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是英雄還是小人?為什麼?

卯三國


張儀是一個褒貶不一,爭議很大的人,要是一定要評論個功過是非,那張儀無疑是秦國的民族英雄,小人的話就是對六國來說了,讓咱們從張儀的事蹟中來看看張儀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

1.張儀對秦國的貢獻

張儀作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藉助蘇秦的幫助到達秦國,贏得了秦惠王的信任與重用,從此發揮自己的遊說策略,連橫破縱,風雲一時。

張儀當上了秦國的相國,第一件事就是想出一個破壞合縱的策略,當時蘇秦的合縱趨勢已經形成,而且對秦國來說,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史記也記載,蘇秦合縱六國盟約達成,秦國十五年不敢出門東進。可見當時秦國迫切需要連橫破縱之人。張儀就以齊、楚兩大國為關鍵,以鄰國魏國為突破口,逐一破壞六國合縱,張儀為了讓魏國先臣服於秦國,不惜辭去秦國丞相,來到魏國四年,專門勸說魏王,魏王不答應,就先用運用威逼、利誘的策略,然後在去攻打魏國,魏國最終斷了合縱盟約,臣事秦國。

張儀對韓、楚、齊、趙、燕國都是運用同樣的方法,一邊威逼、一邊利誘的策略,先後破壞了六國的合縱趨勢,為後來秦國能統一大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六國對張儀恨之入骨

拿張儀對楚懷王的欺騙來說“六百里土地變六里”,張儀去楚國遊說楚懷王,當然也是威逼加利誘,跟楚懷王說如果跟齊國斷交,秦國就拿六百里土地贈送給楚國作為回報,楚國和齊國都是當時強大的國家,領土雄偉,都是號稱擁有百萬雄獅的國家,楚懷王一聽六百里土地,立馬同意與齊國斷交,張儀的目的完成後就回到了秦國,楚懷王的使者去秦要土地,張儀就閉門不見,弄得楚懷王還以為張儀是認為自己沒有與齊國斷交徹底呢,就派人又去齊國罵了一通,這下算跟齊國徹底玩完了,成了仇敵,張儀一聽便出來見楚懷王使者,說,張儀願意獻出自己的六里地送給楚王,還錯怪是楚王把六里聽成了六百里,。接下來的事只有兵戎相見了,就是這樣一件利用欺騙的手段完成的任務,成為張儀抹不去的黑點,從此張儀的不講信義,氣量狹小為世人所不齒,被後世貫以小人之稱。張儀的不守信義是出了名的,後來各國點名只要得到張儀可以不要土地,看出各國對張儀真是恨之入骨。從此失信於天下。

3.張儀的功過是非

張儀的功過,“連橫六國瓦解合縱”,與秦國的強大的軍事實力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詭譎的謀略,以三寸不爛之舌退六國百萬雄獅,縱橫捭闔,遊說諸侯,建立了諸多功績,他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憑藉外交手段,採用連橫策略,使秦國的國威大增,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為後來的秦國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張儀的是非,從他如何處理同事關係就可以看出來。當時與張儀共事的秦國名臣,有陳軫、公孫衍、樗裡疾和甘茂等人。張儀為了排擠同事,竟暗地裡對秦王說他們的壞話,所以司馬遷在張儀傳也評說,“夫張儀之行事甚於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要之,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在當時能從一介布衣登上一國之相也是經歷千錘百煉的,所以一代權臣能忠於自己的國君,就是英雄。那些功過是非就留給後世去評說吧!


讀史記品人生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英雄或小人,起碼真是真性情,大丈夫;只要不是偽君子就好!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心中坦蕩,不管是褒揚或是貶斥,都有心裡的信仰,是有原則的。不像偽君子,隨風搖擺,屈膝卑躬,表裡不一,這種人是沒底線的。

張儀,一生忠一人,侍一國!這種人是真丈夫,大英雄!為了秦國,不辭辛苦,到處奔走遊說各國締盟。這份忠誠,足以當的起英雄二字。

為了秦國的利益,“大義滅親”開刀魏國:

張儀,魏國人。秦王痛恨於魏,張儀於公子華攻佔了魏國蒲陽,後又歸還,並要求魏置地而換。後來任魏相,一直唆使魏國事秦結盟。身為魏人,確無半點為母國謀劃之舉。所作所為均是為秦做長遠打算。

