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古典音乐何须懂?

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古典音乐何须懂?


【本期主讲人简介】

周海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教育学家。长年从事音乐审美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成就卓著,对哲学、美学、人格与动机心理学有深入的研究。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

博士论文《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获 “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2年获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音乐何须需“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一等奖。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音乐作为人生至高享受,“礼、乐、射、御、书、数”、“琴棋书画”,甚至还有用来形容太平盛世的 “歌舞升平”等说法。但可悲的是,在现今社会,中华民族中的汉族俨然成了全人类范围内最缺少音乐享受的民族。其中原因,离不开“不懂音乐”这一思想误区。

  谈到音乐,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听不懂”,但实际上,“不懂音乐”是跟纸一样薄的观念障碍。事实上,音乐是由发声声音构成的,既没有视觉的造型,也没有语言的符号,因此,音乐本身并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和思想概念。换句话说,听不懂音乐,不是因为听众的欣赏水平差,仅仅只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与语义的内容。

  实际上,音乐审美的本质特征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绪的艺术。造成“听不懂”这一误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等以乐曲解说为核心的经典音乐普及方式,形成与强化了音乐审美的误区;经典音乐听众少,也与媒体对音乐审美方式的误导息息相关。

  但是,音乐真的不能表现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听“懂”音乐并不难,了解一些联觉理论即可。所谓联觉,即有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联觉的现象:巧克力是低音、薄荷糖是高音;闷热是低音、凉爽是高音;亮色是高音、暗色是低音……联觉无处不在,它是人类的基本感觉反映。一般而言,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就是凭联觉这一本能反应去选择组织声音的,作为听众,只要自觉调动自己的联觉,音乐的欣赏活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对于音乐,每个人都有最直接的联觉反应。我们要始终牢记一点,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研究表明,声音只有五种属性能够引起联觉: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声音速度和紧张度。这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听完同一种音乐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因此,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由于音乐审美的多解性与不确定性,演奏家对同一首作品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


  音乐是人类最早产生明确审美需要、审美反应和审美理解的艺术。研究表明,婴幼儿在6-8 个月时期就已经明显出现了对音乐的审美反应,但随着后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要听懂、要正确理解”的要求,听众开始背上沉重的理解负担,最终慢慢被推出音乐世界的大门。

  人天生拥有五官,每种感官都有审美享受的需要,对于耳朵来说,音乐便是其享受美的重要方式。音乐能够瞬间改变人类的情绪状态,因此,改善听觉环境,能够帮助大家大幅提升幸福指数。但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同时,我们的听觉环境却被大家忽视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强,人们精神愈发紧张,甚至有很多人已经到了需要精神减压的程度,而音乐,就是最佳的精神解压方式。

  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听经典音乐呢?原因有二:听音乐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增色添彩,听经典音乐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一直丰富多彩;最重要的,经典音乐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心智。在我看来,当今社会,我们的媒体正在拉低国民的审美心智,伟大的艺术家被边缘化,演员、歌手等都在谈论环境、政治、药品、健康等问题。如此大背景,还能指望国民拥有正确的审美判断吗?

审美教育的关键期在童年,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都要接受充分的音乐审美教育。我从来不反对跳小苹果,但我比较担忧的是,七八岁的孩子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在跳小苹果;我不反对宫斗剧和都市言情剧,但我觉得比较可怕的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和五六十岁的大人都在看。所以,我们的国民心智需要提升,而提升审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