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華與油畫《毛主席去安源》

1967年夏天,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青年教師張培森等人自發籌辦了“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展覽的籌備者希望能有一幅反映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的油畫參加展覽,最初選中了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一位姓趙的高年級學生來完成,但此時他正在大連老家探親。由於籌備單位決定一兩天內就出發去安源,卻又苦於一時無法聯繫上他,於是經人推薦,年僅24歲的劉春華(原名劉成華)臨時頂替介入了這個展覽。他接受的任務就是創作這麼一幅油畫。幾天後,劉春華便與其他幾位作者一起,前往安源蒐集創作素材。

劉春華與油畫《毛主席去安源》


  劉春華1944年10月出生於東北松嫩平原的泰來縣,自幼喜歡畫畫。1959年,劉春華考入魯迅美術學院附中,1963年考入中央工藝美院裝潢系,也是個在校大學生。
  劉春華等人到安源後,深入到幾百米深的礦井下體驗生活,訪問了當年參加大罷工的老工人和秋收起義的老戰士,瞭解毛澤東多次來安源的情況,逐步加深了對毛澤東在安源革命實踐的認識。經過近一個月的實地考察,劉春華的構思基本形成了。他認為,創作《毛主席去安源》,最重要的是要表現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形象和思想。為此,劉春華等人廣泛蒐集了反映毛澤東青年時代的文章,以及有關毛澤東革命活動的回憶錄和安源工人運動史料,並反覆學習和研究。他後來回憶道:“那時我不僅看主席青年時期的照片,還看他中年時期的形象照片,大家熟悉的開國大典形象都要參看、琢磨。大家所熟悉的還是主席中、老年時期的形象,我們充分考慮大家的這種形象定位和慣性認知,覺得倘若真照搬主席青年時期的寸頭、娃娃臉的形象,觀眾很可能就不認可,接受不了,因為少有人熟知那時期主席的形象。”正因為兼顧了毛澤東老中青三個時期的特點,使得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的歷史形象、藝術形象和民眾認知的形象三者巧妙地統一。


  為了突出主題,劉春華在構圖上把毛澤東的形象安排在中心位置。在動態處理上,讓毛澤東的每個微小動作都有一定的含義:稍稍揚起的頭和稍稍扭轉的頸部,表現毛澤東不畏艱險、不畏強暴、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精神;緊握的左手,表現毛澤東爭取解放全國人民的雄心壯志和必勝信念;右手挾一把雨傘,說明毛澤東風裡來、雨裡去,為革命不辭辛苦的工作作風……
  怎樣表現毛主席去安源這個情節,是當時劉春華思考最多的問題。他說:“從調查訪問中聽到一個說法,說從萍鄉到安源,毛主席是走著去的。萍鄉到安源這個路,我反反覆覆走過好幾次,走的過程中一邊看風景一邊想,在路上忽然想起畫‘走’的環節。”後來,劉春華也為毛主席當年穿長衫拿雨傘的細節找到了依據。在湖南、江西一帶,因為雨多,許多人出門不管雨天、晴天都要帶把傘。當時這一帶人所常用的雨傘,就是那種紅色的油紙雨傘。
  作畫時,劉春華把重點放在頭像上,放在描繪毛主席的面部表情和神態上。8月份正值盛夏,也是劉春華執筆繪畫最緊張的時候,大廳裡熱得像個蒸籠。白天,他揮汗作畫;夜裡,他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在畫布前久久地揣摩端詳。多少天他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廢寢忘食地創作著。就這樣,他畫出了《毛主席去安源》的第一張草圖。草圖完成後,他就把草圖拿給住在博物館附近的小孩子們看,當孩子們一下喊出這是毛主席時,劉春華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一切準備就緒,劉春華正準備將草圖繪製在正式的畫布上,卻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撓:有人說,毛主席是偉大領袖,是紅太陽,毛主席的出現應該是東方紅太陽昇,你畫滿天烏雲不行;還有人說,毛主席到安源來是深入群眾,發動群眾,你畫他一個人孤零零的,是孤家寡人。劉春華解釋說:“畫群眾就有群眾觀點,那畫多少群眾?畫一個有一個群眾觀點,畫倆有倆群眾觀點,這是典型的形而上學。說到那個雲彩,當時是黑雲壓城城欲摧,老百姓生活在苦難中,毛主席是來發動群眾鬧革命的。如果都是東方紅太陽昇,還鬧什麼革命?”
  就這樣,劉春華根據主題的需要和群眾欣賞習慣,利用油畫表現力豐富的特點和中國傳統繪畫細緻的優點,反覆實踐,大膽嘗試,終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8週年前夕,創作出了大幅油畫《毛主席去安源》。
  1967年10月1日,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在中國革命博物館“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安源工人運動”展覽中首次與觀眾見面。10月18日,安源工人出身的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王耀南少將觀看展覽後用肯定的口氣說:“主席去安源是走路去的,穿了長衣,帶了雨傘,長衣的有邊叉子上拉破了一個口子,有兩三個補丁。這些都符合歷史事實。”但同時指出,這幅油畫的說明詞說毛主席1920年去安源有誤,他記憶中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是在1921年秋天。