有人會說,張儀背棄祖宗,吃裡扒外。其實不然,春秋戰國時期,以才華事他國,比比皆是。有識之人,最屈辱的莫過於,懷才卻無用武之地。大爭年代,皆如此。這不是背棄,更不是叛國,只是要一施胸中抱復,實現個人的價值。

為了秦國的利益,背上“小人無信”的罵名:

曾經張儀,為破列國合縱伐秦!欺詐楚國結盟,後又不兌現承諾!因此,背上了小人的罵名。

實話實說,戰爭本來就是無所不用。陽謀固然令人信服,但陰謀也是一部分。爾虞我詐是常有的事。

以屈原為首的楚國大臣們,也勸說楚王不可信,陳述了各方主張。是楚王不所勸,如果戰爭都是說一就是一。那楚臣們也不會反對。所以,根本不能怪到張儀頭上。

戰場上有君子嗎?沒有,都是小人。這就是法則。

為了秦國的利益,孤身犯險入楚:

楚王認為被張儀戲弄,惱恨於心。秦惠王為了得到戰略要地,與楚置換。楚王就一個條件,要張儀入楚。

張儀為免秦王為難,明知一去,有可能不回,還是主動入楚。雖說後來得以全身而退,那也是驚出一身汗的。

置個人生死不顧,只為秦國獲得更大的利益,這份膽氣魄力還不是英雄?一心一意侍秦,也換來了秦所有人的尊重!至於外人如何想,那也是無所謂的事!

英雄,有文有武,陣前的廝殺是,穿梭於各國間,冒著生命危險也是。不論文武,都得忠誠不渝,方配此殊榮。如若左右搖擺,貪先怕死,都不配叫英雄。寧背罵名,也義無反顧的忠於君主,這就是英雄。


銘豪談史


英雄和小人是站在道德的角度進行的評價,站在不同各方,自然評價不一:對於秦國來說,張儀就是大功臣,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加快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而假如站在楚國或其它國家的角度,他們就會認為張儀是小人,覺得他背信棄義,奸詐狡猾。

但面對歷史,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既使沒有張儀,也會出現蘇儀,王儀等,他們同樣要擔負起歷史賦予這些謀士說客的重任,那就是輔助某一國,統一其他國。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張儀無所謂英雄或小人,他只是這股歷史潮流裡曾經的過客,在恰當的時期擔當起了適合自己的責任。



取藍資訊


張儀斷然不是小人,是名副其實的英雄。

首先,張儀屬於縱橫家,本來就是靠著一張嘴,遊說諸國而自足。如果職責他巧舌如簧,那麼先秦諸子基本都有這樣的缺點。況且張儀,連橫之策,幫助秦國邦交事務,使得秦國得以東出。

況且,外交本就講究,爾虞我詐,“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張儀可以承認自己是名利之徒,不正是坦坦蕩蕩的表現嗎?可見張儀雖然好名利,但卻並非不是真英雄。

張儀出身本就不好,甚至受到了他妻子的嫌棄,他卻說,只要我的舌頭還在,我就有機會揚名天下。最後他做到了,他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使得各國對他聞風喪膽,甚至超過了對於秦國軍隊的畏懼,這不是英雄的表現嗎?

有人指責他背叛母國,其實這是不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戰國之時,愛國的思想還沒有產生,每個人都可以去別國另謀生路,大家都在名義上的周王室天下,並不區分具體國家。例如商鞅也不是秦國人,樂毅不是燕國人,田文還是齊國公子還是來了秦國。屈原是愛國詩人不假,這是他的偉大,但不能因此指責張儀是小人。

生逢亂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求生之道。能夠在這亂世天下中有一番作為,青史留名,又問心無愧,那麼就算得上英雄。


秋山散人


張儀是小人還是英雄,那還得看在誰的眼裡了,在秦國人眼裡,張儀是個大英雄。但在楚國人和魏國人眼裡,張儀絕對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

