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的发生,李渊出面有能力制止或避免吗?

大马哈鱼12


即使李渊出面,也无法避免玄武门兄弟相残的残局,事实上当时李世民已经完全控制了局面,李渊也落入李世民之手,他自身难保,又哪里有能力制止惨剧发生。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后,“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池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株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此时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已经成功,他派尉迟敬德进宫,名为宿卫,其实无非是控制李渊。尉迟敬德能够披甲持矛,闯入宫中,直接进入李渊面前,李渊的护卫没有发挥丝毫作用。正说明李世民不仅杀死了二位兄弟,他已经完全控制了局面,既然杀死了兄长和哥哥,只要李渊有丝毫不合作的态度,李世民必然不会因为担上弑父的罪名而有丝毫犹豫。


木已成舟,人死不能复生。此时如果强硬已对,不禁无济于事。自己老命也要断送此时。还是身边的萧禹、陈叔达及时给皇上台阶“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供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李渊就坡下驴,承认既定事实,并说出让李世民即位是自己夙愿,这样的违心之言。



其实,在玄武门之前李渊一直都在打压李世民,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都知道李世民功大,如果李渊之前就立李世民为太子,或许就不会有今日之事。而正是李渊在思想上没有摆脱嫡长子继承的思想,当然或许李渊也是害怕隋炀帝和废太子杨勇的故事,怕李世民继位后加害李建成,而选择立李建成为太子。
说李世民对唐室有定鼎之功也不为过,正是在长期的南征北战中,李世民身边聚集了想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程知节等谋臣猛将。为了表彰李世民功绩,李渊甚至下令成立天策府,让李世民拥有了一个实际上的小政权。当然,后来李渊发现李世民的权势已经超过了太子。他就开始了刻意打压李世民。比如,杀死刘文静,比如,李元吉谋求秦王府精锐,等等。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也是有很大偶然性。如果不是埋伏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面对东宫和齐王府的反扑,很有可能失败。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则很有可能在李渊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打压下,成为空头皇子。


一壶清茗品春秋


唐朝是我国最灿烂的时代之一,军事、政治、经济……都遥遥领先。然而这样一个王朝,皇室中却从来没有过亲情可言。从唐朝立国开始,就有玄武门之变。那么,玄武门之变时如果皇帝李渊出面,能够解决吗?我觉得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李渊图片

偏心让李渊迷失

大唐的建立,毫不含糊的说是李世民一个人打下大半江山,这也是李渊十分偏心喜欢李世民的根本原因。李渊偏心喜欢李世民,表现在很多地方。首先,封他为秦王这不必说,每个皇子都有的待遇。其次,因为喜欢李世民单独给他建立了一座天策府,封为天策上将军。最后,还让李世民统领全国兵马因为需要他的能征善战。

李世民剧照

然而,他做的这些事却忽略了一个人的感受就是太子李建成。因为他的偏心,反而造成太子和李世民水火不相容。李建成因为李渊偏心李世民,担心自己东宫之位受到威胁,经常在朝廷给李世民下套。两人明争暗斗好不热闹。可是,身为皇帝的李渊却因为自己的偏心,对这一切视若无睹。在他看来这只是兄弟之间的小打小闹,不会发展到性命相博。可是这一切,反而是他的偏心造成的!

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

李渊大权旁落

李渊以为他身为皇帝,可以掌控整个帝国,却没发现自己早已变成了吉祥物。太子李建成从唐朝建立一直都参与国事。毫不夸张的说,整个长安城就是太子的地方。他拥有生杀大权,无人敢忤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李世民不得不先下手。他从各地班师回朝,威望无人可及。太子时刻都担心自己的位置会被夺走,肯定会想办法整死自己。想要活命,只有自己先下手杀掉太子。于是,就暗中调离军队在玄武门。等待太子上朝,就一拥而上,一决生死。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即使李渊出来他也无法做出什么改变。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已经把他完全架空了,他这个时候才发现没有人真正的为他效忠。他根本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

玄武门之变

李渊小看了皇位诱惑

自古帝王家,最是无人情。皇位,可以让所有人迷失。太子李建成为了保住皇位,可以一路阴死李世民。而李世民,也会因为自己功高震主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可是皇位只有一个,李渊也只能给其中一人。可是,他在有能力的时候逃避这一切,等他想做主改变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晚了。李渊太小看皇位的诱惑力了,如果他用皇帝或者父亲的身份强行去改变,也许历史上也会说唐高祖李渊死于玄武门之变。

