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今日学词之门径》《词学》之旨意,试论现代词学的模糊与割裂

前言

词学与学词,说到底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古人搞词学,理念到是很明确,如沈义父的《乐府指迷》,张炎的《词源》,乃至清代的《惠风词话》、《人间词话》,要么是谈创作的技巧,要么是对创作的理论探讨,虽然方向狭隘,但总归是将“词学”与“学词”关联在一起了。

以《今日学词之门径》《词学》之旨意,试论现代词学的模糊与割裂


但现代词学则不然,自词学从古典转型到近现代以后,众多学术名家都纷纷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虽然词学范围在逐渐扩大,但似乎却偏离了词学的旨意-----我们可以说词学并不等于学词,但若无学词之创作,那么词学研究也是如无根浮萍一般无处可托。甚至于说,诸名家在研究过程中,不论是龙榆生的《今日学词之门径》还是胡云翼的《词学ABC》等等,却仍是在阳奉阴违的对待“理论”与“创作”,即在定义中将“理论”与“创作”割裂,但在内容上却又模糊了界限。



《今日学词之门径》、《词学概论》对创作与理论割裂之病

古典文学体系是以经学为主干,史、子、集为枝叶所构筑,但自西学东渐之后,这套体系便逐渐肢解,之余词学也是如此。如前言所说,传统词学要么是为词体范式的研究,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谈的“词别是一家”,张炎《词源·卷上》的音律图谱便是;要么是针对创作的技巧探讨,如《乐府指迷》、《词源·卷下》、《宋四家词选序》便是;要么是针对创作的理论探讨,如《惠风词话》、《白雨斋词话》便是------他们都是围绕着“创作”而延伸出来的研究。而现代词学在受到学术分科的影响下,不论是近代还是现代,关于“词学”内容的讨论,都是力主把“创作”与“理论”分为二事。

以《今日学词之门径》《词学》之旨意,试论现代词学的模糊与割裂


龙榆生在《今日学词之门径》中斩钉截铁的将词学与学词区分开来,他说:“词学与学词,原为二事,治词学者,就以往之成绩,加以分析研究,而明其得失利病之所在,其态度务取客观”又说:“学词者将取前人名制,为吾揣摩研练之资,陶铸消融,以发我胸中之情趣。”;同时,龙先生在《研究词学之商榷》进一步点名了“词学”的意义,即“与词体之渊源流变,乃至各作者利病得失之所由,谓之‘词学’”。逮至近代,胡云翼在作《词学ABC》的时候,开宗明义的便说:“我这本书是‘词学’不是‘学词’,所以也不会告诉读者怎么去学习填词”。

以《今日学词之门径》《词学》之旨意,试论现代词学的模糊与割裂


非龙、胡二家如此,这种割裂是整个近现代词学研究中的主流声音,梁启勋认为词是“徒供读品”,所以词学便要当做是“对这一文本研究的学问”,李冰若更是站在学术分科的角度上侃侃而谈,说:“故研究词学亦分为几个方面去做,亦不是主张定要作成一个词人”。旧词学暂且不论,唐圭璋《历代词学研究述略》指出,词学为起源、词乐、词律、词韵、传记、词集版本、校勘、笺注、辑佚、品论之研究------但很显然,词学在现代学术中的定义,却鲜有独立在创作审美之外而存在的。

以《今日学词之门径》《词学》之旨意,试论现代词学的模糊与割裂


起源、传记者,如龙榆生所谓的:“就以往之成绩,加以分析研究”、“与词体之渊源流变”其实是属于词史学研究的范围,这便像文学家和文史学家一样,后者的作用是:“迨世异时移,遗声阒寂,钩稽考察”,确实与创作不甚相干,但如词乐、词律、词韵,不关乎创作么?《词源》称作词第一先要便是音律,是乐之律,是词之韵;而校勘、笺注、辑佚、品论之类,看似在文献学之内,但无审美素养,如何品论作品?若不能品论作品,又如何从事词集的校勘、笺注、辑佚?故而,创作与实践联系之紧密,是绝难割裂而论的---------除非是将词学变作词史学。这点詹安泰看的很明白,他说:“

