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在她自杀前几天赠送给眭澔平一本书,书中夹了一封“遗书”

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怀。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三毛的两间轶事。


三毛在她自杀前几天赠送给眭澔平一本书,书中夹了一封“遗书”


1.忘年情


  三毛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忘年情”。三毛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她把这些中国民歌带到西班牙,带到撒哈拉去唱,一直唱了几十年。当她有机会去新疆旅游时,特地去拜访了这些民歌的原作者王洛宾先生,此时的王洛宾已经70多岁了。


  见过之后,三毛却再也不能平静。她为王洛宾的人生和艺术才华倾倒,包含着敬仰,爱慕,同情……三毛自己也说不清究竟是什么感情,觉得自己的心和这位老人连在了一起,再也难舍难分。她以丰富的想象力,在心中描摹着一位饱经磨难的艺术家的风采,渐渐,年龄的差距模糊了,精神上融为一体。
  海峡两岸,鸿雁传书。短短的3个多月,往来6封信件。王洛宾垂暮的心也感到了什么。他写信告诉三毛:萧伯纳有一柄破旧的阳伞,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王洛宾自嘲而诚恳地说: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之后,王洛宾延缓了写信的日期。三毛急匆匆来信,责怪洛宾:“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几个月后,三毛再次来新疆时,直接就住在了王洛宾的家里,憧憬着一份美好的生活。然而人生经历,生存环境,观念形态,诸多的不同,使她和洛宾之间,无法疏通30多岁年龄差距造成的鸿沟。三毛明白了:年近80的洛宾,生活给他刻下的伤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颗爱心,远不能抚平这位老人深重的心灵创伤。14天后,三毛提着行李,落寞的回到台湾。


  然而不到一年,却传来三毛的死讯。为了永远纪念这段情谊,王洛宾写下了一首感人的诗歌《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且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赎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在《1943-1991 三毛》传记一书中,三毛的友人澄清了这段被三毛迷不得不提的故事。事实上三毛与王洛宾的后来的相处不是很愉快,更没有忘年情一说。

2.遗书


  小熊:我走了,这一回是真的。
  在敦煌“飞天”的时候,澔平,我要想你。如果不是自制心太强,小熊,你也知道,
  我那批三百七十五把钥匙会有起码一百把交给谁。
  这次我带了白色的那只小熊去,为了亲它,我已经许久不肯擦上一点点口红,可是它还是被我亲得有点灰扑扑的。
  此刻的你,在火车上还是在汽车里呢?
  如果我不回来了,要记住,小熊,我曾经巴不得,巴不得,
  你不要松掉我的衣袖,在一个夜雨敲窗的晚上。
  好,同志,我要走了。
  欢迎你回台湾来。
  ——爱人 三毛


  三毛在她自杀前几天赠送给眭澔平一本书,“那是她人生的最后一本书,就是《滚滚红尘》,我翻到后面才发现里面夹了这篇“遗书”,当时悲剧已经发生了”。眭澔平表示,三毛之死当时闹得沸沸扬扬,他觉得在那个时候,把这个东西拿出来,并不是一个适当的时候,因此过了17年,才把三毛这封书信公开。


  在眭澔平把三毛的“遗书”公开后,各地的三毛迷纷纷互相转发和讨论,很多人认为是真的,因为在节目中有三毛的這封信原件的镜头,而且从手写的字体来看,的确是三毛的字迹。但也有人表示怀疑,“上面并没有看到日期,怎么能证明是在她自杀前写的呢?”



  其实在三毛去世之后,各种新闻报道和相关图书出版一直不断,综合各种报道来看,三毛在1991年1月4日自杀,警方调查后宣布,三毛是以一条肉色的丝袜,绑挂在浴厕马桶上方一个铁钩上,再将丝袜套在颈部自杀,现场没有发现任何“遗书”。
  曾策划推出《三毛私家相册》的传记作家师永刚表示,他2005年出书的时候曾经和三毛的家人频繁联系,至今没有听说三毛有留下个人遗嘱,“我觉得这样只言片语的文字,三毛写过很多,它恐怕不能被称为是遗嘱或者‘遗书’。三毛爱给朋友写信,常常是亲爱的某某,但这样的词没有其他的意思,只是她的礼貌习惯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