李渊图片

由此可以看出,其实玄武门之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渊自己造成的。他的偏心与逃避,让他错失了改变这悲惨结局的机会。而最后,他也只能成为玄武之变的一个推手,无法也无力去改变这一切。


无敌紫荆




渔樵之人W


很确切的说,玄武门之变是历史的必然,以当时的局势来看。即便是李渊有能力阻止,也无法避免最终兄弟相残,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李世民的个人能力太强,很多将军都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在笼络人心方面,太子李建成不如秦王李世民。假如,太子真做了皇帝,兵权还掌握在李世民手中,李世民依旧可以靠武力夺取皇位。所以,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人必须死一个。如果李渊先出面杀了李世民才能避免。但是,李世民毕竟是李渊的亲生儿子,他肯定不愿意看到兄弟相残,更不可能主动杀了李世民。只要李世民还活着,必定爆发一次政变。

其次,李渊如果下决心,剥夺李世民的兵权,把李世民调往外地,其实是把李世民往火坑里面推。李渊知道,李世民与李建成有矛盾,但是不知道两人的矛盾已经到了互相残杀的地步。其实,李建成本来有机会杀死李世民的,只是心软,犹豫不决,所以耽误了机会。从李建成下毒谋害李世民开始,李世民就有了防备,所以要杀李世民就更加难了。此外,李世民在太子府有内线,有什么风吹草动,他掌握得一清二楚,在兵权没有剥夺之前,想杀李世民难度废除大。所以,李元吉建议先剥夺了李世民的兵权,然后再杀李世民,结果事情败露,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最后,从当时的政变来看,李世民以李渊的名义召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说明,李世民已经不惧怕李渊了。当时唐朝的军队,没有掌握在李渊手中,而是李世民的手中。毕竟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所以军队归李世民统辖。即便李渊知道李世民要发动玄武门之变,出面阻止已经是来不及了,且李渊也没有那个能力阻止。因为,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后,李渊很识趣的封李世民做了太子,不久就禅位了。

要知道,李渊一生有22个儿子,除了早亡和被杀的两个,李渊还有十几个儿子尚在。他没有批评李世民杀兄弟做的不对,也没有说要讨伐他什么的。李渊也明白,自己的皇帝宝座还有李世民的一半,江山不是他一个人打下来的。玄武门之变后,他为了安心的过完自己的晚年,主动的把皇位让了出来。如果不识趣,等待他的估计和赵武灵王或者和隋文帝杨坚的下场差不多。所以,李渊根本没有能力阻止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谋士说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唐太宗李世民都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在他执政的二十三年间,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疆域广阔,威服四方,创造了璀璨的“贞观之治”。而大唐王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没有之一。

后世都赞叹唐太宗作为历史圣君的同时,对他最大的诟病和指摘之处,就集中在了他杀兄灭弟的行为,集中在了他发动

“玄武门之变”夺权上位。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当时唐高祖李渊出手,是否可以阻止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李渊(566年——635年),字叔德,关陇世族出身,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父亲李昞是北周时期的柱国大将军,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

在隋炀帝即位后,已经承袭祖上唐国公爵位的李渊,担任荥阳和楼烦二郡的太守。出于对他的提防,隋炀帝将李渊召回朝廷,历任殿内少监和卫尉少卿等职务。

615年,李渊再次回到地方任职,官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后来又升任太原留守。

伴随着隋炀帝的一系列暴政,引发了大范围的农民起义和官员造反。虽然是北方军事重镇太原的留守,但李渊本来没有如此决绝的勇气,但迫于当时的形势和李建成、李世民等兄弟的极力怂恿,他才下定决心乘势起兵。

李渊起兵后,唐军一路所向披靡,攻城略地,占据了长安。他表面继续拥护隋朝的统治,拥立了杨侑为傀儡皇帝,将远在江都的隋炀帝杨广遥尊为太上皇。

618年,李渊终于在长安称帝,定国号为大唐,改年号为武德,史称唐高祖。之后,李渊册封李建成为太子。

在中国封建传统的“立嫡立长”制面前,李渊特别珍视自己的这位嫡子和长子,为他取名“建成”就有建立功勋和成就伟业的意思。而事实上,李建成本人也有能力、有军功,无愧于这个名字。

按理说,李建成被册立为太子,应该是实至名归和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有一个人却对此耿耿于怀,这个人就是当时的秦王李世民。

