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憑藉什麼支撐幾千年?它具有什麼優越性?

劉華銀mark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例子屢見不鮮,但是成功的又傳承了封建壓迫,即使改革也是無濟於事,由於改革總是逃避不了執政者和官宦們的享樂主義,結果失敗告終。

推翻舊朝建立新朝不容易,可是歷來帝王又有幾個能悟道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的道理?又有幾個抵禦了官僚主義的私心心態?難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今天的幸福生活得來不易,讓我們且珍且惜吧!


銘記老前輩的話


題主所說的封建社會支撐幾千年那說的就是中國了,畢竟歐洲的封建時代也就幾百年,而中國的封建社會之所以能支撐兩千多年不是它有多優越,而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一個循環式的封閉環境裡可以長存。

一個文明的存續首先要解決民眾的生存問題,以清朝為例,清朝巔峰時期有4億人口,在被外力打破之前,社會依然很穩定。這至少表明,只要沒出現天災人禍,中國的這一方土地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式的封建制度下是能夠一直長存的。

小農經濟最大的特色就是穩定,只要依存於土地的人口沒有超過上限,理論上它可以千年如同一年的重複著之前所發生的一切,外力是這個穩定的閉環最大的威脅,因為一切依存於土地,土地依賴天時,恐懼掠奪,因此天災以及戰禍是改朝換代永恆的定律。

儘管改進農作物、改進農具以及改進耕種方式可以讓有限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但是創造力是封建社會第二個大敵,創造代表改變,改變就會帶來動盪,動盪則會破壞穩定,因此封建時代的天朝拒絕改變,哪怕只是輕微的改革,也會遭到整個社會的反噬,即使結果是好的,改革者的結局也是悲劇的。

總體而言,封建主義的結構是最穩固的,雖說資本主義已經幾百歲了,但走到中段時就被共產主義打破,生存是本能,貪婪是原罪,而資本的本質就是掠奪,而非創造,掠奪不會長久,當獵物不再時,它終將吞噬自己,如果真要給封建社會定一個優越性,自給自足之下的克貪算是唯一的吧。


達達說歷史


你好,這個封建社會到底指什麼?這個在學界也是一個爭議問題。

封建一詞本來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詞語,他原本指:西周時期的封分制度。“封”是封疆,“建”是建土,合起來就是封疆建土,分封許多國家。並且利用宗法關係,形成“卿大夫士”的等級格局,“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西周是典型的這樣的社會結構,這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封建。戰國之後,封建制度瓦解,封建等級制度瓦解,郡縣制,官僚制興起,皇權不斷加強。這在柳宗元的《郡縣論》裡面,有充分的論述。

其次,就是今天大部分人認為的封建概念。這是來自於西方史學的概念“ feudalism”,我們將之概括為封建主義。由於狹義西方史學的影響,我們將五種社會形態,片面的強加於中國歷史之上。其實,西歐的封建,更類似於我們西周的貴族封建(當然有很大不同),即采邑制,封分制。也就變成了古代帝制社會的代名詞。但這是否符合中國歷史進程,這個詞語是否準確表述了中國古代帝制社會的特點,似乎是存在疑問的。

你所說的封建社會,我認為是第二種,我將他稱之為傳統宗法帝制社會(馮天瑜先生語)。中國帝制社會的發展,有著自己的內在理路,為什麼如此長久的存在,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其中,他的發展真的是一成不變的嗎?真的是朝代循環的嗎?這又似乎不一定,我們有著自己發展的規律,這條道路需要我們自己去探尋。

我認為,中國傳統宗法帝制社會存在兩千餘年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於幾點。

1.農業經濟,特別是小農經濟,是其存在的基礎。國家需要稅收,需要勞役,需要人口,而這也需要穩定的人口,提供“編戶齊民”。只有穩定的農業社會才能提供這樣的支持。

2.宗法制度的傳統。中國宗法制度由來已久,中國的宗族、家族觀念由來已久,據考古發現“半坡文明”時期便已初見端倪。由這種傳統發展出的倫理模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君師”三統的模式。為中國帝制的政治結構,提供穩定的思想支持。