  因為:張儀從來沒有背叛過賞識他的秦惠文王,也從來沒有做過對不起秦國的事。

  雖然他曾兩面三刀,欺騙與狡詐並用,折騰楚國,凌辱魏國。

  在為之效命的秦國面前,他始終是恭順的,勤勉的,兢兢業業的,任勞任怨的。

  他錯了嗎?他是小人嗎?他的職業道德還是可圈可點的。

  不可否認,在處理對外關係上,他使用了卑鄙的、非道義的手段,但是,縱觀歷史長河,你能講出,歷史上的那些成功者有幾個沒有使用卑鄙的、不道義的手段?剛剛剛在那個七雄爭霸的年代,更是陽謀陰謀齊發,爾虞我詐不停,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張儀,一個永遠的時代傳奇,手無搏雞之力,卻對百萬軍中奪人首級的猛將不屑一顧;身似浮萍,卻以一己之力挑戰天下英雄,笑傲八方諸侯。他的多彩外交手段出神入化,無人能夠超越;他的仕途遊走技術爐火純青,無人望其項背。

  他的一生,始終是流氓習氣與英雄豪氣並存。有些時候,他做的比英雄更英雄;另一些時候,他做的比流氓更流氓。

所以即使智障也不是什麼大英雄?但也絕對不是小人,他是一個真實的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該做什麼?業務能力強,辦事效率高,是每個職場人學習的榜樣。


呈源媽媽


四海齊鋒,一口所敵——張儀。

少年時的歷史啟蒙書籍,和很多人一樣是那本《上下五千年》,讀到戰國時,恰好是縱橫家大顯身手的歲月。當中寫到張儀的篇章,剛好是那段著名的“張儀欺楚”,在這寥寥數百字裡,張儀都做了這些事:送禮行賄(張儀到了楚國,先拿貴重的禮物送給楚懷王手下的寵臣靳尚,求見楚懷王。);信口開河(要是大王下決心跟齊國斷交,秦王不但情願跟貴國永遠和好,還願意把商於(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一帶六百里的土地獻給貴國。);背信棄義(大概是你們大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兒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國的土地。);仗勢欺人(秦惠文王也發兵十萬人迎戰,同時還約了齊國助戰。楚國一敗塗地。十萬人馬只剩了兩三萬,不但商於六百里地沒到手,連楚國漢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給秦國奪了去。)

總而言之,活脫脫一副小人嘴臉。好死不死,寫張儀這篇的前一篇是“孫臏龐涓鬥智”,後一篇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卑鄙小人夾在千古軍神和奮武君王之間,形象簡直low穿地心,所以我從小對於張儀便懷揣了一種鄙夷的情感。

長大以後,又拜讀了《史記》和《戰國策》,才知道了,忽悠一群人,那叫大忽悠;忽悠一國王公貴胄,那叫了不起的大忽悠;而像張子這樣縱橫七國,片語傾危的人,就已經脫離了忽悠的境界,那叫不世出的外交家。

張儀事秦之後,大概做了以下幾件事:

向秦惠文王嬴駟陳列天下大勢,奠定秦國外交的方針。 那時候秦惠文王還是秦惠文君,而且當時戰國流行“相王”,就是幾個國家的國君湊一起開個趴體,定個盟約,彼此尊稱一聲“X王”,從此就摘掉“君”或者“公”的帽子,搖身一變稱“王”了。嬴駟剛剛繼位不久,做夢都想趕這個時髦。這時候張儀入秦,見到嬴駟就說,秦國過去早有成“伯王之名”的機會,但是過去你的謀臣操作不好,導致“伯王之名”不成,現在的秦國國君英明,幅員遼闊,名師百萬,賞罰分明,地勢險要,天下沒有比得上秦國的,有我幫你破除合縱,滅了趙韓,臣服楚魏,親善燕齊,到時候成就王霸之業,四方來朝,我要是做不到,你一刀砍了我。嬴駟笑開了花,當時就封張儀為客卿,終日探討天下大勢。後來張儀又論道:“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週之郊,誅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這一番論對,點明瞭連橫以“侵楚魏之地”為先,進而“挾天子以令天下”,眼光長遠獨到,雖然“挾天子”的部分最後並沒有實現(要是實現,張儀這番論對就堪比《隆中對》了),但秦國這時以欺負魏楚兩國為核心的連橫外交已經確定了下來。

