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就考進大學的天才張炘煬,為何要不富裕的父母必須在北京買房

年才十三歲,才過萬千人。—— 戴復古

10歲就考進大學的天才張炘煬,為何要不富裕的父母必須在北京買房


他,兩歲能識千字,三歲能誦古文。他,十歲上大學,十三歲讀碩士,十六歲讀博士。他,乃當今神童,文曲星下凡。他的誕生照亮一個普通職工家庭,也震驚了現代人。

一 “文曲星”下凡

1995年,在一聲“哇哇”聲中,中國迎來了一位神,而在遼寧盤錦的一個普通職工家庭迎來了帶給他們一生光輝的孩子:張炘煬。

在張炘煬兩歲半的時候,神童的光輝開始在他身上慢慢閃現只不到三歲的年紀,僅僅三個月的時間,認識的字數竟能上千。這著實讓張炘煬的父親大吃一驚,他在心中暗暗竊喜:覺得孩子肯定是一個神童。

張炘煬果然如父親期望那樣,創造了九零年代的奇蹟。2000年,張炘煬才五歲,張炘煬的父親通過熟人,讓張炘煬成功踏上了學習之路,也開啟了他震撼的一生。

10歲就考進大學的天才張炘煬,為何要不富裕的父母必須在北京買房


打開一年級課本,他翻看一遍後,感慨:太簡單了。在一年級的其他小孩還在父母的督促中艱難的學習時,他早就已經開始學習二年級的課本了。之後,一切都在張炘煬的父母預料之中,從一年級到二年級有兩年的學習制度,他卻用了兩個月。三年級和四年級的時候,他也相繼只用了幾個月完成別人一年的課程。

張炘煬在小學階段直接碾壓同齡人,或是他覺得沒來勁,直接跳級到了初中。 由此,六年義務教育他只用了兩年。

升入中學後,張炘煬順利又低調的度過了初一,初二。初升高,是學生在學業上第一個重要的關卡,而這時候的張炘煬,卻產生了厭學情緒。經過學校老師的反饋之後,張炘煬的父親也作了不一樣的決定:他決定讓張炘煬回家自學。

在家自學半年後,張炘煬的父親又做了個令人驚駭的決定:直接讓張炘煬跳級到高三,而這時,張炘煬才十歲,

與普通的高三孩子差了整整七,八歲。

10歲就考進大學的天才張炘煬,為何要不富裕的父母必須在北京買房

後來十歲的張炘煬和十八歲的同班同學們一起參加了高考。由於張炘煬還未成年,他連一張身份證都沒有,還是用戶籍證明進的考場。雖然他年輕尚輕,可智商了得。出了考場後,他十分鎮定,只是淡淡的給父親說自己考得一般,不過,二本肯定在手掌之中。 分數出來那天,果然如他所說,

作為整個考場最小的考生,他當年卻考了505分,比當時遼寧的二本分數線高了近五十分。

考上大學之後,張炘煬繼續創造著奇蹟。張炘煬因為年輕尚輕,後來在父母的陪讀下,成功大學畢業。而那時候他才僅僅十三歲。同齡孩子才剛剛度過小學時光,而他卻成功成為了北工大的研究生。十六歲時,同齡人正享受著初中結業的愉快暑假,他卻準備去北航攻讀博士學位。

二 特別的教育理念

當一個孩子成功之後,父母也會被相應地推上神壇,全社會都熱枕地期盼著張炘煬的父母傳授育子理念。而張會祥卻覺得孩子的聰穎歸功於遺傳。因此他更堅信言傳身教的道理,他認為一個愛學習,愛思考的父母對孩子影響更大。

張炘煬的父母也都是普通的職工,不過他們比絕大多數父母獨特之處在於他們喜愛閱讀,給孩子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10歲就考進大學的天才張炘煬,為何要不富裕的父母必須在北京買房


張會祥始終以“不求最好,但求博聞。”的教育理念去教導孩子。張會祥認為考試只是檢驗學習成果的一種形式,跟別人比是中上水平就可以了。張炘煬在這種觀念下成長,由此催生了他強烈的求知慾。在高中的化學競賽中,他沒有取得名次,自己總結出化學定律,還被推翻。他後面反思:定律很難,要繼續學習。

張會祥認為,他沒有系統的教育思想,只是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張炘煬上小學時,張會祥就教他一點初中知識,上初中時就教一點高中知識,但是從來都不是強迫,一切都在他可接受範圍內進行,他也從不逼迫孩子上補習班,一切都以孩子的興趣為準。

張炘煬也不喜歡枯燥的刷題,他覺得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真正的學會運用知識。同時他非但不厭倦考試,還喜歡考試,他喜歡挑戰難題。也不立任何人當對手,他認為對手就是自己。或許他良好的考試心態也是他成功的一大重要要素。

張會祥對張炘煬的成長教育都很投入,而當老師的妻子卻只當吳慧娟配角。因為他們認為“兩個人教就會亂套,因為步調不一致,孩子會無所適從”。

張炘煬父母的教育理念和很多父母都不盡相同,可以說他們的教育理念也和獨特。但張炘煬的成功也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就是這樣一個好學,樂學,輕鬆,自由的學習環境和開明的父母成就了張炘煬。

10歲就考進大學的天才張炘煬,為何要不富裕的父母必須在北京買房


三 備受爭議

張炘煬雖然智商超群,但是畢竟也只是個十幾歲的孩子。他也有十幾歲孩子童真的一面,喜歡看動畫片,最喜歡小熊玩具。有時候還喜歡趴在父母脖子上撒嬌。

但有時候,他又比同齡孩子成熟,他七歲時就認為吃肉也是一種殺生的行為,拒絕吃肉。他還在網絡上十分活躍,在人人網等各大論壇裡經常發表一些自己對社會的看法,

比如他曾說:“北京亂象就是因為外地人太多所致,應該限制外地人。

他的這些言論經常網絡上引起巨大爭議,有的人認為他雖然是神童,但在情商上面還有很大欠缺,有的人開始質疑神童的教育。

他之所以有這種想法還是和自己對城市的認識有關,認為天津和北京是全中國最好的地方。所以在北京學習,買房,工作就是他的人生目標,也是他認為一個優秀的人應該具備的要素。

他過早的產生對未來生活的焦慮,甚至於有一些世俗化了。一直對學習充滿熱情的他,突然和父親講起條件,他要求父母必須在北京買房,否則他就不考研究生,也不考博士。從而看出,張炘煬和同齡人比較過於成熟,和真正的成年人比較又有點幼稚,他就像一個半熟品。

10歲就考進大學的天才張炘煬,為何要不富裕的父母必須在北京買房


北京如此高昂的房價,豈是張會祥和妻子這樣普通職工所能擔負起的。因此張會祥試圖說服兒子,但是張炘煬態度十分決絕。張會祥為了孩子的學業,無奈之下選擇辭去工作。靠打點零工和妻子的收入在北京租房,騙著張炘煬完成了學業。

人們開始對這個神童產生厭惡之感了,中國人一向認為“百善孝為先”,張炘煬的行為,他們認為大不孝。

張炘煬雖然是個神童,但他也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從小背上“神童”的理念在媒體的熱烈關注下成長,又因多種因素影響使得他過早產生未來焦慮。社會理應給一個孩子足夠的寬容,未來,他還會慢慢長大,慢慢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