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却很难,那么该如何做到“自知者明”?

朱子百家谈


所谓“自知者明”,就是对自己了如指掌;“认清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却很难”,这句话本身,实际己经得出答案了。

能把別人认清,也就是看了个透彻;其优、其善、其恶、其劣,一目了然,而这个別人也就清楚地折射出了自己的异同,不也就认识到了自己了吗?是同类?还是异类?似于何?异于何?弃其恶,拥其优,不也就奠定了自己的为人标准了吗?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做成什么样人不就清楚了吗?这不就是对自己了如指掌,有“自知之明”了吗?

苏轼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说,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环境中,没有了参照物,即没有了与庐山相比较之山,所以感觉不出庐山的奇伟;只有站在庐山之外,才能“一览众山小”,因为有了强烈的对比;这也就是“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处在局(环境)中而不能自觉。

所以,同类参照,是很重要的手段,因为从中能捕捉到各种信息加以比较;人与人对比,也才能有所区分。脸谱化的艺术作品,连小孩都能一下认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原因就在于对比鲜明。但在现实中,要真正认清一个人,并不容易;人是情感丰富的生物,是随环境、时间的改变而会随之发生性情变化的生物;因此,人们难免感叹:“人是最捉摸不透的”。

人的善变,与自身经历有很大关系,初涉社会的纯真,会在社会染缸中被逐渐模糊掉,棱角会磨平,以至如换了一个人;但一个从小在家庭教养熏陶下所形成的固有本质(性情),也未必会被社会扭曲而依然坚持,这就是“本性难移”,因为已深入骨髓;可见,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情本质的影响何其深入。因此,尽管不能完全看透一个人,依然不会影响我们把人作为镜子来照射自己,认识自己;也只有比较,我们才有可能看到我们自己的真伪所在,把自己也识透。

谢谢遨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