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的关系历来就不算和睦,而势力和能力也在伯仲之间,没有谁更胜谁一筹的迹象,相互的争权夺势也一直处于暗中较劲的状态。

就在两个儿子的暗中争斗中,李渊并没有太过进行干涉,也没有过多疏导,甚至隐隐还有让二人相互制衡的意思。

随着唐朝的建立,李渊终于打破了这种平衡。在册立李建成成为太子后,他开始旗帜鲜明的支持太子势力,不断打压李世民的势力,越来越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满。

但是,李世民毕竟军功赫赫,一路的南征北战,使得他帐下文臣武将云集,势力不容小觑。眼见形式急转直下,李世民最终决定奋起一搏,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的同时,从李渊手中提前夺权。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目的有两个:第一,诛杀李建成;第二,逼迫李渊让位。

所以,如果您认为李世民发动兵变只是为了诛杀李建成的话,那就只看到了他的第一个目的,没有看到他的第二个,也是最主要的目的,那就是逼迫李渊让位。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斩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后,直接带兵进入皇宫,名义上是进行请罪,实则是向父亲李渊进行逼宫。李渊在无奈之下,只得在同意退位并在两个月后传位给李世民,自己成为了太上皇。

而成为太上皇的李渊,并不愿搬离原先居住的太极宫。但是,李世民为了消除他的影响力,执意要求李渊搬到大安宫居住,远离权力的核心地带。

失去权力和父子感情的李渊,只得灰溜溜地搬出了太极宫,在大安宫中被李世民软禁了九年之久。期间,李渊为了保命,几乎是闭不出户,更是对于朝政三缄其口。

所以,文史不假认为,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后,如果李渊胆敢出手阻拦,不仅不会化解这场危局,甚至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因为,他不是兵变的旁观者,而也是这场兵变的被算计者。

在皇权面前,李渊和李世民这对父子的亲情,确实显得太过微不足道。


文史不假


玄武门之变的本质是一次“斩首行动”,斩首行动的目标除了被杀的李建成,李元吉,最重要的反而是李渊本身,如果不能控制李渊,李世民在杀死李建成以及李元吉之后也是必死无疑。

大家其实高估了李世民当时的实力,别说李渊,李建成都有能力治李世民于死地。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李渊明显的偏向李建成,对于李世民的“咄咄逼人”,李渊多次表示不满,并且李渊实际已经开始着手削弱李世民手中的权利,保证李建成能顺利继位。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斥责李建成太子府的旧臣,日后大名鼎鼎的魏征,挑拨他们兄弟的感情,结果魏征毫不客气的指出,他这么做完全是各为其主,再说如果太子李建成真正听从他的建议,就不会有现在的大祸了。李世民听了之后,感到很惭愧,也就是说李世民也默认,如果李建成真的要对他下手,赶尽杀绝,他真的斗不过太子李建成。

其实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渊就开始打击李世民集团,削弱秦王府势力,连房玄龄和杜如晦都被调出了秦王府。武德九年(626年),在李建成的建议下,李渊计划利用突厥犯边之机将秦王府武将全部调出,如果成功,无异于将李世民的势力一网打尽。这才逼得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而在整个“太子之争”中,李建成一直占据政治优势。

“玄武门之变”前,太子李建成拥有长安部分卫戍部队的指挥权,还公开组建了三千长林军,再加上东宫原本的卫队与齐王府军队,李建成阵营的兵力大约在五千人到六千人左右。而李世民在长安的兵力只有八百人。所以在“玄武门之变”时,包括李世民在内的秦王府几乎所有能拿武器的人都参加了政变,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甚至跑到大牢里去发动囚徒参战。

在“玄武门事变”发生时,李建成的下属冯立,薛万彻,谢叔万等人听说太子陷入困境。他们立即带领东宫两千名精英赶赴玄武门营救。但是玄武门的守将被李世民收买,因此他们并没有能进入玄武门,只是杀死了李世民的部将,敬君弘和吕世衡等人。在得知太子去世后,冯立暴怒,要带领军队攻击秦王府,并发誓要杀尽秦王府的人为李建成和李元吉报仇。李世民手下非常恐慌,因为秦王府此时倾巢而出,只剩下老弱妇孺。最后,尉迟恭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扔向东宫和齐王府的人,冯立的人才军心涣散,四散逃走。因此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胜的非常危险,搞不好就是家破人亡。

