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淵之盟》簽訂的合理嗎?為什麼宋朝要與遼簽訂《檀淵之盟》呢?

大馬哈魚12


《檀淵之盟》的簽訂是合理的,可以說是兩邊各取所需。而以宋朝的經濟水平來說,《檀淵之盟》相對於繼續打下去的軍費,可以說是少了很多了。

《檀淵之盟》簽訂的大背景是遼聖宗與蕭太后率領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本來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之後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算是穩住了陣腳,兩方呈對峙態勢。

先說遼這邊,遼聖宗出兵並不是打算滅亡北宋,當然了那時的遼也沒有這個實力去滅亡北宋,遼聖宗出兵主要是為了奪取“關南之地”,徹底掌控燕雲十六州。打到澶州可以說遼國的戰前目標基本實現了,再打下去對於遼聖宗的統治就不利了,因為當時遼國內部還是各個大小部落,如果再打下去就會出現一大批的新的軍功貴族,而且當時遼國內部政治已經呈現出腐敗的態勢了。而且主帥蕭撻覽的死,使得遼聖宗也沒有太大的信心打下去了。

再說北宋這邊,宋真宗是真的被打怕了,從邊境一直被打倒澶州,要知道這一路上,北宋是兵敗如山倒啊,本來宋真宗都想放棄黃河北邊的土地了,要不是寇準極力勸說,宋真宗都要跑了,既然現在有了何談的機會,宋真宗肯定是不會放棄的,再說了,再宋真宗看來不就是賠點錢的事嗎?北宋別的不多,錢是真的多,畢竟北宋經濟的發達程度是有目共睹的。

就這樣,在倆邊最高統治者的授意下,最終簽訂了《檀淵之盟》。


楓葉0829


燕雲之野

後周時期(959),周世宗柴榮領兵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中的瀛州、莫州(河北河間,任邱),瓦橋關(河北雄縣),拉開了中原王朝收復北方的大幕。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老趙家攻滅北漢後順勢進攻遼國,遼南京兵馬總管府麾下南京統軍司(北族軍隊)、南京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司(漢族軍隊)應時而動,準備迎敵,當時遼朝皇帝遼景宗任命遼朝有名的漢族大帥哥,蕭皇后的緋聞男友韓德讓留守南京(北京)對抗宋軍——根據宋人路振的乘軺錄記載,韓德讓和蕭皇后可是青梅竹馬、匆匆那年,後來走散的一對兒。兩軍大戰於高粱河(今北京動物園地段),結果宋軍被打敗,老趙家太祖差點沒回來。

北宋雍熙三年(986),大帥哥韓德讓的緋聞女友終於成了蕭太后。蕭太后有北族女子的敢愛敢恨,沒有漢族女子那麼多束縛,於是在遼景宗走後跟大帥哥韓德讓破鏡重圓了。蕭太后那麼喜歡韓德讓,給了他無以復加的地位與權力,處處維護他的權威。除去少女時代的感情因素,也可以看得出來此時的遼朝皇室還是肯用漢人的,只要你忠心,只要你有能力,我就不問你的出身。這一下遼國的民族矛盾被弱化了。

其時,北宋認為遼國主幼,兵分三路大舉進攻遼國。老趙雖然出生於河南,可是祖上是河北涿郡人,自己老家在遼國控制中呢,收復可是燕雲光宗耀祖,是北宋自始至終的渴望。但是雍熙北伐遭到慘敗,由此說明老趙家收復失地可能沒那麼順利。

城下之盟

老趙家幾次掉鏈子,遼朝反攻就變的合情合理了,不能只有你打我我不能打你的道理啊。這燕雲十六州實在是太重要,北宋想要,遼朝也不能就這麼放手。於是遼朝大軍南下了。這一次,蕭太后和韓德讓都在軍中,遼朝大軍20萬。

