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三毛進沙漠

一週一本書,疫情期間,一種好的成長方式。不知不覺中已經讀了五本書了。這一段時間的讀再不是蜻蜓點水式,也不會僅僅是水過地皮溼,早上八點準時老師的領讀,晚上十二點之前的發文,一本書五篇內容解讀,一片推薦文,一篇覆盤文,每篇字數300+。細細算來只是這五本書已經寫了有一萬多字了,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呀。

時隔二十年,人到中年又重讀《撒哈拉沙漠》,感嘆於三毛的細膩,感嘆於三毛的頑強。

生長在黃土高坡沒有去過沙漠,雖然經常會有大風從坡上刮過的經歷,但與黃沙遍野的沙漠風暴相比那簡直是小菜一碟呀。可三毛楞是把寸草不生的沙漠,裝扮得滿是煙火。

1、 枯燥日子過的有聲有色

在深入大漠裡,日出日落時一群群飛奔羚羊的美景時,可以讓三毛忘記現實生活的枯燥和艱苦。沙漠裡滴水貴如油,灼熱的烈日下,雙手提著水箱的柄,一步一叩首,走走停停,汗如雨下,面紅耳赤,三毛卻用一句“人多幾種生活的經驗總是可貴的事”輕輕帶過。

駱駝的頭骨,荷西送給三毛的結婚禮物,讓家有了藝術範兒。舊的汽車輪胎,拾回來清洗乾淨,平放席上,添上紅布坐墊,像一個鳥巢,誰來了也會搶。汽水瓶撿回來,刷上厚厚的油漆印上印第安人似的圖案和色彩。就這樣,家被裝扮得越來越有生活氣息。

生活本來是一團麻,卻讓三毛過的有聲有色。


2、乏味日子過的有滋有味


沙漠裡物資奇缺,食物就更是了,可這也難不倒對主菜十分有興趣的三毛。母親寄來的粉絲,被三毛一食三吃”,粉絲煮雞湯“、”螞蟻上樹“”合子餅“。用荷西的話來說三毛就是那隻會“七十二變的”“齊天大聖孫悟空"。

並不擅長精打細算的三毛,發現家裡開支入不敷出,倆人一合計,撈魚埋魚,為了慶祝賺了一筆小外快,決定”國家旅館“撮一頓,結果一頓飯,不光吃掉了賣魚的錢,還把結賬的欠條也洗的一乾二淨。可這一點都沒有影響三毛體驗生活,做”素人漁夫“的樂趣。

也難怪疫情期間,朋友圈裡各種曬吃曬喝的,朋友圈似乎無形中展開了”廚藝擂臺賽“。是呀居家生活,總是在吃飯。民以食為天,當吃也成為一種樂趣,一種藝術時,愛就也流動起來。

跟著三毛進沙漠

3、薄情人交往的有情有義

沙漠裡的人是寡情的,只因為這裡閉塞,不與外界溝通。就像清朝老祖的閉關鎖國,夜郎自大一樣。可是無論是姑卡還是賣貨郎沙崙,他們在三毛眼裡是羞怯的,是熱情的,是痴情的。


還有那巴里西,沙伊達,他們信任三毛。這些都讓本是荒涼的沙漠,充滿了情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