  不久,王耀南打電話給中共中央辦公廳汪東興同志,請他直接向毛主席詢問第一次到安源的時間。一天飯後,汪東興的秘書高長臣問毛澤東:“主席,您第一次去安源是1920年嗎?”毛澤東沉思片刻,操著濃厚的湘潭口音,不緊不慢地說:“1920年我有沒有到過安源,記不清了,1921年秋這一次是對的。”10月24日,王耀南向展覽會的工作人員傳達了毛主席的話。於是這幅畫的說明詞馬上改為:“1921年秋,我們偉大的導師毛主席去安源,親自點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
  《毛主席去安源》在“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會展出後,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好評,不少觀眾要求出版此畫。1968年7月1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紅旗雜誌》出版了彩色單頁《毛主席去安源》,畫面下方的說明文字卻將“劉成華等執筆’’錯寫成“劉春華等執筆”。
  在當時各種政治因素的作用下,《毛主席去安源》這幅油畫迅速紅遍大江南北,成為“文革”中影響最大、發行量最多的一幅美術作品。據統計,此畫共發行了9億張,創造了世界油畫史上印數的最高紀錄。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給劉春華寫信、寄錢,有要求買畫的,甚至還有示愛的,劉春華收到全國各地群眾的來信,足足裝了4麻袋。同時,這幅畫還被製作成了各種類型的像章,郵電部發行了《毛主席去安源》郵票。為了方便劉春華去郵局取錢取物,中央工藝美院負責蓋章的老師索性給他辦了個劉春華的學生證。

  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畢竟是特定歷史條件和政治因素的產物,因此粉碎“四人幫”以後,它也不免受到人們的質疑,甚至在3處曾陳列有這幅油畫的“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一度也因各種原因見不到它的蹤影。直到1992年9月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勝利70週年前夕,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在基本陳列中才恢復了《毛主席去安源》油畫。
  當年的展覽結束後,《毛主席去安源》這幅畫一直保存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當劉春華從博物館取回它以後,如何保存好這幅珍愛的作品成了劉春華的一塊心病。那時,我國藝術品市場已經初具規模了。劉春華說:“當時我的主觀意圖就是,進了市場會保護得更好。甭管這個東西到誰手裡,東西值錢就會保護得好一點,比放在我這個屋裡面要保險。這樣我和拍賣行一談,拍賣行正求之不得。”就這樣,這張在劉春華家床底下存放了十多年的畫,終於以605萬元人民幣的成交價創造了當時油畫拍賣的最高紀錄,再次被社會各界所矚目。
  曾經產生這幅作品的那個年代早已遠去了,由這幅作品所引發的恩恩怨怨也漸漸平息。但是,《毛主席去安源》這幅油畫作品所留給中國歷史的,已遠遠超越了油畫本身的記憶。

作品來源:《老友》雜誌2014年第4期,作者孟蘭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