在诛杀李建成,李元吉的同时,李世民带领秦王府精锐将父亲李渊控制在了手里,最后,尉迟敬德的持戟觐见,明显是武装威胁,李渊不让位,李世民就会“杀父夺位”。

玄武门政变发生时高祖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恭入宫担任警卫。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高祖所在的船上。高祖大惊,问道:“今日作乱的人是谁?爱卿到此做什么?” 尉迟恭回答道:“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担任警卫。” 高祖对裴寂等人说:“不料今天竟然会出现这种事情,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 萧瑀和陈叔达说:“建成与元吉本来就没有参与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劳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高祖说:“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以上这些都是正史的记载,只是小编对真实性很是怀疑,多半是篡改过的,只是李渊作为当时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身边不可能没有禁卫军保护,尉迟敬德这一外将怎么可能全副武装就突然出现在皇帝身边,如果李渊真正的这样无能,又怎能坐上开过皇帝的位置。再者说太子,齐王谋反的大事,李世民为什么不亲自汇报,却让一个外人拿着刀剑去给李渊汇报,背后的真相,想一想就让人“后脖颈子发凉”。

在尉迟敬德武装逼宫之前,李渊肯定早就被李世民给控制了,尉迟敬德是代表李世民下最后通牒去了,李渊如果承认李世民的胜利,愿意放权皆大欢喜,如果李渊为太子和齐王要说法,弑父的事,自己肯定不能亲手干,尉迟敬德自然要代劳。

结果李渊不但痛快的放权,答应了李世民的一切要求,并且亲自替李世民“擦屁股”,平息局势,如果李渊不合作,或者是甩手不管,“玄武门之变”的后续影响会大得多,李世民的位置不会这么快就坐得稳。

至于李渊主动合作的原因,不能全解释为李渊怕死,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既然李建成,李元吉已经死了,自己也已经被李世民控制,他只能接受既成事实,如果李渊选择不合作,加剧朝廷动荡,李家的天下完全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趁乱抢去。万般无奈之下,李渊只能“弃车保帅”及时止损。


醉美木渎


我们知道,古代帝王有一种操作,就是故意纵容手下们争斗。

这种情况在古代非常普遍。比如唐玄宗对手下的那些大将大臣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哥舒翰、王忠嗣等人的争斗,其实了如指掌。但是他从来没有试图阻止他们争斗。不只一个人告诉他安禄山会造反。你以为唐玄宗没有怀疑,他真的那么相信安禄山吗?显然不是的,他是要留下安禄山和杨国忠争斗。

(唐玄宗)

再比如乾隆皇帝,他的手下也是争斗得相当厉害的。乾隆也在打击他们,但是从来没有站在所谓“正义”的立场上,端正过部下的这种争斗风气。

最典型的是明朝。明朝的党争是最激烈的,而这种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皇帝造成的。朱元璋由于取消了宰相职位,朝中大臣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了算,因此永远无法把朝臣的意见统一起来。朝廷们都只有向皇帝上奏,让皇帝当裁判。但是皇帝也从来没有为了一边而偏袒另一边。而是一会儿打击这边,一会儿打击那边,感觉也就是在纵容。

古代皇帝不但会纵容大臣们互相争斗,他甚至还会纵容儿子们互相争斗。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唐玄宗。他知道他的儿子李瑛、李瑁、李亨等人争斗储位很厉害,但是他也没有制止。而且还会借别人的话,打击他的儿子们。比如武惠妃说李瑛要造反,他就把李瑛抓起来杀掉。他难道连一点基本的判断都没有吗?但他就是要这样做。李林甫极力推荐李瑁当太子,但他就不把太子之位给李瑁,而且还把杨玉环从李瑁身边抢走。后来他立了李亨为太子,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打击李亨,使得李亨为此离了两次婚。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看起来很反感儿子们争斗。每次看见儿子们争斗,他都是一副痛不欲生的样子。但是,如果他想真正阻止儿子们争斗,其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快确立太子。所有人都知道,太子乃国家的根本,只有太子确定了,国家才会安定。而且康熙并不是没有合适的人选。胤禩被称为“八贤王”,大家都觉得不错。胤禛很沉稳,也是皇帝恰当的人选。胤禵能力突出,文韬武略一流,这样的儿子当皇帝,也肯定能让江山永固。但是康熙迟迟不确立,直到死的时候也不确立。

有人可能会说,正是儿子们太优秀了,康熙才选花眼了,不知道选谁。其实,选谁不选谁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选。只要选定了,对其他儿子进行约束,儿子们就不会争斗了。康熙一直不选,给人的感觉,就是他故意不选,故意要纵容儿子们的争斗。