遼朝軍隊有一個致命特點,那就是不善攻城戰,所以打來打去,都是在莊稼地裡繞。北宋城防也有一個特點,盛產狙擊手,這一次幹掉的是遼軍主帥蕭撻覽(下一次可能還射中了蒙古可汗)。遼軍因此士氣衰落,更重要的是,遼朝側後方的高麗一直不太老實。還有蒙古高原方向,那幫桀驁不馴的蒙古堂兄弟們動起手來誰也打不過…於是,蕭太后見好就收,提出休兵停戰,但是要關南地區的土地。宋朝實在也打不動了,於是同意停戰,但是不同意割地,只同意給錢。

所以說,這個盟約實際上是宋遼兩國軍事對峙的產物,雙方誰也不能吃掉誰。再打下去誰也不知道先掛的是自己還是對方,只好停戰。

後續影響

盟約簽訂後,宋朝省了一大筆軍費。其實錢不要緊,北宋有的是錢,但是花了錢還打不贏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盟約簽訂後,宋朝矮了遼朝一頭,成了弟弟。這對北宋的尊嚴是一個嚴重打擊。這世界上沒有一個皇帝喜歡叫別人哥哥(實際上是誰的年紀大誰就是哥哥)。許多人說歲幣的損失可以通過榷場貿易賺回來,這倒是沒錯。可是身為皇帝,是在乎錢還是在乎面子?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多少皇帝是厚往薄來、大把花錢賺面子的?唯獨北宋,花了錢還沒面子。歲幣這個名字,不管能不能賺回來,本身就是恥辱。

這個盟約對遼朝的影響同樣巨大。兩國休戰後,遼國進入太平年代。遼朝皇族開始享用北宋供給的物資,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很快貴族化,不復當年的武勇。

本來遼朝可以利用馬匹貿易平衡貿易逆差,但是馬匹是戰略物資,北宋不產馬,所以才打不過遼朝。蕭太后下令禁止出口馬匹。

就這樣,大遼陷入鉅額貿易逆差中,每年大遼的錢向水一樣往宋朝流。這招兒比打仗厲害多了,遼朝很快被北宋的貿易差掏空了。


有時聊人文歷史


提起北宋,很多觀眾腦中就浮現了兩個詞,“積貧、積弱”。這種誤解在很多人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要知道和疆域遼闊的唐朝最鼎盛時期7700萬的人口相比,北宋以相對較小的疆域容納了1億的人口。從耕地面積,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城市化比例,手工業水平等多種方面來看,宋朝絕對是整個歷史上領先的一個朝代。

  關於“積弱”主要是因為北宋有兩個國力強勁的鄰居,分別是遼和西夏。這兩個國家和唐朝時的匈奴、突厥這種單一的遊牧民族不一樣,他們採取的是“二元制”的遊牧政權,那就是在遊牧的同時進行工作,他們既保證了傳統遊牧民族獨特的軍事優勢,又吸取了中原地區的農業特點,因此更為強勁,所以才能與北宋保持長期的軍事焦灼狀態。加上北宋建國前燕雲十六州已經被契丹佔領,喪失了養馬的好地方,所以北宋騎兵數量遠遠低於前朝。

  很多觀眾朋友們在一些電視劇中可能會聽過“澶淵之盟”、“燕雲十六州”等詞彙,通過電視劇的渲染認為這是北宋屈辱的主要原因,但對此並不是很瞭解。“檀淵之盟”其實是北宋朝廷為了保全大局與遼國所簽訂的一項條約。但是,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條約說是整個宋朝歷史中最讓人感到羞恥的一項條約。

  公元976年,宋太祖登上皇位,在登上皇帝之位的三年後,他開始組織軍隊消滅北方的殘餘勢力。很快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得到了統一。