3.中國獨有的社會結構。中央權力與基層的互動。皇權不下鄉的理論不一定正確,但卻體現了某些特點。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基層是穩定的,鄉紳群體穩定基層秩序。

總之,看中國歷史,不能完全照搬外國的理論。中國的歷史有自己的發展路程,只有明瞭這個路程,才能讀懂中國。


秋山散人


好像用封建這個詞不太合適,應該用專制。

專制者有三個法寶,吃飽,洗腦和鐐銬。

中國上下五千年,都是換地方不換過程,換人物不換故事,換朝代不換結果。


普凡4


大家好,我是一名文史領域的頭條創作者,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封建社會”的見解,希望你能夠喜歡這篇文章。

在中國的古代,古籍中就有封建一詞的使用,它的字面意思是”封國土,建諸侯”。唐代的柳宗元寫有一篇政治論文《封建論》,但他只是將夏、商、周、漢這四個朝代認定為封建,也沒有將社會形態與封建之間的矛盾關係進行因果方面的論述。

該問題問到,封建社會憑什麼能夠支撐3000多年?古代的封建統治階級憑藉的是 土地所有權歸中央政權所有。並武斷地宣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我國的古代是農耕社會,土地所有權牢牢的抓在統治者手中,人是依附在土地上面的,土地分封給誰,那麼人跟著土地一起走,不同意的可以離開,但是普天之下都是這個樣子,你能逃到哪裡去呢,為了活命只有在土地上面打拼,以家庭為單位的底層勞苦大眾的力量被削弱了,弱到只能自求安分度日就滿足的最低訴求。但是統治階級是以剝削底層勞動剩餘價值來維持政權機器運轉的。剝削越嚴重,民眾越痛苦。這個時候政權的輔助工具,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出來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忍讓、忠孝、禮義、仁信等等等等用無形的繩索來束縛者著人們,痛並快樂著。好讓封建社會這駕馬車繼續向前奔馳。封建社會就是憑著這個延續了3000多年。它的好處是相對於當權者的好處,封建統治者及其從屬和權貴家族等一小部分人獲得了社會生產價值的近乎全部。

當壓迫到了極限,底層勞苦大眾生存希望破滅,社會矛盾尖銳到改朝換代。新的統治者依然沿用舊的封建思想,利用封土送彊的方式平衡和掣肘政權的牢固,整個社會開始進入新一輪的剝削和被剝削過程。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古代的封建社會》一文中說,中國從脫離奴隸制度進到封建制度。這個封建制度,自周秦以來一直延續了3000年左右。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

中國歷史教科書普及的認定為:以1804年鴉片戰爭為分水嶺,之前中國的封建社會結束,之後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我國的封建社會制度完全終結。


斤斗山下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時候兩者關係相互協調相互依存,而一旦兩者不和諧了,必然會造成社會的巨大變革和動盪。不光中國,世界歷史的發展都是這個規律。

封建社會是小農經濟,社會格局穩固後,既得利益集團沒人願意改變,既使是改朝換代也不過是隻換了皇帝和一批官員。因為小農經濟的生產力並不足以推動社會向資本主義或更高級的社會進化。所以各朝代雖然偶爾有幾個改革者,也無法逆天而行。而到了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候,無論多強大的帝國也會轟然倒塌。

我一直懷疑那個時候有些聰明人其實心裡明白這些道理,所以封建社會的高層其實一直很關注民間力量的發展,力求把一切他們掌握不了的力量扼殺在搖籃中。他們推崇儒家思想,斥科學技術為奇技淫巧。剛開始的時候(中國戰國時期為封建社會的開始)他們心裡其實什麼都明白,就是不說真話,因為掌握話語權的就是他們自己。長期以來欺騙人民也欺騙自己,後來連自己都深信不疑了,就這樣在儒家思想的維繫下,同時以讀聖賢書為榮,研究奇技淫巧(科學技術=生產力)為恥的一尊一抑的社會風氣下,生產力進步非常緩慢,所以一直堅持了近二幹年。

