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今日學詞之門徑》《詞學》之旨意,試論現代詞學的模糊與割裂

前言

詞學與學詞,說到底就是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古人搞詞學,理念到是很明確,如沈義父的《樂府指迷》,張炎的《詞源》,乃至清代的《惠風詞話》、《人間詞話》,要麼是談創作的技巧,要麼是對創作的理論探討,雖然方向狹隘,但總歸是將“詞學”與“學詞”關聯在一起了。

以《今日學詞之門徑》《詞學》之旨意,試論現代詞學的模糊與割裂


但現代詞學則不然,自詞學從古典轉型到近現代以後,眾多學術名家都紛紛將理論與實踐割裂開來,雖然詞學範圍在逐漸擴大,但似乎卻偏離了詞學的旨意-----我們可以說詞學並不等於學詞,但若無學詞之創作,那麼詞學研究也是如無根浮萍一般無處可託。甚至於說,諸名家在研究過程中,不論是龍榆生的《今日學詞之門徑》還是胡云翼的《詞學ABC》等等,卻仍是在陽奉陰違的對待“理論”與“創作”,即在定義中將“理論”與“創作”割裂,但在內容上卻又模糊了界限。



《今日學詞之門徑》、《詞學概論》對創作與理論割裂之病

古典文學體系是以經學為主幹,史、子、集為枝葉所構築,但自西學東漸之後,這套體系便逐漸肢解,之餘詞學也是如此。如前言所說,傳統詞學要麼是為詞體範式的研究,如李清照在《詞論》中所談的“詞別是一家”,張炎《詞源·捲上》的音律圖譜便是;要麼是針對創作的技巧探討,如《樂府指迷》、《詞源·卷下》、《宋四家詞選序》便是;要麼是針對創作的理論探討,如《惠風詞話》、《白雨齋詞話》便是------他們都是圍繞著“創作”而延伸出來的研究。而現代詞學在受到學術分科的影響下,不論是近代還是現代,關於“詞學”內容的討論,都是力主把“創作”與“理論”分為二事。

以《今日學詞之門徑》《詞學》之旨意,試論現代詞學的模糊與割裂


龍榆生在《今日學詞之門徑》中斬釘截鐵的將詞學與學詞區分開來,他說:“詞學與學詞,原為二事,治詞學者,就以往之成績,加以分析研究,而明其得失利病之所在,其態度務取客觀”又說:“學詞者將取前人名制,為吾揣摩研練之資,陶鑄消融,以發我胸中之情趣。”;同時,龍先生在《研究詞學之商榷》進一步點名了“詞學”的意義,即“與詞體之淵源流變,乃至各作者利病得失之所由,謂之‘詞學’”。逮至近代,胡云翼在作《詞學ABC》的時候,開宗明義的便說:“我這本書是‘詞學’不是‘學詞’,所以也不會告訴讀者怎麼去學習填詞”。

以《今日學詞之門徑》《詞學》之旨意,試論現代詞學的模糊與割裂


非龍、胡二家如此,這種割裂是整個近現代詞學研究中的主流聲音,梁啟勳認為詞是“徒供讀品”,所以詞學便要當做是“對這一文本研究的學問”,李冰若更是站在學術分科的角度上侃侃而談,說:“故研究詞學亦分為幾個方面去做,亦不是主張定要作成一個詞人”。舊詞學暫且不論,唐圭璋《歷代詞學研究述略》指出,詞學為起源、詞樂、詞律、詞韻、傳記、詞集版本、校勘、箋註、輯佚、品論之研究------但很顯然,詞學在現代學術中的定義,卻鮮有獨立在創作審美之外而存在的。

以《今日學詞之門徑》《詞學》之旨意,試論現代詞學的模糊與割裂


起源、傳記者,如龍榆生所謂的:“就以往之成績,加以分析研究”、“與詞體之淵源流變”其實是屬於詞史學研究的範圍,這便像文學家和文史學家一樣,後者的作用是:“迨世異時移,遺聲闃寂,鉤稽考察”,確實與創作不甚相干,但如詞樂、詞律、詞韻,不關乎創作麼?《詞源》稱作詞第一先要便是音律,是樂之律,是詞之韻;而校勘、箋註、輯佚、品論之類,看似在文獻學之內,但無審美素養,如何品論作品?若不能品論作品,又如何從事詞集的校勘、箋註、輯佚?故而,創作與實踐聯繫之緊密,是絕難割裂而論的---------除非是將詞學變作詞史學。這點詹安泰看的很明白,他說:“