  可惜之後的兩次“北伐”均已失敗告終,為了保證整個朝廷統治的穩定性,他將政治重點轉到了朝廷之中以及國家內部,開始實行“黃老政治”,百姓們因此得到了休養生息。

公元998年宋真宗趙恆繼位,延續了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不過邊境卻並不像宋太宗當政時那樣太平,遼國不斷派士兵在我國邊境進行挑釁,掠奪財物,屠殺了很多百姓,為了維護邊境的太平安穩,我們所熟知的“楊家將”率領眾士兵前往邊境抵抗遼朝的入侵,不過,遼國乃是在草原上建立的一個國家,他們騎兵的運行速度極快,戰術極其靈活。在戰爭中,宋軍並沒有得到多少好處。

  公元1004年,當時遼朝的皇帝遼聖宗及掌權者蕭太后率領二十萬士兵,大舉向南入侵我國邊境地區。對此宋真宗準備帶領宗族大臣遷都向南逃亡,不過在宰相的逼迫下,宋真宗被逼前往前線,此舉大大振奮了宋軍士兵的士氣,遼軍大敗,提出與宋朝和談,當時丞相等大臣皆反對和談,可本就無心戰爭的宋真宗一聽這個消息立馬就無心抵同意議和。

  之後兩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兩國結為兄弟之國,雖然宋朝贏得了戰爭,但是每年需要送給遼國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兩,兩國以白河溝為界,雙方互不干擾。

一、澶淵之盟”簽訂的主要背景

  遼宋之間處於戰爭狀態,要從宋太宗發動”高粱河戰役”開始,到宋真宗時,遼宋之間已經被迫戰爭了25年了,每次戰爭雙方都要付出極大的傷亡,此次蕭太后與遼聖宗所御駕親征的戰爭被稱為“景德之役”,遼、宋兩位皇帝直接對峙的戰爭是“澶州之戰”。

  遼軍雖然勇猛,但是攻破城池的能力卻並不是很強,他們一開始將兵力囤積於瀛洲城下,但是並沒有去和“天雄軍”硬碰硬,之後又繞開了定州重兵,等到他推到澶州時,已經屬於強弩之末了,所以面對宋真宗的十萬大軍,他必然是無法再向前攻破的。

  戰爭在此時陷入了焦灼,遼軍數量較多,但是宋軍佔領著地理優勢,雙方都沒有辦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並且定州王超所帶領的10萬大軍並未前來支援,這對於遼,來說彷彿是一隻上了弓的箭遲遲未發,所以他極其害怕,在攻克澶州時,造成腹背受敵的情況,因此不敢全力攻克澶州。加上此時遼軍中威望最高,實力最強的大將蕭撻凜在戰爭中意外戰死。遼聖宗的心中必然是十分惶恐的

  而此時的宋真宗其實也有“難題”,那就是久久攻不下遼軍的時候,王超也在此時不聽他的指揮了,所以王超並沒有對遼軍的牽制作用。並且此時宋真宗也不知道遼軍的主將蕭撻凜意外戰死了,所以他也是極其心虛的。

  因此在這場戰爭前,雙方君主都不是很瞭解對方的真正實力,並且都認為對方的實力要強過自己,所以他們其實是非常迫切停戰的,澶州的談判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召開的。

  二、“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

  這場談判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關南十縣”的歸屬問題,“關南十縣”是後周柴榮在北伐時所搶回來的“燕雲十六州”的部分領土。在進行談判時遼國認為這屬於他們原本的領土,應該回到他們的國境線,而宋認為這是我國繼承後周的“遺產”。

  此時遼國的主要目的是“訛錢了事”,有尊嚴的停戰,這樣才能回國向百姓交代,而宋真宗則想的是保留關南,“給錢了事”,因為當時宋朝國庫還是比較豐厚的,因此宋真宗的底線是一百萬兩白銀,在宰相寇準的壓力下,100萬漸漸地被壓到了30萬,這些歲幣並且不是以賠款的名義,而是以“關南十縣”的賦稅。簡單來說就是“關南十縣”的“管理權”屬於宋國而“經營權”則屬於遼國。