封建一詞本來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詞語,他原本指:西周時期的封分制度。“封”是封疆,“建”是建土,合起來就是封疆建土,分封許多國家。並且利用宗法關係,形成“卿大夫士”的等級格局,“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西周是典型的這樣的社會結構,這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封建。戰國之後,封建制度瓦解,封建等級制度瓦解,郡縣制,官僚制興起,皇權不斷加強。這在柳宗元的《郡縣論》裡面,有充分的論述。

其次,就是今天大部分人認為的封建概念。這是來自於西方史學的概念“ feudalism”,我們將之概括為封建主義。由於狹義西方史學的影響,我們將五種社會形態,片面的強加於中國歷史之上。其實,西歐的封建,更類似於我們西周的貴族封建(當然有很大不同),即采邑制,封分制。也就變成了古代帝制社會的代名詞。但這是否符合中國歷史進程,這個詞語是否準確表述了中國古代帝制社會的特點,似乎是存在疑問的。

你所說的封建社會,我認為是第二種,我將他稱之為傳統宗法帝制社會(馮天瑜先生語)。中國帝制社會的發展,有著自己的內在理路,為什麼如此長久的存在,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其中,他的發展真的是一成不變的嗎?真的是朝代循環的嗎?這又似乎不一定,我們有著自己發展的規律,這條道路需要我們自己去探尋。

原因如下:

1,從結構上來說,中國封建社會是宗法一體化結構,它具有發達的地主經濟,大一統的官僚政治,意識形態結構是儒家正統學說。

2,從行為方式上來說,第一,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一體化結構及其維繫的內部子系統,在兩千餘年中保持了巨大的穩定性;第二,這種結構的巨大穩定性直接和週期性改朝換代的振盪機制相關。

3,封建社王朝建立之初依靠其宗法一體化機制構建國家,並依靠國家對社會的強控制實現社會穩定、發展,但強控制本身又會異化出其自身不能克服的無組織力量。

4,當無組織力量衝破國家的強控制時,社會會以另一種方式進行調節:農民起義,但因為封建國家的脆性:全面崩潰,使其扼殺了新的社會組織方式的產生,所以農民起義後依然會照舊恢復封建的統治,維持社會的穩定,如此,反反覆覆數千年。

5.鐵器時代,只適合於封建社會。進入工業時代,則需要資本主義社會,現在信息時代,同樣適合於資本主義;當生產力無限發達,那麼只有社會主義適合它了。石器時代,人類社會是原始社會;青銅時代,人類的社會是奴隸社會。社會的形態總是跟生產力相適應的,只有適應了生產力,社會形態才能保持;也只有生產力有了質的跨越,新的社會形態才會到來。

6.思想被禁錮。人類歷史發展長河,封建制度在很長曆史時間裡面是主導地位,因為人們的民智未開,說白了人的思想傻的多。所以存在了很長時間。直到科技逐步發展,慢慢的人的思想開始轉變,生產力的極大提高,讓人們的民智開放,才逐步打破封建思想和制度。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制度,而是禁錮人們的思想。

綜上,封建社會家族由家長制形成了倫理規範,封建王朝通過人分三六九的天意禁錮了百姓的思想,加之後期儒教提倡的天地君親師更加制約了社會的道德規範,其間儒釋教宣傳的神鬼論深植民心,也是現代人所說的洗腦,所以封建社會存在了幾千年,優越性是形成五千年文化傳統和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當代曹植


金觀濤先生在《在歷史的表象背後》一書中的有關論述,是我所見到的最好的解釋。他認為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

1,從結構上來說,中國封建社會是宗法一體化結構,它具有發達的地主經濟,大一統的官僚政治,意識形態結構是儒家正統學說。

2,從行為方式上來說,第一,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一體化結構及其維繫的內部子系統,在兩千餘年中保持了巨大的穩定性;第二,這種結構的巨大穩定性直接和週期性改朝換代的振盪機制相關。

3,封建社王朝建立之初依靠其宗法一體化機制構建國家,並依靠國家對社會的強控制實現社會穩定、發展,但強控制本身又會異化出其自身不能克服的無組織力量。

4,當無組織力量衝破國家的強控制時,社會會以另一種方式進行調節:農民起義,但因為封建國家的脆性:全面崩潰,使其扼殺了新的社會組織方式的產生,所以農民起義後依然會照舊恢復封建的統治,維持社會的穩定,如此,反反覆覆數千年。