對魏國的外交勝利。楚魏兩國在張儀的外交策略裡面處於核心地位,但是以秦國當時的發育還做不到同時欺負兩國,那時候楚國強盛,魏國卻已經不復當年之勇(哎),所以張儀一上任就“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先和嬴華帶兵打下了蒲陽(丫還是個軍事家),然後把蒲陽還給魏國,跑去對魏王說秦國對魏國多好啊還把城還給你,你是不是也該獻上上郡和少梁“以禮相報”啊,軟硬兼施之下,魏國“心悅誠服”地獻上了土地。

後來張儀嫌作為秦相說服魏國太慢,直接和秦王演了個雙簧,假裝自己被罷免,跑去魏國當相(wo)國(di)去了。期間各種吹魏惠王的枕邊風(誤),配合秦國的軍事行動,最後魏王“請稱東藩”,達成了對魏國的外交勝利,張儀便溜了溜了,“張儀歸,復相秦”。

對楚國的外交勝利。就是赫赫有名的張儀戲楚,當時楚國賊強,還和東邊略強的齊國結盟,想中野聯動gank秦國一波,張儀跑去楚國,抓住楚懷王這名玩家貪財好色的弱點,又是許土地又是許美人,只要你別和齊國一起來搞我,楚懷王被騙的賊美,連連應允,臨走還送張儀一枚楚國相印。結果張儀跑回秦國佯裝墜馬,對楚使搞個閉門不見,楚懷王得不到土地美人,急的石樂志,居然叫人去羞辱了齊國一番,齊國哪受得了這個氣,“折楚符而合於秦”。張儀一看對面玩家現在是我方盟友了,就對楚使說了“什麼六百里,明明是六里”的混賬話,氣的楚懷王發兵攻秦,秦國正愁沒借口乾楚國一炮呢,當下聯絡齊國一起大敗楚國,“於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

第一次使楚成功拆散了齊楚聯盟,但是卻沒有達到讓楚國親秦的戰略目的。兩年後,秦王派人去和楚懷王說,我把武關以外的土地給你,你把黔中的土地給我,咱倆別鬧了。楚懷王上次被張儀玩了,恨他入骨,當下回秦王,說你把張儀給我送來,我白送你黔中的土地!秦王有點想用張儀換地卻又不好意思說,張儀卻主動跑來請求前去。秦王說先生四不四傻,那楚王擺明了記仇,這次叫你去就是想搞你的。張儀說不怕,我早就買通了楚王心愛的老婆鄭袖的親信靳尚,到時候叫鄭袖去吹吹楚王那個耙耳朵的枕頭風。況且,我是奉了大王您的命出使楚國,他哪裡敢動我(這句純屬拍馬屁)。張儀到了楚國,果然直接就被囚禁了起來,隨時人頭落地。這時鄭袖選手果然如張儀所料對楚王一頓輸出,“懷王后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張儀看透了楚懷王懦弱懼秦的心理,對他說大王要是不和秦國親善,就別怪我們不客氣,到時候秦軍三個月就能幹挺你,你就算叫破喉嚨也沒人來得及救你。“故卒許張儀,與秦親。”

遊說諸國,奠定秦國的外交優勢。張儀從楚國離開後,直接去了韓國,說服韓王親秦,而後又先後出使齊、趙、燕,三寸之舌所到之處無不披靡,一舉奠定了秦國對六國外交上的絕對優勢。

縱觀張儀一生,外交出使時機變百出,每每遊說一國,都能夠根據天下時勢,該國的風土人情,國君的喜好親疏,或威逼,或利誘,或詭辯,或欺瞞,達到自己的外交目的,最終達成了秦國連橫他國以強秦國的外交戰略,是為大智。出使期間屢屢以身犯險,臥底魏國,被囚楚國,卻從無半點退縮遲疑,是為大勇。如此大智大勇之人,和我當初認為的那個卑鄙小人的形象,已經相去甚遠了。而且張儀最牛逼的是,侍奉了有冤殺功臣傳統的秦國,最後居然得了個善終,這就太社會了。每每看過張儀的一生,心中都不由得讚歎:張子大才,張子大才啊!


秋刀斬鮭魚


個人認為,張儀是個英雄。

張儀(?-前309年),姬姓,張氏,名儀,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王顯鄉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早年入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

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寵信,出逃魏國,擔任相國,次年去世。

甘茂:始張儀西並巴蜀之地,北開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張子而以賢先王。

李斯: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司馬遷: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從衡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夫張儀之行事甚於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要之,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


花開水不流


英雄如何去定義?