誠苟未學詞,侈談詞學,縱能信口開河,譁眾取寵,只是沿襲,必無創穫。


《今日學詞之門徑》《詞學概論》模糊界限之病

很有意思的是,龍榆生並非詹安泰所說的“只是沿襲,必無創穫”,作為近代詞學之大家,《詞學季刊》之主編,龍榆生在詞學上的研究當可以執同時之牛耳;更有意思的是,標召“學詞與填詞原為二事”的他,其詞學旨意卻又是將理論建立在創作之上。

以《今日學詞之門徑》《詞學》之旨意,試論現代詞學的模糊與割裂


龍榆生有本教人填詞的書,書名很直接的寫作《詞學十講》。這本書(《詞學十講》)僅是用了極小的篇幅,去談論了唐宋歌詞的發展與近體詩與曲子詞的演化過程,更多的篇幅卻放在了創作指導上,第三講是論選調與選韻,第四講是論句讀與表情,第五講是論韻位,第六講是對仗,第七講是結構,第八、第九是談四聲與比興,最後一講是創作與欣賞--------以《詞學》而為名,一共十講,其中有八章是關於創作的梳理,這還能談得上是“詞學與學詞,原為二事”麼?顯然是不能的罷?非止如此,龍榆生在《中國韻文史》中,梳理各代詞學,都以歷代詞家之典型捻出,以論其主流風貌。論南宋詞之典雅化時,舉姜夔、吳文英,並品藻詞作、風格;論元明詞之凋敝時,也各捻代表,品論作手,凡此種種,莫不是建立在龍榆生本身因創作實踐而獲得的審美素養而得來的--------根基在此,又如何將詞學與學詞相割裂呢?

以《今日學詞之門徑》《詞學》之旨意,試論現代詞學的模糊與割裂


逮至胡云翼為詞學時,也是陽奉陰違的研究。《詞學概論》在序言中聲稱不教讀者填詞,卻教讀者去欣賞詞-------這真真是很荒謬的事情。須知,欣賞是作者與讀者在審美上的共鳴,倘若不知作者的苦心孤詣,又怎麼能欣賞到詞作的好處來?《滄浪詩話·詩法》講:“

其初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肆筆而成”------什麼叫其初不識好惡?便是毫無根基是分不出是好是壞的;又《蕙風詞話》談讀詞之法是要:“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於吾相望中,然後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不通創作,如何能分辨的出何為“名句”,又何為“意境絕佳者”?這顯然是悖論的邏輯了。

以《今日學詞之門徑》《詞學》之旨意,試論現代詞學的模糊與割裂


甚至於胡云翼稱“詞體在五百年前便死了”,這與梁啟勳的詞為“供讀品”是一個意思:他們認為詞樂已失傳,現代人再不能將詞付之於管絃,所以也再填不了詞了------但我們考慮一個問題是,詞樂在宋後便已經失傳了,如果詞體已經死了,那麼學界公認的清代又是如何中興的呢?他們是怎麼在舍音樂關係之外,找到了詞的傳續之路呢?是明代詞壇對於詞譜的創見,是清代詞壇積極尋找詞學的社會意義所在而已。今之詞學,所缺少的便是這些東西。雖然依託於先進的研究手段,開拓的研究範圍,但所研究的成果,無非是沿襲歸納各代詞學史,沿襲著前人詞話中對於各代詞人的風格分類--------所謂的創見,只不過是搜佚後對詞史拼圖的補全罷了。故而,現代詞學裡“模糊的界限”,算起來就是強行脫離創作卻又未曾尋找到依託後的困惑。



結言

竊以為,現代詞學之發展,並不能將創作與理論割裂而變作詞史學。反而應該積極的通過創作而提高審美素養,並結合史家之眼觀,這樣才能提綱挈領,發前人未發之疑,這樣才不至於使得在理念上提出創作與實踐割裂,卻又實際研究中把兩者弄得曖昧不明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