田村山語


沒有工業,沒有工業汙染,不需要石油、煤炭等等大量可貴的不可再生能源。據歷史記載,秦國統一中國至清朝初期,人口一直徘徊二至三千萬人口,森林覆蓋率高達50%以上,傳統農業高度發達。中國人口突然一億大關,只是在清朝中葉,康熙王朝的時代,而當時的國土面積多達一千幾百萬平方公里。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歷史上曾記錄過清初,抗清名將李定國,用一隻大象軍,奇襲清軍十萬騎兵,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無論是李定國的幾百頭巨象,還是擁有十萬戰馬的清兵,我們都可以想像,當時祖國的森林資源與植物生態是多麼的豐富,綠色植被率至少高達70%以上,否則,如何維持這巨大的象群與馬群的生存,在祖國大地縱橫南北奔馳?如果沒有瓦特發明蒸汽機,不帶來英國的工業革命,中國的強大與繁榮,包括了中國世界老大的地位,還將長期的延續下去,因為,維持的能源不是石油與煤炭,是天然資源,專統農業,取之不盡,人吃了糧食還能無化學、無農藥,靠著天,用人力、畜牲力再生產出來,馬、牛、羊、象…吃了草和樹葉,又能再長出來,一種良性生態循環。


高友峰1


很榮幸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持續了兩千多年的時間。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於是,就有人想到了一個問題:在中國漫長的兩千多年時間裡。難道就沒人想換一種玩法,改變一下社會形態嗎?難道古人玩了兩千多年,還不感覺得膩煩嗎?

當然了,要說古人從來沒想過要改變,這話也不對。事實上,在古代好幾個時期,古人都出現了想換一種玩法現象。只不過,這幾次換一種玩法,最終的結局都不是很美妙。這是怎麼回事呢?

比如,王莽在當了皇帝以後,對當時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很不滿意,於是想換一種玩法。他把土地收歸國有,想效仿西周初年井田制的那種玩法,把勞動人民集中在土地上,進行集體生產。不過,最終他失敗了,引發了天下大亂。全國人民都不支持他,農民造反,諸侯割據。最後,他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就被他天馬行空的想法給折騰沒了。

賈似道也試圖換一種玩法。為了有更多的稅收,以便能夠打敗蒙古,他讓大地主大貴族把土地捐獻出來,作為國家的公田。當然了,他遇到了很大的牴觸,並沒有人聽他的。同時,隨著蒙古的鐵蹄南下,賈似道也把自己的命給玩沒了。

還有李自成。李自成在發動起義的時候,為了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壯大自己的力量,他提出了“均田免賦”的主張。“均田”其實也沒什麼創新的,還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範圍內。不過,“免賦”則是絕對創新的,這有點兒相當於共產主義社會的樣子,或者說相當於原始社會的樣子。

不過,李自成並沒有實現這個目標。他進北京當皇帝以後,確實沒有收稅。但是,為了籌集軍餉,他縱容手下士兵抓捕拷打那些地主貴族們,沒收他們的財產。李自成最終也為他自己的想當然,付出了代價。他在山海關被清軍和吳三桂的軍隊打敗,接著又被攆出北京城以後,由於缺少支持。他很快就失敗了。從某種意義來說,李自成的失敗。其實“免賦”的失敗,是想換一種玩法的失敗。

從以上這幾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王莽,還是賈似道,還是李自成,其實他們僅僅是對封建制度進行一些微小的調整,還算不得改變封建制度。但他們就已經遭受到了嚴厲的懲罰。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有多麼強大,有多麼不可撼動。那麼,為什麼中國經歷了數千年封建制度,還能夠一直延續下來呢?

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有一塊非常適合皇權政治和農耕經濟的土壤。而皇權政治和農耕經濟,恰好是封建制度最重要的標誌。

為什麼說中國適合皇權政治呢?