  三、澶淵之盟簽訂帶來的影響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這條合約的簽訂的確保證了遼、宋兩國將近百年以來的和平。這個價值絕對超過了一年三十萬兩歲幣,並且要知道當時宋遼戰爭期間,北宋花在軍事方面的費用一年就達到了3000萬兩,而30萬的歲幣還不足軍事費用的1%。

  在條約的最後一項,兩國互市貿易。當時宋朝的經濟水平處於世界的巔峰狀態,在和平通商的情況下,從經濟狀況上來說,宋朝的農耕文明是必然將遼國的騎兵充分碾壓的,因此在貿易方面來說,宋朝所獲得的貿易順差也基本將這每年三十萬兩的歲幣給賺了回來的。

  從消極的方面來說“澶淵之盟”打開了宋朝賠款的先例,給當時的朝政以及民眾增加了很大負擔。其他的遊牧民族看到遼國在北宋戰爭中所獲得的好處之後,更加覬覦北宋的領土,這也導致了之後戰爭的爆發。

  並且簽訂條約所帶來的百年和平一定程度上使宋真宗、宋仁宗以及宋英宗三代,忘卻戰爭荒廢練兵,並且這種情況還導致了整個朝廷中,武將受到排解,文臣掌握了朝廷的大部分權力,

  也導致了河北軍以及京師軍戰鬥力大大下降。為之後戰爭的失敗奠定了基礎。

總結:

  “澶淵之盟”是遼宋兩國在合適的歷史時期所簽訂的一份對雙方都有利的合約。在那種情況下,雙方難分勝負,和談是唯一的選擇。這份合約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遼國已經確認了“燕雲十六州”屬於宋國。

  宋朝也得到了遼國不在南侵的保證。但是這些賠償確實與宋國之後幾場戰爭的失敗存在一定的聯繫,因此,這絕對算得上是一個恥辱。不過我們應該用客觀的歷史眼光去看待這一條約,不應過分誇大,也不應蓄意淡化。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首先,現代人一提起 《澶淵之盟》,很容易會被一些電視劇洗腦。會覺得北宋多麼多麼備受欺凌,這條約多麼多麼喪權辱國。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這裡先科普一個宋朝小知識,宋朝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弱。其實人家的對外戰爭(交戰規模萬人以上,不包括統一戰爭和國內戰爭)的勝率超過了70%!唐朝對外戰爭才是輸多贏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遼、金、西夏和最後把大家都幹掉的元都拿宋朝沒轍。宋遼之間的戰役,因何而起?最直接的緣由,是因為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問題。但是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燕雲十六州早在五代就被兒皇帝石敬瑭給出賣給契丹人。北宋說破天就是收復唐朝失地。那燕雲十六州最多自古以來算是唐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吧。其實和北宋真沒多大關係。然後宋遼兩國就為燕雲十六州互推了25年,雙方的實際控制線大體上也沒怎麼變過。

那大家想一下,兩國這樣一直幹了25年,最後還是沒啥結果。而雙方都是處於消耗卻誰也幹不死誰的狀態。這樣的戰爭讓雙方的經濟,政治以及人民都強烈的不滿。遼宋也不是傻子,於是雙方統治者都萌發了休戰議和的念頭。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趙冬梅說:“今天的歷史學者普遍認為,《澶淵之盟》並不是屈辱的。從內容上看,基本上是合適的。而且,它有利於兩邊的老百姓,因為不打仗了。”30萬銀絹的歲幣對宋朝只能算是毛毛雨,好過之前時不時被遼軍衝進來搶一把;遼國覺得躺在家裡就能白掙30萬,好過以前辛辛苦苦騎馬去搶,結果一來二去,雙方都覺得比以前連年打仗,時不時死個幾萬人好多了,反而達成了一個相對平衡的局面,這可能是雙方在和談的時候都沒想到的。在《澶淵之盟》簽訂後的百年間,雙方互使三百八十餘次。而且該盟約極大的刺激了宋朝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畢竟朝廷雖然“三冗”(冗兵,冗官,冗費),但是宋朝畢竟還是藏富於民的。甚至在遼聖宗得知宋真宗駕崩的消息後,《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裡都有記載“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這樣來看說這條約屈辱,兩朝百姓怕是不答應啊。