那么,古代的帝王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要寻找一种平衡。无论是大臣们还是他的儿子们,都是双刃剑。这些人在辅佐他的同时,一旦做大,也会对他的皇位,对他的权力构成威胁。所以,皇帝绝对不允许这种威胁存在。只有让他们互相争斗,谁也做不大,保持平衡,这种威胁才不会存在。

(李渊)

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再来看看李渊的做法。

李渊的儿子们也争斗得非常厉害,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对于这种情况,李渊最好的做法,就是及时阻止这种争斗。只有阻止了这种争斗,最终才不会产生“玄武门之变”这样的悲剧。

李渊和康熙皇帝不一样。康熙皇帝是迟迟不立太子。李渊是很早就确定了太子。从这一点来看,李渊似乎并没有纵容他儿子们争斗。但是,他虽然很早就确立了太子,却并没有确立太子的权威。不但没有确立太子的权威,似乎还多次打击太子的权威。

一般来说,皇宫中的居住地,除了皇帝皇后的住处最重要外,就是东宫太子的住处。但是,李渊并没有对此进行刻意地安排,而是让李世民、李元吉等与太子具有同样的待遇。

居住地倒还在其次。更严重的是,李渊确立了太子,却没有确立太子的威严。并没有把兵权从李世民手里收回来。诚然,李世民能征善战,但是既然江山已经打下来了,就应该把李世民的兵权收回来,以降低李世民集团的权重,增加太子集团的权重。但李渊并没有这样做。

说起来,兵权也并非最重要的。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争斗的过程中,史料记载,李渊一共有三次对李世民说,要把皇位给他。

大家想想,一个当爹的对其中一个儿子说这样的话,而且连续三次,这不是人为制造麻烦吗?关键是,他连续三次说了这个话,却并没有实施,这不是制造更大的麻烦吗?

所以,我们不得不怀疑,李渊的那些做法,是故意挑起儿子们的争斗,目的就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皇权。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上重要的宫廷政变。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军事政变,它主要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势力集团打败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为首的太子势力集团,秦王李世民成功射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后,李世民逼迫高祖李渊禅位给自己,这样从中架空李渊,李世民即位、成为唐太宗,开启了大唐盛世。

我们首先来说李建成:此人性格松散怠慢、贪婪酒色、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自我颓废还喜欢喝酒嫖娼,这样的人当太子别说李渊了、即使放在臭名远扬的朱温手上也不愿他当太子,中国历史上对太子的制度就是立嫡长制,所以从李建成本身角度讲李渊其实是不喜欢不欣赏这个太子。

齐王李元吉:此人和李建成一丘之貉、更夸张的是此人为人巧言令色、阴险毒辣、心机颇重。实足的一个狠角色。作为父亲李渊岂能不知儿子有何等能耐。

秦王李世民:从事情实际角度讲李世民他是没有资格也是没有实力去撼动皇位的,他的性格外表谦和、内心千变万化、善于攻心。鉴于他那俩个不成气候的兄弟给秦王创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好时机,那就是荡平诸王。屡立战功、政绩卓越不说而且手底下有一帮治国之能臣,给他增加了人脉又增加了威望。更加聪明的是李世民在百姓心中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这也就是得民心者的天下。

所以我们在所有的数据中不难看出李世民是很有眼心的,当然他的眼心最初还是太子和齐王一手造成的,那么此时的李渊看到李世民这种结果后会得到哪些启示或警告呢?

我个人总结当时李渊的心态变化就是四个字:无奈、认同

首先说无奈:从家族讲都是亲生儿子、肯定想把江山托福给能力强,有威望的太子,按照当下李世民最适合。

认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手下有众多谋士军师、还有尉迟恭程咬金秦琼等大将。朝廷团队稳固团结,相比自己的太子只有一群女人和猥琐小人常伴左右。

最后得出结论:当事情按照正常规律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我们只有服从。想必李渊也是如此,手下所有文臣武将全部服从于秦王李世民的时候,那时候的高祖李渊唯有认同才能保证李家的江山长期稳固!而作为惨败一方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等人李渊完全处于无奈当中,他此时很有可能回想当初要是让太子出征去荡平诸王就好了,然而自己的太子性格懒散贪恋酒色成为他一生中失败的源头。这也让外表谦和内有心机的李世民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 “圣君”从而开启了大唐盛世的大门!