诚苟未学词,侈谈词学,纵能信口开河,哗众取宠,只是沿袭,必无创获。


《今日学词之门径》《词学概论》模糊界限之病

很有意思的是,龙榆生并非詹安泰所说的“只是沿袭,必无创获”,作为近代词学之大家,《词学季刊》之主编,龙榆生在词学上的研究当可以执同时之牛耳;更有意思的是,标召“学词与填词原为二事”的他,其词学旨意却又是将理论建立在创作之上。

以《今日学词之门径》《词学》之旨意,试论现代词学的模糊与割裂


龙榆生有本教人填词的书,书名很直接的写作《词学十讲》。这本书(《词学十讲》)仅是用了极小的篇幅,去谈论了唐宋歌词的发展与近体诗与曲子词的演化过程,更多的篇幅却放在了创作指导上,第三讲是论选调与选韵,第四讲是论句读与表情,第五讲是论韵位,第六讲是对仗,第七讲是结构,第八、第九是谈四声与比兴,最后一讲是创作与欣赏--------以《词学》而为名,一共十讲,其中有八章是关于创作的梳理,这还能谈得上是“词学与学词,原为二事”么?显然是不能的罢?非止如此,龙榆生在《中国韵文史》中,梳理各代词学,都以历代词家之典型捻出,以论其主流风貌。论南宋词之典雅化时,举姜夔、吴文英,并品藻词作、风格;论元明词之凋敝时,也各捻代表,品论作手,凡此种种,莫不是建立在龙榆生本身因创作实践而获得的审美素养而得来的--------根基在此,又如何将词学与学词相割裂呢?

以《今日学词之门径》《词学》之旨意,试论现代词学的模糊与割裂


逮至胡云翼为词学时,也是阳奉阴违的研究。《词学概论》在序言中声称不教读者填词,却教读者去欣赏词-------这真真是很荒谬的事情。须知,欣赏是作者与读者在审美上的共鸣,倘若不知作者的苦心孤诣,又怎么能欣赏到词作的好处来?《沧浪诗话·诗法》讲:“

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什么叫其初不识好恶?便是毫无根基是分不出是好是坏的;又《蕙风词话》谈读词之法是要:“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相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不通创作,如何能分辨的出何为“名句”,又何为“意境绝佳者”?这显然是悖论的逻辑了。

以《今日学词之门径》《词学》之旨意,试论现代词学的模糊与割裂


甚至于胡云翼称“词体在五百年前便死了”,这与梁启勋的词为“供读品”是一个意思:他们认为词乐已失传,现代人再不能将词付之于管弦,所以也再填不了词了------但我们考虑一个问题是,词乐在宋后便已经失传了,如果词体已经死了,那么学界公认的清代又是如何中兴的呢?他们是怎么在舍音乐关系之外,找到了词的传续之路呢?是明代词坛对于词谱的创见,是清代词坛积极寻找词学的社会意义所在而已。今之词学,所缺少的便是这些东西。虽然依托于先进的研究手段,开拓的研究范围,但所研究的成果,无非是沿袭归纳各代词学史,沿袭着前人词话中对于各代词人的风格分类--------所谓的创见,只不过是搜佚后对词史拼图的补全罢了。故而,现代词学里“模糊的界限”,算起来就是强行脱离创作却又未曾寻找到依托后的困惑。



结言

窃以为,现代词学之发展,并不能将创作与理论割裂而变作词史学。反而应该积极的通过创作而提高审美素养,并结合史家之眼观,这样才能提纲挈领,发前人未发之疑,这样才不至于使得在理念上提出创作与实践割裂,却又实际研究中把两者弄得暧昧不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