而遼的滅亡以及北宋的滅亡也同樣是因為《澶淵之盟》的破滅!在百年的和平發展過程中,兩國都沉溺於安逸。遼逐漸的失去了原有的狠勁兒,與此同時在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的女真部落創立的金國開始了異軍突起!在軍事層面上,金的軍事實力已經略高於遼而且金正處於要幹掉遼和宋的囂張時期。

然後遼自然就慌了,趕緊去宋求助!“救災恤鄰,古今通義。宋遼兩國,百年友好。緊貴國圖一時之利,棄百年友好毀兄弟之誼,結豺狼之邦。我國一旦失利,就是你們大禍臨頭之時......”

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懂,但宋徽宗他就不懂,這貨居然和金一塊打遼。結果當時的遼國統治者天祚帝也是個混子。於是本就開掛一般創立金國的完顏阿骨打遇上這兩個兄弟,結局不言而喻。兩年後遼就滅國,而北宋也迎來了自己的現世報“靖康恥”!

可笑以信義、正統自居的北宋卻因為自己背棄了被自己視為夷狄的遼國,最後慘遭滅國。


維C牛奶咖啡糖


先說為什麼籤這個澶淵之盟,還不是因為宋朝統治者怕打仗、嚴重缺乏戰鬥意志嗎。

至於說合不合理,這個值得認真說說。

當時的宋軍佔盡了優勢。

當時宋軍人數比遼軍多,士氣比遼軍高(射殺了遼軍先鋒蕭撻凜),而且遼軍是孤軍深入大宋境內,在遼軍身後還有多路宋軍和城池。

此時的澶州城下,只要宋朝最高統治者有戰鬥意志,其實不用掩殺,只要與遼軍耗著,遼軍就沒轍。遼軍一撤,宋軍就可以從後面追擊掩殺,再加上遼軍歸路上的宋軍進行埋伏阻擊,遼軍絕對是有來無回的。

但是,在一個膽小畏敵的皇帝面前,這些優勢統統不存在了。

遼國人看的很清楚,擔心腹背受敵,就要講和。宋真宗馬上就答應了。

宋真宗這種做法,開啟了“花錢買和平”的惡劣先例。

從此,宋朝基本上不思進取。因為武將被限制的很厲害,因此宋朝屢戰屢敗,敗了就給錢,花錢消災。

這導致連西夏這樣的小國也能從宋朝榨出油水。

1038年因為西夏鬧著建國稱帝,宋夏開戰,結果宋朝失利,遼朝直接來敲詐,說給我點錢、否則我就打你。結果宋給遼的歲幣就增加了。

你看看!

再往後呢,金朝那麼生猛的後起政權,宋朝依然想著花錢消災,結果不靈了,直接被滅國。

因此,澶淵之盟不合理之處在於:宋朝總幻想用錢買和平,把自身的安全寄託在別人的善意身上,而不思振興武力、自我保衛。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贊評轉+關注哦!


凌煙閣論史


檀淵之盟最讓人無法接受的大概是三十萬歲幣,宋本可以戰勝卻與遼談和,還要給予三十萬歲幣。便是由這一條出發,有人認為訂下澶淵之盟是喪權辱國的。但是,我認為不能以偏概全,另外三條協議都是有利於宋,或者利於雙方的,而且歲幣也並非是喪權辱國的條款,要知道,打仗所耗用的可不是區區幾十幾百萬,百姓不僅要生活於戰亂的年代,更要因為鉅額戰爭開支承受過量徭役和繳稅,於是談和對於百姓來說是樂見的。雙方互市,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交流,增進了兩族人民的友誼。在北部和平狀態下,宋可以專心對應西夏、吐蕃,也能進行內部建設。澶淵之盟後,宋遼大致保持了百餘年的和平。

