员到前线军官,几乎都受过西方教育,要么留洋,要么接受过良好的西方军事教育。而清朝方面,尽管像以刘步蟾为代表的青年军官也留过洋,但李鸿章、丁汝昌这样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却是地道的“土鳖”,甚至连有些海军基本的常识都不懂。这是军队人员的差别。还有日本民众是热情支持子弟上战场的,把这看成极光荣的事情,成群接队地为上前线参战的官兵送行。


日本老百姓为上前线参战的官兵送行

二、文化的问题。尽管历史上日本人一直在学习中华文化,但中华文化传到这个岛国以后,慢慢地就被本土化了,特别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脱亚入欧,在文化上更趋近于西方,信奉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另外,日本还是一个海洋民族,海洋民族更加开放,天生的危急感也让其有扩张的欲望;而中华民族本质上是农耕民族,当面对浩瀚的海洋时,往往觉得它是难以逾越的天堑,自己的利益也就到此为止了。所以,由于文化的不同,日本人在战争中就会充满冒险精神 ,具有赌徒的心理;而农耕文化往往表现出求稳的特征,相对保守。在战略上的体现也会非常明显,比如,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在战争中取守势,从而导致战争序幕打开后的一系列战役的恶性后果。


背靠欧亚大陆的中国与岛国日本

三、改革的问题。清朝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进行洋务运动;日本在“黑船事件”以后,进行明治维新,到1894年战争爆发时,改革或改良都是30多年。其实,这场战争,就是两国改革成果的大比拼。日本人的改革是全面的、彻底的、从头到脚的改革;而清朝的改革仅仅只是器物层面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用主义,表现上看是改革,但其本质根本没有进行改革,信奉的还是老一套的东西。不思进取,不知道与时俱进,只有战败了才清醒,甚至战败了,还不清醒。这场战争不失败才怪。退一步讲,这场战争即使侥幸胜利,在第二场甲午战争中也会失败。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漫画

再说李鸿章应不应该背锅?

如果从纯军事的角度来说,李鸿章确实要背锅。但如果跳开军事层面来分析战败的原因,很显然,李鸿章不应该背锅。因为上面三个方面的原因,不是他能承担得起的,他不过是一个具体“办事的人”和中国人的一名“代表”。如果把全部战败的原因归罪于李宗堂大人,是不公平的、不理智的。

说实话,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总结,可谓是见仁见智。衷心希望各位朋友能补充、讨论、批评指正!


止戈军是我


甲午战争之败,李鸿章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当然,把责任都推给李鸿章也是不对的,根源还是当时大清帝国统治者的落后思想以及落后的制度。

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他的失败之处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敌我实力变化报告不足。北洋舰队建立之初,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但是在日本倾举国之力全力追赶下,在战争爆发两三年前,两国海军实力已经基本持平甚至日本稍稍领先。李鸿章没有及时将情况报告给皇帝,至少没有让统治者引起足够重视并投入资源。等日本挑起战端,各国纷纷中立,再买军舰买炮弹,人家已经不卖了。

二是海军日常战备不足。一段时期内,北洋舰队军纪废弛、训练荒废,搞走私、抽大烟、置办房产等,缺少军人作风。后勤保障也不足,由于腐败、党争等原因,舰队炮弹短缺、武器老化、无优质燃煤等,这些都严重削弱舰队战斗力。很多问题到了战争爆发前都没有得到充分解决。

其余的战役指挥(比如北洋舰队是防守还是进攻、陆军方面的协同作战),他虽参与其中,却不具备最高领导权,他责任是有,但不能全怪他。最受人诟病的谈判,他虽然签订的《马关条约》,但考虑到城下之盟的背景,经受着朝廷和日本两方面的压力,也不能全怪罪于他,毕竟清廷也没有民国政府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到底的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