中國這一塊土地很大,又相對封閉。這樣的地形特點。使得中國不容易被外來的民族給摧毀,因而能保持穩定。

另外,中國內部複雜的地形條件,更加使得中國古代只能實行皇權政治,才能夠保持相對的平穩。如果皇權政治不強大,中國就會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征戰不斷。當然了,這樣的征戰也不會延續太長的時間。因為征戰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再一次統一,是為了建立更加強大的皇權政治。有了皇權政治的保證,中國古代因此能夠保持一種比較平穩的狀態。

再說農耕經濟。中國絕大部分地域處在亞熱帶地區,氣候時宜,土地肥沃。這樣的地域,讓中國非常適合農耕經濟的發展。農耕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它可以不與外界交流。自己的生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只要國家平穩,不發生戰爭;只要風調雨順,不遇到各種自然災害,老百姓就能夠在這塊土地上安居樂業。就算遇到了戰爭和自然災害,在通過內部的調整以後,農耕經濟又會恢復起來。總之,在這塊土地上,沒有外力的影響,絕對不會出現農耕經濟崩潰的情況。

中國近代史上,如果不是遇到外國列強的入侵。那麼,中國的封建社會,還會繼續延續下去。這樣的情況,還不知道要再延續多少年。只不過因為列強的入侵,再加上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才被迫結束封建時代,走向了另一種新的社會形態。

以上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個人想法和觀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公子靈均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持續了兩千多年的時間。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於是,就有人想到了一個問題:在中國漫長的兩千多年時間裡。難道就沒人想換一種玩法,改變一下社會形態嗎?難道古人玩了兩千多年,還不感覺得膩煩嗎?

當然了,要說古人從來沒想過要改變,這話也不對。事實上,在古代好幾個時期,古人都出現了想換一種玩法現象。只不過,這幾次換一種玩法,最終的結局都不是很美妙。這是怎麼回事呢?

  比如,王莽在當了皇帝以後,對當時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很不滿意,於是想換一種玩法。他把土地收歸國有,想效仿西周初年井田制的那種玩法,把勞動人民集中在土地上,進行集體生產。不過,最終他失敗了,引發了天下大亂。全國人民都不支持他,農民造反,諸侯割據。最後,他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就被他天馬行空的想法給折騰沒了。

  賈似道也試圖換一種玩法。為了有更多的稅收,以便能夠打敗蒙古,他讓大地主大貴族把土地捐獻出來,作為國家的公田。當然了,他遇到了很大的牴觸,並沒有人聽他的。同時,隨著蒙古的鐵蹄南下,賈似道也把自己的命給玩沒了。

  還有李自成。李自成在發動起義的時候,為了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壯大自己的力量,他提出了“均田免賦”的主張。“均田”其實也沒什麼創新的,還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範圍內。不過,“免賦”則是絕對創新的,這有點兒相當於共產主義社會的樣子,或者說相當於原始社會的樣子。

  不過,李自成並沒有實現這個目標。他進北京當皇帝以後,確實沒有收稅。但是,為了籌集軍餉,他縱容手下士兵抓捕拷打那些地主貴族們,沒收他們的財產。李自成最終也為他自己的想當然,付出了代價。他在山海關被清軍和吳三桂的軍隊打敗,接著又被攆出北京城以後,由於缺少支持。他很快就失敗了。從某種意義來說,李自成的失敗。其實“免賦”的失敗,是想換一種玩法的失敗。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有多麼強大,有多麼不可撼動。

  那麼,為什麼中國經歷了數千年封建制度,還能夠一直延續下來呢?

  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有一塊非常適合皇權政治和農耕經濟的土壤。而皇權政治和農耕經濟,恰好是封建制度最重要的標誌。

  為什麼說中國適合皇權政治呢?

  中國這一塊土地很大,又相對封閉。這樣的地形特點。使得中國不容易被外來的民族給摧毀,因而能保持穩定。

  另外,中國內部複雜的地形條件,更加使得中國古代只能實行皇權政治,才能夠保持相對的平穩。如果皇權政治不強大,中國就會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征戰不斷。當然了,這樣的征戰也不會延續太長的時間。因為征戰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再一次統一,是為了建立更加強大的皇權政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