江山是由白骨堆成的、我们古往今来所有的历史事件当中不存在对错更不存在合理不合理,它只是让我们有个展望历史的平台。每当一个人在成功光芒的背后我们就完全忽略了他手段的黑暗。但是作为我们只是欣赏到了他成功后给我们后人带了更多更高的启发。


长期代号9527


我们先回顾下当时的态势。

1.先说说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功绩。

先说李世民。李渊起兵造反,李世民参与谋划,结交豪杰;和李建成一起带兵9天平定西河;霍邑遇雨力柬不退兵为李唐夺得长安打下坚实基础,赢得战略优势;对待屈突通问题建议要抓住时机快速拿下长安,为李唐抢先拿下巩固长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遇;打败了薛举第一次犯唐,为李唐在长安站稳了脚跟;消灭了薛皋为李唐安定了西部边境,抢到了养马基地为争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地基;消灭了刘武周安定了北部边境;一战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安定了东部,统一了全国。

再说说李建成的功绩。作为主将9天平定西河;霍邑建议不退兵,但还是执行了李渊退兵的命令;对待屈突通问题建议不能留有后患,带兵堵住了屈突通,部将第一个冲上长安;后面再没有在主战场带兵冲杀,留在长安辅佐李渊治理朝政,为李世民、李靖提供了稳定的后方基地。

2.再说说双方的团队。李世民独当一面,依靠人格魅力和海一样的胸襟笼络了大批文臣武将,这都是些什么人呢?那都是虎狼之人,不安分的主,也都是家道中落或寒门子弟渴望建功立业位极人臣的人。

李建成利用自己太子的有利位置也笼络了大批朝野重臣和人才。也都是渴望能够更进一步位极人臣的。

3.从功绩上说李世民功高盖主了,不只是盖了李建成,还盖了李渊。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渊的儿子那结局很悲催,肯定兔死狗亨。但是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这给了李世民另外一条路,通过自己的表现或抹黑李建成打动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或者解甲归田做个富家翁。但是李世民是个立志济世安民的人,曾经沧海难为水,回不去了。所以李世民努力成为太子了,差点成功了。利用杨文干的愚蠢炮制了太子造反的事故,李渊差点信了,但李建成在谋士魏征的建议下化险为夷了。这是一把双刃剑,伤不了别人就会伤到自己。李渊对李世民产生了怀疑,对他进行了打压,文臣武将一个个调离了天策府。李世民遇到了空前危机,要么坐以待毙,要么奋起一击,没有第三条路,老虎露了牙没人会把你当病猫。李世民有拼死一搏强烈愿望,还有一大帮文臣武将,有这个资本,所以他拼了,也成功了。

4.回到题主的问题,李渊能不能阻止手足相残。从能力上说李渊能,但李渊面临政治和家庭情感的纠缠,立场是有摇摆的。一开始起兵是对李世民有过口头承诺,遇到危机需要李世民时还承诺过,但一想起隋朝灭亡的历史又犹豫了,加上李建成虽然没有李世民天纵神武但也是一个有才之人而且没有什么过错,所以李渊立场摇摆,直到杨文干事件才全面打压李世民,又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儿子,功劳大大没有直接下死手。如果李渊够果断,在李世民或李建成之间选择一个,玄武门事件就可以避免。但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深滩低堰


说到玄武门之变李渊的态度,那就得从玄武门之变的背景谈起。为什么会出现玄武门之变,是因为帝位,帝位按照正常的嫡长子传承制度,应该是太子李建成的,但是李世民不甘心,他也想取得皇帝的宝座,怎么办?商量?哥哥,你让我当皇帝吧,李建成肯定会回答他一个字:呸!和李渊商量,李渊回同意吗?所以说他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攫取最高权力!

关于这个,李渊如何去避免?又如何去制止?即使李渊制止,他有制止的能力吗?李世民在农民灭隋战争中,早已羽翼丰满,动用武力,就可能会造成刚刚起步的唐王朝四分五裂,李渊敢冒这个险吗?其实李渊已经在干涉了,只是动作比较小而已,他是想慢慢削弱李世民的权力,让李世民势力衰退之后,自行消除夺嫡的想法,这样既保住了儿子,又保住了朝廷。

但是让李渊没想到的是,李世民杀伐果断,一见有分拆天策府的矛头后,立刻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兄诛弟,逼迫李渊退位,此时的李渊,除了能多喝两杯酒以外,还又能干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