澶淵之盟所帶來的是經濟文化上的益處與百姓生活的和平安定,以及整個國家內部建設和對外交流、擴張的有利支持。而它的瑕疵——三十萬的歲幣,卻為宋創造了遠超三十萬的經濟利益。其消極影響不外乎是軍事上的鬆懈,但我認為這並不是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那麼,對澶淵之盟本身的評價,我認為是利大於弊的。


道乃天成


宋真宗時,在寇準等主戰派的堅持下,宋朝取得了澶淵之役軍事上的勝利,但宋真宗卻懦弱地和遼國簽下了屈辱求和的澶淵之盟。對宋而言,這是喪權辱國的和約,不僅燕雲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輸金納絹以求遼國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需索,使北宋國威掃地。遼國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




菩提智者


我個人覺得是合理的。下面我將從該事件的歷史背景,發展進程以及後世影響等方面一一闡述。

1: 歷史背景

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訂立的盟約。於宋真宗年間1005年與遼簽訂的合約,盟約記: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遼歲幣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界。

面對戰鬥力強大的遼國的進攻,相對實力較弱的宋朝自然不是其對手,加上當時朝局並不穩定,遼國不斷侵擾宋朝邊境,長年的戰爭使得兩國苦不堪言,而雙方都有談和的意願,兩國各取所需,最終簽訂了條約。

2: 歷史影響

澶淵之盟的簽訂,無論從兩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商業等方面都對兩國有不小的影響,這同時也促進了兩國的友好發展。

澶淵之盟後,宋遼結束了長達25年的戰爭,宋遼邊境友好和睦,這樣百姓才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這樣保證了兩國力量的平衡。

宋遼兩國節省了巨大的戰爭開支,避免了大量的徭役和賦稅的壓力,為以後宋朝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發展。

再著,這也促進了兩國之間文化的交流,有利於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盟約簽訂之後,宋遼禮尚往來,兩國人民互相學習,這就大大促進了兩國的交流,同時也給兩國的貿易帶來了發展的契機,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綜上所述,我覺得澶淵之盟是合理,它不僅給宋朝帶來了安寧,也給遼國送去了財富,兩個國家共同發展。這種盟約不僅促進了民族融合,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江湖奈我何


從當時統治者的角度看是合理的,因為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誘惑實在太大,在這個結果面前北宋統治者沒有拒絕的理由。

然後放在更大的歷史視野下看,它當然是不合理的,不僅暴露了北宋統治者的孱弱和意志的不堅定,更是開啟了用錢換主權的惡性循環,該循環沒有退路,直到把自己耗空耗死。

之前的唐,之後的大清,在晚期都有願意賠款,但不願意打仗的情況出現。從侵略者的角度看,拿錢買平和的對手,你會真給他和平嗎?


背北面南


北宋因為歷代皇帝害怕唐代藩鎮割據的危害再現,從軍制到武人地位對軍人打壓過甚,造成軍隊戰鬥力一直非常差。正巧當時北宋周邊少數民族戰鬥力又非常強,從遼到金再到蒙古,沒有最強,只有更強。所以北宋外交一直都很憋屈。

唐末五代十國時,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送給遼國後,本就軍力孱弱的北宋面對遼國騎兵一直無險可守,戰鬥非常艱難。在真宗朝遼國又一次入侵大宋時,時任宰相的寇準半脅迫著真宗親征,在前線以歲幣30萬的代價和遼簽定了澶淵之盟。

當時北宋的年財政收入大概在1. 5億貫錢,大概摺合6000萬到8000萬錢之間,用30萬換來和遼國百年和平,從國家經營和維持來說,是非常正確的,應該是技術性勝利。

而從維護國家尊嚴,保證領土完整來說,重點不在澶淵之盟,而是從合理分配財政開支,到縮減政府冗員,再到軍制等等一系列改革著手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