有厲害的人,定位英雄。

有那個榮譽的,也喊英雄。

似乎很多英雄出現,但是他們做出的事情,比如張儀之類的,他們維護的是統治者,統治者之間的戰爭,百姓永遠都是底層,在掙扎,上面是那個山都一樣,壓人,壓的人喘不過氣來。幫助統治者的,也是幫助欺壓底層的,他們是英雄?

那英雄能夠怎麼去定義?研究出電的,研究出阿司匹林的,這些科學家,這些醫學家,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他們名字,但是,他們是唯獨能夠獲取英雄名稱的人,因為他們的發明,永遠讓整個人族受益!

為了人族的,才是英雄。

張儀不是英雄,也不算小人,他只是當了那個位置,賺取利益,並且給自己建立起地位來,他是個人,和其他人一樣。


愚昧文學


很榮幸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張儀是小人嗎,估計100個人中有99人說他是。但是,當你把戰國曆史裡裡外外弄透徹後,你就會發現,張儀絕對不能說是個小人。因為張儀從來沒有背叛過僱傭他的秦國,也從來沒有做過對不起秦國的事。雖然他曾兩面三刀,欺騙與狡詐並用,折騰楚國,凌辱魏國。

在為之服務的、效勞的秦國面前,他始終是恭順的,勤勉的,兢兢業業的,任勞圌任怨的。他錯了嗎?他是小人嗎?他做了哪些可以讓他能夠稱為“小人”的事情?

不可否認,在處理對外關係上,他使用了卑鄙的、非道義的手段,但是,懂歷史的人,你能講出,歷史上的那些成功者有幾個沒有使用卑鄙的、不道義的手段?

越王勾踐沒有使用過嗎?漢武帝劉徹沒有使用過嗎?明太祖朱元璋沒有使用過嗎?唐太宗李世民呢?元太祖忽必烈呢?等等,等等。翻開史書,這樣的人還有好多。可是,為什麼小人的名號沒有落到這些人的頭上,而是落到了張儀的頭上?歷史到底掩蓋了什麼?宣揚了什麼?

張儀,一個永遠的時代傳奇,手無搏雞之力,卻對百萬軍中奪人首級的猛將不屑一顧;身似浮萍,卻以一己之力挑戰天下英雄,笑傲八方諸侯。他的多彩外交手段出神入化,無人能夠超越;他的仕途遊走技術爐火純青,無人望其項背。

他的一生,始終是流氓習圌氣與英雄豪氣並存。有些時候,他做的比英雄更英雄;另一些時候,他做的比流氓更流氓。他的存在,是個喜劇,從秦國的角度;也是個悲劇,對他個人來說。因為,他以個人的恥辱造就了秦國的輝煌。

以上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個人想法和觀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公子靈均


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從衡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夫張儀之行事甚於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震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要之,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西漢)司馬遷《史記》

縱橫家張儀只是一個大騙子?不止,他還是經常背後說人壞話的小人(具體張儀有哪些騙子的表現,可以參見張儀欺楚,這裡暫不論),張儀憑藉著秦惠文王的寵信,只要有人威脅到了他的地位,就會想方設法排擠,解決掉對自己權勢地位有威脅的任何人,不得不說,張儀實非君子也。

化解六國合縱聯盟的張儀有多損?為秦國效力的大才,他排擠了3位,公孫衍、陳軫、樗裡疾此三人都是難得的人才,可能不少人對陳軫比較陌生,但此人曾憑口舌之利,為齊國擊退楚國大軍,秦王謀劃大事,也經常詢問陳軫意見,足見此人能力之不凡。

從張儀的生平事蹟,我們會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縱橫家的謀劃多從主觀政治出發,也就是滿腦子想的都是利用混亂的國際局勢,謀求自己的私利,朝秦暮楚,反覆無常儼然是縱橫家們的常態,這也是縱橫家歷來得到評價都很低的根源所在。

但也不能不承認,這些縱橫家們確實有本事,他們的謀劃雖然是為自己,但卻能準確地把握君主的心理,讓這些君主覺得他們的謀劃確實是為了自己好,為了國家好,不得不說,縱橫家們的嘴皮子,當真勝過千軍萬馬。

對此,您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