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者人老心不老,爱恋寡妇成夫妻:清代“小叔告寡嫂”详解

老夫少妻和老妻少妇都是人们常听说的事,只是在不妨碍别人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对这种事都会一笑了之,放在现在大家都不介意,只是若在古代封建社会,那可是捅了马蜂窝了。

此案是包公所判,有人说公平,也有人说不公,至于真相如何,今日就带你们来了解一下事情的原委。

话说包公在上任时,就发生了这么一件怪事,具体的地方已无从考证了,不过也没关系,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当地有一老者,已年过八旬,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八十岁,说到这很多人都会以为是个他是个驼背走路缓慢的老人,但是这个老人可不一般啊。

八旬老者叫周德,要说起这周德,十里八乡认识他的人都有话说,这周德虽已是八十岁,但是他可不是什么慈祥的老爷爷,他自打年轻时名声就不好,偷鸡摸狗调戏妇女,啥事都干,不仅如此,他算计别人是出了名的,故此臭名远扬,大家都不喜欢他,老了也没见他改多少,照样和年轻一样,仗着自己年纪大无人敢揍他,耍横耍赖更甚从前。

八旬老者人老心不老,爱恋寡妇成夫妻:清代“小叔告寡嫂”详解

这周家是个大家族,周德虽然游手好闲,但是上了年纪,家族中的人又多,周德倒也饿不死,族内人虽不喜他,奈何年龄摆在那,不得不给他几分面子。

周家有个寡妇叫罗氏,丈夫没了又没孩子,年纪轻轻就守了寡,也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因没孩子,这罗氏虽是中年妇人却花容月貌半点不显老,周德见她只剩一人无人陪伴,便起了不好的心思,只因年纪大不敢胡来,于是悄悄给了罗氏暗示,想探探她的口风。

这罗氏也是个不挑食的人,倒也不嫌弃八十岁的周德,一看周德给她递了纸条,上面写着约她深夜在后花园见,没多想便等到半夜就去会那周德,两人情意绵绵之际,罗氏还作了一首诗:“夜深偷展窗纱绿,夭桃枝上留莺宿,花嫩不禁寒鸦噪,春风鼓动何时休?”

闻听此言,周德这个老头为了迎合美人,也作了一首诗:“绿窗深贮倾城色,灯花又送秋波溢,文君为我心坚待,切莫轻违金缕衣。”

两人就这样悄悄在一起过了几年,因贼从不觉得自己暴露,这周德和罗氏自以为两人瞒的天衣无缝,只是纸包不住火,这两人的事早就被邻居知晓,奈何不是自己家人,此事又羞耻,故此才没人说出来。

再说这罗氏死去的丈夫还有一弟弟,名叫周宗海,他也是知道二人的丑事,邻居间的闲话早就传到了他的耳朵里,起初听人嚼舌根时他会不信,恼极了时还会冲上去和人对打,谁知说的人越发多了,周宗海心里有了疑虑,那夜他悄悄守在罗氏门口,等候半夜,亲眼看见了周德溜进罗氏房中,这下可坐实了证据。

八旬老者人老心不老,爱恋寡妇成夫妻:清代“小叔告寡嫂”详解

他也知道嫂子守寡艰难,却不能容忍这样的事,哥哥的名声和周家的名声全是因为嫂子的缘故才坏了,为此,周宗海曾多次明里暗里提点过罗氏,不知是他暗示不够明显,还是罗氏没有将他放在眼里,这周德依旧每天深夜前来,见嫂子如此胆大,周宗海再也不能忍了。

于是将嫂子作风不端的事给告了,他去告的官府正是包拯,听闻此事,包大人也很惊讶,他起初以为是周宗海欺负寡嫂,想占了哥哥留下的财产,心中暗自想道:“八旬老头,连走路都喘气,怎么会有如此不当的行径?”

虽然这样想,包大人还是让张龙把那周德拿来审问,后又私下打听这周德的名声,一听人们对他的评价,心中对周宗海的怀疑消了大半,再说那周德已被张龙带来,他本是狡猾之人,张龙来拿自己时,已猜到自己和罗氏的事多半露馅了,又听张龙言语,心中有了主意应对。

仗着老者身份故作气力不济的样子,哭诉道:“我乃是八旬高龄,走路都是费劲的人,那罗氏是我小辈,又是一个可怜的寡妇,我岂会与她有私情呢?大人不要听信小人直言。”

八旬老者人老心不老,爱恋寡妇成夫妻:清代“小叔告寡嫂”详解

听闻周德此言,包拯心中也有疑虑,当下命人先把周德收押,随后又叫人拿了罗氏来,罗氏被问心中惶恐,狡辩道:“我本是寡妇,因怕人闲话甚少出门,岂敢和家中长辈有私情?何况还是八旬老者,大人莫要冤枉了我。”

这二人都情愿受罚来证明清白,不论包拯如何试探都不露破绽,这下可难坏了他,三餐都未用饭,其嫂子见包拯萌萌不乐,问起此事,包拯如实告知,嫂子不好多说,只是将头上的簪子拔下,猛插入泥土之中,包拯一看如此举动,当下明白了。

于是又升堂提升罗氏和周德,将其二人捆了严刑拷打,包拯怒斥道:“你这老人行为不端,与罗氏有私情,败坏纲常,死有余辜,”又骂罗氏:“你不好好守寡,与长辈有私情,还敢说谎。”

说罢让衙役将二人各打两百板子,这二人受不住刑罚,说出了实情,于是包拯将二人定罪,罚他二人一百大板,将周德赶回去,而罗氏则让宗海领回家另外嫁人,并出了告示以儆效尤。


封建社会,此事是见不得光的,有人认为包拯判重了,你们怎么看?


本文出自《包公案》中【神判八旬通奸事】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